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愛讀的世界科學故事
- 鄭士波 魏志敏
- 1509字
- 2020-07-08 14:46:50
維薩留斯偷尸做解剖
科學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有人為此做出努力,付出代價,解剖學亦不例外。16世紀比利時著名的解剖學家維薩留斯就為了做解剖而干起了“偷尸的勾當”。
事情還要追溯到1536年,當時年僅18歲的維薩留斯在比利時的盧萬城讀書,學的是解剖學。這個醫學院的解剖課倒是蠻有意思,名義上是解剖,但任課教師從沒親自解剖過一具尸體。那也得想辦法對付過去,于是就以背誦蓋倫的論斷代替動手操作。這位蓋倫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也礙于教會的禁令而不敢解剖人體,以豬、狗、牛、羊等代替,而這些動物的身體構造肯定是跟人有顯著差別的。認真的維薩留斯覺得這既荒唐又可笑,簡直是對科學事業的褻瀆。久而久之,他萌發了偷尸做解剖的想法。

醫學家安德里亞·維薩留斯對他的人體解剖實驗進行了全面的觀察和記錄。他于16世紀撰寫的《人體結構》一書最先向人們展示了與人體功能和器官有關的知識。
當時,盧萬城有一處刑場,全國各地的死刑犯都集中到這里被處決。由于中世紀黑暗的教會統治下,人們的反抗此起彼伏。為了加強鎮壓,教會和行政當局每天都要處死一批犯人。而且當時采用的是絞刑,因此尸體較為完整,便于解剖觀察人體的各部分臟器。只是布告上寫得明明白白:盜尸者,就地處決!如果偷尸被抓住,自己也就會同那些死尸一樣掛在絞架上隨風飄擺。可是,已被科學攝去靈魂的維薩留斯也顧不上許多。經過一番周密部署,他終于大著膽子在守尸衛兵的眼皮底下偷走幾具尸體,其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等各種類型的尸體。他把這些寶貴的尸體停放在自己院子的地下室里,那里十分隱蔽,做解剖時不易被人發現。日久天長,這里停放的尸體越來越多,成了一座小的停尸庫。這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座醫用解剖尸庫。

《人體結構》
維薩留斯的《人體結構》是自蓋倫以來,西方解剖學上的又一個重大進展。它關于人體構造的一些論述對于今天的解剖學者而言仍有參考價值。
全書共分為八卷,第一、二卷論述骨骼和肌肉。這兩部分構成人體的主體架構,所以要放在開頭講。第三卷細述了血液循環系統。當時人們已經區分了動脈、靜脈的概念。維薩留斯則指出靜脈是用來輸送營養物質的。第四卷專論神經系統,在書中維薩留斯強調神經的作用是傳遞知覺和靈氣,這一點他與蓋倫保持了一致。第五卷則集中筆墨闡明了腹部的內臟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這一卷最能體現維薩留斯解剖真人尸體的優勢。第六卷他又接著描述了胸部的臟器。第七卷則寫了腦和眼睛的機理。第八卷講了他的動物活體解剖實驗并且總結了全書。除了正文之外,該書還附有300張木刻插圖、3張全身骨骼圖和44張肌肉圖,使此書增色不少。
《人體結構》內容翔實而生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杰作。惠特曼曾說:“這(《人體結構》)不是一本書,觸及它即觸及人體。”
有了這些真實的尸體作為實驗對象,維薩留斯再也不用拿動物當人體了。他一有時間便關上門溜進地下室去解剖那些尸體,并作詳細的記錄,有時他還繪圖描述人體的骨骼和肌肉的分布狀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維薩留斯經過不懈努力,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解剖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加工整理,1543年維薩留斯寫成《人體結構》一書。書中不僅對人體的骨骼、肌肉和內臟作了詳細的描述,還指出了蓋倫人體解剖理論的200余處錯誤,他甚至把蓋倫的文獻當眾拋向空中,并說它是一堆廢紙。他曾指著一個解剖標本,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真正的知識在這里!”有人說維薩留斯太刻薄,殊不知這正是科學進步所需要的精神。
維薩留斯冒著生命危險,偷尸做實驗,獲得了真知,為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當局也逐步認可了維薩留斯的做法,于1539年批準了他用死刑犯的尸體做解剖實驗。從此以后,維薩留斯在這一領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