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齊太公世家

世家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強國,起于姜太公立國,亡于大夫田氏代齊。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興周滅商,被封在營丘,建立齊國。齊國地理位置優越,不但依山傍海,而且土地肥沃。齊桓公時期,任用管仲為相,利用魚鹽之利,通工商之業,齊國逐漸成為富庶之國。后來,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并與諸侯會盟,成為五霸之一。桓公去世之后,齊國漸趨衰落。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元氣大傷,終為大夫田氏所取代。

·太公佐周滅商·

【原文】

太公望呂尚者[1],東海上人[2]。其先祖嘗為四岳[3],佐禹平水土甚有功[4]。虞夏之際封于呂[5],或封于申[6],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7],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8]。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注釋】

[1]太公望:即姜尚,又稱師尚父、呂尚、太公望。因其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故稱齊太公。俗又稱之為姜子牙。[2]東海上人:東部海邊上的人。[3]四岳:傳說為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舜繼位后,四岳又推舉禹輔佐舜。[4]平:治理。[5]虞:即有虞氏,傳說中遠古部落名,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舜為其領袖。夏:即夏后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夏后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所建立。呂:古國名。一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后,封于呂。[6]申:古國名,姜姓。傳為伯夷之后,其地在今陜西、山西之間。后來周宣王時,一部分東遷,分封于謝,建立申國。春秋時被楚文王所滅。[7]枝庶:依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族的嫡長子派系稱為正宗,非嫡系則稱為枝庶。[8]苗裔:后世子孫。

【譯文】

太公望呂尚,東海邊上的人。太公的祖先曾經做過四岳的官職,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的功勞。虞夏之際,封在呂城這個地方,也有的被封在申這個地方,姓姜氏。夏商的時候,申地和呂地有的封給了旁支的人,以致后世子孫有很多人淪為平民,呂尚就是他們的后代。呂尚本來姓姜,后來以封地為姓,所以稱為呂尚。

【原文】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1],以漁釣奸周西伯[2]。西伯將出獵,卜之[3],曰“所獲非龍非彲[4],非虎非[5],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6],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7]?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8]。

【注釋】

[1]年老矣:據說當時呂尚已七十二歲。[2]奸:通“干”,干謁、進見。周西伯:即姬昌。[3]卜:古人以火灼龜甲,取龜甲裂紋以測吉兇禍福。[4]彲:通“螭”,傳說中無角的龍。[5]:獸名,俗稱人熊。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悍多力,能拔樹木。[6]渭:即今渭水。陽:山之南或水之北為陽,渭陽即渭水北岸。[7]子真是邪:猶言您正是其人吧?真,正。[8]師:師輔之官,輔佐西伯的最高軍政長官。

【譯文】

呂尚曾經十分貧窮,年紀老的時候,利用釣魚的機會求見周部落的西伯侯姬昌。西伯侯準備出外打獵,卜了一個卦,卦辭上說:“所得到的既不是龍也不是螭,既不是老虎也不是熊,得到的是霸王的輔佐。”于是西伯侯出去打獵,果然在渭水的北岸遇上了太公,西伯侯與太公交談之后十分高興,說:“我的先君太公曾說‘一定有圣人到周國來,周國能依靠他興盛’。您就是這個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所以稱他為“太公望”,西伯侯與他一起坐車回去,還拜呂尚為師輔之官。

【原文】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1]。紂無道[2],去之。游說諸侯[3],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4],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5],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6]。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于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7],然要之為文武師[8]。

【注釋】

[1]事:侍奉。[2]無道:暴虐不施仁政。[3]游說:以福禍利害來勸說諸侯。[4]處士:隱居不仕而有才德的人。[5]羑里: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湯陰縣北。[6]散宜生:西周初年大臣。與閎夭、太顛等同輔周文王。閎夭:周初大臣。[7]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于呂尚事周的經過雖然傳聞不一樣。[8]文武師: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師輔之臣。

【譯文】

有人說,太公見識廣博,曾經侍奉商紂王。商紂無道,他就離開了。此后他游說諸侯,沒碰上賞識他的人,最終才向西歸附了西伯侯。有的人說,呂尚是隱士,隱居在大海之濱。西伯侯被拘禁在羑里,散宜生和閎夭素聽說呂尚賢明就把他召請過來。呂尚也說:“我聽說西伯侯有圣賢之才,又贍養老者,為什么不到那里去呢?”三人為西伯侯求取美人和珍寶獻給紂王,以此贖回西伯侯。西伯侯因此被釋放,回到周國。雖然呂尚歸附周國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都說他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軍師。

