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糾結過去,不憂心未來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 邢思存編著
- 11876字
- 2019-08-23 11:26:08
當下的內容是唯一的真實
人生是一次單程旅行。生命的列車一旦啟動,就會朝著一個地方隆隆駛去,絕無掉頭的可能。我們每個乘坐這輛列車的人都要明白:昨天已經過去了,而今天也將轉瞬即逝。珍惜現在的擁有,好好把握今天,才不愧對人生。
有個小和尚負責清掃寺院里的落葉。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際,每次起風,樹葉總是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松些。
后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都搖下來,后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于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以為這樣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干凈了,他一整天都很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滿地的落葉。
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擁有的現金,所以應該聰明把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他一邊后悔著昨天的虛度,一邊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做出改變,而今天就在這后悔和決心之余被他輕輕放過。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擁有的只有實實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會更美好、更光明。
幸福有時就在我們的手中,但是擁有幸福的我們卻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
王子猷棄官后住在山陰,一天夜晚下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門前卻不上前敲門就又返回了。有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王子猷回答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現在興盡就返回家,為什么一定要見到戴安道?”
對于當下奔波于塵世之中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來說,誰還會不計成本不計時間去做這些事情?縱然是心向往之,也難以真的落到實處去。其實,這種有趣味的態度才是對生命的認真,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快樂的,能從中體味到這一點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幸福真諦的人。
幸福是太多和太少之間的一站。
幸福有時就在我們的手中,但是擁有幸福的我們卻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人世間的痛苦莫過于去追求自己手中已有的事物,而我們卻為“得不到”常常憂思。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覺得原來幸福曾經來過。
活在當下就要滿足當前的現狀,要相信每一個時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你如果抱怨現狀不好,只是因為你不知道還有更壞的,如果你不活在當下,就會失去當下。
活在當下,應該放下過去的煩惱,舍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把全部的精神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因為失去此刻便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時也就無法向往未來。
靜下心來,成功就在不遠處
羅馬非一日建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求效率原本沒錯,然而,一旦陷入浮躁的旋渦之中,失敗便已注定了。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大局。“欲速則不達”便是其中的核心與關鍵,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確實,一味地求急圖快,結果只能是越急事情越辦不好,這和人們常說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同一個道理。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發展規律,越是著急,就越是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與艱辛,但只有付出這種辛勞才能換來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曾有一位朋友這樣訴說自己的苦悶:“我這一兩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闖蕩一番,總覺得在我們那個破單位待著憋悶得慌。看著別人房子、車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過幾筆買賣,都是賠多賺少;我去摸獎,一心想成個暴發戶,可結果花了幾千元連個聲響都沒聽著,就沒有影了;后來又跳了幾家單位,不是這個單位離家太遠,就是那個單位專業不對口,再就是待遇不好,總之找個合適的工作太難啊!天天跟無頭的蒼蠅一般,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實,悶得慌。”
及時地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去除掉那些躁進的因子,恢復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人生才會擁有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快樂。
這便是現代人典型的“浮躁”心理,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不知所以,對前途毫無信心,心神不寧,焦躁不安,于是,行動之前缺乏思考,變得盲目,只要能滿足自己想要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其實,靜下心來,耐心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在不遠處。
現代人仿佛患上了浮躁的心理疾病,它使人失去了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使人漫無目的地努力,最終的結果必定是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是背道而馳。就連宋朝著名的朱熹也曾犯過同樣的錯,直到中年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的良方,之后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用“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這十六字箴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最精彩的詮釋。
我們需銘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時審視心靈深處的浮躁,時時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及時地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去除掉那些躁進的因子,恢復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人生才會擁有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快樂。
安貧樂道,靜享人生
那些為了利而舍生、為了利而舍義、為了利而舍棄人格的行為,顯然并非人們所推崇的。用一種世俗的話來說,我們努力賺錢,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究竟有多少錢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究竟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始終無法給出標準答案。
將自己眼前的生活完全交給工作,讓自己變成一個百分百的工作狂,即使是賺了許多錢,最多也不過是個賺錢的機器而已。將自己的原則一降再降,讓自己變成一個十足的趨利者,即使是獲得了許多的財富,最多也不過是財富的附庸而已。將自己的開銷一減再減,讓自己變成一個完全的守財奴,即使是有座金山藏于家中,最多也不過是個守財奴而已。
銀行家在一個沿海小漁村碰到了剛剛靠岸的一艘小漁船,船上只有一個漁夫,卻載著幾條大的金槍魚。銀行家夸獎漁夫捕魚的本領好,并且問他捕到這些魚需要多長時間。漁夫回答說:“要不了多長時間。”
銀行家接著問:“那為什么不多干一會兒,多捕一些魚呢?”
