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軟火”燉熟“硬骨頭”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清)曾國藩

以柔克剛,滴水穿石

中國人為人處世講究方圓之道,講究以柔克剛,而“柔”的做人智慧不僅僅是一種退讓,還是一種審時度勢,一種寬容的態度。只有恰當地運用和把握“柔”的尺度,才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清初的孝莊皇后就是一位深知以柔克剛精髓的女人。皇太極因病猝死,“儲嗣未定”。當時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主要有三個人:皇太極長子豪格、第九子福臨和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前后兩者都手握重兵,實力不俗。只有中間的福臨,雖然頗得皇太極的寵愛,但只有六歲,缺乏實力。八旗中,支持豪格和多爾袞的各占三旗,剩下的兩旗則比較中立,只強調支持先帝的兒子,至于哪個兒子倒無所謂。

豪格與多爾袞兩個集團在繼承人會議上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最終有個折中方案出來:讓福臨即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幼小的福臨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而多爾袞畢竟勢力強大,且對于皇位非常向往。由于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是攝政王,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畢竟沒有遂其所愿,還是一種缺憾。因此,他對于孝莊母子來說一直是個威脅,于是孝莊只得以柔克剛,隱忍、退讓,委曲求全。她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以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因此,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乃至“皇父攝政王”,最后,她不得不以太后的身份下嫁多爾袞,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到元旦或者其他慶賀大禮,多爾袞還要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這便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多爾袞對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莊母子的危機。否則,孝莊母子根本敵不過手握重兵的多爾袞,順治的皇位就更是個問題了,這一切不得不說是孝莊的功勞。

可就在這場權力斗爭剛告一段落時,孝莊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漩渦中。

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國策。因為,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系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待福臨親政,就大禮完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一種胸懷,他更多地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系。他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后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他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

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孝莊拗不過兒子,只好同意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莊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癡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后妃,與福臨相識并墜入情網。孝莊察覺出這一危險的苗頭,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后。但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后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莊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入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后,又按兒子的意愿,晉封她為皇貴妃。

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

figure_0129_0051

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的,但它卻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

figure_0129_0052

以柔克剛,意義深遠。以柔克剛,可以解決看似困難無比的事情。

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入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后,又按兒子的意愿,晉封她為皇貴妃。

后來,董鄂妃病逝,順治帝也追隨而去。孝莊便扶植八歲的玄燁登上皇位,是為康熙帝。

孝莊在輔佐皇子的路上,以柔克剛,委曲求全,終于換來了大清的幾百年基業,這就是成大事者當借鑒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這也是為何會有“水滴石穿”一說。

該剛則剛,當柔則柔

剛柔相濟是一種順暢處世的管理方法,它可使激烈的爭論停下來,也可以改善氣氛,增進感情。

下面這個例子是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有一次,部下后藤犯下一個大錯。松下怒火沖天,一面用挑火棒敲著地板,一面嚴厲責罵后藤。罵完之后,松下注視著挑火棒說:“你看,我罵得多么激動,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彎了,你能不能幫我把它弄直?”

這是一句多么絕妙的請求!后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弄直了,挑火棒恢復了原狀。松下說:“咦?你的手可真巧呵!”隨之,松下臉上立刻綻開了親切可人的微笑,高高興興地贊美著后藤。至此,后藤一肚子的不滿情緒,立刻煙消云散了。更令后藤吃驚的是,他一回到家,竟然看到了太太準備了豐盛的酒菜等他。“這是怎么回事?”后藤問。“哦,松下先生剛來過電話說:‘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時候,心情一定非常惡劣,你最好準備些好吃的讓他解解悶吧。’”

此后,后藤自然是干勁十足地工作了。

松下幸之助不愧是著名的管理者,批評后藤剛柔并濟,自己一直掌握著主動權,既讓后藤甘心改過,又讓后藤在今后的工作中干勁十足,真是妙啊!

