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欲望是一條看不見的靈魂鎖鏈

畫,遠看則美。

山,遠望則幽。

思想,遠慮則能洞察事物本末。

心,遠放則可少憂少惱。

……

在某些情境之下,距離是能夠產(chǎn)生美的,對名利的疏遠尤甚,能夠給人帶來清明的心智與灑脫的態(tài)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多少人在名利場中百般掙扎反而落得身敗名裂。古人說得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這世上的人,有幾人能夠在名利面前淡然處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這是《紅樓夢》里的開篇偈語,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訴說繁華錦繡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誡人們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極,實則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即使在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世人總是被欲望蒙蔽了雙眼,在人生的熱鬧風(fēng)光中奔波遷徙,被身外之物所累。

思想,遠慮則能洞察事物本末。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總是想將所有財富收到自己囊中,將所有名譽光環(huán)攬至頭頂,結(jié)果必將被名韁利鎖所困擾。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小和尚從林中驚慌失措地跑了出來,倆人見狀,并拉住小和尚問:

“小和尚,你為什么如此驚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樹,卻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壇金子。”

這倆人聽后感到好笑,說:“挖出金子來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們就問,“你是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怕。”

和尚說:“你們還是不要去了吧,那東西會吃人的。”

兩人哈哈大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告訴我們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訴他們金子的具體地點,兩個人飛快地跑進樹林,果然找到了那壇金子。好大一壇黃金!

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xiàn)在就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到天黑以后再運吧。現(xiàn)在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回去拿點兒飯菜,我們在這里吃過飯,等半夜的時候再把黃金運回去。”于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了。

留下來的這個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該有多好!等他回來,我一棒子把他打死,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飽飯,然后在他的飯里下些毒藥。他一死,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不多久,回去的人提著飯菜來了,他剛到樹林,就被另一個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個人拿起飯菜,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燒一樣痛,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臨死前,他想起了和尚的話:“和尚的話真對啊,我當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財”這只攔路虎,它美麗耀眼的毛發(fā)確實誘人,人一旦騎上去,又無法使其停住腳步,最后必將摔下萬丈深淵。

名利,就像是一座豪華舒適的房子,人人都想走進去,只是他們從未意識到,這座房子只有進去的路,卻沒有出來的門。枷鎖之所以能束縛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為當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錢,就做了金錢的奴隸;放不下虛名,就成了名譽的囚徒。

莊子在《徐無鬼》篇中說:“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quán)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追求錢財?shù)娜送鶗蝈X財積累不多而憂愁,貪心者永不滿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職位不夠高而暗自悲傷;迷戀權(quán)勢的人,特別喜歡社會動蕩,以求在動亂之中借機擴大自己的權(quán)勢。而這些人,正是星云大師所說的“想不開、看不破”的人,注定煩惱一生。

權(quán)勢等同枷鎖,富貴有如浮云。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后空持手一雙。莫不如退一步,遠離名利紛擾,給自己的心靈一片可自由馳騁的廣袤天空,于曠達開闊的境界中欣賞美麗的世間風(fēng)景。

名利不過是生命的塵土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

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后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

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

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盡管他這一次小心翼翼,但還是從懸崖上面滾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后又開始攀爬,盡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后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jié)果也屢爬屢摔。

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jīng)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shù)睦K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么輕易地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靜靜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后沒費什么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xí)⑺鸪鏊麻T。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其他人解釋:“寺后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在山腰處低頭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jīng)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dǎo)我們要知伸縮退變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shè)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nèi),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隨后,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并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勘驗?zāi)銈兊男木常懿蝗朊位\,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不去追求虛假的得益,實實在在地施為,高僧傳達的正是這個意旨。在這個世界上,名與利通常都是人們追逐的目標。雖然人人都道“富貴人間夢,功名水上鷗”,可真正要一人放棄對名利的追求,如自斷肱骨,是難而又難的。對于名利的追求,已經(jīng)滲入我們的骨髓了。誰不愛名利呢?名利能給人帶來優(yōu)越的生活,顯赫的地位。

然而,誰又能保證這種“心想事成”的夢幻生活,能保持5年、10年、甚至更久?13歲的李叔同就能寫出“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佛意十足。他自己也真正視名利如浮云,飄然出家。

