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孝景本紀

本篇主要敘述了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間的功業。景帝在位時,平定“七國之亂”,北拒匈奴,而且多次減免賦稅,歷史上稱其與文帝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原文】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1]。母竇太后。孝文在代時,前后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2],故孝景得立。

【注釋】

[1]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2]更:相繼地,接連地。

【譯文】

孝景皇帝,是孝文帝諸多兒子中排行居中的一個。孝景帝的母親是竇太后。孝文帝做代王的時候,前一個王后生下三位王子,后來竇太后得到寵幸,前一個王后去世,而她的三個兒子也相繼去世,所以景帝得以被立為太子。

【原文】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1],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2]。為孝文立太宗廟[3]。令群臣無朝賀[4],匈奴入代,與約和親[5]。

【注釋】

[1]乙巳:據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此二字衍。[2]除田半租:減去一半田租。文帝時田租十五而稅一,景帝再減收一半,即三十而稅一。[3]太宗:文帝的廟號。古代帝王世系中,一般稱開國皇帝為“祖”,稱第一個治理天下有功績的皇帝為“宗”。“太”是尊稱。[4]無:同“毋”,不要。[5]和親:指與匈奴議和,結為姻親。

【譯文】

前元元年四月乙卯日,天下大赦。乙巳日,賞賜民眾每戶爵位一級。五月,減去田地一半的租稅。為孝文帝修建太宗廟,詔令群臣不要上朝拜賀。同年匈奴入侵代地,朝廷與匈奴定約和親。

【原文】

二年春,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為武陵侯。男子二十而得傅[1]。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2]。廣川、長沙王皆之國。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開封侯陶青為丞相。彗星出東北。秋,衡山雨雹[3],大者五寸,深者二尺[4]。熒惑逆行[5],守北辰[6]。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廷中[7]。置南陵及內史、祋祤為縣。

【注釋】

[1]“男子二十”句:指男子二十歲開始服兵役。傅,著。指著于名籍,給公家服徭役。得,應該,必須。[2]孝文太后: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3]雨雹:下雹子。[4]深者二尺:《會注考證》引王念孫曰:“深下‘者’字衍。”[5]熒惑:火星的別名。因其隱現不定,令人迷惑,所以叫熒惑。[6]北辰:北極星。[7]歲星:木星。天廷:古代把星空分為三個區域,叫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天廷即太微垣。也寫作“天庭”。

【譯文】

二年春,封原先的相國蕭何的孫子蕭係為武陵侯。規定男子滿二十歲開始服兵役。四月壬午日,薄太后去世。廣川王劉彭祖、長沙王劉發都回了自己的封國。丞相申屠嘉去世。八月,任命御史大夫開封侯陶青為丞相。彗星在天空的東北方出現。秋天,衡山地區下冰雹,最大的雹子直徑達到了五寸,最深的地方達到了二尺。火星逆向運行,一直運行到北極星所在的位置。月穿過北極星的星空。木星逆向運行至太微垣區域。下詔設置南陵、內史、祋祤三個縣。

·內平諸侯,外拒匈奴·

【原文】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長星出西方[1]。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2]。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3],發兵西向。天子為誅晁錯[4],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六月乙亥,赦亡軍及楚元王子藝等與謀反者。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馀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齊王將廬、燕王嘉皆薨。

【注釋】

[1]長星:彗星的一種。[2]天火:指由雷電或物體自燃引起的大火。燔(fán):焚燒。此事指景帝三年淮陽王劉余的宮殿被大火焚毀。[3]“吳王濞……反”句:以劉濞為首的同姓諸侯王進行武裝叛亂,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亂的借口是“清君側,誅晁錯”,因為晁錯主張“削藩”,即削弱諸侯王的勢力。[4]為誅晁錯:為安撫反叛的諸侯王而殺了晁錯。

【譯文】

三年正月乙巳日,大赦天下。流星在西方出現。天火焚毀了洛陽東宮大殿和城樓。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造反,發兵向西進攻。景帝為此而誅殺晁錯,派遣袁盎通告,但是七國仍然不肯罷兵,接著向西圍困梁國。皇上于是遣派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軍討伐叛軍。六月乙亥日,赦免逃亡的叛軍以及和楚元王的兒子劉藝等一起謀反的人。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封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皇子劉勝為中山王,遷徙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淮陽王劉馀為魯王,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齊王劉將廬、燕王劉嘉都去世了。

【原文】

四年夏,立太子[1]。立皇子徹為膠東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后九月,更以易陽為陽陵[2]。復置津關[3],用傳出入[4]。冬,以趙國為邯鄲郡。

【注釋】

[1]太子:指栗太子劉榮,栗姬所生。[2]“更(gēng)以”句:指景帝決定在易陽為自己修建陵墓,并將易陽更名為陽陵。更,改。[3]復置津關:津關,設在水陸要道的關卡。文帝十二年曾頒布通關梁的法令,允許人們自由出入關隘。景帝在平息了吳、楚七國之亂以后,恢復了憑證出入關隘的制度。[4]傳:一種出入關隘的憑證。

