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做攀附的凌霄花,以樹的姿態卓然獨立
- 不要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
- 宿文淵編著
- 13943字
- 2019-08-23 17:15:20
不過分依賴別人,才能自立于世
上天寵愛那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自立精神是個人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根源,生活中各個領域里都少不了它,它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真正源泉。
依賴別人會使人失去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缺乏創業的勇氣,其決斷力較差,會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
自力更生與依賴他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表面看起來二者沒有任何聯系,甚至是相互排斥不可結合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些聯系。
人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的命,天注定”,其實真正掌握命運的人是自己。一個只盼著上天為自己賜福的人,將永遠受制于人,或被人、物所“奴役”,永遠享受不到幸福、成功的甘甜。人在發展、創業的道路上,需要一種坦然的、平靜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狀態。自主是創新的催化劑,如果不能獨立做人、自主辦事,那么你將注定“享受”平庸。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別人替自己選擇,那樣便成了一個被他人操縱的機器,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識,這樣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心理學家布伯曾說:“凡失敗者,皆不知自己為何失敗;凡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認識自己。”這里所謂的失敗者是指那些不具備獨立精神的人;而成功者,在人們眼里其責任心非常強,而且具備頑強的自主能力,他們不會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主見,換個說法就是,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一位身有殘疾的年輕人,并沒有因命運的不公而放棄努力,他以50元錢起步,一直到成為報販之王,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沒有靠誰的青睞、誰的施舍來打天下,而是憑著自強不息和聰明才智取得了成功。
他給人們傳授了成功的經驗,就是自己掌控命運,不被困難打倒,不能把人生設計成打工一族。打工只是初闖天下的權宜之計,并不是自己要走的路,更不是自己想開辟的那片天地。他們懂得堅持原則,同時也要有靈活的策略。他們擅于把握時機,摸準“氣候”,適時適度,有理有節。如有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有時需收斂鋒芒,攥緊拳頭,靜觀事態發展;有時需要針鋒相對,有時又需要互助友愛;有時需要融入群體,有時又需要潛心獨處;有時需要緊張工作,有時又需要放松休閑;有時需要堅決抗衡,有時又需要果斷退兵;有時需要陳述己見,有時又需要沉默以對;有時要善握良機,有時又需要靜心守候。人生中,有許多既對立又統一的東西,能辯證待之,方能取得人生的主動權。
擅于駕馭自己命運的人,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要總是讓別人牽著走,聽憑他人擺布,要有自主意識,絕不能出讓駕馭自身命運的權利。
與獨立自主的人相比,依賴者會表現出有缺陷的性格傾向——好吃懶做,坐享其成,他們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癥狀。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于是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或依賴媒體的報道,經常受外界影響,自己好像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機智應變的能力。
生活的真正實質在于獨立。如果向一個有依賴性的人問一些問題的話,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最欽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正因為這樣,如果你選擇了獨立,肯定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依靠自己成功
1987年的春天,加德納和夫人埃倫攜帶1986年1月剛從中國臺灣收養的中國男孩本杰明·加德納,在南京逗留了一個月。他們夫妻帶著孩子,出入幼兒園和小學,進行藝術教育的調研和交流,住在南京當時最好的金陵飯店。
金陵飯店是一家位于市中心的豪華賓館,條件優越,設施齊全,無可挑剔。但是,房間的一把鑰匙和兒子本杰明的故事,引發了加德納對于中國的傳統教育和美中教育的比較。