出家,不過出的是家門,人仍在紅塵內(nèi),名與利仍然如炎夏的蔓藤伸出小而軟的觸手,糾纏不清。做和尚也是有三六九等的,普通僧人青燈古卷,寒衣草履,有權(quán)勢的僧人也會出入高屋廟堂與政要周旋,來往前呼后擁,排場十足。弘一法師對此深感惋惜,而他自己對功名利祿則是毫無興趣。

弘一法師出家后,極力避免陷入名利的泥沼自污其身,因此從不輕易接受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yǎng)。他每到一處弘法,都要先立三約: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吹噓。他謝絕俗緣,很少與俗人來往,尤其不與官場人士接觸。

那時弘一法師在溫州慶福寺閉關(guān)靜修時,溫州道尹張宗祥慕名前來拜訪。能與道尹結(jié)交,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弘一法師卻拒不相見。無奈張宗祥深慕法師大名,非見不可,弘一法師的師父寂山法師只好拿著張宗祥的名片代為求情,弘一央告師父,甚至落淚:“師父慈悲!師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謀衣食,純?yōu)榱松来笫拢拮右嗑鶔仐墸瑳r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見客可也!”

張宗祥無奈,只好怏怏而去。

一個人,心要像明月一樣皎潔,像天空一樣淡泊,才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人世皆無爭,才能安心做一名淡泊名利的人。心安定了,才能專注于修行。弘一法師研修律宗,最后能成為一代宗師,與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慧忠禪師曾經(jīng)對眾弟子說:“青藤攀附樹枝,爬上了寒松頂;白云疏淡潔白,出沒于天空之中。世間萬物本來清閑,只是人們自己在喧鬧忙碌。”世間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實不外乎名、利兩個字。不入名利牢籠,才能專注于眼前事、當下事,沒有煩憂,達到灑脫的精神境界。

塵世浮華如過眼云煙

人生像一場夢,無定、虛妄、短促,還要承受某些無法避免的痛苦。人生就像天氣一樣變幻莫測,有晴有雨,有風(fēng)有霧。無論誰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況且,一帆風(fēng)順的人生,就像是沒有顏色的畫面,蒼白枯燥。

一個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即使他現(xiàn)在的生活依舊被困境所包圍,他的內(nèi)心也不會有太多的痛苦,苦難之于他,早已化為過去的云煙。生命的誕生即是體味困苦的開始,而因為懼怕苦痛而躲避在塵世之外,則永遠也嘗不到真正的快樂。

等人老了的時候,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開心的、傷心的,不都成了過眼云煙嗎?一路走過來,難免會有許多辛酸的淚水,難免會有許多歡樂的笑聲,當一切成為過去,誰還記得曾經(jīng)有多痛,曾經(jīng)有多快樂。

按照這種思路想來,一切都會過去的。那么,對于眼前的不幸,又何必過于執(zhí)著?塵世的一切榮華富貴,或是苦難病痛,最終都會如云煙般消散,既然如此,無論是幸或不幸,便沒有了執(zhí)著的緣由。

上帝經(jīng)常聽到塵世間萬物抱怨自己命運不公的聲音,于是就問眾生:“如果讓你們再活一次,你們將如何選擇?”

牛:“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豬。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干的是力氣活,有誰給我評過功,發(fā)過獎?做豬多快活,吃罷睡,睡了吃,肥頭大耳,生活賽過神仙。”

豬:“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當一頭牛。生活雖然苦點兒,但名聲好。我們似乎是傻瓜懶蛋的象征,連罵人也都要說‘蠢豬’。”

鼠:“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貓。吃皇糧,拿官餉,從生到死由主人供養(yǎng),時不時還有我們的同類給它送魚送蝦,很自在。”

貓:“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條魚,會被主人打個半死。老鼠呢,可以在廚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們對它也無可奈何。”

鷹:“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雞,渴了有水喝,餓了有米吃,住有房,還受主人保護。我們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風(fēng)吹雨淋,還要時刻提防冷槍暗箭,活得多累呀!”

雞:“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鷹,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雞。而我們除了生蛋、報曉外,每天還膽戰(zhàn)心驚,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終日。”

女人:“假如讓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個男人,經(jīng)常出入酒吧、餐館、舞廳,不做家務(wù),還擺大男子主義,多瀟灑!”