【譯文】

四年夏,冊立太子。立皇子劉徹為膠東王。六月甲戌日,大赦天下。

閏九月,更改易陽的名稱為陽陵。命令在水陸要道重新設置關卡,手拿出入關隘的憑證才能自由出入。冬天,改趙國為邯鄲郡。

【原文】

五年三月,作陽陵、渭橋。五月,募徙陽陵,予錢二十萬。江都大暴風從西方來,壞城十二丈。丁卯,封長公主子為隆慮侯[1]。徙廣川王為趙王。

【注釋】

[1]長公主:指皇帝的姐姐劉嫖,竇太后所生。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皇帝的姊妹為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為大長公主。

【譯文】

五年三月,修建陽陵和渭橋。五月,招募百姓遷移至陽陵,總共撥款二十余萬。從西方而來的大風暴席卷江都,摧毀城墻十二丈。丁卯日,封長公主的兒子陳為隆慮侯。遷徙廣川王劉彭祖到趙國做了趙王。

【原文】

六年春,封中尉綰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為建平侯,隴西太守渾邪為平曲侯,趙丞相嘉為江陵侯,故將軍布為鄃侯。梁楚二王皆薨。后九月,伐馳道樹[1],殖蘭池[2]。

【注釋】

[1]馳道:秦代修建的供帝王行駛車馬的道路。[2]殖:《集解》引徐廣曰:“殖,一作‘填’。”蘭池:池名。秦始皇時所建。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譯文】

六年春,封中尉衛綰為建陵侯,江都國丞相程嘉為建平侯,隴西郡太守公渾邪為平曲侯,趙國丞相蘇嘉為江陵侯,原先的將軍欒布為鄃侯。梁王、楚王都去世了。閏九月,砍伐馳道兩旁的樹木,把蘭池填平。

【原文】

七年冬,廢栗太子為臨江王[1]。十一月晦[2],日有食之。春,免徒隸作陽陵者[3]。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4]。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

【注釋】

[1]“廢栗太子”一句:栗太子被廢,因后宮爭寵引起。[2]晦: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3]徒隸:服勞役的犯人和奴隸。[4]膠東王太后:景帝之妃,劉徹的母親,姓王。這時劉徹還是膠東王,所以稱為膠東王太后。

【譯文】

七年冬,廢掉栗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十一月底,天上出現日食。春天,赦免并釋放修筑陽陵城的囚犯和奴隸。丞相陶青遭到罷免。二月乙巳日,任命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日,立膠東王的母親為皇后。丁巳日,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叫劉徹。

【原文】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為繩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孫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賜爵一級。除禁錮[1]。地動。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注釋】

[1]禁錮:這里是指限制不準做官的法令。西漢初年曾規定,商人、入贅女婿不準做官,犯罪的官吏不準重新做官。

【譯文】

中元元年,封原先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孫子周平為繩侯,又封原先的御史大夫周昌的孫子周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賞賜每戶爵位一級。廢除不準商人、上門女婿做官以及不準犯過罪的官吏重新當官的法令。發生地震。衡山、原都下大冰雹,最大的冰雹直徑達一尺八寸。

【原文】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親。三月,召臨江王來,即死中尉府中[1]。夏,立皇子越為廣川王,子寄為膠東王。封四侯[2]。九月甲戌,日食。

【注釋】

[1]“召臨江王來”二句:臨江王即被廢掉的栗太子劉榮。因利用文帝廟外的空地擴建王宮,被人指控侵占宗廟罪,景帝召來京城,由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郅都責訊。劉榮畏罪,即在中尉的府第中自殺。[2]封四侯:吳、楚七國叛亂時,楚國丞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趙國丞相建德、內史王悍因勸阻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不要反叛,結果被殺。所以景帝封張尚之子張當居、趙夷吾之子趙周、建德之子橫、王悍之子王棄為侯。

【譯文】

中元二年二月,匈奴入侵燕地,朝廷決定不再與匈奴和親。三月,召臨江王劉榮來到京城,劉榮在中尉郅都的府中畏罪自殺。夏天,立皇子劉越為廣川王,立劉寄為膠東王。封了四個列侯。九月甲戌日,發生日食。

【原文】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為常山王。封十侯[1]。六月丁巳,赦天下,賜爵一級。天下大潦[2]。更命諸侯丞相曰相。秋,地動。

【注釋】

[1]封十侯:據《惠景間侯者年表》載,這年夏天封五侯,不是十侯。[2]潦:同“澇”,雨多成災。

【譯文】

中元五年夏,立皇子劉舜為常山王。分封十個列侯。六月丁巳,大赦天下,賞賜民戶爵位一級。全國發生大的洪澇災害。把諸侯國的丞相名稱改為相。秋天,發生地震。

【原文】

后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為衛尉。三月丁酉,赦天下,賜爵一級,中二千石、諸侯相爵右庶長。四月,大酺[1]。五月丙戌,地動,其蚤食時復動[2]。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劉舍免。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3]。

【注釋】

[1]酺(pú):命令特許的大聚飲。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罰金四兩。[2]蚤:通“早”。[3]封為建陵侯:《會注考證》引盧文紹說,此五字衍。

