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2136字
- 2019-12-12 18:39:50
季梁諫追楚師
【題解】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出兵侵略隨國,假裝派使臣薳章與隨國和談,隨國也派了權臣少師去議和。楚國大臣斗伯比建議楚武王故意懈怠軍容,以麻痹少師。少師回國后,告訴隨侯楚國軍容不整。隨侯便想攻打楚軍,這時大臣季梁及時制止,他勸隨侯不要輕舉妄動,又闡述“民為神主,先民后神”的道理。隨侯最終聽取了季梁的意見。
【原文】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1】,軍于瑕以待之【2】。隨人使少師董成【3】。斗伯比言于楚子曰【4】:“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5】:“季梁在【6】,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7】,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8】,粢盛豐備【9】,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10】,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11】,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12】,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13】。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薳(wěi)章:人名,楚國大夫。成:講和。【2】瑕:春秋時隨國地名。【3】少師:官名。董成:主持講和之事。【4】斗伯比:楚國令尹。楚子:指楚武王。【5】熊率(lǜ)且比:人名,楚國大夫。【6】季梁:隨國賢臣。【7】祝:掌管祭祀的官。史:掌管祭祀時記事的官。【8】牷(quán):毛色純一的牲畜。腯(tú):肥壯。【9】粢(zī)盛(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10】瘯(cù)蠡(luǒ):疥癬。【11】醴(lǐ):甜酒。【12】五教:指儒家所宣揚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標準。【13】禋祀:此處泛指祭祀。
【譯文】
楚武王侵入隨國,一面派薳章去和談,一面在瑕地駐軍等待。隨國派少師主持和談。斗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們在漢水東邊一直不能得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大我們的軍隊,整頓我們的軍備,憑借武力去逼迫別國,那里的國家因為害怕而聯合起來對付我們,因此很難離間互解他們。在漢東諸國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小國。小國離心,我們就可得利。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把我們的軍隊裝成疲弱的樣子以助長他的驕傲之氣。”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何益處?”斗伯比說:“以后再來對付他,少師正受到隨君的信任。”楚武王有意把軍容搞得亂七八糟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想要答應他。季梁勸阻道:“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軍的疲弱,是在引誘我們,君侯急什么呢?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因為小國有道,大國無道。所謂道,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鬼神。居高位的人思考如何讓百姓受益,此為忠;祝官史官真實無欺的言辭,此為信。現在百姓饑餓而國君放縱私欲,祝官史官虛報功德來祝告鬼神,我不知道這樣有什么好。”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毛無雜色而肥壯,祭器里的黍稷豐盛完備,為什么不能使神靈信任?”季梁回答說:“百姓,是鬼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主總是把百姓的事情辦好,而后才去侍奉神靈。所以奉獻犧牲時禱告說‘牲口又大又肥’,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是說他們的牲畜肥大而且繁殖旺盛,沒有疾病;是說他們的牲口充足而且品種完備。在奉獻黍稷時祝告說‘飯食干凈而豐盛’,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災害,百姓和睦,收成很好。奉獻甘甜的美酒時祝告說‘上好糧食釀成的美酒’,是說上級和下屬都有美德而沒有邪惡的心思。講到祭品的馨香,是說沒有讒佞奸邪的小人存在。所以致力于農事,完善倫理規范,與親族關系緊密,用這些來進行祭祀。因此百姓和睦而鬼神降福,所以行動就能成功。現在百姓各有心思,鬼神沒有主人,君侯雖然獨自獻上豐盛的祭品,又能有什么福降呢?君侯還是先整頓政事,加深和兄弟國家之間的友誼,這才近乎免除災難。”
隨侯害怕,從而修明政治,楚國因此而不敢前來攻打。
【寫作方法】
楚國君臣本來是想通過示弱誘使敵人驕傲,可大臣熊率且比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一句“季梁在,何益”為全文埋下了伏筆。下文寫少師、隨侯中計,照應前面的“羸師以張之”,也跟主要人物季梁形成對比,襯托了他的高明。而季梁的辭令也是對“季梁在,何益”的回應。本文前后照應,結構頗為巧妙。寫季梁擅長辭令,又多用排比、判斷等句法,如“奉牲以告曰博碩肥循……而無違心也”一段話,就是糅合了兩種句法,這樣語言便如行云流水一般,讓人目不暇接。文末只簡單一句“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側面烘托了季梁的賢明,“懼”和“不敢”二詞乃傳神之筆。此文多處轉折,筆力雄健,有山立海飛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