男人:“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個女人,上電視、登報刊、做廣告,多風(fēng)光。長得漂亮,一句嗲聲嗲氣的撒嬌,一個朦朧的眼神,都能讓丈夫神魂顛倒。”

上帝聽后,大笑起來,說道:“一派胡言,一切照舊!還是做你們自己吧!”

人們總渴望獲得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而對自己所擁有的不加以珍惜。其實,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之所以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自有它存在的意義;每一個人所得的上帝一樣不會少給,不該得的,絕不會多給。因此,安心做自己,才是智慧的人。

只有安心做自己的人,才能領(lǐng)會放下的大意境,明天在不斷更新,何必總是著眼于過去呢?其實,一切事物都是不增不減的,它有它自然循環(huán)的道理。繁華的世態(tài)看似好,讓人可以過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所以人們不遺余力地追求,但它背后的真實不過如此,為了追求它,人們在不留神之際便淪陷成名利的玩物,失去快樂的生活。在這里,并不是要人們面對幸福和易于得來的金錢而不去享用,只是把這些看得透徹些,活在當下,自在自然,坦然接受所擁有和能夠擁有的一切,面對貧富的變化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坦然,真正的幸福才能不請自來。

名聲長久而短暫

看看周圍那些你熟知的人,他們之中的一部分可能沒有目標,做著一些對自己、對別人都毫無益處的事情,卻不明白自己身上真正的本性是怎樣的,有一點虛名就會沾沾自喜。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相反的,在做事情之前,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之后遵從自己的本性,只做屬于自己本性的事情。一定要記住,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這件事情的本身價值來進行判斷,不要過分注意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將會對命運的安排和生活的賜予感到滿足。

過去熟悉的一些詞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了。同樣,有些曾經(jīng)風(fēng)光一時的名字如今也不被大眾所熟悉,例如卡米盧斯、愷撒、沃勒塞斯、鄧塔圖斯以及稍后一些時候的西庇阿、加圖,然后是奧古斯都,還有哈德里安和安東尼。這些事情很快就過去了,變成了歷史,甚至有可能被有些人忘記了。所以,認識到了本性的人,早就放棄了對名利的追求,即使他們偶然獲得了榮譽,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只會淡化自己對于名利的渴望和與人攀比的虛榮。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學(xué)成就而天下聞名,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頗多,各種獎?wù)?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對此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訪,發(fā)現(xiàn)她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金質(zhì)獎?wù)拢敲督鹳|(zhì)獎?wù)抡谴竺ΧΦ挠始覍W(xué)會剛剛頒給她的。這位朋友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里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xué)會的獎?wù)率菢O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夠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1921年,居里夫人應(yīng)邀訪問美國,美國婦女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動捐贈1克鐳給她,要知道,1克鐳的價值是在百萬美元以上的。

這是她急需的。雖然她是鐳的母親——發(fā)現(xiàn)者(但她放棄為此而申請專利),但她買不起昂貴的鐳。

在贈送儀式之前,當她看到《贈送證明書》上寫著“贈給居里夫人”的字樣時,她不高興了。她聲明說:“這個證書還需要修改。美國人民贈送給我的這1克鐳永遠屬于科學(xué),但是假如就這樣規(guī)定,這1克鐳就成了我的私人財產(chǎn),這怎么行呢?”

主辦者在驚愕之余,打心眼兒里佩服這位大科學(xué)家的高尚人品,馬上請來一位律師,把證書修改后,居里夫人這才在《贈送證明書》上簽字。

居里夫人的成就在科學(xué)史上是空前的,可是她早就看淡了名利,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人的行為都是受欲望支配的,可欲望是無窮的,尤其是對于外部物質(zhì)世界的占有欲,更是一個無底深淵。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都是誘惑,人的占有欲往往就這樣被強烈地激發(fā)出來。但是,雖然人們承認欲望的客觀存在,并不代表肯定欲望本身,欲望的永無休止只會給我們帶來更深重的災(zāi)難,所以我們竭力要避免和舍棄的東西正是在欲望的支配下對名利無休無止的渴望。

可以有欲望,但不可有貪欲

伊索有句話說:“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xiàn)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對于生活,普通的老百姓沒有那么多言辭來形容,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語言。于是,老人們會在我們面前念叨:“做人啊,要本分,不要丟了西瓜撿芝麻。”這個道理其實與文化人伊索說的是一樣的。

的確,人生的沮喪很多都是源于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勞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卻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越向下凹得越深。

欲望太多,就成了貪婪。貪婪就好像一朵艷麗的花朵,美得讓你興高采烈、心花怒放,可是你在注意到它的嬌艷的同時,卻忘了提防它的氣味,那是一種讓你身心疲憊卻永遠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毒藥。從此,你的心靈被索求所占據(jù),你的雙眼被虛榮所遮蔽。

年輕的時候,艾莎比較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13個廣播節(jié)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簡直累得跟狗一樣!”