房間的鑰匙附著在一個較大的塑料牌子上,牌子上注明了房間號碼。賓館要求客人在離開飯店的時候,連塑料牌子一起留下房間的鑰匙。要么交給服務員,要么通過一個插孔,將鑰匙放進特定的插座中去。由于插座上的孔是長方形的而且很狹窄,鑰匙后面又連著塑料牌,所以必須小心地擺好位置,才能將鑰匙緊貼著插座上的鑰匙孔放進去。
當時他們的養子本杰明只有一歲半,卻非常喜歡攜帶這把鑰匙,并搖晃它使之發出聲響。他還喜歡從插座上鑰匙孔附近的地方,試著移動鑰匙,力圖將它插進鑰匙孔。由于他年齡太小,又沒有使用經驗,經常失敗。但是本杰明不在乎,可能是喜歡聽鑰匙與門的撞擊聲音,或者喜歡這么做時的感覺,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并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但他往往要失敗好幾次,鑰匙才能進入鑰匙孔。
加德納和妻子埃倫非常高興本杰明這么做。因為他們一般沒有急事,也不認為這種失敗有害,本杰明也就有足夠的時間嘗試這種游戲。但是加德納夫婦很快就發現附近的服務員,甚至偶爾從旁路過的旅客,都會過來觀看。只要他們看到本杰明失敗了,就忍不住要“幫忙”。他們把著孩子的手,將鑰匙朝向鑰匙孔,必要時糾正本杰明的方向,幫助他把鑰匙插進孔中。然后,他們就向加德納和埃倫露出微笑,似乎等待一聲感謝。
加德納夫婦并不愿意表示感謝。因為本杰明沒有到處亂跑,旁人沒有監護和幫助的必要。父母就在旁邊,而且知道他在干什么,并沒有進行干預,旁人的“幫忙”使加德納夫婦非常尷尬。因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父母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在這方面,他們和那些中國的好心人產生了分歧。
當代一部分中國孩子,由于一直是在大人們的嚴密庇護下生活的,加之家庭的溺愛、學校教育方式的種種缺陷等,不少孩子自小養成了非常嚴重的依賴心理。日常生活中、學習中稍稍遇到一點兒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而是求助于別人。長此以往,降低了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于孩子將來的生活、事業是極其不利的。
加德納夫婦靜靜地聽著這些他們不能同意的解釋。他們贊成有的時候告訴一個孩子做什么是重要的,他們也不愿意本杰明失望、有挫敗感。但是正像加德納說的,本杰明并沒有因為自己失敗的嘗試而灰心,相反,孩子感到的是高興。為此,教授夫婦進一步向自己的中國同行說明,大多數美國人對于此事有不同的觀點。
首先,加德納夫婦對于本杰明是否能將鑰匙插入鑰匙孔并不介意,他們關注的是本杰明是否愉快、是否進行了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他們夫婦袖手旁觀的同時想教給孩子點什么,就是一個人應該有效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依靠自己的價值原則,是美國人養育子女的行為。他們認為,如果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怎樣準確地做一件事,如將鑰匙放進鑰匙孔、畫一只公雞,或怎樣為做錯的事道歉,他不大可能自己領會到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美國人在很多情況下必須學會自己思考、依靠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甚至自己去發現需要創造性答案的新問題。
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中國人則更加習慣于依賴他人,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尋求朋友的幫助。而美國人,則更強調依靠自己,個人奮斗。
從這個“鑰匙和鑰匙孔事件”的表面上看,與美國的父母比起來,中國的父母更愿意作為孩子的保護人,更愿意手把手教會孩子做一切事。
如今,手機幾乎成了人們的必備通訊工具,它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方便,被稱為護身符。然而方便之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現實生活里:手機是護身符的這種觀念帶來的安全感是幻象還是真實?手機到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糟?
毫無疑問,及時地撥打電話能夠拯救生命。人們可以報告火警、盜竊、心臟病突發和車禍;父母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成年的兒女也可以和老邁的父母隨時聯絡。然而,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手機的使用讓我們的自主空間變小,同時也讓我們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弱。
某雜志的高級編輯、深入探討手機的社會效應的文章《我們的手機,我們自己》的作者Christine Rosen表示,由于事無大小都可以輕易地獲得即時的建議,這使得手機用戶在面臨任何不確定的事情時,用撥號代替了決定。買綠色的毛衣還是買藍色的?吃披薩還是吃中國菜?走橋還是走隧道?——當在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召集人開會的時候,為什么還要自己動腦呢?
