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 秦浦
- 10376字
- 2020-06-24 10:19:50
見素抱樸,本分做人
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道家以“見素抱樸”為人生至境。大多數人都在浮華過后才意識到本色的可貴。質本潔來還潔去,有時人應該成為一塊拒絕雕琢的“原木”,拋棄聰慧機巧與自私自利的貪圖之心,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自然的本質。
質樸做人,本分做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這是《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句話,講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不愧是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19年還像剛剛煉出的新刀一樣,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道出了做人的道理。每一個人剛走上社會都是滿懷希望與抱負,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經歷艱難困苦之后,一顆原本質樸的心變了:爽直的人變得吞吞吐吐,心靈歪曲了,抱負喪失了,失掉了本分做人的原則,最后變得窩囊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有獨立的修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永遠保持一顆光明磊落、純潔質樸的心,那么你也可以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著名作家沈從文可謂是一個沒有學歷而有學問的學者。他懷著夢想剛到北京闖蕩時,一邊在北京大學做旁聽生,一邊閱讀大量書籍,并與諸多大師結識,不斷成長。后來,他帶著一身泥土氣闖入十里洋場的上海,時間不長,即以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
1928年,時年26歲的沈從文被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
在此之前,沈從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情感,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在文壇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他給大學生講課卻是頭一回。為了講好第一堂課,他進行了認真的準備,精心編定了講義。盡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臺,看見臺下黑鴉鴉地坐滿了學生,他心里仍不免發虛。
面對臺下滿堂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竟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后來開始講課了,由于心情緊張,他只顧低著頭念講稿,事先設計在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凈。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鐘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鐘怎么打發?他心慌意亂,冷汗順著脊背直淌。這樣的尷尬場面,他以前可從來沒有經歷過。
沈從文沒有天南地北地瞎扯來硬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實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陣善意的笑聲……
胡適深知沈從文的學識、潛力和為人,在聽說這次講課的經過后,不僅沒有批評,反而不失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成功了!”后來,一位當時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誠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
此后,沈從文曾先后在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和北京大學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代之以別開生面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最終獲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課,則在學生之中不斷流傳,成為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常言道,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學巨匠的質樸內心。面對失敗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實可愛地袒露內心的人,當然會得到別人的諒解。
質樸是這個世界的本色,沒有一點功利色彩,就像花兒的綻放,樹枝的搖曳,蟋蟀的輕唱。它們聽憑內心的召喚,是本性使然,沒有特別的理由。其實社會與環境不足以真正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每一個人都要有獨立的修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即使飽受挫折,也應該永遠保持一顆光明磊落、純潔質樸的心,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養。
這位作家的生活是簡單而富有意義的。他的人生是一種去繁就簡的人生,沒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擾,沒有太多欲望的壓迫,有的只是一種質樸簡單而又純粹本分的人生。當然,人的一生難免會有許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還會將我們的心靈弄得煩躁不安。就好像帶著背包去旅行,裝的東西越多,自己的腳步就會越沉重。所以,與其讓自己在疲憊與痛苦中前行,還不如放下各種各樣的包袱,做最簡單的自己。一切都發乎于心,如此一來生命也會變得更加輕松和精彩,最起碼對自己來說是如此。
生活在世事紛擾的世界里,爾虞我詐讓我們多了一些虛偽,鉤心斗角讓我們多了一些狡詐,世態炎涼讓我們多了一些冷漠。之所以蒼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一顆質樸的心,本分度生,可以讓生命永遠健康,讓生命永葆青春,讓自己回歸自然,回歸質樸生活的本色。
務求平實勝過標榜仁義