事情總是對立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yè)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后來,艾莎發(fā)覺擁有更多、更大不是樂趣,反而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nèi)心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安籠罩著。

1995年,“災(zāi)難”發(fā)生了,她獨資經(jīng)營的傳播公司日益虧損,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直奔她而來,就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考慮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臨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guān)掉,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zhuǎn),她不再沮喪。沒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nèi),她連續(xù)接到兩筆很大的業(yè)務(wù),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

歷經(jīng)這些挫折后,艾莎體悟到了人生“無常”的一面: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而一旦放空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能量。她學(xué)會了“舍”。為了簡化生活,她謝絕應(yīng)酬,搬離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擠在一個10平方米不到的空間里,淘汰不必要的家當,只留下一張床、一個小茶幾,還有兩只為她做伴的小狗。

艾莎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么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只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shù)挠螅兂蔁o止境的貪婪,那無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隸。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會為了權(quán)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疲于奔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生活得比自己更富足,很多人的權(quán)力比自己的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么目標真的非要實現(xiàn)不可,又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

放棄生活中的“第四個面包”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后,即使羚羊從身邊經(jīng)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瑞士的奶牛也是一樣,只要吃飽了肚子,它就會閑臥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地反芻。

有一位作家非常贊賞瑞士奶牛和非洲獅子的生存哲學(xué)。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面包,那么你為第四個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王立有一個做醫(yī)生的朋友,幾年前王立到一個賓館去開會,一眼瞥見領(lǐng)班小姐,貌若天仙,便上前搭訕。小姐莞爾一笑,用一種很不經(jīng)意的口氣說:“先生,沒看見你開車來哦!”他當即如五雷轟頂,大受刺激,從此立志加入有車族。后來朋友和王立在一起吃飯,幾杯酒下肚之后,朋友告訴王立,準備把開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賣掉,換一輛新款的“愛麗舍”,然后又問王立買車了沒有?王立老老實實地回答,還沒有,而且在看得見的將來也沒有這種可能性。他同情地看著王立:“唉!一個男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開過車,那實在是太不幸了。”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會為了權(quán)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疲于奔命。

這頓飯讓王立吃得很惶惑。因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買輛“愛麗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攢上好幾年。更糟糕的是,若他有一天終于買上了汽車,也許在他還沒有來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時候,一個有私人飛機的家伙對他說:“作為一個男人,沒開過飛機太不幸了!”那他這輩子還有救嗎?

這個問題讓王立坐立不安了很長時間。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墮入“不幸”的深淵,讓他甚為苦惱。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菜籃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諸如提籃買菜這樣平平淡淡的經(jīng)歷之中。我們時時刻刻擁有著它們,卻無視它們的存在。

王立恍然大悟。原來他的朋友在用一個邏輯陷阱蓄意誤導(dǎo)他:沒有汽車是不幸的。你沒有汽車,所以你是不幸的。但這個大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汽車”與“幸福”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

在一個成功人士云集的聚會上,王立激動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不生病,不缺錢,做自己愛做的事。”會場上爆發(fā)了雷鳴般的掌聲。

成功只是幸福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們對“成功”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沒完沒了地追求來自外部世界的誘惑——大房子、新汽車、昂貴服飾等,盡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物質(zhì)上的快樂和滿足,但是這些東西最終帶給我們的是患得患失的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嘆道:“這兒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其實,它們與我們的幸福并沒有太大關(guān)系。我們對物質(zhì)不能一味地排斥,畢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質(zhì)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質(zhì)約束。面對這個已經(jīng)嚴重超載的世界,面對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滿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我們應(yīng)當學(xué)會用好生活的減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雜除去,讓自己過一種自由、快樂、輕松的生活。