“手機導致了依賴,”某女士說,“手機腐蝕了美國社會里一種行將消失的東西:依靠自己。”她舉了一個例子:“過去,我學過怎樣換輪胎,所以我可以自己動手。但是現在誰還自己換輪胎?你會直接打電話給AAA。”
而且,奇怪的是,手機能經常與朋友和家人聯絡會導致一種新形式的不安全感。例如,對于父母來說,打電話給小孩能使自己放心,但是當小孩不接電話時,父母會開始往最壞的方向想。
越能方便地接觸到他人,那么在你接觸不到這個人的時候,就越讓你擔心。手機的這種保護者和奴役者的二重性,在很多方面體現得特別明顯。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缺乏自我,不是因為我們的獨立性小了,而是因為我們更多地聯系在一起,遺忘了依靠自己的意識。
所以,重新正視自己,撿回丟掉的意識,一味依賴別人就會迷失自己,生命的藍圖就像滿天的繁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依靠自己,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就會領略到人生壯麗的風景。
永遠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
人們在失去愛情時,總是會說一句這樣的話:“我實在太愛他了,沒有他,我不能活下去。”
有一本書叫《我們都有心理傷痕》,作者是徐浩淵。在書中,一位叫作派克的博士對失去愛而“活不下去”的人說:
“哦,你搞錯了,你根本不愛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
對方很生氣,并質問作為咨詢師的派克為什么褻瀆自己神圣無比的愛情。派克則耐心解釋說,你說的那不是愛,那是寄生。
在派克看來,當你把幸福系在別人身上時,你無疑便是一個寄生者。在這樣的關系中,沒有自由,只有附庸。幸福應該握在自己手中,兩個人在一起,并不意味著彼此依附,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完全獨立生存。
很多人都把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好像找到了一個相伴過日子的人就找到了幸福。徐浩淵卻說,幸福是自己的杰作。
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依賴對方來支撐自己幸福的墻垣,是一種錯誤。一旦“寄生”關系結束,一旦情感的靠山倒了,你就無法獨自站立。
要知道,你才是撐起自己的唯一,只有你真正獨立、強大起來,才能構造堅固的幸福堡壘。依靠別人給你幸福,難免會如沙灘蟻穴,狂風巨浪瀕臨時必將毀于一旦。如果你不能將自己撐起,別人也不可能一直將你撐起,因為任何力量都無法勝過自己強大的內心。
人總是會犯這樣的錯誤,一旦找到那棵“樹”,就不惜把自己所有的希望甚至一生一世的幸福都寄托在那個人身上,希望對方將自己當作生命的全部。
哪知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因為太過依靠別人,只能讓自己陷入不自信中而患得患失。所以別光想著依靠對方給你幸福,假如對方真的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事情也未必就會朝你希望的方向發展,也許你會被置于一種岌岌可危的境地,因為對方的出類拔萃,帶來的可能是“夜不歸宿”、“紅杏出墻”,然后會像扔一件破衣爛衫似的,將你扔得遠遠的。
那個你用全身心來寄托的人,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座山,不能為你遮風擋雨;不是你夢幻里的一棵大樹,不能為你撐住天、撐住地、撐住心靈也撐住身體;他不是救世主,亦不是無所不能的先知……你可能會說:“他答應我,要給我幸福,要一輩子照顧我的。”你可知道,有時候,一個人的諾言很輕,一個人的耐力非常有限。這個世界變化太快,諾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人可以保證能承載對方一輩子的幸福,一旦別人不經意間卸下了扛在肩上的你的幸福,那么損失最慘重的人還是你自己。
其實,最保險的幸福就是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人生的幸福并非是別人給予的,而是由自己定義并抒寫的。
人從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每個人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有時候,感覺幸福縹緲不定是因為我們最大的錯誤來源于本身對“繩子”的過分依賴,我們的幸福藏在自己手里,如果過分依戀那根“繩子”,只會迷失幸福的方向。
依賴是一種束縛,依賴別人可能會使你幸福,但也可能會為你帶來痛苦。比爾·蓋茨曾說:“依賴的習慣是阻止人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須把它們一個個踢開。只有靠自己取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現在已經感覺到依賴束縛了你的幸福,那就快快剪斷那根桎梏你的“繩子”吧,只有這樣,你才能邁開輕松的腳步去追求自由暢快的幸福。要記住:你的幸福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舒婷在《致橡樹》中這樣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一個真正懂得幸福的人,也必然懂得怎樣恪守自己的獨立性,因為他知道,對別人的依賴,實際上就是對幸福的出賣。
還是把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吧,別在寄托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那樣,我們的幸福才會更長久!