【原文】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1],其事多兵權與奇計[2],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3]。周西伯政平[4],及斷虞芮之訟[5],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6],大作豐邑[7]。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注釋】

[1]陰謀修德:暗中議定計謀,施行德政。[2]兵權:用兵的謀略。[3]陰權:陰謀權術。宗:推崇。本謀:權謀的主要策劃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后世研究軍事以及周代權謀的人,都推崇太公為主要策劃者。[4]政平:為政公平持正。[5]虞芮之訟:虞、芮二國為疆界產生糾紛,周文王從中調解,并使二國歸附于周。虞、芮都是姬姓的諸侯國。[6]崇:古國名,其地在今陜西戶縣東。密須:古國名,其地在今甘肅靈臺縣西南。犬夷:亦稱犬戎,部族名。[7]豐邑:西周都城,其地在今陜西長安西北灃河以西。

【譯文】

西伯侯姬昌從羑里逃脫之后,和呂尚圖謀施行德政以顛覆商朝的統治,這些計策多數是用兵之道和奇謀良策,所以后世談論用兵之法以及周朝的權術,都推崇姜太公呂尚是主要謀劃者。西伯侯政治清平,消除了虞國和芮國的爭端,而詩人們都說西伯侯承天命而號為“文王”。文王討伐崇國、密須、犬夷,大規模修建豐邑。如果把當時的天下分為三份,那么三分之二已經歸順周國,這些多半是出自太公的謀劃。

【原文】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1],東伐以觀諸侯集否[2]。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3],右把白旄以誓[4],曰:“蒼兕蒼兕[5],總爾眾庶[6],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7]。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8]。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9]。

【注釋】

[1]欲修文王業:指武王打算實行文王的統一大業。[2]東伐以觀諸侯集否:武王率軍東征,以試探諸侯的態度。集否,是否率軍聚集到他的麾下。[3]杖:手持。黃鉞:以黃金為飾的銅鉞,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后世成為帝王的儀仗。有時派大臣出征,亦假以黃鉞,以示威重。[4]白旄:旗幟的一種,旗桿頂以旄牛尾為飾。誓:誓師時的誓詞。[5]蒼兕:水獸名,善奔突,能覆舟。這里指職掌舟楫的官員。[6]總:統領。眾庶:眾人。[7]盟津:即孟津,古津渡名。其地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黃河南岸。相傳周武王伐紂,在此會盟諸侯渡河,故稱盟津。[8]不期而會:事前沒有約定,到時自動前來會師。[9]《太誓》:《尚書》篇名,也作《泰誓》,是周武王伐紂在孟津的誓詞。

【譯文】

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打算實行文王的統一事業。向東面征伐商紂,試探一下諸侯們是否會響應。大軍出征的時候,呂尚左手拿著黃金裝飾的銅鉞,右手拿著白旄誓師道:“蒼兕啊蒼兕,率領你的軍隊,乘著你的船只,遲到的就要斬首。”到達孟津的時候,諸侯事先沒有約定而前來的有八百個。諸侯們都說:“可以討伐商紂了。”武王卻說:“還不到時候。”接著率領軍隊返回周國,與太公一起寫了《泰誓》一篇。

【原文】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1],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2],誓于牧野[3],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4],登鹿臺[5],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于社[6],群公奉明水[7],衛康叔封布采席[8],師尚父牽牲[9],史佚策祝[10],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鉅橋之粟[11],以振貧民[12]。封比干墓[13],釋箕子囚。遷九鼎[14],修周政,與天下更始[15]。師尚父謀居多。

【注釋】

[1]強之:堅持出征之議。[2]甲子:此為甲子日。上古以干支紀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也稱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也稱地支。天干地支一一相配,六十數為一周,俗稱六十花甲子。[3]牧野:古地名,其地在今河南淇縣西南。[4]反走:即返走,回頭逃跑。[5]鹿臺:臺名。商紂所筑,用以貯藏財物。[6]社:祭祀土神的場所。[7]奉:讀音同“捧”。明水:古代祭祀時以銅鑒收取的露水。[8]衛康叔:周代晉國的始祖,名封,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今河南禹縣西北),故稱康叔。布:鋪設。采席:即彩席。[9]牲:犧牲,做祭物的純色全體牲畜,如牛、羊之類。[10]史佚:西周初期的史官,名佚,一作逸。史為官名。策祝:讀簡策上的祝文,向天禱告。[11]鉅橋:古倉名。商代的大糧倉。其地在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古衡漳水東岸。[12]振:通“賑”,救濟。[13]封:封土增高墳頭。[14]九鼎:古代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相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成湯遷九鼎于商邑,周武王遷之于洛邑。[15]更始:除舊布新,開始新的紀元。

