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孝武本紀
- 史記精編
- (西漢)司馬遷 鄭晨主編
- 14798字
- 2019-08-26 15:25:11
《孝武本紀》主要記載了漢武帝即位后四十多年間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動。它以漢武帝為中心,通過描寫李少君、齊人少翁、欒大和公孫卿等方士以方術行騙的事跡,嘲諷了方士的偽詐與武帝的愚昧。這篇本紀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一種冷峻的風格和犀利深刻的效果,體現了司馬遷對武帝濫祭淫祀的不滿。
·巡游郊祀·
【原文】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1],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2]:“黃帝得寶鼎宛朐,問于鬼臾區。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3],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4],終而復始。’于是黃帝迎日推策[5],后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6],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經[7],疑其妄書,謝曰[8]:“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9]。上大說[10],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11]。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12],漢之圣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13]。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14]。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15],五在中國[16]。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17],乃斷斬非鬼神者。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后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18],谷口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19]。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龍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20]。”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于太室。
【注釋】
[1]旦:天明時,早晨。[2]札書:寫在木筒上的文字。[3]策:古代占卜用的蓍(shī)草。[4]紀:指歷數,即推算節氣之度。[5]迎日推策:指觀測太陽的運行用蓍草推算歷法,預知日月朔望節氣等。[6]率:大致。[7]經:正常。[8]謝:辭謝,推辭。[9]嬖人:受寵幸的人。[10]說:同“悅”,高興。[11]鼎書:關于寶鼎的書。[12]當黃帝之時:指與黃帝時的歷日相同。[13]且:或,或者。[14]居:占。[15]蠻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各少數民族。[16]中國:指中原地區。[17]非:以為非,反對。[18]寒門:《集解》引徐廣曰:“寒,一作‘塞’。”[19]胡:獸頸下的垂肉。[20]躧(xǐ):同“屣”,鞋。
【譯文】
這年秋天,皇上幸臨雍縣,將要到郊外去祭祀五帝了。這時有人說道:“五帝,乃是泰一之神的輔佐,應該于此處立上一座泰一神壇,而且由皇帝親自主持郊祀。”皇上遲疑不定。齊人公孫卿說:“今年得到了寶鼎,這年仲冬辛巳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中氣,與黃帝得到寶鼎的時間吻合。”公孫卿有一篇寫在木簡上的文章,上面寫道:“黃帝在宛朐得到寶鼎,向他的大臣鬼臾區詢問此事。鬼臾區回答說:‘您獲得寶鼎和占卜用的神策,這年己酉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合乎天道的歷數,天道歷數是周而復始的。’于是黃帝依照日月推算歷法,以后大致每二十年就能碰上朔日早晨交冬至,總共推算了二十次,一共三百八十年,黃帝成仙而登天。”公孫卿通過所忠將此事奏知皇上。所忠看到木簡上的話不合情理,懷疑那是荒誕的偽書,多次推脫說:“寶鼎的事情已經定下來了,你還想做什么呢!”公孫卿又通過皇帝寵幸之人把木簡呈奏給皇帝了。皇上看后十分高興,就把公孫卿召來詢問。公孫卿回答說:“我是從申公那里接受這木簡的,他已經死了。”皇上問:“申功是什么人啊?”公孫卿說:“申功,是齊人。他與安期生有私交,接受過黃帝教誨,沒有留下什么文書,只剩下這部關于寶鼎的書。書中說:‘漢代的興盛時期應該與黃帝得鼎的時節相同;漢代的圣賢之君將出現在高祖皇帝的孫子或曾孫那一代。寶鼎出現了就可以與神仙相通,應當舉行封禪典禮。古代進行過封禪的帝王共有七十二個,唯獨黃帝登上了泰山進行封禪。’申功說:‘漢代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登上泰山行祭天禮就能夠成仙升天。黃帝的時候有上萬個諸侯,為主持祭祀而建立的封國就有七千個。天下的名山有八座,而其中的三座位于蠻夷境內,其余的五座位于中原地區。