莫為名利誘,量力緩緩行

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會量力而行。即使前面有很多誘惑,但是他仍然能夠不為所動,仔細斟酌自己一天至多能行多遠。他深思熟慮之后才去安排行程。尤其是在一條從沒走過的道路,他會花費更多的心思去衡量:何處崎嶇、何處坎坷、何處嚴寒、何處酷熱,他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管別人給他施加多少壓力,或者前方有多少誘惑,他都不急不躁,沿著既定的路線緩緩而行。

蔣方初到廣州時,曾為找工作奔波了好長一段時間,起初他見幾個跑業(yè)務(wù)的同學(xué)業(yè)績不俗,賺了不少錢,學(xué)中文專業(yè)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業(yè)務(wù)員,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幾個月,不但沒賺到錢,人倒瘦了十幾斤。同學(xué)們分析說:“你能力不比我們差,但你的性格內(nèi)向,不愛與人交談、溝通,不善交際,因此不太適合跑業(yè)務(wù)……”

后來蔣方見一位在工廠做生產(chǎn)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動了心,費盡心力謀到了一份生產(chǎn)主管的職位,可是沒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辭職了。之后,蔣方又做過公司的會計、餐廳經(jīng)理等,最終出于各種原因都被迫離職。

最后,蔣方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xùn),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適的職位,而是依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憑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學(xué)歷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應(yīng)聘到一家刊物做了文字編輯。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職位,雖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蔣方卻做得非常開心,工作起來得心應(yīng)手。幾個月下來,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現(xiàn)讓領(lǐng)導(dǎo)刮目相看,器重有加。回顧以往的工作歷程,蔣方深有感觸地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yīng)當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適的工作,曾讓我吃盡了苦頭,走了不少彎路。事實上,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yīng)結(jié)合自身條件,依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相應(yīng)的事來做。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快樂。”

就如同故事里的蔣方,很多人都是受到了生活的誘惑,總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獲取更多,可是事實是我們還不具備那么多的力量,貪圖誘惑,朝著更大的目標行進,只會加大我們的壓力,讓自己無法適從。

生活中,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停地調(diào)整自己的路線,甚至急躁地想要直奔利益的終點,可是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會事倍功半。還有一些人,他們整天都在為了未來的事情操心,可能幾十年以后才可能面對的難處,他們現(xiàn)在就開始憂心忡忡了。但是命運只肯按照現(xiàn)實的樣子向我們展示,根本不可能因為我們的急躁就提前向我們展開未來的畫卷。所以,我們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生活之路,一步一步地為未來打開局面。

過重的名譽會壓斷你起飛的翅膀

有一篇《蝸牛的獎杯》的文章。講的是蝸牛原先善于飛行,在一次飛行比賽中榮獲冠軍,得到了一個獎杯,便成天背在身上,日久天長,獎杯成了外殼,翅膀也退化了,它只能慢慢爬行。做人也是一樣,不能永遠背著榮譽的外殼,要學(xué)會淡忘曾經(jīng)的榮譽,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住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事情有不可以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

信陵君說:“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又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破了秦兵,保住了趙國,這對趙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現(xiàn)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倉促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信陵君說:“我謹遵你的教誨。”

唐雎叫信陵君謙虛謹慎,淡忘功勞,這的確是高明的處世哲學(xué)。其實不僅僅是做人,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同樣需要淡泊曾經(jīng)的功勞。

有資料稱,每當年終歲末,日本的企業(yè)都要召開“忘年會”。會議上沒有領(lǐng)導(dǎo)們的長篇總結(jié)報告和工作布置,也沒有典型發(fā)言和表彰先進,只有簡短的新年致辭:忘記昨天,新的一年繼續(xù)努力吧!“忘年會”的內(nèi)涵提示人們,成績也好,榮譽也罷,代表的都是過去,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甩掉這些包袱,減輕“行囊”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社會在與時俱進,市場瞬息萬變,要發(fā)展就必須要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就得將裝有“成績”“榮譽”之類的“行囊”減輕直至甩掉,不斷地從新的“零”開始,在“白紙”上畫新的圖畫。沒有了“包袱”,解放了思想,放開了手腳,在技術(shù)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經(jīng)營理念創(chuàng)新等諸多創(chuàng)新中,一定能有所作為,一定能再創(chuàng)輝煌。