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圣人率領門徒云游四方,來到某個地方。這地方原本是一個國家的都城,如今已國破城滅。圣人是位研究興亡治亂的專家,他向一位年邁睿智、閱歷最深的老者請教:“貴國為什么會滅亡?”老者搖頭,嘆息。良久,他說:“亡國的原因是,國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眾弟子愕然,圣者默然。老者語重心長地說:“好人沒法對付壞人。”古人云:“無德必亡,唯德必道德危。”道德只宜律己,難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于感化,但人的品流太復雜,不感無化待如何?感而不化又待如何?荀子主張:“敬小人。”不敬小人,等于玩虎。壞人有時必須用壞來對付,以毒攻毒,才能制勝。正因如此,道德漸漸偏離本意,僅僅披著“仁義”的衣服,內在卻慢慢變質。
生于天下大亂之時的圣人,若是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傷及另一面。殺一以儆百,殺百以存一,本質相同,均為義所不忍為。所以觀音說愿度盡眾生,方自成佛,但以眾生界不可盡故,吾愿亦永無窮盡。因此,老子認為那些自稱為圣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的現世之人,不過是徒托空言,毫無實義,甚至假借仁義為名,以逞一己之私。
老子書中曾嘆道:“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其實是基于當時社會環境的變化。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紛爭,割地稱雄,殘民以逞,原屬常事。因此,許多有志之士奔走呼吁,倡導仁義,效法上古圣君賢相,體認天心仁愛,以仁心仁術治天下。諸子百家,皆號召仁義。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高明的學說,哪一種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會產生相反的弊病,變為只有空殼的口號,原本真正的實義便慢慢被人忽略了。
正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提到浮于表面的仁義道德,不由讓人想起古典小說《鏡花緣》中的淑士國。李汝珍以諷刺的手法勾勒出一個滿口仁義的表面派國家,家家標榜“賢良方正”“德行耆儒”“通經孝廉”“好義循禮”,不過是做足了表面文章,讓人啼笑皆非。比起歷史上將“仁義道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人來說,淑士國倒算是小兒科了。
道家主張純樸簡單,認為當仁義僅浮于表面,而離本義越來越遠,就會成為假仁假義,倒不如摒棄。于是有人憤世嫉俗地認為,道德不能讓人成功,也無法讓人勝利,因為上天總站在大奸大惡的人一邊,只需做做仁義道德的表面文章便可獲得成功。其實表面的仁義道德總會被別人看穿,仿佛一場戲劇表演,演員總有卸下裝扮的一天,總有人知道他五色油彩下面的真實面容是什么樣的。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層士兵的擁戴。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大哭。有人奇怪地問道:“你的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么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你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里是在愛我的兒子呀,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沖鋒在前,終于戰死沙場。現在吳將軍又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不知道我兒子要死在什么地方呢!”
這是一位目光犀利的母親,一語中的,一針見血。吳起絕不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為了謀取功名,背井離鄉,母親死了,他也不還鄉安葬;本來娶了齊國的女子為妻,為了能當上魯國的將軍,竟殺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魯國國君的懷疑。史書說他是個殘忍之人,可就是這么一個人,對士兵身上的膿瘡卻一而再地去用嘴吸吮,難道他真的是視兵如子嗎?自然不是。他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讓士兵在戰場上為他賣命。雖然表面的仁義道德為人稱頌,也收買了士兵的忠誠,不過本質依舊被人看了個一清二楚。
老子在當時之所以菲薄圣人譏刺仁義,其實不過是為了打掉世間假借圣人虛名以仁義偽裝的招牌。所以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與人相交,也要對老子所提出的這個問題有所警戒,透過現象看本質,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才是老子的真意。
簡單如一張白紙
道家認為“見素抱樸”是人生至境。人需拋棄自己引以為傲的聰明機巧,拋棄自私自利的貪圖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會有作奸犯科的盜賊,即所謂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如果我們將絕圣棄智的觀念歸納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指見地,觀念、思想謂之見;“素”乃純潔、干凈;“樸”是未經雕刻、質地優良的原木。見素抱樸正是圣人超凡脫俗的生命情操,佳質深藏,光華內斂,一切本自天成,沒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雕琢。
老子主張“絕仁棄義”,不以圣人為標榜,不以修行為口號。做人簡單如一張白紙,保持孩童般純潔單純的心,那便是真修道。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他總像孩子一樣生活著,保持著童心。他一生十分熱愛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兒女成了他作畫和寫文章的題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條可貴的經驗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與新兒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兒童’,讓人家去奇怪吧!”豐子愷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由兒童變為成人,好比由青蟲變為蝴蝶,而青蟲生活和蝴蝶生活卻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誡成年人:對待孩子,決不能像在青蟲身上裝翅膀,教他與蝴蝶一同飛翔,而應該是蝴蝶斂住翅膀同青蟲一起爬行。豐子愷常常唱著小曲逗孩子睡覺;三筆兩筆畫幅畫引孩子們笑;和孩子們一起用積木搭汽車、造房屋;把小凳子擺一成排玩“開火車”;甚至和小女兒搶著看《新兒童》雜志,一起討論里面的問題,玩里面的游戲。