中原的名山有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東萊山,這五座山是黃帝經常去巡游的地方,在這些山上能夠與神仙相會。黃帝一邊征戰一邊學習仙術。黃帝擔心百姓非議他所學的仙道,所以就殺掉了非議鬼神的人。一百多年過后才得以跟神仙溝通相會。黃帝當年在雍縣郊祀上帝,在那里住了三個月。鬼臾區別號稱為大鴻,死后葬在雍縣,鴻冢就是他的墳墓。那以后黃帝在明廷接見了上萬名神仙。明廷,就是現在的甘泉山。所謂寒門,就是現在的谷口。黃帝開采首山的銅礦,在荊山的下面鑄鼎。鼎鑄成之后,有一條垂著長須的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騎著龍背,群臣及后宮的妃子跟著去的也有七十多人,龍這才飛上了天。剩下的小臣上不去,于是都拉著龍須,龍須被小臣們扯斷了,黃帝的弓也掉了下來。百姓們仰著頭看著龍飛天而去,便抱著弓和龍須號啕大哭,因此后世把這個地方叫作鼎湖,稱那張弓為烏號。’”于是天子感慨地說道:“啊!要是我能像黃帝那樣,那么我看離開妻子和子女,就像脫掉鞋子那么容易了。”封公孫卿為郎官,向東去太室山等候神仙。
【原文】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1],壇放薄忌泰一壇[2],壇三垓[3]。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4],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5]。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6],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7]。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8]。其下四方地,為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9]。已祠,胙余皆燎之[10]。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11]。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12]。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釋】
[1]具:準備,備辦。[2]放:通“仿”,仿照。[3]垓:同“陔”,臺階的層次。[4]方:方位。[5]除:修,修筑。[6]醴:甜酒。脯:干肉。[7]犛(lí)牛:一種長毛牛。俎豆: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8]獨有俎豆醴:是說只有牛羊等和甜酒,而沒有犛牛。[9](chuò):連續祭祀。[10]胙(zuò):祭祀用的肉。[11]洎(jì):浸泡。[12]特:一頭牲稱“特”。
【譯文】
皇上于是去了雍縣郊祀,又到了隴西,西行攀登崆峒山,又幸臨甘泉宮。命令祠官寬舒等人供設泰一神的祭壇。祭壇效法亳人謬忌所說的泰一壇的樣式進行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在泰一壇的下面環繞,各自占著自己所屬的方位。黃帝壇位于西南方,修了八條鬼神所走的道路。泰一壇所有的祭品,和位于雍縣的一畤相同,外加甜酒、棗果和干肉之類,另殺一頭犛牛當作全套的祭品。而五帝壇只進獻犧牲和甜酒。祭壇下面的四方設下神座,是連續祭祀隨從的神仙以及北斗星的。祭祀完畢后,鬼神享用過的祭品要全部燒掉。祭祀時所用之牛色彩呈白色,把鹿放到牛的腹腔里,再把豬放到鹿的腹腔里,之后放到水里浸泡。祭祀日神應當用牛,祭祀月神應該用羊或是豬,且都只能用一頭。祭祀泰一神的祝官要身穿紫色的繡衣,祭祀五帝的祝官所穿禮服的顏色應根據五帝所屬的顏色而定,祭祀日神穿紅衣,祭祀月神穿白衣。
【原文】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1],天子始拜泰一。朝朝日[2],夕夕月[3],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其贊饗曰[4]:“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5],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云“祠上云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云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6]。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7]。令太祝領,狄及臘間祠[8]。三歲天子一郊見。”
【注釋】
[1]昧爽:拂曉。[2]朝(zhāo)朝(cháo)日:早晨朝拜日神。[3]夕夕月:傍晚祭祀月神。夕月,古代帝王祭月稱“夕月”。[4]贊饗:祀神時獻祝詞以勸食。[5]朔:
月復出。“朔”為每月初一,表示前月已死,新月復生。[6]瑄玉:祭祀所用的大璧,直徑六寸。嘉牲:美牲。指毛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美膘肥的。[7]光域:指神光所照的地域。[8]臘:夏歷十二月。
【譯文】
十一月辛巳朔日清晨交冬至,天還沒有全明的時候,天子就開始在郊外祭祀泰一神。早晨朝拜太陽,傍晚祭祀月亮,行揖禮;而祭祀泰一神則與在雍縣的郊祀儀式相同。祭祀時的祝詞說:“上天開始把寶鼎神策傳授給皇帝,使他的天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周而復始,皇帝在這里恭敬地祭拜。”祭祀時所穿的禮服是黃色的。祭壇上列滿火炬,壇旁設置烹煮器物。主管官員說“祠壇上面有靈光呈現”。公卿大臣們說“皇帝最初在云陽宮郊祀祭拜泰一神的時候,司祭的官員手里捧著大璧瑄玉、膘肥毛純的犧牲奉給神靈享用。這晚天上出現了美麗的光彩,到白天的時候,黃色的云氣還在上升與天相連”。太史公、祠官寬舒等人說道:“神靈展現出的美好景象,這是保佑福祿,預兆吉祥的跡象,應該在這出現光彩的地方設置泰畤壇,以顯示上天神明的瑞應。命令太祝負責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進行祭祀。每三年天子親自郊祀一次。”
