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親子法寶
——塑造完美的親子關系
2號的童年模式:父母的冷漠
許多2號性格者都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特別敏感地覺察出他人的需求,主要是因為童年時期受到父母的冷漠對待,而他們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對父母投其所好,以滿足父母需求的方式來獲得父母對他們的關愛。也就是說,正是父母的冷漠鍛煉了他們敏銳的識人能力,并養成了他們“付出才有收獲”的不安全心理。
在漠視中長大的孩子,心里實在是太渴望愛、渴望得到別人的需要了。所以,他們喜歡與人相處,獨自一人的時候就開始情緒低落,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受歡迎,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保護,他們心里就會嚴重缺乏安全感。于是他們努力調整自己的感情去適應他人,養成了通過滿足他人的愿望來獲得愛和安全感,以確保自己得到別人的關愛的習慣。
長期對孩子的情感需要漠視不理的父母,可以說犯了消極虐待的過錯。雖然這種虐待很難讓人記得,也很難去定義,但它卻是對孩子身心傷害最大的,也是一般家庭里最普遍存在的行為。這種虐待猶如一位隱形的殺手,孩子雖然沒有被大聲責備過,但是也沒有被愛過。對于孩子,沒有關愛,沒有歡樂,沒有支持,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虐待。
2號孩子的父母,更要懂得用愛去呵護他們敏感的小心靈,化解他們的不安全感。因此,2號孩子的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2號孩子的父母怎樣應對孩子的敏感

如今,許多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被迫要與孩子兩地分離,或是因為工作的繁忙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就容易給孩子一種父母漠視他們的感覺,從而使他們產生不安全感,也就使得他們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而開始忽略自己的內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因此,父母要關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內心深處對于愛和親密關系的渴望就會得到滿足,而且父母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身為父母的幸福感,何樂而不為呢?
雨傘效應:為了獲得而給予
2號孩子善于察覺他人的需求,而且他們還會針對不同人的需求來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們在不同的角色之間來回轉變時,就容易遺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2號常常說:我發現,要想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很容易,但要想成為自己很難。而且,2號性格者尤其愿意為掌握權力的人而改變自己。對于2號孩子來說,父母往往就是他們眼中掌握權力的人,因此他們愿意為父母改變自己。
小強生日的那天,父母給他買了個大大的生日蛋糕,還給他買了他最喜歡的玩具,但他還是一臉不高興的樣子。
爸爸問小強:“兒子,你為什么悶悶不樂?”
小強說:“爸爸,每當我的朋友有什么活動邀請我,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也盡最大的努力給他們支持,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日我都記在心里想給他們個驚喜。可是為什么今天我過生日,卻沒有一個人記得給我送上祝福?”
爸爸:“那你告訴他們今天是你的生日了嗎?”
小強:“沒有,可是他們應該記住才對,我平常對他們那么好。”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小強是典型的2號性格者,生活中,他們總是“無私”地幫助別人,但是“無私”過后,孩子卻會為自己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而耿耿于懷。
對于2號孩子的這種表現,我們稱之為“雨傘效應”。就是在下雨的時候,孩子會為自己的伙伴提供一把雨傘,然后希望自己能夠依偎在對方的臂彎里。也就是說,2號孩子給予對方的東西,一定也是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回報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他們貢獻了雨傘,他們一定也希望自己不要淋雨。以此類推,如果他們記住了好朋友的生日,一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日被別人記住。如果他們放學的時候等了值日的同學一塊回家,那他們值日的時候也一定希望同學等著他。
其實很多時候,2號孩子這種為了獲得而給予的習慣,往往是無意識的行為,只是他們的性格使然。但是和其他需求一樣,需要被帶到意識的層面才能釋放出來,于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們才強烈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回報。這是一種對他們付出的肯定,也是他們獲取愛的一種方式,一旦沒有回報,便痛苦萬分。
對于2號孩子的這種表現,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引導:
教孩子量力而行地幫助別人
2號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往往對別人提出的請求不假思索就滿口答應下來。然而,對于付出便要求回報的2號孩子來說,當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貢獻的力量越大、費的周折越多時,心里對別人回報的期望值便也越高。當這個期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心里的疙瘩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而且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所以讓孩子對別人的要求量力而行,是減輕他們不良情緒的好方法。
讓孩子擺脫依賴的思想
尋求心靈的認同,讓孩子過于關注外界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便是孩子過于依賴。大多數時候,2號孩子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也正是這種回報,讓2號孩子產生了依賴感,從而限制了2號孩子的自由。這時,父母應培養孩子獨自思考、獨自行動的能力,幫助他擺脫渴望他人認同的依賴思想。
別把養育子女當成艱苦的義務
一些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在無形當中,孩子就養成了凡事需要回報的習慣,這更會加重2號孩子的心理負擔。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總之,父母不要把養育孩子當作一次投資,時時提醒孩子以孝順作為回報,孩子就能獲得一個相對自由的心理成長環境,更能快樂健康地成長。
別讓2號孩子背負父母的理想
生活中,許多父母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來養育孩子,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嚴格要求孩子照著自己規劃好的道路前進,常常忽視孩子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父母這種看似幫助孩子成長的行為常常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對于以他人需求為先的2號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他們愿意為了父母而改變自己,因此常常放棄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背負起父母的理想。這樣成長起來的2號,往往依賴感極強,難有擔當,給人以“永遠是媽媽身邊長不大的孩子”的感覺,也就難以干出輝煌的大事業來。
近年來,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天才”的口號,對家長們具有超強的吸引力。很多家長恨不得一口吃個大胖子,讓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間成為郎朗第二、姚明第三。于是為孩子報鋼琴班、體育特長班忙得不亦樂乎。要問這樣做的原因,家長們會說:“我小時候沒有條件學鋼琴,留下了一生的遺憾,現在怎么說也不能再把孩子給耽誤了。”“我那會沒有機會上大學,后悔了一輩子,以后一定要讓孩子考個好學校。”其實這樣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盲目地給孩子定一個超常的標準,結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長。
一個在才藝上非常優秀的漂亮女孩,進入了北京市某重點高中,女孩文化課很差,但父母又一心希望她“學習成績好,將來讀個好大學”。結果,這位17歲的花季少女受不了這種壓力,自殺了。其實女孩的任何一種才藝,都能讓她今后在社會上穩穩地立足并快樂地生活。可惜父母用自己的愿望代替了孩子的興趣,釀成了無可彌補的悲劇。
從以上的故事,人們不難明白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獨立的需求,只有滿足自己獨立的需求,自我的存在價值才會得以體現。為人父母者,更需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關注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并幫助他們滿足這個需求,也就能使得孩子健康成長。