古人認為,“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沾染任何顏色,人的思想觀念要隨時保持純凈無雜,“不思善,不思惡”。單純如孩童,這恐怕也是豐子愷的畫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可見,做人心地胸襟,應該隨時懷抱原始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來待人接物,處理事務。個人擁有這種修養,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持這種生活態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諧。
《三字經》里的第一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曾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見到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子搖搖擺擺走向井邊,無論何人,都會走上前去將他抱開。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喪失了原本的善意。對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惡篇》開篇就說:“人之性惡,其善偽也。”人性本是惡的,其善是人為的,人有為善的可能,就在于后天的學習修為。對于本性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老子的觀點則更為深刻,即本性無善惡。
人性之初,本沒有善惡之分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善惡只不過是在周邊環境影響下依據本性而產生的,有善惡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習慣。本性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平時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它卻在暗中操控著你,決定著你的大部分習慣,決定著你的性格,甚至決定著你的人生。人本來生下來都很樸素,很自然的,由于后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等種種原因,把圓滿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自己刻上了許多的花紋雕飾,反而破壞了原本的樸實。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樸素的東西。
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大多數人都在浮華過后才意識到本色的可貴。質本潔來還潔去,不要讓塵世浮華沾染了原本純潔的心靈。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時,人應該成為一塊拒絕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自然的本質。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老子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便是人生無為的境界。但是面對世間道德的日益淪喪,老子發出一聲嘆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而后利。”
自古以來,圣賢總在唏噓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如此。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在其《歌集》中嘆息:“父輩較之祖輩已經不如,又生出我們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惡毒。”對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嘆。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則。假如人們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賢,又無欲而不爭,那當然合乎自然的規范,天下也就自然是太平無事的天下了。時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整治爭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嘆古惜今的話來當教條,自然是背道而馳,愈說愈遠了。
無論老子,還是孔子,圣人們無非是希望人們保留本性中最本真最天然的東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虛,那么順其自然的世界自會十分和諧。
所以,在道家看來,適當的文飾美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優點、弱化缺點,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所謂文過飾非就是這個道理。而道家智慧認為最高的文飾其實就是維系本色,也就是返璞歸真,就像化妝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一樣。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正是道家所提倡的極高的做人境界。
事實上,人心原本純真無私、正直光明,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漸漸發現周圍的許多人都是心有城府、爾虞我詐、鉤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真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上風氣不正,人們有失淳樸善良而流于狡詐虛偽,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樸,讓許多老人不由感嘆“今不如昔”。《舊唐書》中卻記載了一幕讓后人向往的社會景象。
唐朝時,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裳丟了,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覺,心中十分焦急。這時,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丟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于是他轉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丟失的衣裳。