【原文】
其冬[1],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2]?”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3],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4],積以歲乃可致。”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釋】
[1]其冬:《會注考證》引王先謙說:“據《漢書·武紀》則元鼎六年也,當云‘明年冬’。”[2]得毋:莫非,該不是。[3]寬假:寬容。指時間上放寬一些。“寬”“假”同義。[4]迂誕:迂闊荒誕,指不切合實際,沒有事實根據。
【譯文】
這年冬天,公孫卿在河南等候神仙,據說在緱氏城上尋到仙人的蹤跡,有個外形像山雞的神物,在城上來來往往地走。天子親自幸臨緱氏城查看蹤跡。他向公孫卿詢問道:“你不會是像文成和五利那樣在欺騙我吧?”公孫卿回答道:“仙人并沒有求助于皇帝,而是皇帝您有求于仙人。求仙的方法如果不稍稍放寬時間,神仙是不會降臨的。說起求仙這件事,似乎是迂闊荒誕、不切實際的,實際上只有經年累月的禱告,才能把天神求來。”于是各郡國都修筑并清掃道路,修繕宮殿樓臺和名山上的神廟,以期望天子幸臨。
【原文】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1],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2],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3]?”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4]。”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5],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6]。”于是塞南越[7],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8],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9]。
【注釋】
[1]下:下交。[2]鼓舞:合樂而舞。[3]稱:相稱,配得上。[4]神祇(qí):天神和地神。[5]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名,長于音樂。[6]破:剖分。[7]塞南越:指武帝因平定了南越而舉行酬神祭祀。塞,也寫作“賽”,酬神的祭祀。[8]歌兒:歌手。[9]箜篌:一種撥弦樂器,有豎式、臥式二種。
【譯文】
這年,滅了南越之后,皇上有個寵臣李延年以優美的音樂進獻給皇上。皇上聽著很好聽,就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商討,說:“民間祭祀尚有鼓、舞的音樂,但是朝廷祭祀時卻沒有音樂,這怎么合適呢?”公卿們說:“古代祭祀天地的時候都有音樂,這樣天地神靈才可以享受祭祀。”有人說:“泰帝讓女神素女彈奏五十弦的瑟,音調悲切,泰帝禁受不住,所以將她的弦改為二十五弦。”因此在為平定南越而酬祭泰一、后土神的儀式上,開始采用音樂歌舞,增加歌手,二十五弦瑟和箜篌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流行的。
【原文】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1],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2],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3],先類祠泰一。
【注釋】
[1]振兵澤(shì)旅:意思是停止用武。振,整頓。澤,通“釋”,解散,遣散。[2]勒:統領。[3]用事:行事。多指行祭之事。
【譯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提議說:“古代帝王首先要停止戰事、遣散軍隊,然后才可以進行封禪。”因此北上巡視朔方,率領著十余萬軍隊,歸來之時在橋山黃帝陵墓前祭祀,在須如解散了軍隊。皇上說:“我聽說黃帝并沒死,而現在卻有墳冢,這是為什么呢?”有人回答說:“黃帝飛天成仙,權臣把黃帝的衣冠埋在墳冢里,所以才有了陵墓。”皇上到了甘泉之后,為了要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以就先去祭祀泰一神。
·封禪泰山·
【原文】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1],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2]。齊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3]。秦皇帝不得上封[4]。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于九皇[5],而頗采儒術以文之[6]。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敢騁[7]。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8],于是上絀偃、霸[9],盡罷諸儒弗用。
【注釋】