自傘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世音菩薩撐著傘走過,這人說:“菩薩,普渡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觀世音菩薩說:“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無雨,你無須我渡啊。”這個人立刻跳出屋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該救我了吧?”觀世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沒有傘。所以不是我渡自己,是傘渡我。你要想得渡,請找傘去!”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這人又遇到了難事,便去廟里求菩薩,走進廟里,才發現廟里的觀音菩薩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個人很驚訝:“你真是觀世音菩薩嗎?”那個人說:“我就是。”這個人又問:“那你為什么還自己拜自己?”觀音菩薩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干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只想著別人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只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么能夠取得成功呢?
人類自古以來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與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讓自己常備一把傘。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自救者天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乞求別人,等待別人的恩賜,只能讓我們養成一種惰性,把命運的方向盤交給別人,別人給什么,我們就只能要什么,別人不給,就得不到什么。自然,人人都會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放在別人的手上。事實上,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而是尋求別人的幫助。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賴別人的恩賜是不可能的,我們解決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助。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我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它。那么我們就要敢于試一試、拼一拼,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戰勝困難,最終解決問題。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成為觀音,大概就是因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們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自信、主動,也許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觀音。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別人的眼里
人活著想要快樂似乎挺難的,我們好不容易做成一件事情,以為會得到領導的嘉許,但是卻沒有,我們會因此失落。而別人的一句打擊,也有可能將我們的心情徹底毀壞。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不快樂是因為太在乎周圍人的眼光。別人的夸獎對你的意義遠遠大于你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他人怪異的眼光和惡毒的話語是常常存在的,你總是要面對這些,與其總是被其打擾,還不如讓我們把這些事情像Photoshop(一種圖像處理軟件)的蒙板一樣把它蒙起來,這樣我們的心情就一定能平靜下來。
什么樣的人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呢,你不妨去周圍觀察一下,活在別人評價里的人,往往是沒有主見沒有自我、不敢表達自己個性、總是依靠別人的評價過日子的人,這樣的人只會畏首畏尾地生活,養成愈發沒有主見的性格,從而徹底失去自我。
一個沒有自我、沒有個性的人肯定無法成就大事,也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有的候,我們為了活出別人眼中的精彩,常常丟棄了自己的意愿,在別人的標準、評判中找尋自我價值。我們總是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別人的一句話就足以泯滅我們所有的信心,所以我們總是缺乏自信,常常活得很累。
但是這樣疲憊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能擾亂自己的方寸,而使自己活得愈加沉重,我們自以為犧牲掉自我意愿而換來的良好評價,實際上完全不可能實現。因為別人的評價標準多種多樣,我們不可能滿足,而且無法真正實現自我。
因此只有我行我素,不因為別人的目光而違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做的人,才會達到快樂自在的人生狀態,就像燕子只會在碧空里飛翔,不會像魚一樣去海洋中游弋一樣。
別人對你的評價并非都是完全正確的,甚至很有可能誤導你。因為每個人的評價都是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來判斷的,既不全面也不客觀,所以對你而言,這樣的評價的參考意義是值得商榷的。
別人眼中的你只不過是你的表面或一個方面,真正全面、清楚了解自己的還是你自己,所以,你沒有必要從別人的口中去了解自己。勇敢地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別人的眼中吧,唯有如此,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不要一味討好別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
