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愛讀的世界科學故事
- 鄭士波 魏志敏
- 1692字
- 2020-07-08 14:46:46
古巴比倫城和空中花園
巴比倫城,曾是兩河文明的象征,也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城中的空中花園,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巴比倫城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依幼發拉底河而建,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約90千米的地方。它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水源和天然的城防屏障。
古巴比倫城總體呈正方形,邊長達4千米,總占地超過8.5平方千米,該城有一條長達18千米、高約為3米的城墻。城墻之間由溝塹相接,并設置300余座塔樓(每隔44米就有一座)以增強防御效果。古巴比倫的城墻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它分為內外兩重。其中外城墻又分為三重,厚度不均,在3.3~7.8米之間。同時上面建有類似中國長城垛口的戰垛,以方便隱蔽射箭。內城墻分為兩層,兩層中間設有壕溝。巴比倫城也有護城河,它在內、外城之間,河面最寬處達80米,最窄的地方也不下20米。一旦被敵攻破外城墻進入兩城墻的中間地帶時,它可以掘開幼發拉底河的一處堤壩,放水淹沒這一地帶,讓敵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之鱉。古巴比倫城真可謂固若金湯。

伊什塔爾門用珍貴的藍寶石裝飾,守衛著進入巴比倫城的圣道。

古巴比倫還有著名的伊什塔爾門和“圣道”。伊什塔爾門是該城的北門,以掌管戰爭的女神伊什塔爾的名字命名。其門框、橫梁和門板都是純銅澆鑄而成,是貨真價實的銅墻鐵壁。這座城門高達12米,門墻和塔樓上嵌有色彩艷麗的琉璃瓦。整座城門顯得雄偉、端莊,而且華麗、輝煌。從伊什塔爾門進去,便是貫穿南北的中央大道——圣道。由于它是供宗教游行專用的,故而得名。整條圣道由一米見方的石板鋪砌而成,中央部分為白色和玫瑰色相間排布而成,兩側為紅色,石板上刻有宗教銘文。圣道兩旁的墻壁上飾有白色、黃色的獅子像。
巴比倫城中最杰出的建筑當數空中花園,世人稱之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關于花園的修建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蘇美爾人的科學成就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兩河流域進入了盛世,《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of?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單就這一點看,有點像尼羅河。但由于兩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不像尼羅河那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即以月亮的圓缺作為計時標準。他們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并發明置閏的方法,以解決與太陽歷相差11天的問題;同時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數學方面,他們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把圓分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蘇美爾人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相傳,在公元前604~公元前562年,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之初娶了米堤亞公主賽米拉斯。由于兩國是世交,二人的婚姻是雙方的父親定下的。在今天看來,有包辦之嫌。盡管如此,新娘賽米拉斯對尼布甲尼撒印象也不錯,只是巴比倫這個地方令她生厭,因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黃土遍地、沙塵滿天,天氣還經常酷熱難耐。而她的家鄉,卻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還擁有郁郁蔥蔥的森林,且氣候宜人。久而久之,王后思鄉成病,終日愁苦,甚至一度飲食俱廢,花容月貌的王后很快憔悴不堪。為治愈王后的這塊“心病”,尼布甲尼撒下令建造空中花園。園中的景致均仿照王后的故鄉而建。今天的空中花園遺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90千米處,由一層一層的平臺組成,從臺基到頂部逐漸變小。上面種滿各種鮮花和林木,其間點綴有亭臺、樓閣,最難得的是在20多米高的梯形結構的平臺上還有溪流和瀑布,來此參觀的人們無不嘖嘖稱奇。
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空中花園的供水系統和防滲漏系統,因為園中的植物和泉流飛瀑都需要水,而且用量還很大。就算讓奴隸們不停地推動抽水裝置,把水抽到花園最高處類似水塔的裝置中,再順人工河流流淌,那將需要多少奴隸呢?又得多大的抽水裝置呢?即便這些條件都滿足了,水流下后勢必危及花園的地基,那時的尼布甲尼撒陛下又是如何應對的呢?這真是一個千古之謎。

當時人們可能從幼發拉底河上抽水灌溉空中花園梯形平臺上種植的花草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