[1]用:因為,由于。希:同“稀”,少,這里指封禪很少舉行。曠絕:斷絕。曠,阻隔。[2]《周官》:即《周禮》。《王制》:指《禮祀·王制》。射牛:古代帝王祭祀時,為表示“親祭”,要親自用箭射牛以備祭。[3]合:合當,應當。[4]上封:指登上泰山封禪。[5]高世:超乎世俗,高于一般人。九皇:傳說中遠古時的九個帝王。[6]頗:稍微。文:修飾。[7]古文:指古文經。漢武帝時使用隸書,用隸書書寫的經書叫今文經,用春秋、戰國文字書寫的經書叫古文經。騁:盡情施展,不受拘束。[8]屬:聚集,聚會。圖:謀劃,策劃。[9]絀:通“黜”,廢,貶退。
【譯文】
自從得了寶鼎,皇上便與公卿諸生一起商議封禪一事。封禪大典以前很少舉行過,時間隔得太久了,已經失傳,沒有人知道進行封禪大典時該用什么禮儀,眾儒生認為封禪時應該采用《尚書》《周官》《王制》中所載的天子望祀射牛的儀式。齊人丁公這時年紀已經九十多歲,他說:“封禪之事,應當留下永垂不朽的盛名。秦始皇沒能在泰山行封禪之禮。陛下若是想去泰山封禪,稍微攀登一點就沒有風雨阻擋了,也就可以登上泰山行封禪之禮了。”皇上于是下令儒生練習射牛,草擬封禪的儀式。幾年后,將要去封禪。天子聽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話,說黃帝以前的帝王進行封禪,都招致怪物與神明溝通,所以就想模仿黃帝,也曾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萊方士,借此超乎世俗,與九皇比肩德行,并且還廣泛采用儒術對此加以修飾。儒生們既不能明辨封禪的具體事宜,又受制《詩》《書》等古文經籍的束縛,不敢盡情發揮自己的學問。皇上將封禪用的禮器展示給儒生們看,儒生們有的說“跟古代不一樣”,徐偃也說“太常祠官們行禮沒有古代魯國的好”,這時周霸正在聚集群儒一起策劃封禪的事宜,皇上貶退徐偃、周霸,罷黜了全部儒生不再任用。
【原文】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1],上不言[2];問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3]。
【注釋】
[1]上:指山上的人。[2]不言:指不曾呼喊。[3]上石:把石碑運上山。
【譯文】
三月,皇上向東幸臨緱氏縣,在中岳太室山上進行祭祀。跟隨的官員在山下聽到有人高呼“萬歲”,詢問山上的人,他們說沒有喊;詢問山下的人,他們也說沒喊。于是皇上把三百戶封賜給太室山以供祭祀,命名為崇高邑。往東登上泰山,山上草木的葉子還沒有長出,皇上下令派人把石碑運到山上,立在泰山之巔。
【原文】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1]。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2],然無驗者。乃益發船[3],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4],見其跡甚大[5],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6],言“吾欲見巨公[7]”,已忽不見[8]。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9]。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10]。
【注釋】
[1]八神:《索隱》根據《漢書·郊祀志》解釋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2]疏(shù):給的奏議。[3]益:增加。[4]就:走近,靠近。[5]跡:腳印。[6]老父(fǔ):對老年人的尊稱。[7]巨公:《索隱》引《漢書音義》曰:“巨公謂武帝。”[8]已:不久。[9]大:很。[10]間(jiàn):暗中,秘密。
【譯文】
接下來皇上向東巡視海上,行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和四時主八神。齊人上書說神仙鬼怪及奇方異術的數以萬計,卻沒有一個能夠靈驗的。于是皇上增添船只,命令那些說海上有神山的幾千人去訪求蓬萊仙人。公孫卿手執符節先去名山等候仙人,到東萊的時候,說晚上看到一個人,這人身長數丈,靠近了看卻又看不到了。看到他留下的足跡很大,與禽獸的腳印相似。群臣中又有人說看見一個老人牽著狗,那老人說“我想見天子”,一會兒又突然不見了。皇上看見那個大腳印,不肯相信,等到群臣說到老翁的事跡,這才深信那老翁是仙人了。皇上于是留在海上,把驛車分配給方士,派出數以千計的使者去尋找仙人。
【原文】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1],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2],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3],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4]。明日,下陰道[5]。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6],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7]。五色土益雜封[8]。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9],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10]。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起封中。
【注釋】
[1]皮弁(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作,為祝朝的常服。[2]封:指祭天的壇。[3]玉牒:古代帝王封禪所用的文書。[4]禁:指禁止泄露。[5]陰道:指山北的道路。古山之北、水之南為陰。[6]址:山腳。[7]一茅三脊:一種有三條脊棱的茅草。即菁茅,又叫靈茅。藉:草編的墊子。[8]五色土: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的五種顏色的土。[9]縱:放。白雉:白毛野雞。[10]兕(sì):獸名。古書中常拿兕和犀對舉。