有時候我們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不得不討好別人,尤其是當我們斷定在茫茫人海中可以找到一個心愛的人——這個人就是他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是多么大的福氣,或許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應該也不會糟糕到哪里,所以就會好好珍惜,多說關懷話,少說責備話,甚至慢慢地,我們就越來越習慣于討好他,只要他快樂,我們就覺得滿足。
但是,珍惜和討好并不是同一個概念。
如果你懂得珍惜,你會發現你獲得的越來越多;如果你一味討好,你會發現你失去的越來越快。愛情合理就好,不要委屈將就,你只要知道彼此雖然有缺點,但保有一種淳樸的可愛就足夠了。
很多人一生都在悲慘地討好人,卻以為是在愛護人,甚至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
如果你細細注意一下自己每日的言行舉止,就會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都是在討好別人。
其實,討好是源自內心的一份需求和期待,是希望對方能夠滿足我們,給我們認可、肯定、贊美、溫暖和支持。
當我們帶著對別人的需求和期待,試圖去“討好”對方,如果對方滿足了我們,我們就有了一種體驗叫“滿足”;如果對方沒有滿足或者干脆忽略,我們就有了另一種體驗叫“受傷”。“滿足”之后我們會不斷重復地使用“討好”直到對方無法滿足我們時,我們也開始“受傷”,然后“受傷”的人要么獨自品嘗“受傷”,不斷地“傷害”自己,要么將這份“受傷”扔還給對方,就成了“傷害”對方。
這樣的關系是一種惡性循環,并不是真正有利于自身的人際關系。
當你試圖想發個短信,當你試圖想要開始聊天,當你試圖要開口說話之前,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是想要討好對方,還是想要真誠地表達我真實的感受?還是希望對方給我一個我想要的回應?看清楚每個動作背后的動機,或許,你會省掉很多“討好”的動作。
當你接到一個短信,當你的QQ開始跳動,當你聽到對方跟你說的一句話之后,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回復對方的目的是什么?我真的是有話要表達,還是怕對方生氣而說話?如果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動作背后的動機,或許,你也可以省掉很多“害怕對方受傷而討好”的動作。
其實,從不斷輪回的討好游戲的過程來看,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游戲的結局:無論我們怎么討好對方,對方無論怎么討好我們,結果都是“受傷”,只是“受傷”來到的時間早一點晚一點而已。
如果在關系中,我們恐懼真誠的表達,恐懼面對真相,恐懼關系之間的“不討好”,那么,我們遲早是要“受傷”的,這是命定的關系咒語。
為了打破這個咒語,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恐懼——做個真誠的人。
崇拜偶像,倒不如崇拜自己
每個人都有偶像情懷,你我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情結下,你可能覺得自己很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只要你存在著,你就是一個頂立在天地間的“巨人”——而且還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巨人。所以,與其在別人身上尋找崇拜感,還不如把自己當作偶像。崇拜自己,會在無形中完善自我。
崇拜自己能夠讓你活得更有力量。就算你只是一曲不知名的歌,一顆不被關注的星星,一首不押韻的詩歌,但你仍可以活出自己,為自己迎來一輪燦爛奪目的朝陽。
很多時候,你會被人問到最崇拜的偶像是誰,你的答案可能是某一個明星,例如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也可能是一個企業家,像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是的,活了這么多年,你心里可能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種種期待,希望自己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樣擁有璀璨奪目的人生,但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不大聲回答:我最崇拜我自己呢?
這樣的答案,或許一時無法被理解,也有可能招來白眼,甚至還會有人向你丟來臭雞蛋。因為你太平凡太渺小,和那些光輝奪目的人物相比不值一提,但是,我們大部分人不都是渺小的個體,在這個驚艷華美的世界中就像一根雜草般的存在嗎?
所以,你不需要自卑,就算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萬人迷,仍然值得被自己尊重。
別說你很渺小,別在乎你的微不足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和你完全一模一樣。盡管你不為人所知,但是你在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填補世界的缺憾。同時你的思維并沒有停止,只要思索的力量在,你仍有可能撬動地球不是嗎?你的生命之曲,已經被你演奏得鏗鏘作響,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崇拜自己呢?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個渺小的細胞,你就是這世界上獨特的一份子,因此,要活得輕松,要活得自在,要活得精彩,必須把“自視渺小”轉換成“自我崇拜”!
自我崇拜并不是自以為是和妄自尊大,它是一種對自己的肯定,是一種主宰生活的氣概,是一種開明的思想,更是把握自己命運的魄力。不管你是顯貴,還是貧民;不管你是白領,還是文盲,你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著,在人格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有充分的理由崇拜自己。如果你的眼里只有別人的榮光,怎么能看到自己的不平凡呢?