【譯文】

二年之后,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還囚禁了箕子。武王將要討伐紂王,用龜甲卜卦時顯示的卦象是不吉利,暴風雨突然降臨。大臣們都很害怕,只有太公堅持勸勉武王討伐商紂,于是武王出兵伐紂。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武王在牧野誓師,討伐商紂。紂王的軍隊吃了敗仗,紂王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被追上來的周軍殺死。第二天,周武王站在土地神廟前,公卿們捧著清水,衛康叔布置彩席,呂尚牽著祭祀用的牲畜,史佚奉冊書祝禱稟告神靈,聲討紂王的罪行。周武王又分發鹿臺的存錢,發放鉅橋的糧食,以救濟貧苦百姓。還筑土增高比干的墳墓,釋放箕子,遷移象征天子尊位的九鼎,修明周朝的政治,與天下民眾一起除舊迎新。以上這些措施多出自呂尚之手。

【原文】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1],封師尚父于齊營丘[2]。東就國[3],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4]:“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5]。”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國[6]。萊侯來伐[7],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8]。萊人,夷也[9],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10],是以與太公爭國。

【注釋】

[1]王天下:統一天下。[2]營丘:古邑名。其地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3]就國:赴封國就位。[4]逆旅:旅舍、賓館。[5]殆:大概、恐怕。[6]犂明:即黎明。[7]萊:商代諸侯國,姜姓。春秋時為齊靈公所滅。其地在今山東黃縣東南。[8]邊:此處為動詞,靠近。[9]夷:遠古時稱東部落后部族為夷。[10]集:通“輯”,和睦。

【譯文】

此時武王已經平定了商朝,稱王于天下,便封呂尚于齊國的營丘。呂尚向東去了自己的封國,在路上住宿,走得很慢。旅舍的主人說:“我聽說時機很難得到卻很容易失去。客人睡得很安心,實在不像是到封國就任的人啊。”太公聽說之后,半夜穿好衣服上路,黎明的時候到達封國。正好遇上萊侯前來攻打,和呂尚爭奪營丘。營丘的旁邊是萊國。萊人是少數民族,適逢紂王亂政而周朝初定天下,周還沒有來得及安定遠方的諸侯國,所以萊人來和太公爭奪營丘。

【原文】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1],淮夷畔周[2],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3]:“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4],北至無棣[5]。五侯九伯[6],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7],為大國。都營丘。

【注釋】

[1]管:即管叔,名鮮,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后,封于管(今河南鄭州)。蔡:即蔡叔,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淮夷:部族名。商周時活動于淮河流域一帶。畔:通“叛”。[3]召康公:姬奭,周代燕國的始祖。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武王滅商后,封召公于燕。[4]穆陵:古邑名。其地在今山東臨朐縣南。[5]無棣:古邑名。其地在今山東無棣縣北。[6]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九州之長。[7]得征伐:有權征伐其他諸侯之罪。

【譯文】

太公到了齊國,修明政治,順應當地的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各個行業,再加上魚鹽帶來的利益,百姓多歸順齊國,齊國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幼年登基的時候,管叔和蔡叔作亂,淮夷背叛周朝,周王室派召公命令太公說:“東到大海,西至黃河,南達穆陵,北抵無棣。在這個范圍之內的五侯九伯,如果他們犯了錯,你都可以征伐。”齊國得到了征伐諸侯的權力,成為大國,定都營丘。

·齊桓公爭位·

【原文】

桓公元年春[1],齊君無知游于雍林[2]。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3],淫于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4]。次弟小白奔莒[5],鮑叔傅之[6]。小白母,衛女也,有寵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7]。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于莒[8]。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9]。小白詳死[10],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注釋】

[1]桓公:名小白,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多次大會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2]雍林:地名。其地當在臨淄附近。[3]不當:罪不當死。[4]管仲:名夷吾,字仲,齊潁上人。輔佐齊桓公進行改革,富國強兵,使之成為春秋霸主之首。召忽:齊大夫,為輔公子糾而自殺。[5]莒:古國名。西周分封,公元前431年被楚滅掉。[6]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向齊桓公保舉管仲,齊用管仲,國力日強。[7]高傒:齊國正卿。[8]國:國懿仲。國氏亦為春秋時齊國貴族,世代為上卿。[9]帶鉤:束腰皮帶上的金屬鉤。[10]詳:通“佯”,假裝。