漁夫說:“這些魚足夠一家人吃了。”
銀行家又問道:“那你剩下的時間都做些什么呢?”
漁夫說:“我睡個好覺,釣釣魚,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瑪麗亞,每天晚上我都會到村子里去,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實。”
銀行家說:“我是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也許我可以幫助你。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捕魚,掙錢買一艘更大的漁船,用大漁船掙來的錢再買更多的漁船,你就擁有一支船隊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來的魚賣給中間商,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或者自己做批發零售。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磯、到紐約,讓公司的業務發展壯大。”
漁夫問道:“但是這要花多長時間呢?”
銀行家回答:“大約15年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樣呢?”
銀行家笑了笑說:“到時候你就可以申請上市,向公眾出售公司的股份。你會成為富翁,擁有數百萬財產。”
“數百萬……然后怎么樣呢?”
銀行家說:“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邊的一個小鎮上,可以一覺睡到下午,釣釣魚,陪孩子們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鎮上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
漁夫回答說:“難道這些不是我現在就已經在做的事嗎?”銀行家無言以對。
梁實秋在《雅舍小品·圖章》中說過:“安貧樂道的精神之可貴更難于用三言兩語向唯功利是圖的人解釋清楚的了。”“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與其在名利的海洋中拼命掙扎,何不在滿足的沙灘上安享人生!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標準,是財富、是權力,還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飯的寧靜日子?其實,生活有時就是一個圈,無論得到了多少,最終還是像漁夫和銀行家的對話一樣,回到原點。因此,安貧樂道未必就是不思進取,與之相隨的反而還會有一種安全感。
柏楊先生曾說:“因為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永無止境。身無一文時,覺得一千元便安全;等到有一千元時,便覺得必須有一萬元才安全;等到有一萬元時,又覺得非十萬元不可。錢數永遠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錢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卻一輩子都不能滿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結果,永遠達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一個絕妙的比喻,道出了金錢與安全感的關系。安全感是一種內心寧靜的情感訴求,是幸福的前提。也就是說你本著一顆安貧樂道的心去對待生活,才能在滿足中獲得內心的寧靜與真正的幸福。
止水澄波,悟道須靜
在當下的生活中,一個人要想獲得幸福,必須學會悟道。但怎樣才能悟道呢?莊子說一個人必須學會保持自己內心的安靜,只有內心安靜了,才能在靜中映出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持本性,獲得幸福。
黃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詔令通行天下,聽說廣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特意前往拜見他。
黃帝見到廣成子后說:“我聽說先生已經通曉至道,冒昧地請教至道的精華。我一心想獲取天地的靈氣,用來幫助五谷生長,用來養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陰陽,從而使眾多生靈遂心地成長,對此我將怎么辦?”
廣成子回答說:“你所想問的,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萬事萬物的殘留。自從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氣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來,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黃就飄落凋零,太陽和月亮的光亮也漸漸地晦暗下來。然而,讒諂之人心地是那么褊狹和惡劣,又怎么能夠談論大道!”
黃帝聽了這一席話便退了回來,棄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靜室,鋪著干凈的茅草,謝絕交往,獨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廣成子頭朝南地躺著,黃帝則順著下方,雙膝著地匍匐向前,叩頭著地行了大禮后問道:“聽說先生已經通曉至道,冒昧地請教,修養自身怎么樣才能活得長久?”
廣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說:“問得好!來,我告訴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聽,持守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應正道。一定要保持寧寂和清靜,不要使身形疲累勞苦,不要使精神動蕩恍惚,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么也沒看見,耳朵什么也沒聽到,內心什么也不知曉,這樣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體,形體也就長生。小心謹慎地摒除一切思慮,封閉起對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敗亡。我幫助你達到最光明的境地,直達那陽氣的本原。我幫助你進入幽深渺遠的大門,直達那陰氣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陰和陽都各有府藏,謹慎地守護你的身形,萬物將會自然地成長。我持守著渾一的大道而又處于陰陽二氣調諧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經一千兩百年,而我的身形還從不曾有過衰老。”
黃帝再次行了大禮叩頭至地說:“先生真可說是跟自然混而為一了!”