不只在日本,在我國古代,極具智謀的軍師諸葛亮,也深諳剛柔并濟的成功之道。

前秦時苻堅于公元357年即位后,任用漢人王猛治理朝政,富國強兵,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內,先后攻滅前燕、仇池、代、前涼等割據政權,占領了東晉的梁、益兩州,把整個黃河流域和長江、漢水上游都納入了前秦的控制。為了爭取支持者,他對各族上層人物極力優容和籠絡,如鮮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萇,都毫不見疑地委以重任。對苻堅這一做法,謀臣王猛曾多次勸說苻堅對那些異族重臣要有所制約,甚至他還不止一次利用機會,設法除掉這些人。但苻堅迷信自己對他們的恩義,阻止他這么做。

在鮮卑貴族慕容垂、慕容泓相繼謀反后,苻堅面責仍在自己手中的原前燕國主慕容瑋說“卿欲去者,朕當相資。卿之宗族,可謂人面獸心,殆不可以國土期也。”在慕容瑋叩頭陳謝之后,他又說:“《書》云,父子兄弟相及也。……此自三豎之罪,非卿之過。”但是,慕容瑋并未為苻堅這一套所感化,在暗中仍企圖謀殺苻堅來響應起兵復國的慕容氏鮮卑貴族,后來因謀泄才被苻堅擒殺。苻堅這才后悔不聽王猛的忠諫,但這時大局已無法挽回了。

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不可侵犯的氣概。由于有了剛,那些先賢們才能獨立不懼,堅韌不拔。人也不可無柔,無柔則不親和,不親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閉,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一種魅力,一種收斂。

現在,你應該明白“該剛則剛,當柔則柔”的智慧大道了吧?

未出頭時能而有度

大家都知道,帝王在選擇太子時心理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點吧,怕將來繼位后缺乏駕馭眾人的能力;太子賢明一點吧,又怕眾望所歸會危及自己。宋太宗見到自己的太子頗得人心,就曾酸溜溜地說:“人心都歸向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皇帝既有這種心態,太子委實難處。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勝過父皇,這中間的尺寸確實是很難把握的。

隋煬帝的兒子楊柬就因為把握不好這個度,而與父皇產生隔閡。總體來說,造成他們父子失和的主要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為了一個美女。有一次,樂平公主告訴煬帝,有個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為什么煬帝聽后無所表示。過了一段時間,樂平公主以為煬帝對此人不感興趣,就把她推薦給了太子楊柬。楊柬馬上把她納入后宮。后來煬帝忽然記起這事,就問樂平公主:“你上次說過的那個美人現在哪里?”樂平公主回答說:“已經被太子收用。”

這件事本身是不能全怪楊柬,他不可能每得到一個美女都先請示一下父皇是否感興趣。樂平公主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煬帝問起,她滿可以將始末和盤托出。但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引起煬帝對她的不滿。所以,當煬帝再度問起這件事,她意識到自己捅了婁子,只好含糊地說一句“在太子那里”,似乎與自己無關。

第二件事是因為打獵。煬帝去狩獵,命令楊柬率領一伙侍從參加。狩獵的結果是楊柬獵獲頗豐而煬帝一無所得。煬帝龍顏大怒,認為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一問左右,左右侍從害怕煬帝遷怒,推說是獵物被楊柬手下一伙人阻擋,所以打不到了。煬帝因此猜忌起楊柬來,認為他是為了想出風頭,于是處處尋找楊柬的不是。

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況太子本非圣人,結果太子的名號也就無法保留了。煬帝父子間從此結怨,直到后來宇文化及起來謀反,派人分別去囚禁、殺害煬帝父子時,煬帝還認為是楊柬派人來抓自己的,而楊柬也認為是煬帝派人來殺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消除誤會。

其實,不只是競選太子、繼承王位,在職場、商場等現實競爭中,“未出頭時能而有度”處處都需要。因為能力太強,容易招人妒忌;處處出頭,更容易受到打擊。但做人做事又不能太過于羸弱,顯得太無能也會危及自己的生存。所以,我們必須把握能而有度的方圓之道,特別是在個人力量沒有強大之時。

槍打出頭鳥

figure_0132_0053

低調并不等同于平庸。在低調中,懂得保護自己,維護自己,在生活的大風浪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道家經典之作《止學》有言:“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意思是,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

這不僅是一種哲學,更是成功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王陵早年追隨漢高祖劉邦東征西討,十分勇敢。他為人仗義,性喜直言,爭強好勝之心從不改變。

王陵的母親曾被項羽抓為人質,王陵派人去楚軍營中探望,他的母親就私下對來人說:“請轉告我兒,不要為我擔心,好好地輔佐漢王吧。他樣樣都好,只是說話無忌,讓我放心不下,讓他以后慎言,這是我最后的囑托了。”

王陵的母親言罷自刎而死,絕了項羽招降王陵的念頭。

劉邦很討厭雍齒,王陵卻因早年和雍齒交好,始終不肯背棄他。劉邦一次把王陵召來,臉色陰沉地對他說:“雍齒為人卑鄙,行多不檢,許多人都唾棄他。你和他并不是同類之人,我真不明白,為何你們能相處呢?”