從此不再為了生活而討好別人
有時候我們覺得生活很累,尤其是在人際關系當中。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與人相處,不得不委屈自己。
為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偶爾隱忍是需要的,但凡事都有底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如果不懂得把握原則,或者總是為了和諧而突破自己的底線,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味地討好并不見得能得到我們原本希望的和諧,凡事要按行為準則和做人原則去把握,反而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中太過討好別人,只會忽略了自己,更容易被別人忽視。到頭來會更痛苦,所以,在和任何人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要珍愛自己。
有一位全職太太,她對家庭付出很多,老公和家人對她都很滿意,但她不知為什么,總是不夠自信。本該是幸福美滿的人生,但她始終感覺很疲累,就是沒有辦法放松自己,生怕自己不夠努力,會被別人——尤其是丈夫和家人厭棄,于是非得把自己逼到身心俱疲的絕境,才能用同情換到愛憐。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情緒,她所有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把自己放得太低,太在意別人的情緒。
有時候,為了擁有更融洽的人際關系,我們不得不努力去討好別人,盡管自己心中滿是委屈。當我們積極地掌控自己的情緒,甚至產生主宰資源、操控別人的意圖,以為這樣就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可是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其實很不開心。
這樣的討好會失去自己,會更不開心。有時候我們覺得花太多時間去迎合、取悅別人,潛藏的動機是借此獲取更多的好處和保障。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你對這樣的放棄真的滿意嗎?
這就是一個為了討好別人選擇羞辱自己,最后得不償失的例子。
無論對待愛人、同事、朋友,還是陌生人,付出感情或心力之前,都要先斟酌一下:你所付出的這些,到底是心甘情愿還是被迫勉強的?唯有心甘情愿出自真心,才是值得的。
人生苦短,何必費力討好別人,好好愛自己吧。和別人相處時唯獨沒有勉強,事后才不會后悔,才是值得的行為。
愛自己,愛世界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么,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著那個在世上奮斗的自我。有的人不愛自己,一味自怨,仿佛是自己的仇人;有的人愛自己,但沒有理性,一味自戀,儼然是自己的情人。
我們有時候,想變成任何一種人,體驗任何一種生活,包括國王、財閥、圣徒、僧侶、強盜等,甚至也愿意變成一只蒼蠅,但前提是能夠變回自己。歸根到底,我們終究更愿意是自己本身。
如同肉體的痛苦一樣,精神的痛苦也是無法分擔的。別人的關愛至多只能轉移你對痛苦的注意力,卻不能改變痛苦的實質。甚至在一場共同承受的苦難中,每個人也必須獨自承擔自己的那一份痛苦。
一個我們不得不忍受的別人的罪惡仿佛是命運,一個我們不得不忍受的別人的痛苦卻幾乎是罪惡。當你遭受巨大的痛苦時,你要自愛,懂得自己忍受,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擾別人。
愛自己的人對自己非常接納與欣賞,他無論成功失敗都和自己站在一起;愛自己的人從來不需要借助表現或表演來獲得他人的認可;愛自己的人沒有自責,沒有罪惡感;愛自己的人覺得自己不虧欠任何人;愛自己的人不驕傲不浮夸,不貶低他人。
愛自己的人覺得全世界都是可愛的;愛自己的人也許不給自己買新衣服,不去做按摩SPA,但他的內在卻有一種新鮮活潑的品質、一種愛的品質、一種美的品質,讓所有經過他的人都能感覺到,都想親近他。
社會一直教育說我們不夠好,于是,我們永不停歇地想要改造自己,并由此衍生出改造他人及改造世界。所有改造的努力都源自于不接納,源自于覺得自己有“問題”。
愛自己,我們要愛的不是那個“自我”,而是我們的“真我”——我們內在那個閃閃發亮的鉆石般的本質。
在去除了外在所有的名聲、地位、金錢、相貌等之后,每個人內在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由此而生出的自愛,其實是一個了悟,一個知道,即你知道自己內在有閃光的自己,而同時你也知道,別人的內在和你一樣。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是愛別人也愛世界的。他/她不需要證明給誰看他/她是值得被愛的,因為,他/她的內在就是愛本身,他/她的渾身都充滿了愛,散發著愛的光芒,而這樣的一個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他/她。此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因此,一個愛自己的人,是一個愛世界的人,也是被世界所愛的人。
托付心態的愛是毒藥
當你依賴的時候,你就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恐懼;當你恐懼時,你就會委屈自我來迎合對方,而當你失去自我,對方的愛也就土崩瓦解。為什么?你已經不是你了,對方的愛哪里還有附著的對象?愛情遵循平等原則,要求雙方能為彼此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好處,比如關注、愛、金錢等。愛情的維系需要實現索取和回報的動態平衡,同時要求在愛的關系中保持自我,達到“我”和“我們”的平衡。任何一個平衡被破壞,愛情關系都不能長久。