廣成子主要說的是怎樣才能得道,我們卻可以從中體悟到“靜”的作用,每個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靈的平靜。如果你的生命一直處于煩躁、嘈雜的狀態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呢?內心的平靜是智慧的珍寶、長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現出豐富的經驗與不凡的真知灼見。一個人即使身處鬧市,也要保持靜的狀態。
人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愈成熟,自己就會變得愈沉穩,要有這樣的體認必須了解別人亦是如此。他若有正確的體認,借著因果道理愈來愈透徹明白事物的關聯性,便不再驚慌失措、焦慮悲傷,而是穩重鎮定、從容沉著。
一個安靜的人,因為學會自制,知道如何配合別人,而別人相對的也會敬重他的風范,從中學習并仰慕他。一個人的心愈是靜,他的成就、影響力愈大,力量愈持久。頭腦普通的生意人若能更自制與沉著,會發覺自己的生意日益興隆,道理即因一般人喜歡與看來穩重的人交易買賣。
若你受內心多變的情緒左右,則你需要他人或外力協助你踏穩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穩了步伐且稍有成就時,則需學習克服并面對諸多干擾和妨礙。每天都應該練習修養心靈,亦即所謂的“進入靜謐”。此方法能排除煩憂,換來平靜,且化弱為強。
寧靜是福,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與寧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一提。寧靜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濤之下,不受風暴的侵擾,保持永恒的安寧。
何必尋愁覓恨怨東風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詩句可謂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世界上的人,每天大都在忙碌、不安和煩惱中度過,一個煩惱過去,下一個煩惱又來了,愁工作、愁財富、愁子女,甚至有時候顧影自憐……總之,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永不停息。
沒有可怨的,把東風都要怨一下。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有多少?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
人們每天都在煩惱些什么呢?所有人都在“無故尋愁覓恨”,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每天都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煩惱所包圍,明明沒有什么事情,卻仍然急躁不安,心靈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
白云守端禪師在方會禪師門下參禪,幾年來都無法開悟,方會禪師憐念他遲遲找不到入手處。一天,方會禪師借著機會,在禪寺前的廣場上和白云守端禪師閑談。方會禪師問:“你還記得你的師傅是怎么開悟的嗎?”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師傅是因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開悟的,悟道以后,他說了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完以后,大笑幾聲,徑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當場,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什么老師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終放不下方會禪師的笑聲,幾日來,飯也無心吃,睡夢中也經常會無端驚醒。他實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請求老師明示。
方會禪師聽他訴說了幾日來的苦惱,意味深長地說:“你看過寺前那些表演猴把戲的小丑嗎?小丑使出渾身解數,只是為了博取觀眾一笑。我那天對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歡,反而不思茶飯,夢寐難安。像你對外境這么認真的人,連一個表演猴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參透禪呢?”
這個故事正如這樣一句古詩:“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這就是人生。好夢最容易醒,醒來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夢中人,讓他多做做好夢。那么佛說喚醒夢中人,到底是慈悲,還是狠心?
《西廂記》中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有可怨的,把東風都要怨一下。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有多少?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有人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實在無事,也要“無語怨東風”。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眼前的生活中,只要你不自擾,在面對世事變幻的時候,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尋煩惱,就能獲得一個快樂圓滿的人生。
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也都有自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于你怎樣看待,煩惱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認真對待紛擾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人最怕的就是怨天尤人,有煩擾才是人生,又何必尋愁覓恨怨東風?