王陵沉聲說:“主公不喜歡的人,別人就不敢和他交往了。我看不出雍齒有什么不好,再說這也只是我的私事,主公何必干涉呢?”

劉邦心中有氣,卻也不便發泄,只好揮手讓他告退。

王陵亦有怨氣,就和好友周勃說了此事,周勃連嘆數聲,口說:“你不該和主公直言吶。主公向來恨雍齒,人人皆知,你不避嫌和他交往也就罷了,又怎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呢?這件事可大可小,主公一定會記掛在心的。”

王陵不服,仍道:“我忠于主公,從無二心,幾句實話他也會放在心上?大丈夫光明磊落,畏首畏尾,口是心非的事不該去做。”

平定天下之后,論功行賞時,劉邦卻不肯給王陵厚封,只封他為安國侯。許多人為王陵求情,劉邦卻正色說:“行軍打仗,王陵功勞不小,可他別的方面就無過人之處了。打江山絕非只知勇猛這么簡單,他還有什么委屈的呢?”

王陵心有怨氣,直欲找劉邦爭辯,他的家人跪地哭勸他說:“你的毛病全在嘴上,到了現在你還想惹禍生事嗎?只怕你去理論,我們也和你一樣活不成了。”

王陵這才作罷。

劉邦死后,惠帝繼位,呂后掌權。王陵任右丞相兩年之后,惠帝去世。一日,呂后把王陵和陳平、周勃等人召來,對他們說:“天下太平,呂氏出力甚多。我想讓呂氏子弟稱王,可以嗎?”

陳平、周勃相視一眼,俱不作聲,王陵卻馬上出言說:“先皇曾宰殺白馬,歃血訂盟,說‘倘非劉氏而立為王,天下人共擊之。’先皇遺訓如此,不能改變。呂氏立王之說,便不可行了。”

呂后十分不悅,轉而問陳平、周勃的意見,他們二人卻道:“時勢有變,其道自不同了。先皇平定天下,分封劉氏子弟為王,理所應該。如今太后臨朝執政,呂氏子弟又有大功于國家,稱王自無不可,合當施行。”

呂后笑逐顏開,對他們二人連連夸獎。

事后王陵指責他們阿諛奉承、背棄先皇,陳平答道:“諫阻無益,強辯自不可取。我們當面諫阻不如你,可日后保全國家,安定劉氏后人,你就不如我們了。”

王陵被罷除宰相,十年后病死。而陳平和周勃卻保全下來,成為日后誅殺諸呂的主力,重興了漢室江山。

王陵雖然一心效忠朝廷,做事賣力,可是到頭來,偏偏毀在自己的“直言不諱”上。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教訓,也是我們所有行走江湖、闖蕩社會之人都應牢記的教訓。

言辭謹慎,不露鋒芒,常常是成大事者智慧的顯現。淺薄者信口開河,不僅暴露了他們的膚淺,也讓人一眼看穿其心意,其架勢更討人生厭。言語作為了解一個人的重要窗口,如果不有所節制,他就毫無秘密可言;言語作為交際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措辭得當,有所保留,才能諸事有成,與人無咎。

做人要言辭謹慎,不露鋒芒

自古以來,所謂語言是禍福之門,因此我們不能不謹慎。

我們為人處世,一定要言辭謹慎,不露鋒芒,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錯綜復雜,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產生什么過失。即使我們說了十句話有九句話是對的,人們也不一定說你是一個奇才。如果只有一句話說錯了,就會給自己惹來許多責難和麻煩,所以說,這是我們非常值得注意的。

figure_0134_0054

言拙意隱,辭盡鋒出。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這不僅是一種哲學,更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讷河市| 聊城市| 九江市| 百色市| 广宁县| 彭泽县| 贵定县| 博客| 南投县| 车致| 安塞县| 长治市| 阿巴嘎旗| 禹州市| 林州市| 乌苏市| 德令哈市| 芦山县| 阿拉善右旗| 麟游县| 井研县| 凤台县| 会泽县| 织金县| 乐亭县| 延寿县| 尚志市| 浦北县| 临漳县| 弋阳县| 云阳县| 牡丹江市| 玛曲县| 海盐县| 房产| 阳西县| 长葛市| 新龙县| 宜兴市|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