【譯文】
四月,返回奉高。皇上念及儒生和方士們對封禪儀式的說法各不相同,又沒有古書依據,實在是很難施行。天子到了梁父山,祭祀地神。乙卯日,命令侍中官儒生頭戴白鹿皮帽,身穿插笏官服,天子射牛進行祭祀儀式。天子又在泰山下面的東方設壇祭天,與郊祀泰一神的儀式相同。祭壇寬一丈二,高九尺,下面置有封禪的文書,封禪的祭文內容保密,沒有人知道寫些什么。祭禮結束之后,天子單獨和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登臨泰山,也設置祭壇祭天封禪。所有這些事情都禁止泄露。第二天,順著山北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在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祭祀地神,與祭祀后土的禮儀相同。上面的封禪,皇上都親自拜見天神、地神,穿黃色禮服,而且全部使用音樂伴奏。又采用出產自江淮一帶的靈茅作神墊,用五色泥土填滿祭壇。放出遠方出產的奇獸飛禽和白毛野雞等動物,儀式十分隆重。沒有用兕牛、旄牛、犀牛、大象這些動物。天子和隨從人員都是到了泰山,然后離去的。舉行封禪大典的那天晚上,天空中好似有靈光閃現,到了第二天又有白云從祭壇中升起。
【原文】
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1]。于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2],兢兢焉懼弗任[3]。維德菲薄[4],不明于禮樂。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5],如有望[6],依依震于怪物[7],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后禪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8],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蛇丘、歷城[9],毋出今年租稅。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10]。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11]。”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注釋】
[1]壽:祝壽。[2]眇眇:微小。眇,同“渺”。[3]兢兢焉:小心戒慎的樣子。[4]維:句首語氣詞。菲薄:微薄。[5]景光:瑞祥之光。[6](xiè):同“屑”,不安。[7]依依:茂盛的樣子,這里有大、深的意思。震:震懾,害怕。[8]嘉與:獎勵,勉力。更始:重新開始。[9]復:免除賦稅徭役。[10]復作:漢刑律名。馳刑再犯的輕罪徒。一說指按刑律服勞役的婦女,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三月至一年。[11]聽治:治理,處理。“聽”和“治”同義。
【譯文】
天子從泰山封禪歸來,坐在明堂上,群臣輪流上前祝壽。天子下詔給御史說:“我以渺小的身軀繼承九五之尊,向來小心謹慎,唯恐無法勝任。我德行微薄,不懂得禮樂制度。祭泰一神時,天上好像出現了吉祥的光彩,連綿在望,我被這奇異景象深深震撼了,想中間停下來卻無法做到,終于登上泰山筑壇祭祀天神了,到了梁父山,然后在肅然山祭祀地神。我想完善自己的道德,希望能和大夫們重新開始。賞賜百姓每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年齡在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孤兒寡婦,額外再賜二匹布帛。免除博縣、奉高、蛇丘和歷城等地的賦稅,不必交納今年的租稅。大赦天下,與乙卯年的大赦令相同。我巡行所經過的地方,不再執行監外勞役。如果犯罪的時間是在兩年以前,那就不再追究處理了。”又下詔說:“古時帝王每五年巡視一次,去泰山進行祭祀,諸侯們都設有封禪朝拜的住所。命令諸侯在泰山腳下各自修建官邸。”
【原文】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土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1],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2],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3]。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4],以今年為元封元年[5]。
【注釋】
[1]庶幾:希望,或許可以。[2]并:同“傍”,沿著。[3]歷:經過。[4]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號。[5]元封:武帝的第六個年號。
【譯文】
天子在泰山封禪結束后,沒有遇上風雨等災害,方士們又聲稱蓬萊等神山可能找到了。于是皇上很高興,認為自己也許能遇到仙人,便東行去海邊眺望,希望在海邊能看到蓬萊神山。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然生病,不久就死了。皇上這才離開,沿海往北到達碣石。又從遼西巡行經過北方邊境抵達九原縣。五月,回到甘泉宮。主管官員說,寶鼎出現時,那年的年號是“元鼎”,今年皇上到泰山封禪,年號遂改為“元封”。
【原文】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1]。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2]。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其星出如瓠[3],食頃復入焉[4]。”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5]。”