氣度要宏,意趣要樂
痛苦與快樂似乎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間相互矛盾又相互聯系。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如果我們將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絕對的對立,從而加以逃避,那么,我們不僅不能得到快樂,反而會使自己更加痛苦,而我們之所以見苦便畏懼,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苦樂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明道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有悖常識,是在騙人吧?”明道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揚揚的樣子。“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里了!”明道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個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李渤聽后,當下恍然大悟。
只拘泥于一種形式之中,只會讓心靈關閉、固執己見、自以為是;開通心竅,才能融會貫通。人修道、治學、做人,不僅需要嚴謹,同時也需要灑脫自在的怡然,就像老子所說的“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春暖花開,冰消雪融,普潤大地,一如圣人胸襟氣度的瀟灑與自得。
南美洲的一座火山爆發后,隨之而來的泥石流狂瀉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腳下不遠處的一個小村莊。農舍、良田、樹木,一切都沒有躲過被毀的劫難。滾滾而來的泥石流驚醒了一位14歲的小女孩,流進屋內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頸部,小女孩只露出雙臂、頸和頭部。及時趕來的營救人員圍著她一籌莫展,因為對于遍體鱗傷的她來講,每一次拉扯無疑是一種更大的肉體傷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雙親也被泥石流奪去生命,她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始終沒叫一個“疼”字,而是咬著牙微笑著,不停地向營救人員揮手致謝,倆手臂作出表示勝利的“V”字形。她堅信政府派來的救援隊一定能救她。可是營救人員最終也沒能從固若金湯的泥石流中救出她。而她始終微笑著揮著手,直到慢慢被泥石流淹沒。
在場的人含淚目睹了這莊嚴而又悲慘的一幕,心里充滿了悲傷。世界極靜,只見靈魂獨舞。
用微笑面對人生,是一個樂觀者的不二選擇,而故事中那個女孩樂觀而堅強的態度震撼人心。她那個“V”字所蘊含的是對死神最大的嘲弄,是對生命無比的熱愛。那個穿透靈魂的微笑,足以震撼世界,讓人生所有的苦難都如一縷輕煙。
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樂又從何而來呢?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不經風霜苦,難得蠟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斗后產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人生的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我們應該做到能苦能樂的那份坦然、化苦為樂的那份智者的超然,這樣便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寧靜沉淀出心中紛雜的浮躁
寧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是靈魂成熟的果實。寧靜在心,在于修身養性,寧靜無處不在。只要有一顆寧靜之心,追求寧靜者便能心胸開闊,不被誘惑,坦蕩自然。
皇帝提供了非常優厚的一份獎金,希望有人能畫出最平靜的畫,以便自己在心情煩躁時能拿來緩解情緒。許多畫家都來嘗試。皇帝看完所有的畫,只有兩幅他最喜歡。
一幅畫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倒映出周圍的群山,上面點綴著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畫的人都同意這是描繪平靜的最佳圖畫。
另一幅畫也有山,但都是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面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但當皇帝靠近一看時,他看見瀑布后面有一個小樹叢,其中有一鳥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間,小鳥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靜。
皇帝選擇了后者,獎金給了畫這幅畫的畫家。
平靜并不等于完全沒有困難和辛勞,而是在那一切的紛亂中間,心中仍然寧靜。所謂平靜,即在于此。
人們往往在面對成功的欲望時不知所措,內心急躁不堪。具有浮躁心理的人輕浮,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心緒不寧,總想不勞而獲,成天無所事事,脾氣大,憂慮感強烈;盲目攀比,對于自身期望值過高,但卻沒有讓自己更出色的發揮,做事情不明確目標,對前途迷茫,這些都是產生浮躁心理的原因。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對此必須及時予以糾正。
消除浮躁需要靜心,人常說“淡泊寧靜以致遠”就是這個道理。靜下心來對很多事情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別人比較時,相比的是兩個人的能力、知識、方法、投入是否一樣,而非只看結果,這樣心理的失衡就會減少。做事情的時候不要盡跟著感覺走,目標要實際,過程要堅實,穩扎穩打。
在生活中,并不只有功和利。盡管我們必須去奔波賺錢才可以生存,盡管生活中有許多無奈和煩惱,但只要我們擁有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真實,做到寵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無也自在,如淡月清風一樣來去不覺。這樣,生活,就會變得很輕松。有了平淡的處世心態,你就能簡單快樂地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云飄水流,放下才能寧靜
我們工作,是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生活。本著這樣簡單而沉重的理想,有時我們竟然毫無察覺慢慢從指縫間溜走的時光。偶爾靜下心來的時候,我們便會思考生命的意義,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呢?人的欲望總是太多,而且無止境,唯有放下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快樂,懂得放下的人心中有一份大智慧。
一只蝗蟲對青蟲說:“我今天很難受?”
青蟲問道:“是不是生病了?”
“病倒沒生,只是早上吃得太多了,現在肚子脹脹的,飛也飛不起來了。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幫我嗎?”