同樣,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競爭的失敗、家道的中落、不測的病痛和突發(fā)的災(zāi)難;可能會遇到無端的誤解和不公允的際遇;可能會有名利得失和榮辱毀譽;可能會有歷史的傷痕和歲月的滄桑;可能會聽到無中生有的流言蜚語,捕風(fēng)捉影、蜚短流長的小道新聞……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不妨揮一揮衣袖,學(xué)會淡忘,淡忘應(yīng)該淡忘的一切。淡忘功名利祿,那將使你不會高高在上,不會擁有那種孤獨的高處不勝寒的悲涼;淡忘曾經(jīng)的痛楚,那將有助于你尋找到另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經(jīng)的仇恨,那將幫助你開辟另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經(jīng)的成功,那將有助于把你帶往人生新的高峰。

放棄復(fù)雜欲求,恢復(fù)簡單生活

生活在當下,我們是否應(yīng)該審視一下現(xiàn)代人的生活?所有人都莫名其妙地忙碌著,被包圍在混亂的雜事、雜務(wù),尤其是雜念之中,一顆顆跳動的心被擠壓成了有氣無力的皮球,在堅硬的現(xiàn)實中疲軟地滾動著。也許是因為在競爭的壓力下我們喪失了內(nèi)心的安全感,于是就產(chǎn)生了擔心無事可做的恐懼,所以才急著找事做來安慰自己。這樣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jīng)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離真正的快樂、甚至真正的生活越來越遠。

在20世紀末,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可謂達到了頂峰,人們恨不得把地球上能開發(fā)的地方都開發(fā)出來以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消費需求?我們深深地被工業(yè)、電子、傳媒、科技等人工產(chǎn)業(yè)緊緊地包圍著。信息的洶涌和浩大正如大海的波濤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海里沉浮著,在一層層海浪的推舉下蕩來蕩去。也許我們并沒失去什么,卻憑空地感到凄涼。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難找到寧靜和從容,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

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在行動,而是大海的力量左右我們的行動。但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從而奮力反抗時勢的捉弄,還有可能獲得抵達遙遠彼岸的希望。可怕的是,我們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已被時代蒙住,看不到自我行動的艱難,而思想的孱弱順理成章,又極易把被動錯認成自由。

也許是我們真的太累了。在追逐生活的過程中,我們也應(yīng)該嘗試著放棄一些復(fù)雜的東西,還原生命的本源,讓一切都恢復(fù)簡單的面孔。其實生活本身并不復(fù)雜,復(fù)雜的只是我們的內(nèi)心。所以,要想恢復(fù)簡單的生活,必須重新開始。

讓生命逍遙自在

古今中外,為了生命的自由、瀟灑,不少智者都懂得與名利保持距離。

惠子在梁國做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莊子來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吧。”惠子很恐慌,想阻止莊子,派人在梁國搜了三日三夜。不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說:“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xiàn)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相位來嚇我嗎?”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莊子正在濮水垂釣。楚王委派的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兩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意在泥水中搖尾而行了。”莊子說:“兩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莊子不慕名利,不戀權(quán)勢,為自由而活,可謂洞悉幸福真諦的達人。

人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fā),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里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只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只船。一只為名,一只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種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今天的社會是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充溢著各種各樣炫人耳目的名利誘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后,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只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fēng)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其實大家都一樣,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世間有許多誘惑:桂冠、金錢,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樂最貴。我們要想活得瀟灑自在,要想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做到:學(xué)會淡泊名利,割斷權(quán)與利的聯(lián)系,無官不去爭,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時光,這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愜意。否則,太看重權(quán)力地位,讓一生的快樂都毀在爭權(quán)奪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當然,放棄榮譽并不是尋常人具有的,它是經(jīng)歷磨難、挫折后的一種心靈上的感悟,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tài)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西峡县| 武汉市| 红河县| 靖边县| 班戈县| 镇雄县| 鹤壁市| 新密市| 安徽省| 蓝山县| 许昌县| 汪清县| 纳雍县| 井冈山市| 卢湾区| 刚察县| 白玉县| 浙江省| 同德县| 嘉荫县| 九寨沟县| 红原县| 淮安市| 台湾省| 武汉市| 石渠县| 金沙县| 元谋县| 隆林| 芦溪县| 宝兴县| 阿拉善右旗| 吉隆县| 天津市| 盱眙县| 安新县| 冕宁县| 泌阳县| 桃源县|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