【注釋】
[1]茀(bó):通“孛”,光芒四射的樣子。[2]三能(tái):即“三臺”,星名。分上臺、中臺、下臺共六星,兩兩并列。[3]候:觀測。[4]食頃:一會兒,不久,相當于一頓飯的工夫。[5]其:或許,可能。德星:象征吉祥有福的星星。
【譯文】
這年秋天,有彗星出現在東井宿天區,光芒四射。十幾天后,彗星又出現在三臺宿天區,光芒四射。有個望氣的名叫王朔的人說:“我觀測時,只見那星出現時形狀像葫蘆瓜,一會兒就又消失了。”主管官員說道:“陛下創建了漢家封禪禮制,上天大概是用象征吉祥的德星出現來報答您。”
【原文】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贊饗曰:“德星昭衍[1],厥維休祥[2]。壽星仍出[3],淵耀光明[4]。信星昭見[5],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注釋】
[1]昭:明亮。[2]厥:其,那。[3]壽星:《索隱》云:“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言之也。”仍:接著。[4]淵:深,遠。[5]信星:鎮星,即土星。
【譯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去雍縣郊祀五帝,回來后以拜祝的禮儀拜祭泰一神。祝詞上說:“德星光芒四射,這象征著吉祥美好。壽星接著出現,光輝普照四方。信星明亮顯現,皇帝為此敬拜諸神福澤無量。”
【原文】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見天子”[1]。天子于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2],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沉祠而去[3]。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徒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注釋】
[1]見天子:《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均作“欲見天子”。[2]芝:靈芝。古人把它看作瑞草。[3]沉祠:把祭品(白馬、玉璧)沉于河中,以祭祀河神。
【譯文】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去東萊山的時候碰到了神仙,那位仙人好像說了一句“想見天子”。皇上于是駕臨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后來去了東萊,在那里逗留幾天,沒有看到什么,只看到很大的腳印。皇上又派數千名方士去尋找神奇的事物,采集靈芝仙藥。這年干旱,皇上沒有出巡的正當名義,便前往萬里沙求雨,經過泰山時再次祭祀。返回朝中時到了瓠子口,皇上親自組織堵塞黃河決口,在那里逗留兩天,把祭品投入河中以祭河神,不久就離去了。皇上又派兩名將軍率兵堵塞黃河決口,使黃河分隔成兩條河渠,恢復了大禹治水時的風貌。
【原文】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后世謾怠[1],故衰秏[2]”。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3]。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4]。
【注釋】
[1]謾怠:指怠慢鬼神。謾,通“慢”,怠慢。[2]衰秏(hào):衰老,衰微。秏,同“耗”。[3]以雞卜:《正義》:“雞卜法用雞一,狗一,生,祝愿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的兩眼骨,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兇。今嶺南猶此法也。”[4]用:采用。這里有流行、推廣的意思。
【譯文】
朝廷滅亡南越之后,越人勇之對皇上進言說:“越人有信鬼的習俗,他們祭祀時能見到鬼,常常見效應。以前東甌王敬鬼,活了一百六十歲。后來他的子孫怠慢了鬼,所以便衰敗下來。”皇上便命令越地的巫師建立越祠,修筑祭臺卻不設祭壇,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還使用了用雞骨占卜的方法。皇上對此十分相信,因此越祠和雞骨占卜的方法就逐漸流行起來了。
【原文】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1],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2],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3],甘泉則作益延壽觀[4],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5]。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臺,若有光云,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6],赦天下,毋有復作。”
【注釋】
[1]遽:匆忙,倉促。[2]觀:臺閣。[3]蜚廉、桂觀:二觀名。[4]益延壽觀:觀名。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益”是衍文,《新證》以為不衍。[5]廣:擴充。[6]芝九莖:靈芝長有九株菌柄。
【譯文】