青蟲想了想,說:“要不我陪你走走?”
于是,青蟲帶著蝗蟲在四周走了幾圈,但是蝗蟲還是感到難受,而且它的肚子也開始疼痛起來。它躺在地上,嗷嗷亂叫。
青蟲很同情蝗蟲,于是它去請教自己的父親,青蟲的父親來到蝗蟲面前,說道:“哎呀,為什么那么貪吃呢,不吃那么多不就沒事了嗎?”
“爸爸,你快想個辦法救救它吧。”青蟲在一旁喊道。
“我看只有一個辦法了。”說著,它讓蝗蟲張開嘴巴,它拿著一根草在蝗蟲的嘴里搔了搔,不一會兒,蝗蟲便吐出一些東西來。吐完后,蝗蟲長出了一口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渾身舒服極了。
青蟲的父親叮囑道:“以后別猛吃東西了,否則肚子就會被撐破。”
蝗蟲因為貪吃而導致身體不適,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索求太多,以致煩惱和負擔始終揮之不去。不要去抱怨別人比自己快樂,比自己瀟灑,比自己活得輕松寧靜,看看別人是如何把握、控制自我的。事實上,每一個內心寧靜的人,都是懂得放下之人。放下不是單純的放棄,它是一種抉擇——是禁錮自己,還是松綁自己。
實際上放下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得到,這種得到是去其糟粕而存其精華。因為外在的“物”太多,而人生的痛苦就在于“身為物役”“心為內困”,如此說來,放下才能安享心的寧靜。
一個女子提著大包小包,坐了半天的汽車去向一位智者求教,她對智者說:“我只是想輕松一下,每天工作那么忙,說實話,我的公司最近效益也不好,想出來靜靜心,讓自己快樂一點。”
智者說道:“心魔在己身。一切的根源皆在于你想要的太多,想放的太少。我年輕的時候,看到一個農夫挑著滿滿的柴火向前走,他走得很辛苦,很艱難,我很替他心疼。那個人雖然已經有了柴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的樹枝還是往身上放,兩只眼睛不往前看,只盯著自己的腳下,正因如此,那農夫撞到了很多路人,路人對他很是不滿,而他自己一路走來,柴火越來越重,臉上的表情也越來越復雜,一般人能有那么多的柴火一定很高興,可他卻愁眉苦臉。后來,在快到家的時候,他再也走不動了,倒在家門口,而挑的柴火也撒了一地。如果他能放下多余的柴火,那他走得肯定不會那么累,心情肯定也會很高興和很舒暢。世人之所以感到內心浮躁,得不到安寧與快樂,其實是與那個打柴的農夫一樣,只知道一味地拿,而不懂得放下。”
智者的一席話讓人有茅塞頓開,耳目一新之感。的確,如果人心事太多,心情太重,每天起早貪黑,追逐著那些鮮艷奪目的美麗,就像那個打柴的農夫一樣,即使走路,也是兩眼只注視腳下,希望能獲得更多的柴火,結果負擔越來越重,到頭來,身體和精神被全部壓垮,哪里能獲得身心的安寧與快樂?
正因為生命有限,才要“超然物外”,云飄水流,心外無物。只有這樣,才能如同寧靜的河流一般,在水波蕩漾之間,領略黃昏時分的絢爛景色,而這也正是所謂“放下”的真正含義。實際上,心外的“物”始終是存在的,就像打水漂一樣,雖然石子最后沒入水中,激起的漣漪歸于平靜,但其終究蕩起過波紋,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看來,“心外無物”著重的不是“物”本身,而在于“心”。這個“心”是要受到石頭激起的漣漪支配還是放下一切而自享寧靜,都在于我們自己。這樣,它才能釋放出更多的空間來裝載我們想要的自由和純真,得到當下真正的快樂。
艷羨別人,不如珍惜自己的田園
生活中有些人羨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沒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以為世間苦痛都與他們無緣。這是羨慕別人的盲區,也是一些人老是羨慕別人光鮮處的原因。事實上,走進明星、名人真正的生活,他們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里也會有悲慟,茅屋里同樣也會有笑聲。只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關注的,總是風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描眉畫眼、涂脂抹粉、光艷亮麗,這全是給別人看的。回家以后,一個個都素臉朝天。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在意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我們根本就沒必要將自己的眼光一直投放到別人的生活上,多關注一下自己,欣賞一下自己的人生才能讓你真實體會到生活的快意。
故事一:
在一條河的兩岸,一邊住著凡夫俗子,一邊住著僧人。凡夫俗子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只是誦經撞鐘,十分羨慕他們;僧人們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們和僧人們達成了協議。于是,凡夫俗子們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們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幾個月過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們就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并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只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們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到對岸去。
可見,在你眼中他人的快樂,并非真實生活的全部。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必與人作無謂的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好。
故事二:
一青年總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生活不幸福,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一個須發俱白的老人,問:“年輕人,干嗎不高興?”
