-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diào)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519字
- 2019-12-12 18:40:12
杜蕢揚觶
【題解】
晉國大夫知死而未葬,晉平公便和臣下飲酒作樂。廚師杜蕢以巧妙的方式對平公進行了勸諫,平公知錯能改,并要把罰酒所用的酒杯傳之后世,引以為鑒。
【原文】
知悼子卒【1】,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diào)侍【2】,鼓鐘。杜簣自外來【3】,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diào)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
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4】。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5】,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diào),何也?”曰:“調(diào)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6】,非刀匕是共【7】,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8】。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
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注釋】
【1】知悼子:即知,晉國大夫。【2】師曠:晉國的著名樂師。李調(diào):晉平公的寵臣。【3】杜蕢:晉平公的廚師。【4】子卯不樂:古代相傳商紂和夏桀分別死于甲子日和乙卯日,后來就以甲子、乙卯兩日為國君的忌日,不許飲酒奏樂。【5】太師:周代對樂官的稱呼。【6】宰夫:廚師。【7】共:通“供”。【8】觶(zhì):古時一種飲酒器具。
【譯文】
知悼子死了,尚未安葬,晉平公就喝起酒來,師曠和李調(diào)在旁邊服侍,并敲鐘助興。杜蕢從外面回來,聽到鐘聲,就問:“他們在哪兒?”有人回答說:“在寢宮。”杜蕢走進寢宮,登臺階而上,到了席前,斟了一杯酒,說:“師曠,你喝這杯!”又斟了一杯酒,說:“李調(diào),你喝這杯!”接著斟了第三杯酒,自己在殿堂之上朝北面跪下,一飲而盡。喝完,就走下臺階,快步走出寢宮。

晉平公喊他進去,說:“杜蕢!剛才你心里好像有什么話要啟發(fā)我,所以沒有主動與你說話。你罰師曠喝酒,是為什么?”杜蕢回答說:“子卯是國君的忌日,不得飲酒奏樂。如今悼子的靈柩還停放在堂上,這是比子卯忌日更為重大的事情,師曠是太師,卻不把這事兒告訴您,所以我讓他罰酒一杯。”平公又問:“你罰李調(diào)喝酒,又為什么呢?”杜蕢回答說:“李調(diào)是君主的寵臣,卻因貪圖吃喝而忘記君主忌諱的事情,因此我讓他罰酒一杯。”平公又問:“那么你罰自己一杯,又是為什么呢?”杜蕢回答說:“我是個廚師,不專心供應(yīng)飲食餐具,竟敢越職參與勸諫君王的事情,因此我自罰一杯。”平公說:“這件事我也有過錯,斟上酒,罰我一杯吧。”杜蕢把觶洗凈,斟上酒,然后高舉酒杯獻給平公。平公對旁邊服侍的人說:“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丟棄這只觶。”
直到今天,每當主人向賓客敬酒完畢,就舉起手中的觶,人們把這個動作稱為“杜舉”。
【寫作方法】
首句寫知悼子死后,“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diào)侍,鼓鐘”,此句雖只有短短十三字,卻有四個動作,即未葬、飲、侍、鼓,這幾個動作連綴起四個人物,將文中的矛盾沖突展現(xiàn)給了讀者。
杜蕢進入寢宮后,“歷階而升”,此處可見他的心急如焚。等他給兩位大臣斟完酒后,“降,趨而出”,自己喝完一杯接著就奔出寢宮,在對方不了解用意的情況下,主動退出,有利于激起對方的好奇心,變被動為主動。此處連用三個動作,將杜蕢的機智刻畫得惟妙惟肖。不出所料,平公果然詢問杜蕢為什么這么做,杜蕢于是向他解釋原因。此文用語精妙,杜蕢從入場到勸說平公成功,可謂處處是妙筆。
清人林云銘點評杜蕢之舉“似戲場上鑼鼓俱停,演出一出啞口關(guān)目,只見東望西走,乂手曲腰,半晌不知何事。及平公喚回杜蕢,聽其說出行罰受罰之故,亦自認罰,且囑永著為戒,又似戲場上一時鑼鼓大作,生旦相向……令人半晌積悶,當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