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 趙奕編著
- 9字
- 2020-06-24 10:25:47
第三篇 鼓勵孩子自立
第1章 培養(yǎng)孩子自律
適度自由,他才能學會自控
每個人都對自由有著熱切的渴望,沒有人喜歡自己的行為被人限制。有時候你對一個人的行為太過限制,就會激起反抗。
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很嚴厲地控制著孩子的行動自由,孩子也會想方設法地從父母的控制下逃離。
斯思的母親一直想把她培養(yǎng)成一個鋼琴家。斯思每天放學回家都要苦練鋼琴,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小區(qū)里開心地玩游戲,她心里滿是羨慕。
有一次,斯思實在是太累了,就跟媽媽說:“媽媽,我就玩10分鐘。”媽媽一想也就10分鐘,于是允許了。
可結果等了半個小時,斯思還是沒有回來練琴。媽媽氣到了極點,把斯思找了回來,邊走邊抱怨:“你這孩子怎么沒有一點自控能力呢?說好的10分鐘,現在都半個小時了。”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這樣抱怨:讓他出去玩一會兒,結果玩了半天都不知道回來;遇到喜歡吃的東西,就吃個不停,不知道停筷子。其實,父母也應該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自己管得太嚴了?
調查顯示,那些不知道自控的孩子,一般都是從小被管得太嚴的孩子,由于從小沒有自己的空間,因此一旦有機會自由他們就不知道控制了。
我們都說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其實可能是因為他們很少能夠放縱一下,大多數時間都在別人的控制之內。所以一旦自由了,就會想著去盡情做自己平時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如果你一直讓他自己選擇,他就不會覺得偶爾一次的自由多么寶貴,就能理性地對待自己的行為,慢慢學會自我控制。
著名漫畫家朱德庸,他從來不限制孩子玩耍的時間,而且總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太多而沒有機會出來玩,于是常常請假帶著孩子周游世界。但是很奇怪,他的兒子似乎并不喜歡這樣放縱自己。
有一次在歐洲老爸玩得很開心,孩子卻哭了起來,問他為什么,他說:“爸爸,我想要回學校上學。”
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提倡孩子要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成長,孫瑞雪女士的《愛與自由》這本書,就很深入地探討了孩子的天性發(fā)展與成長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當你放開手讓孩子成長的時候,他是不會像你想的那樣漫無目的、毫無紀律的,在他的內心中有一套自我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會聽憑這個規(guī)律去學習、說話、排隊等。如果我們壓制它,或者想要人為地調整這個規(guī)律,就會破壞孩子的成長。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不妨給孩子留些自由選擇的空間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比如他們可以自己選喜歡的衣服,自己決定零花錢的用處,自己決定吃飯的多少,自己決定做作業(yè)還是玩,父母要相信,孩子是會對自己負責的。
美君是家里的小公主,從小爸爸媽媽對她都很寵愛,也幾乎替她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美君似乎也習慣了爸爸媽媽的照顧。
可是,今年剛上初一的美君就宣布,從此以后要自己挑衣服,不要穿媽媽買的衣服了。這讓媽媽很不高興,也很擔心,害怕美君選一些非主流的衣服。
“還是媽媽來替你選吧,媽媽還是很有眼光的。”美君媽媽有些不甘心,希望可以說服美君。
“不,我要自己選,你選了我是不會穿的。”美君一口回絕了。
“可是,你知道你穿什么樣的衣服好看嗎?”美君媽媽接著說。
“我會選我自己喜歡的。”美君也不甘示弱地說道。
“你要是選了那些看起來奇形怪狀的衣服我是不會給你買的。”美君媽媽下了最后的通牒。
“放心,我會對自己負責的,才不會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外星人一樣。”美君沒好氣地對媽媽說道。
媽媽吃驚地望著美君,才發(fā)現自己的小公主已經長大了,對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了,也是時候給這個小公主一些自由了。
其實,每個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后,都希望可以自己做主。一般來說,當孩子有了這個意識之后,孩子的責任感也開始發(fā)展,孩子會替自己負責的。
所以,把自由留給孩子,父母能獲得一份輕松,孩子也能學會自控,這對彼此都是有好處的。父母應該慎重地考慮一下這種教育方式。
【怎么聽怎么說之現場演練】
為孩子留一些“自由的空間”
細心的家長可以想一想,和現在的孩子相比,誰的童年更幸福呢?
請對比一下我們的童年,和孩子現在的童年,你覺得誰更辛苦?
A.我們那時候比較艱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現在的孩子比較不容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都不容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小的時候,各種物質條件很差,甚至有的同學衣服上有補丁,平時哪怕得到一盒蠟筆、一個乒乓球都要高興半天。但是,那時候孩子的高興事,現在的孩子卻感受不到了。想想那個時候的上學生活吧:放學回家之后,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做完作業(yè),接下來就可以出去玩啦,男孩子們找個地方踢球或者捉迷藏、模擬打仗,女孩子則在院子里跳房子、跳皮筋。到了周末或者是暑假,胡同里面一大群的孩子,在那里捉蜻蜓、捉知了,還可以一起去郊外捉蛤蟆、捉蛐蛐,童年就是在游戲中盡情地釋放歡樂。
而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候的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享受著物質滿足的同時,卻減少了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瘋玩”時間。
一些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平時要上課學習,到了節(jié)假日的時候,還要去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這實在是挺讓人無奈的一件事情。
但是對于現在的父母,尤其是上班族的父母而言,怎么讓孩子有個多姿多彩的業(yè)余活動,確實是個難題。
現在大家住進樓房之后,院子沒了,鄰里之間的關系也變淡了,適合孩子們玩樂的場所也少了。我們要怎么做,才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他們玩樂的空間呢?
1.你愿意幫孩子尋找一片適合他們玩耍的“安全地帶”嗎?
A.覺得沒必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覺得挺不好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他們隨便找個地方都能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幫他們觀察下地形,替他們尋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可以幫孩子在居民小區(qū)內創(chuàng)造個玩耍的安全地帶,或者作為業(yè)主提一些要求。比如不少公共健身設施多是為中老年人轉腰掄臂設計的,利用率很低,恰恰缺少孩子們喜歡的籃板、球門等,這一情況應該改變。
2.你愿意教孩子“怎么玩”嗎?
A.沒必要,他們挺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愿意和他們互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雙休日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打球、玩游戲,也可以帶著孩子學習手工、學習廚藝。還可以干脆一家人比賽爬山,這些都是挺好的活動方式。我們可以給孩子多出主意,給他們支招,告訴他們應該玩些什么、怎么玩。
3.你注意留給孩子“自己的時間”嗎?
A.之前沒注意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注意,不會把他的時間排得滿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要留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時間,哪怕是雙休日有一天或者半天的時間讓孩子自己說了算。哪怕讓他多睡一會兒,哪怕讓他在那里發(fā)呆。孩子的成長發(fā)育需要他逐步自主。
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一個人在有了一定的自由之后才會學著自我控制,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控制得越緊,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自控。相反,要是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父母也一定會發(fā)現,其實,孩子是有自控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