“我不明白我為什么老是這么窮。”“窮?我看你很富有啊!”老人由衷地說。“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老人沒有正面回答,反問道:“假如今天我折斷了你的一根手指,給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輕人回答。“假如斬斷你的一只手,給你一萬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干不干?”“不干!”“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100萬呀!”老人說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來,那些總是認為自己太差的人,他們心靈的空間擠滿了太多的負累,從而無法欣賞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
永遠不要眼紅那些看上去幸福的人,你不知道他們背后的艱辛。這個社會上,達官顯貴的外表令人羨慕,但深究其里,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念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好好珍惜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愛你的生命,它會煥發出更明亮的光。
不抱怨的人才能在寂寞中爆發
人生路上,當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抱怨的聲音:我上學的學校不好、我的女人丑、我的工作條件不好、工資少、沒有一個能賞識我的老板……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天天抱怨。而我們也常常會發現,那些抱怨的人生活似乎一直都不怎么好,有時候抱怨會產生連鎖反應,越抱怨,倒霉的事情越是接二連三。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陷入自己設置的“抱怨門”。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雀向王后朱諾抱怨。它說:“王后陛下,我不是無理取鬧來訴說,您賜給我的歌喉,沒有任何人喜歡聽。可您看那黃鶯小精靈,唱出的歌聲婉轉,它獨占春光,風頭出盡。”
朱諾聽到如此言語,嚴厲地批評道:“你趕緊住嘴,嫉妒的鳥兒,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條七彩絲帶。當你行走時,舒展的華麗羽毛,出現在人們面前,就好像色彩斑斕的珠寶。你是如此美麗,你難道好意思去嫉妒黃鶯的歌聲嗎?和你相比,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鳥能像你這樣受到別人的喜愛。一種動物不可能具備世界上所有動物的優點。我賜給大家不同的天賦,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職。所以我奉勸你不要抱怨,不然的話,作為懲罰,你將失去你美麗的羽毛。”
生活的不公正能培養美好的品德,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美德在不利的環境中放射出奇異的光彩。
孔雀羨慕黃鶯清脆的嗓子,所以抱怨自己為什么沒有擁有和黃鶯一樣婉轉、美妙的歌喉,卻不知道自己的美本來就讓其他動物羨慕。由此看來,實際上抱怨不是本身擁有的條件不夠好,而是自己不知足。很多時候當你不斷地抱怨自己擁有的條件和資源少不能取得成功的時候,后來的不成功就會排著長隊等著你,接連不斷地到來。
當你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抱怨別人或者上天的不公的時候,用于努力改變局面的時間就少了,大量的抱怨會讓你在自己的抱怨聲中不斷地肯定自己的不幸,在無形之中會在大腦里形成自己成功的道路為什么這樣艱難的想法,以及上天對自己不公的想法,所以在下一次困難來臨時,又開始抱怨,而如何去戰勝困難,如何能夠擺脫這種局面的方法早已經被自己拋之腦后。所以愛抱怨的人更容易失敗,而且失敗是一個接著一個。
喜歡抱怨的人向別人不斷抱怨著自己的不幸,起初可能還會有人同情,但是久而久之抱怨的人會讓別人生厭。人們喜歡和那些整天樂觀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整天發牢騷的人在一起,因為你的牢騷會直接影響別人的心情。這樣,喜歡抱怨的人不僅自己在事業上不斷落后,在人際關系上也會越來越糟,會導致你更加沮喪,會覺得上天真的對你太不公了,了解你的人為什么這么少呢?實際上這一切都是你無形中造成的。
生活中,當我們個人或者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尋找突破困難的方法。尋求解決的辦法,才能讓企業走出困境,讓每一個人走出困難的沼澤,向成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