這就是路不拾遺的故事。這則成語將我們帶回了古時候民風淳樸、人心本真純善的時光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象征了社會的高度與人心的純凈,英語中有幾乎與路不拾遺同樣的諺語,有人說這是中西方歷史的巧合,也有人考證這一思想是馬可·波羅在游歷中國時帶到西方去的。但不論如何,這些舊事卻都告訴人們留駐本真自我的世界總是那么讓人向往。事實上,世風日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拋棄了天真的自我,而代之以世故心腸。
古代賢人都推崇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以之來闡揚上古傳統文化君道的精神,堯、舜都是內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進退之間,互相揖讓而禪位,杯酒言歡,坦率自然,絕無機詐之心。時代愈后,愈人心不古,到湯武革命,便用征誅手段,這便等于在棋盤之間的對弈,權謀策略,煞費心機,已與自然之道大相徑庭了。宋代大儒邵康節微言大義,兩句詩評古論今:“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
就像愛默生在他那篇《論自信》的散文里所說的:“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一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他能結什么,而這都是他必須去嘗試求取的。”
先秦時期,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們叫他壽陵少年。
這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曳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這就是“邯鄲學步”成語的來歷,記載在《莊子·秋水》篇里,它所講述的道理乃是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很多人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為別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過著模仿的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一味模仿別人,扭曲自己的本來面目,最終會失掉自己。在道家先賢看來,最優秀的東西就在人們自己身上,一個人若能以本色示人,煥發本真個性,活出自己便是最美的。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達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師看透了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天地之道運用于處世之中,既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然而,時代變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離了天然本色,丟掉了本真的自我,故對于老子的告誡不以為然。我們聽著圣人的慨嘆,也只能體會其中一二。只要越來越多的人遠離狡詐欺騙,世界便會日漸和諧完滿。確實,人心原本都是無染塵埃的,個性天然,本色示人才是人生活潑潑的美。
賢孝世界未必清明
如果孝子賢臣的出現要付出一個時代的代價,那么不出現也罷。
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老子提出天道自然,道衰微了,后世之人便開始提倡仁義道德,不料結果卻適得其反。隨著知識的發達,教育學問的普及,社會中陰謀詭詐、作奸犯科的人也越來越多,故老子“絕利棄智”的思想不無道理。
“六親不和有孝慈”,學者們對此的解釋一般認為,如果家庭是個美滿的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那么個個看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因此說,六親不和,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同理,“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不希望歷史上出現太多的忠臣義士,因為歷史上所謂的忠臣無不生于生靈涂炭的亂世,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百姓的苦難。如果國家風調雨順,永處太平盛世,人人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那么也就無所謂忠奸之分了。說到此,不由讓讓人想起精忠報國的岳飛。
岳飛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母親在其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初時,以敢戰士應募,居老將宗澤帳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制旗賜之。后破李成,平劉豫,立下赫赫戰功,為南宋收復遼闊失地,卻因“莫須有”的罪名,受秦檜所害,死于獄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忠誠之士,在那個昏亂的朝代,在奸詐之人眼中是如何的呢?南宋初年,面對著金人的大舉入侵,當時號稱名將的劉光世、張浚等人,只會一味地避敵逃跑,而不敢奮起反擊。這一方面因為他們天生患有軟骨病,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官已高,位已尊,以為即使立了大功,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升遷。他們便安于現狀,什么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們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當時岳飛入伍不久,雖然已嶄露頭角,畢竟還沒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進行著殊死的戰斗。當時有個叫郡緝的人,上書朝廷,推薦岳飛,推薦書頗值得思量:
“如今這些大將,都是富貴榮華到了頭,不肯再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強兵威脅控制朝廷,很是專橫跋扈,這樣的人怎么能夠再重用呢……駕馭這些人,就好像飼養獵鷹一樣,餓著它,它便為你博取獵物,喂飽了,它就飛掉了。如今的這些大將,都是還未出獵就早已被鮮湯美肉喂得飽飽的,因此,派他們去迎敵,他們都掉頭不顧……至于岳飛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擁有數萬兵眾,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對他也未有什么特別的恩寵,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低級軍官,這正像饑餓的雄鷹準備振翅高飛的時候。如果讓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賞他某一級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給他某一等榮譽,就好像獵鷹那樣,抓住一只兔子,便喂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貍,就喂它一只家禽。以這種手段去駕馭他,使他不會滿足,總有貪功求戰之意,這樣他必然會為國家一再立功。”
亂世出忠臣,在那個是非顛倒、生靈涂炭的年代,即便忠臣也不過是被利用的工具。當我們感慨敬佩岳飛這樣的忠臣時,不妨顛覆一下我們一貫的思路,從另一面來看,孝子賢臣的出現暗示著小人奸臣的存在,這又何嘗不是歷史的矛盾與悲哀!老子的話不無道理,與其歷史上多出些孝子賢臣,還不如家家和諧,無孝與不孝之分,國家安定,無忠奸之辨。與其期盼孝子賢臣,不如致力于一個和諧的大同世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惡的出現,也沒有善的彰顯,失去相對而言的比較,留下的卻是絕對的美好。這或許是先古圣賢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吧。
老實做人,規矩做事
《莊子·應帝王》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列子見了有神通的神巫以后,“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
本來列子對老師壺子懷疑,很想另外投師去了。結果壺子表示了三個境界,于是這也等于禪宗的三關,列子感覺到糟了,跟了老師那么多年,根本連一點皮毛也沒有學到,所以很難過。這不是灰心,也不算慚愧,覺得自己窩囊透了。于是干脆不玩聰明了,就回家去閉關三年,“為其妻爨”,在家里給妻子當傭人,做家務。其實這種說法是代表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一個人,人應該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這就是道。譬如說,我不會做飯,我不會做衣服,那就要想辦法學會。人活著,到了某個時候,就是需要這些的。所以列子老老實實回家幫妻子持家三年。
“食豕如食人”。三年中有什么感覺?嘴巴吃葷吃素,沒有味道的分別了,這里是說列子吃豬肉覺得同吃人肉一樣難過,所以也不吃肉,專門吃素了。對于道家經典里的這段故事,我們這里應該關注的是:第一,學道最難是男女飲食,列子對于飲食沒有分別了,當然對男女也沒有分別了;第二,列子給妻子做傭人也無所謂了,因為他覺得一切平等,不認為因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就要“夫為妻綱”,擺大丈夫的威風。
其實這也正是《莊子·應帝王》的關鍵之處,入世之道也在于此。莊子講得道的境界,從《莊子·逍遙游》開始,把道形容得天都裝不下了,虛空都裝不下了。講大,大得無邊無際;講小,小得肉眼不見。莊子形而上的道也講,怎么修養也講,講得天花亂墜,最后道成功了,才是“大宗師”。大宗師要救世救人,普度眾生,積極入世,然而,入世怎么入?道家的莊子在這里下了一個最終的結論——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列子的故事便是個很好的例證。
另外,莊子還說過“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就是說,一個人說話,對方聽了為什么不高興?本來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靜的,因為某一句話不對了,“忿設無由”,心里的憤怒就沒有理由,沒有來由地被挑動了。“巧言偏辭”,講話偏激,引起了別人的憤怒,“偏”就是過分,過分的恭維不對,過分的批評也不對。智慧高的人不喜歡聽“巧言”,所以莊子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人們,一個人不要玩巧,老老實實做人,其實最成功。
確實,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實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生活的本質其實很簡單。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當考題發下后,他發現自己已經做過了,便向考官說明,并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后對他的誠實贊不絕口。
晏殊當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老實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愚蠢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老實會使自己吃虧。而晏殊的經歷則給了這些人當頭一棒,正是因為誠實,讓晏殊的仕途一帆風順。晏殊的經歷告訴人們,老實人吃的是小虧,賺的是大便宜。人生就應該老老實實,只有老老實實,才能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確實,我們的態度便是別人的態度,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人生,人生就反過來以什么樣的態度回報給我們。所以說生命其實很簡單,我們老老實實地做好本分,其實就已足夠。
若是自己投機取巧,生活同樣會見招拆招戲耍于他;如果其為人忠厚老實,生活也會誠懇待他。誠如那句俗語所說,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實人。老實人沒有機心,所以誠懇地對待生活對待人事,所以他們最容易成功。并且,每個人,無論他聰明與否,他都同樣喜歡老實人,正如壞人也喜歡好人一樣,老天愛“笨小孩”。
我們有時也在把玩著自己的生活,我們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炫耀著自己的技巧……卻不知道船將在何時傾斜,而我們將永遠失去機會。
做人難,難做人,是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做人,還是在人生的舞臺上做出一個個高難度的雜耍動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世事怎樣變化,多少滄海變為桑田,生活會將正確答案告訴你,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長篇累牘,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據,但褪盡浮華,我們會發現,做人之道其實只有八個字:老實做人,規矩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