因此,托付心態非常危險,是愛情的毒藥。既然愛情遵循平等原則,女性就要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吸引力,比如智慧、獨特的思想、獨特的氣質等。當年輕的你與鉆石王老五在一起的時候,你們之間會有巨大的鴻溝,你需要迅速成熟來獲取與對方相當的社會經驗,這可能會讓你感到壓抑、委屈甚至折磨。因此,經營自己的能力更重要。在失戀之后,保護好愛的能力,給前面的人。當我們能把握自我的時候,兩個人的關系才能更好。時刻保持察覺,維護愛情,保持自我,這樣,才不會輸得很慘。
與其嫁個有錢人,還不如尋找潛力股,找個同齡的男孩子一起成長,共同經歷、共同見證彼此從稚嫩到成熟的漫長過程,這個經歷很寶貴。也許你會擔心,等到你的潛力股變成績優股,你就變成垃圾股,這其實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的過度恐懼,不僅表現在愛情和婚姻中,也表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是反過來這也可以成為我們更好的發展和關愛自己的動力,只有積極地維護好今天、享受今天,才會迎來更好的明天。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年輕人卻越來越不愿意吃苦了,把吃苦等同于消極,等同于受罪。在選擇職業的時候,總是擔心選擇失誤,往往因此錯失很多機會。工作是這樣,愛情也是這樣。其實,即使選擇錯了,經歷了失敗的痛苦,你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更能積聚堅持的毅力。選擇中遇到的困難和風險是推動前進的動力,是成長的機緣。先有行動,才有機會,行動會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未來取決于今日,幸福總有一種可能。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
有一個叫愛麗莎的美麗女孩,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人喜歡,總是擔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認為自己的理想永遠實現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齡女郎的理想:和一位瀟灑的白馬王子結婚、白頭偕老。愛麗莎總以為別人都有這種幸福,自己卻一直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個周末的上午,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據說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請進了心理學家的辦公室,握手的時候,她冰涼的手讓心理學家的心都顫抖了。他打量著這個憂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滯而絕望,聲音仿佛來自墓地。她的整個身心都好像在對心理學家哭泣著:“我已經沒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學家請愛麗莎坐下,跟她談話,心里漸漸有了底。最后他對愛麗莎說:“愛麗莎,我會有辦法的,但你得按我說的去做。”他要愛麗莎去買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頭發,他要愛麗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告訴她星期一他家有個晚會,他要請她來參加。愛麗莎還是一臉悶悶不樂,對心理學家說:“就是參加晚會我也不會快樂。誰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學家告訴她:“你要做的事很簡單,你的任務就是幫助我照顧客人,代表我歡迎他們,向他們致以最親切的問候。”
星期一這天,愛麗莎衣衫合適、發式得體地來到晚會上。她按照心理學家的吩咐盡職盡責,一會兒和客人打招呼,一會兒幫客人端飲料,她在客人間穿梭不停,來回奔走,始終在幫助別人,完全忘記了自己。她眼神活潑,笑容可掬,成了晚會上的一道彩虹,晚會結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奮勇要送她回家。
在隨后的日子里,這三位男士熱烈地追求愛麗莎,她終于選中了其中的一位,讓他給自己戴上了訂婚戒指。不久,在婚禮上,有人對這位心理學家說:“你創造了奇跡。”“不,”心理學家說,“是她自己為自己創造了奇跡。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憐惜自己,而應該想著別人,體恤別人,愛麗莎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變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擁有這個奇跡,只要你想,你就能讓自己變得美麗。”我們的眼睛的作用是:一只眼睛觀察世界,一只眼睛發現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這是我們共同的義務,也是尋找自己的優勢、挖掘潛能的重要方式。事實上,像愛麗莎對自身產生懷疑,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發掘出自己的閃光點,她看到了別人的精彩,卻錯失了自己的光彩。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優秀的載體,接受自己,你并不是一無是處。