公孫卿說:“神仙是可以遇上的,但是皇上去求仙的時候,總是有些倉促,所以沒能見到仙人。現在陛下可以在京城修建一座臺閣,仿照緱氏城所建的那樣,供上干肉、棗果等祭品,仙人應該可以招來。況且仙人喜歡住在樓閣之上。”于是皇上命令在長安建造蜚廉觀和桂觀,在甘泉宮修建益延壽觀,派公孫卿手持符節擺設祭品等候神仙。又修建通天臺,在臺下擺設祭品,希望能把仙人招來。又在甘泉宮建造前殿,擴建宮室。夏天,殿內長出靈芝草。天子因為堵塞了黃河決口,又修筑通天臺,天上隱約出現神光的瑞應,于是頒布詔書說:“甘泉宮殿內長有九株菌柄的靈芝,特此大赦天下,免除復作的監外勞役。”
【原文】
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干封三年[1]。”上乃下詔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2]。”
【注釋】
[1]干封:《正義》引顏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干。”[2]靈星:《正義》以為是龍星,主農業。《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祠靈星,蓋祈雨也。”
【譯文】
第二年,征伐朝鮮。夏天,天下出現旱災。公孫卿說:“黃帝的時候封壇祭天,天就會干旱,為了使封壇里的土晾干,要連續干旱三年。”皇上下詔書:“天下大旱,也許是為了使封土干燥吧?命令百姓祭祀主宰農業的靈星。”
【原文】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1],號曰南岳。浮江[2],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瑯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注釋】
[1]登:登山。禮:祭祀。[2]浮江:指在長江上乘船。浮,乘船走水路。
【譯文】
又過了一年,皇上去雍縣郊祀,然后通過回中谷道,沿路巡行。春天,來到鳴澤,接著從西河返回京城。
次年冬天,皇上到南郡巡視,到江陵后又向東行。登上潛縣的天柱山進行祭祀,稱這座山為南岳。接著乘船順江而下,從尋陽到達樅陽,途中經過彭蠡澤,順便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進而北上到達瑯邪郡,再沿海而上。四月中旬,抵達奉高縣,在那里舉行了封禪典禮。
【原文】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1]。濟南人公帶上黃帝時明堂圖[2]。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3],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倉,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4],令高皇帝祠坐對之[5]。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6]。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注釋】
[1]制:形制,樣式。度:尺度。[2]公(sù)帶:人名。公是復姓。[3]圜(huán):圍繞。復道:即天橋,樓閣間架空的通道。[4]上坐:尊貴的位置。坐,同“座”。[5]祠坐:指神主靈位。[6]太牢:祭禮時牛、羊、豬三牲齊備叫太牢。后來也專指牛。
【譯文】
最初,皇上封禪泰山的時候,泰山腳下的東北方有一個遺址是古時的明堂,明堂的舊址險窄而不開敞。皇上想在奉高另修一座明堂,但是不知道明堂的形狀和規模大小。濟南人公帶向皇上進獻黃帝時的明堂圖。明堂圖中畫有一座殿堂,殿堂的四圍不設墻壁,堂頂是用茅草覆蓋的,殿堂四面通水,環繞宮墻,修有復道,殿的上面有走樓,從西南方深入殿堂的部分名為昆侖道,皇上從這里進入殿堂,然后拜祭上帝。皇上就下令按照公帶進獻的明堂圖樣在奉高汶上另建新的明堂。等五年之后在這里進行封禪之時,便在明堂的上座供奉泰一神和五帝的神位,把高皇帝的神位立在它們的對面。下房祭祀后土神,祭祀的犧牲是牛、羊、豬各二十頭。天子由昆侖道進入明堂,并以郊祀的禮儀祭拜。祭祀結束后,在堂的下面焚燒祭祀。接著皇上登上泰山,在山頂秘密祭祀。在泰山腳下祭祀五帝的時候,依照他們各自所屬的方位進行祭祀,只有黃帝和赤帝并排在一處,祭祀時由主管官員參加陪祭。祭祀時在泰山上舉火,山下也都燒火呼應。
【原文】
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1]。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2]。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3],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4],莫驗,然益遣,冀遇之[5]。
【注釋】
[1]推歷:推算歷法。以本統:意思是認為以夏歷十一月朔旦冬至為推歷法的起點是正統。[2]每:《封禪書》作“毋”。按:封禪五年一修,這時還只兩年,所以只祀明堂,不修封禪。[3]泰元:天的別稱。[4]考:考察。[5]冀:希望。
【譯文】
兩年以后,十一月甲子日是朔日,早晨交冬至,推算歷法的人主張這一天是推歷的起點。皇上親自來到泰山,在這一天去明堂祭祀上帝,由于這次祭祀距上次封禪不足五年,故而沒有舉行封禪大典。祝詞上說:“上天將泰元神策授予皇帝,周而復始,皇帝于此處拜祭泰一神。”天子接著東行,到達海上,考察去海上求仙的人,沒有應驗,但是皇上依舊增派使者前去,盼望能碰到神仙。
【原文】
夏,漢改歷,以正有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1],芬芳不備[2]。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五色食所勝[3],而以木禺馬代駒焉[4]。獨五帝用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注釋】