【譯文】

后元元年冬,更改中大夫令的名稱為衛尉。三月丁酉,大赦天下,賞賜每戶爵位一級。封賜中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和諸侯相以右庶長的爵位。四月,特許民眾聚會宴飲。五月丙戌,發生地震,吃早飯的時候再次發生地震。上庸縣地震前后持續了二十二天,把城墻都震毀了。七月乙巳,發生日食。丞相劉舍遭到罷免。八月壬辰,任命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封賜衛綰建陵侯的爵位。

【原文】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動。郅將軍擊匈奴。酺五日。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1],沒入縣官[2]。令徒隸衣七布[3]。止馬舂[4]。為歲不登[5],禁天下食不造歲[6]。省列侯[7],遣之國。三月,匈奴入雁門。十月,租長陵田。大旱。衡山國、河東、云中郡民疫[8]。

【注釋】

[1]食(sì)馬粟:即“食馬以粟”,意思是用糧食喂馬。[2]縣官:這里是朝廷、官府的代稱。按:這句當是違者沒入縣官的意思。[3]七(zōng)布:一種很粗糙的布。[4]止馬舂:禁止以馬舂粟。朝廷規定不許用馬而用人力舂糧食,可以使貧民得到一些糧食。[5]為:因為。歲:年成。不登:歉收。登,莊稼成熟。[6]食不造歲:意思是口糧吃不到收獲時節。造,到。[7]省:減少。[8]疫:瘟疫。這里指發生瘟疫。

【譯文】

后元二年正月,一天之內地震了三次。郅都將軍出擊匈奴。特許民眾聚會飲酒五日。命令內史和諸郡不得以糧食喂馬,違者馬匹由官府沒收。規定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穿七布做的衣服。不得用馬舂粟米。這是因為那年糧食歉收,禁止天下的百姓不到糧食收獲時節就把口糧吃完。減少駐京的列侯,遣送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三月,匈奴入侵雁門。十月,租給百姓長陵附近的官田耕種。天下大旱。衡山國、河東郡和云中郡有大的瘟疫。

【原文】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1]。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2]。月貫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3]。甲子,孝景皇帝崩。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為父后爵一級[4],天下戶百錢。出宮人歸其家[5],復無所與[6]。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弟蚡為武安侯,弟勝為周陽侯。置陽陵[7]。

【注釋】

[1]:《會注考證》引焦竑曰:“‘’即‘雷’字。”[2]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太微:即太微垣。[3]冠:冠禮。這里指舉行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結發戴冠,舉行加冠典禮,表示已經成年。[4]民為父后:指百姓中繼承父業的人。[5]出:使出,即放出。歸:使歸,即遣送回家。[6]復無所與:《會注考證》釋此句為“復終身”。復,免除(賦稅徭役)。與,使,用。[7]置陽陵:指把景帝的靈柩安葬在陽陵。

【譯文】

后元三年十月,太陽、月亮接連五天呈現紅色。十二月底,雷聲隆隆。太陽呈現為紫色。五大行星逆行至太微垣區域。月亮穿過太微垣星的區域。正月甲寅日,皇太子劉徹舉行加冠儀式。甲子日,孝景皇帝駕崩。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直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天下每戶一百錢。遣散后宮的宮人回家,而且免除其終身的賦稅。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在陽陵安葬了景帝的靈柩。

【原文】

太史公曰: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1]。至孝景,不復憂異姓[2],而晁錯刻削諸侯[3],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向[4],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5]。及主父偃言之[6],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7],豈不以謀哉?

【注釋】

[1]懷安:指人民懷念帝王的德政而安居樂業。[2]“不復憂”句: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反叛。[3]刻削諸侯:指削藩政策。刻削,削減,削奪。[4]合從:本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進攻秦國,這里借指吳、楚七國聯合起兵反叛朝廷。從,同“縱”。[5]以:用。漸:漸進,逐步進行。[6]主父偃言之: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建議,允許諸侯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目的是為使諸侯國的封地愈來愈小,以削弱諸侯的勢力。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積極作用。[7]機:關鍵。

【譯文】

太史公說:漢興以來,孝文帝廣施恩德,天下太平安定。至孝景帝的時候,不再擔憂異姓諸侯謀反了,但是晁錯提議削奪同姓諸侯,導致吳、楚七國起兵造反,聯合向西進發。因為諸侯的勢力很盛,而晁錯又沒有制定出逐漸削減諸侯封地的方法。后來主父偃提出允許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為侯的建議,這才使諸侯王的勢力漸趨衰弱,天下終得安定。國家安危的關鍵,難道不在于謀略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禄劝| 南岸区| 通渭县| 洛宁县| 大宁县| 凤山县| 承德县| 万山特区| 安陆市| 恭城| 广德县| 永兴县| 黎平县| 康平县| 隆回县| 罗江县| 屏边| 遵义县| 福海县| 突泉县| 滨海县| 肥乡县| 鄂尔多斯市| 漳州市| 安图县| 钟祥市| 南平市| 长白| 曲阜市| 临武县| 安达市| 扬中市| 宕昌县| 婺源县| 化隆| 安阳县| 汶川县| 沁水县| 慈利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