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抑制人性的弱點,不如喚醒人性的優點
在一個組織內,管理者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杜絕職員工作拖拖拉拉的情況,僅僅制訂工作量,規定完不成工作量就遭受懲罰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相反,獎勵則可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家制衣廠,熨燙車間人手緊張,工作總是難以如期完成。公司根據調查總結,得出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可以熨燙40件服裝。于是,公司以此為標準,規定每個工人的工作量為每天40件。工人平均每天熨燙服裝的件數超過40件,就能拿到全額獎金。否則,就會遭受罰款,罰款額與所缺工作量成正比。
這一制度推行之后,工人的緊張感增強了,工作氛圍有了好轉,大家都爭取達到規定的工作量。當然,也有人是不在乎的,因為每月的獎金數也不多,而且是固定的,與超出標準的多少不掛鉤。到月底,90%的人都完成了工作量。不過,整體工作效率并沒有多大的提高。
經過商討,公司決定實行新的獎金制度。在保留懲罰規定的基礎之上,取消固定獎金,實行機動獎金。即多熨燙一件,就多一份獎金,獎金的多少與熨燙服裝超過工作量的數額成正比。也就是說,只有超過工作量,才有獎金。超得越多,獎金也就越多。
制度一出臺,第一個月的業績就令管理者們大吃一驚。有的員工,竟然創造了一天熨燙120件服裝的業績。一個月下來,一統計,管理者們更是吃驚不小:不少員工的每日平均工作量達到80件。員工士氣高漲,公司的整體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為什么結果會這樣?
就拿制衣廠的熨燙車間的工人來說,只有懲罰而無獎賞,并不能給他們以奮發向上的動力,不能讓他們主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潛力。同時,懲罰助長了這樣一種心理:達到規定的工作量就行了,多的我也不必干。
相反,獎勵卻激發他們的榮耀感、好勝心,促使他們好上加好,為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創造更佳的業績,甚至創造奇跡。簡單歸為一句話,懲罰制度的出發點是以抑制工人們的弱點——懶惰、拖沓、渙散來提高生產效率,但它不能激發人們的工作熱情,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新的獎勵制度的出發點是喚醒人性的優點——榮譽感、自尊心、好勝心,這恰恰是人們創造輝煌業績的原動力。
這一道理也適用于家庭的管理中,不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與兒女之間。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希望家里保持足夠的整潔,你希望子女更自覺地做家務,你通常會怎么做?是懲罰、責備亂扔垃圾和不干家務的懶惰分子,還是表揚、獎勵為保持清潔衛生做出努力的勤快分子?不用說,后者有效得多。多多表揚、獎勵那些主動做家務的子女吧,你一定會看到可喜的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