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五經:純美典藏版
- (春秋)孔子等
- 2782字
- 2020-07-07 16:35:10
告子章句上
【原文】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1],義猶桮棬也[2];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注解】
[1]杞柳:即櫸柳。[2]桮(bēi)棬(quān):是杯盤一類的用器。桮,同“杯”。
【譯文】
告子說:“人性好比櫸柳,仁義好比杯盤;使人性具備仁義,猶如把櫸柳樹做成杯盤(要靠人為的力量)。”
孟子說:“你能順著櫸柳的本性把它做成杯盤嗎?還是得毀傷櫸柳的本性,然后才能做成杯盤吧。假如是毀傷櫸柳的本性才能做成杯盤,那么(你)也要毀傷人的本性以使它具備仁義么?率領天下人一同來禍害仁義的,一定就你這種論調啊!”
【原文】
告子曰:“生之謂性[1]。”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注解】
[1]生之謂性:告子的意思,大概是說人生之初,自然即賦給他以性,性都相同,無善惡之別。孟子即抓住告子“生之謂性”這句話,用“犬牛也是生而稟性,難道與人性沒有區別嗎”的反詰以駁之,借以證明自己人性善的主張的完全正確。
【譯文】
告子說:“天生的稟賦就叫性。”
孟子說:“天生的稟賦就叫性,就像白色的東西就叫白嗎?”
告子說:“是。”
“白羽毛的白,和白雪的白一樣,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一樣嗎?”
告子說:“是。”
“那么狗的生性和牛的生性一樣,牛的生性和人的生性一樣嗎?”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1]。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2]。”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3];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4],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注解】
[1]食色,性也:告子這句話是說食色出自本身之所需,不是外加于我,是內而不是外。下章孟子說:“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禮記·禮運》篇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語意與告子同。[2]“仁,內也”六句:在告子看來,仁由內出,為性中所本有,義外非內,則為性中所本無。早于孟子的墨翟在《墨子·經說下》中對仁內義外之說就曾作過有力的批駁。可見關于仁內義外之爭,由來已久。[3]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上句“異于”二字可能是多出的。[4]耆:同“嗜”。
【譯文】
告子說:“飲食和男女兩件事,是人的本性。仁,存在于人本身之內,不是在本身之外;義,存在于人本身之外,不是在本身之內。”
孟子說:“為什么說仁在身內義在身外呢?”
告子答道:“因為他年長所以我將他看作長者加以尊敬,年長在他不在于我,就好像它是白色的東西因而我認為它白,這是由于外在物的白色所決定的,(并不是我腦子里先存有白色的觀念,)所以說它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問道:“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固然沒有多少不同,但不知對老馬的尊敬跟對年長的人的尊敬是不是也沒有多少區別呢?而且你所說的義,是指長者呢,還是指尊敬長者的心呢?(如果義不在于他的年長,而在于我尊敬長者之心,那么,義就還是在內不是在外哩。)”
告子(繼續辯解)說:“對于我自己的弟弟就愛,對于秦人的弟弟就不愛,這就可見愛不愛在于我自己,所以我(把仁)叫作內在的東西。尊敬楚人的長者,也尊敬我的長者,這可見愛不愛決定于他人的年長,所以我(把義)叫作外在的東西。”
孟子(繼續反駁)說:“愛吃秦人的燒肉和愛吃我們自己的燒肉是沒有多少區別的,看來各種事物也都有相類似的情況,那么喜愛吃燒肉的心思難道也是存在于身外嗎?(這樣,‘食色’還能稱之為‘性’么?)”
【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2],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3],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4];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解】
[1]豆:古代用來盛羹湯或肉食的器皿。[2]嘑:同“呼”,呵斥聲。[3]蹴(cù):踢。[4]辯:同“辨”。[5]得:與“德”通。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得到,我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得到,我就放棄生命而要義。生命也是我所珍愛的,但我所珍愛的東西中有超過了生命的,所以就不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討厭的,但我所討厭的東西中有超過了死亡的,所以有的禍災就不躲避。假如人們所珍愛的東西中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保命的手段,哪樣不采用呢?假如人們所討厭的東西中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躲避禍患的事,哪件不會做呢?通過這種手段就能夠保命,然而有的人卻不采用;只要這樣做就能夠躲避禍患,然而有的人卻不做。所以,(這樣看來,)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有超過生命的,所厭惡的東西有超過死的。不僅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賢人不會喪失它罷了。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命,得不到它就可能死亡,但如果呵斥著施舍給別人,哪怕是過路的餓漢也不會接受;拿腳踢著施舍給別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可如今萬鐘的俸祿卻被有的人連問也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到底能給我增加些什么呢?是為了居室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因獲得我的周濟)而感激我嗎?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在卻為了能住上華麗的居室而甘心這樣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在卻為了能得到妻妾的侍奉而甘心這樣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因獲得我的周濟)感激我而甘心這樣做,這些行徑難道不也是可以停止的么?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