一生必愛一個人
——你自己
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只有從內心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實的自己,才能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偉大的哲學家伏爾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賜予那些心靈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禮。”這句話足以點醒每一個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當自己思想、行為的主人。換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做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會降臨!這就是幸福的秘密。
我們都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在悲喜兩極之間的抉擇中,你的心靈唯有根植于積極的樂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愛中獲得對人對己的寬宏,達到明辨是非的準確。學會從內心善待自己,你會覺得陽光、鮮花、美景總是離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養自己的優良沃土。
愛自己首先要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因為我們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須懂得秉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別人的價值觀,想要取悅別人,最后你會發現“眾口難調”,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失去自我,便是自己人生痛苦的根源。
辛迪·克勞馥,對于中國的中青年人來說,幾乎是無人不曉。作為一代名模,她年輕時也和許多名模一樣,缺乏主見,也幾乎和許多名模一樣,差點兒淪為有錢人擺弄的花瓶。但她及時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弱點,主動調整自己的性格,展示出了自己的獨特魅力,牢牢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辛迪·克勞馥18歲就進入了大學的校門。大學里的辛迪,是一朵盛開在校園的鮮艷花朵,走到哪里,哪里就發出一陣驚呼。那個時候,她身材修長、亭亭玉立,再加上漂亮的臉蛋,勻稱修長的腿,實在是美極了。當時,人們對她贊不絕口。的確,她的整體線條是那么的流暢,渾然天成;她的鼻子是那么的挺拔,配上深邃的目光,性感的嘴唇,以及豐滿的乳房、渾圓的臀部,一切就像是天造地設似的。難怪,在同學當中,她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在這期間,有一個攝影師發現了她,拍了她一些不同側面的照片,然后掛在他自己的居室墻上。同時,她的照片刊在《住校女生群芳錄》中,她的臉、她的相片、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刊物上。很快,她被推薦去了模特經紀公司。但是一開始,她就碰了壁。這家公司竟說她的形象還不夠美。她感到傷心。而令她更感到傷心的是,那個經紀人認為她嘴邊的那顆痣,必須去掉,如果不去掉,她就沒有前途。但她不肯去掉。
成名之后,她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說:“小時候,我一點兒都不喜歡那顆黑痣,我的姐妹們都嘲笑它,而別的孩子總說我把巧克力留在嘴角了。那顆痣讓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后來,我開始做模特兒,第一家經紀公司要我去掉那顆痣。但母親對我說,你可以去掉它,但那樣會留下疤痕。我聽了母親的話,把它留在臉上。現在,它反而成了我的商標。只有帶著它到處走,我才是辛迪·克勞馥。一些女孩跑來對我說,她們過去討厭自己臉上的小黑痣,但現在她們卻認為那是美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件好事,因為人們變得樂于接受屬于自己的一切,盡管他們過去并不一定喜歡。”辛迪·克勞馥的經歷告訴我們,你才是你自己的中心,一個人無須刻意得到他人的認可,只要你保持自我本色,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中沒有什么可以壓倒你,你可以活得很快樂、很輕松。人應該愛自己的全部,那樣你才會感到自身的魅力。一旦你看上去既美麗又自信,就會發現周圍的人對你刮目相看了。正如美國歌壇天后麥當娜所說:“我的個性很強,充滿野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算大家因此覺得我是個不好惹的女人,我也不在乎。”而事實上,并沒有人因此而討厭她,相反,人們更加著迷于她的優美歌聲和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