【譯文】

齊桓公元年的春天,齊國國君無知游玩于雍林。雍林人曾與無知結怨,等他到這里游玩的時候,雍林人殺死了無知,并告訴齊國的大夫說:“無知殺襄公而自立為王,臣等將他誅殺,希望大夫重新擁立一位應當繼位的公子,我們一定聽從他的命令。”

當初,齊襄公將魯桓公灌醉并把他殺死,和桓公的夫人私通,誅殺臣民多有不當,貪戀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兄弟怕惹禍上身,所以公子糾投奔魯國,這是因為他的母親是魯君之女。管仲、召忽輔佐他。小白投奔莒國,鮑叔輔佐他。小白的母親是衛君之女,受到衛釐公的寵愛。小白自小就親近大夫高傒。雍林人殺死無知、商討另立新君的時候,高傒和國氏二人先暗中到莒國把小白迎接回國。魯君聽說無知死了,也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還派管仲率領軍隊攔住從莒國到齊國的通道,管仲用弓箭射中了小白腰帶上的鉤子。小白假裝被射死,管仲派人飛快地將這一消息告訴魯君。魯君護送公子糾的軍隊就不著急趕路,走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個時候小白早已到達,高傒擁立他即位,小白就是齊桓公。

【原文】

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1],已而載溫車中馳行[2],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3]。秋,與魯戰于乾時[4],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5]。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6]。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于笙瀆[7]。召忽自殺,管仲請囚[8]。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9],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10],齋祓而見桓公[11]。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注釋】

[1]詳死以誤管仲:裝死以延誤管仲的行動。[2]溫車:又稱辒車、辒涼車。本是古代一種臥車,有篷有窗,可以調節冷熱。[3]距:通“拒”,抵抗。[4]乾時:齊地名。其地在今山東益都縣境。[5]掩絕:阻絕、切斷。[6]醢:把人剁成肉醬。[7]笙瀆:又名句瀆,魯地。其地在今山東菏澤市北。[8]管仲請囚:管仲請求把自己囚禁起來。[9]霸王:成就霸王之業。[10]堂阜:地名,其地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北。桎梏:腳鐐手銬。[11]齋祓:齋為沐浴更衣素食,祓為除災祈福的儀式。

【譯文】

桓公被射中腰帶的鉤子,以裝死騙了管仲之后,接著就坐上帶有帳篷的車子飛快地前進,又有高傒和國氏等人的接應,所以先回到齊國而得以即位,他派兵抵擋住魯國的軍隊。這年秋天,齊國與魯國在乾時大戰,魯軍敗退,齊軍斷絕了魯軍撤退的道路。桓公送信給魯君說:“公子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殺他,請魯國自己把他殺了吧!召忽和管仲是我的仇人,請把他們交給我,我非得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如果你們做不到的話,我就派軍隊去圍攻魯國。”魯人十分害怕,就在笙瀆之地殺死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請求把他囚禁起來。桓公即位之后,發兵攻打魯國,心里本想殺了管仲。這個時候鮑叔牙對桓公說:“臣有幸能跟從您,現在您終究登上了王位。您的地位尊貴,臣無法使您的地位更加榮耀了。您如果治理齊國,用高傒和叔牙就足夠了。您如果想稱霸,那么非得用管仲輔佐不可。管仲所在的國家一定會有威望,此人不可或缺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假裝說得到管仲后把他殺掉才甘心,實際上是想重用他。管仲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就請求前往齊國。鮑叔牙親自去迎接管仲,到達堂阜的時候替他卸下鐐銬,讓他齋戒祭祀之后去拜謁齊桓公。桓公用很隆重的禮儀接待他,并任命他為大夫,主持政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和静县| 亳州市| 广汉市| 大安市| 镇巴县| 长岭县| 墨脱县| 镇安县| 含山县| 梁河县| 辛集市| 肇州县| 勃利县| 广昌县| 个旧市| 南木林县| 龙海市| 南充市| 哈密市| 高邑县| 专栏| 泉州市| 上杭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宝清县| 临漳县| 玛沁县| 沿河| 加查县| 武定县| 安平县| 阳西县| 邹平县| 秦皇岛市| 防城港市| 句容市| 湖州市| 大关县| 淮滨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