生活中,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于孩子的身上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于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知道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什么,他們完全能夠明確自己將來的方向。要知道,只要孩子夠努力,就一定能在他們喜歡的行業里創造輝煌。
客觀而清醒地分析孩子的特點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父母應依據孩子的優缺點,客觀地分析孩子以后的發展方向,不要盲目地隨波逐流。要知道,只有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激發自身潛能,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總之,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
對2號孩子,多聽少說
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影響親子關系、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方面。然而,許多父母都陷入了交流的誤區:交流就是不斷教給孩子正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說它是誤區,是因為在這種方式中,只有父母在說,而父母沒有在聽孩子說,單方面地付出算不得交流。
而且,對于2號孩子來說,他們更希望獲得交流的主動權,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父母喜歡的樣子,其實就是為了讓父母更關注他們的想法,更支持他們的決定。以此來看,父母在對2號孩子的教育中更要注意多聽少說。
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0~6歲,在這期間,嬰兒從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并發出牙牙學語的聲音開始了他們的語言敏感期。孩子2歲以后進入了“語言爆發期”,不但會自言自語,也特別會模仿成人說話,就如同模仿人說話的鸚鵡。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如果父母沒有引導孩子說的欲望,就會阻礙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那個時候,父母一般很樂意抱著孩子逗他玩,但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就認為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可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方面做得卻很不夠。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么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被打斷。家長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據某一項調查,70%以上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
東東以前是個很活潑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后,都會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聽。可東東的父親是個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東東身上,希望東東將來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因此,對東東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覺得東東說這些話都沒用,簡直是浪費時間,因此東東眉飛色舞地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他:“整天只會說這些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一次東東說班里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說:“說了你多少次了,讓你別說這些廢話,好好學習,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東東馬上閉了嘴,回自己房間里去了。
慢慢地,東東在家里話越來越少了,每天放學都悶在自己的房間里,因為父親不讓他出去玩,漸漸地東東連以前活潑開朗的性格也變了。
對于天真爛漫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將自己每天的發現和父母分享。如果父母能夠聽一聽孩子說什么,就能體會到孩子眼中那個美麗的世界,也能從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總之,“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這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里,然后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中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鼓勵孩子勇于挑戰
2號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往往會選擇迎合權威人物的喜好,期求獲得權威人物的保護。在2號孩子的眼里,父母往往就是他們需要迎合的權威人物,因此他們總是唯父母命是從,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2號孩子上學以后,又會將老師看作他們需要迎合的權威人物,對于老師的要求,他們總是盡全力做到,因此老師們都很喜歡2號孩子。總之,只要2號認為一個人是權威人物,就會以那個人的喜好為基準來改變自己,以討得對方的歡心。長此以往,2號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主見,難以擔當重任。這時,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需求,敢于肯定自己。
曾經有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平時比較聽話,大人們要是說了什么,或者從書上、報刊上以及在影視節目中看到什么,他都認為這是真的、是對的,于是就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欣賞孩子循規蹈矩,更希望孩子能有個性,敢闖敢作敢為。我經常鼓勵孩子要學會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見,但孩子變化不大。那次動物園的經歷對他影響卻很大。那天,我帶著孩子在動物園里,看到在黑猩猩房間里面靠近透明玻璃的前面,橫著三道粗粗的繩索,旁邊幾個成年游客紛紛說這是給黑猩猩預備當過街天橋耍的,我的孩子堅持認為,這是為防止黑猩猩發怒撞擊玻璃而起阻攔作用的,結果孩子說對了。這件事鼓舞了孩子,孩子漸漸地不再唯唯諾諾,知道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堅持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了。”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遇見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他們驚奇,值得他們思考。只有在這樣的思考中,他們才能夠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由此看來,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新奇的探險,在這樣的探險歷程中,2號孩子會漸漸走出自己的性格誤區,讓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心,擁有越來越強大的自信心,也最終會為自己贏得更好的發展。
教孩子學會說“不”
2號孩子的核心價值就是付出,因此他們常常為滿足不同人的需求,不斷地改變自己,長此以往,就使得他們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迷惑不已。在這樣的情況下,2號自身的發展就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而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2號孩子學會拒絕,對那些和自身需求背道相馳的他人的需求說“不”。
心理學家說,人類所學的第一個抽象概念就是用“搖頭”來說“不”。譬如,一歲多的幼兒就會用搖頭來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這個象征性的動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不”固然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孩子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當他們說“不”的時候,就等于說“是”,我“是”一個不想成為什么樣子的人。
總之,要想孩子學會說“不”,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懂得什么是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什么是阻礙自身發展的,他們就能為自己做出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