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
- (明)王陽明
- 1673字
- 2020-06-24 10:44:51
不欺不詐,信守承諾
“以賓陽才質之美,行之以忠信,堅其必為圣人之志,勿為時議所搖、近名所動,吾見其德日進而業日廣矣。”
——王陽明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存在于社會之中,誠信是其基本的道德依存。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大車上沒有,小車上沒有,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點。王陽明警示別人要以忠實誠信為行事的準則,堅定做圣人的志向,不被時局動搖,不被名利誘惑,這樣德行的修養會越來越高,事業也會越做越大。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唐朝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下棋的食客。呂元應與食客下棋,誰如果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天,呂元應在亭院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猶酣之際,衛士送來一摞公文,要呂元應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準備批復。下棋的食客見他低頭批文,認為他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子。哪知,食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復完公文后,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食客下棋,食客最后勝了這盤棋。食客回房后,心里一陣歡喜,企望著呂元應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呂元應帶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十幾年后,呂元應處于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這次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要慎重。”
呂元應多年的人生經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棋品即人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守信用的行為,看似小事,卻會為我們的品格印上很大的污點,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隱患。
誠信是一種智慧,不論組織或個人,信用一旦建立起來,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成為一種無形的財富。一個誠信不欺、一諾千金的人往往易于得到認可,獲得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誠信就是一個人的生存資本,比其他任何的智謀都要更好。
季札是春秋時吳王壽夢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他雖小卻很有才華,壽夢在世時就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札避讓不答應,壽夢只好仍舊讓長子諸樊繼位。

后來,季札受吳王的委托出使北方,北行時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在接待季札時,看到他佩戴的寶劍,吳國鑄劍在春秋聞名,季札作為使節所佩戴的寶劍自然不凡,徐君對季扎的寶劍贊不絕口,流露出喜愛之情。季札也看出徐君的心意,就打算把這寶劍送給徐君以做紀念。但是這把劍是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他,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給別人呢?只能暗下決心,返回時一定把此劍獻上。
后來,他離開徐國,先后到魯國、齊國、鄭國、衛國、晉國等地,當返回時又途徑徐國,當他想去拜訪徐君以實現自己贈劍的愿望時,卻得知徐君已死。
萬分悲痛的季札來到徐君墓前祭奠,祭奠完畢,季札解下身上的佩劍,掛在墳旁的樹木之上。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留下干什么呀?”季札說:“當時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么能因為徐君已死,就違背自己的心愿呢!”
一個已經亡故的贈劍對象,一把價值連城的寶劍,詮釋了“誠”的真實含義,相比那些對別人做出了正式承諾而找各種理由不履行諾言的人來講,季札無疑做出了一個良好的表率。
王陽明告誡自己的學生:講良知,自然就不能夠容忍不誠實。不誠實一旦存在,心就能夠察覺。而誠實也好比人的名片,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為其贏得信賴。在一個人的成功道路上,誠信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一個人不誠實,不足以否定他的全部,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用來檢驗一個人。
也許談到誠實與守信,你會認為“老實吃虧”。的確,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也許我們會由于誠實而暫時錯過一些東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都算不了什么。因為我們樹立了誠實守信的形象與名聲,從而被人信賴,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有時,憑借欺詐、奇跡和暴力,也許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但是只有憑借誠實與守信,我們才能獲得永久性的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