[1]牢熟具:烹煮過的牲畜等祭品。具,飯食,酒肴。這里泛指祭品。[2]芬芳:指祭品的芳香氣味。[3]五色食所勝:指所用牲牢的顏色按照五行相勝原理配置。[4]木禺(oǔ):木刻偶像。禺,通“偶”。
【譯文】
夏天,漢朝更改歷法,以夏歷正月為歲首,官服的顏色崇尚黃色,官印一律更改為五個字,所以這一年定為太初元年。這年,漢朝向西討伐大宛。蝗災很重。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人用方術祭祀鬼神,祈求鬼神對匈奴和大宛降禍。
第二年,主管官員說在雍縣五畤祭祀時,沒有備好芬香的熟牲做祭品。皇上于是命令祠官用熟牛犢作為祭品進獻給五畤,所用牲牢的毛色根據五行相克的原理,加以選擇。以木偶馬代替壯馬,唯有祭祀五帝時才用壯馬,皇帝親自進行郊祀時也用壯馬,以及祭祀名山大川做壯馬的,全都改用木偶馬代替。皇帝出巡經過時舉行的祭祀才用壯馬。其他禮節不變。
【原文】
公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1],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2],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其后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3],故上親禪焉。
【注釋】
[1]合符:指與符瑞相合。[2]卑小:矮小,低矮。[3]閭:里巷,這里指居住處。
【譯文】
公帶說:“黃帝雖然在泰山封禪,然而風后、封巨、岐伯等人又要黃帝到東泰山封禪祭天,去凡山祭地辟場,與符瑞相合,然后可以長生不死。”天子于是下令準備好祭祀的器具,去往東泰山,東泰山十分矮小,跟它的名聲不符合,因此命令祠官祭祀,但不在這里舉行封禪大典。之后命令公帶留在那里供奉祭祀,并迎候神靈。夏天,天子返回泰山,像以前那樣在泰山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大典,此外還在石閭山辟場祭祀地神。石閭位于泰山之南,方士中有很多人說這里居住著仙人,因此皇上親自到這里祭祀。
【原文】
其后五年,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常山。
今天子所興祠,泰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1],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2]。凡六祠[3],皆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4],其人終則已[5],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6],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彌眾[7],然其效可睹矣[8]。
【注釋】
[1]薄忌泰一:指根據亳人繆忌所奏而建的泰一神祠。三一、冥羊、馬行、赤星:都是神祠名。[2]寬舒之祠官:寬舒之類的祠官,即上文所說“祠官寬舒等”。[3]凡六祠:是上述五座神祠以外,加上后土祠,總共是六祠。[4]主:指主持祭祀典禮。[5]終:死。[6]羈(jī)縻(mí):籠絡。“羈”“縻”都有束縛、牽制之義,引申為籠絡。[7]彌:更加。[8]睹:這里是想見的意思。
【譯文】
此后五年,天子又到泰山行封禪禮,返回途中祭祀了常山。
當今天子所興建的神祠,泰一祠和后土祠,每三年親自郊祀一次;建立了漢家封禪制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封禪大典。亳人謬忌奏請修建的泰一祠和三一、冥羊、馬行、赤星等五座神祠,由寬舒等祠官每年按時祭祀。加上后土祠,總共六座神祠,都由太祝統管。至于像八神中的各神,以及明年、凡山等其他有名的神祠,天子路過時就祭祀,離開后就算了。方士們所興建神祠,各由他們自己負責祭祀,人死了,祭祀也就終止,祠官不再管祭祀。其他神祠全部依照原來的規定辦。當今皇上舉行封禪大典,十二年以后來回顧,所祭祀的神靈已遍及五岳、四瀆。而方士們迎候祭祀神仙,去海上尋訪蓬萊仙山,最終也沒有什么結果。公孫卿之類等候神仙的方土,還是用巨大人腳印做托詞來辯解,也是沒有效驗。這時,天子對方士們的荒唐話越來越厭倦了,然而始終籠絡著他們,不肯與他們絕斷往來,總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從此以后,方士們談論祭神的更多,然而效驗究竟怎樣,就可以想見了。
【原文】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1]。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2],具見其表里[3]。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至若俎豆珪幣之詳[4],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5]。
【注釋】
[1]從:跟隨。[2]論次:論定次第,評議編次。[3]表里:指“用于事鬼神”之類事情的里外情形。[4]至若:至于。珪幣:祭祀用的玉和帛。[5]存:保存,這里指記錄在案。
【譯文】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上出巡,祭祀天地眾神和名山大川,參加封禪大典。我也曾進壽宮陪侍皇帝祭祀,聽神語,觀察研究了方士和祠官們的言論,于是回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活動,把這些活動的里外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后世君子,能夠從這里觀察到那些情形。至于有關祭祀時所用俎豆等禮器以及玉帛的詳情,獻祭酬神的禮儀,則有主管官員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