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 秦浦
- 8682字
- 2020-06-24 10:19:52
退步原來是向前
世路難行,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群,爭強(qiáng)好勝正是禍患的起源。道家主張,高下相傾,難易相成,其實,人生狹路相逢,機(jī)緣會合,有時你高我一級,我低你一級,可是擦肩而過,你低我一級,我高你一級。從某種意義上說,“退一步”不是膽怯與懦弱,它會帶給你“海闊天空”的境界。
守住已有的便是富足
孫子和祖父進(jìn)林子里去捕野雞。祖父教孫子用一種捕獵機(jī):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著的繩子一直接到他們隱蔽的灌木叢中。野雞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jìn)入箱子,只要一拉繩子就大功告成了。
祖孫倆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雞飛來,共有九只。大概是餓久了的緣故,不一會兒就有六只野雞走進(jìn)了箱子。孫子正要拉繩子,可轉(zhuǎn)念一想,那三只一會兒也會進(jìn)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三只非但沒進(jìn)去,反而走出來三只。
孫子后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只走進(jìn)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兩只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還能套住一只。但孫子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著還會有野雞要回去的,所以遲遲沒有拉繩。
結(jié)果連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來。孫子一只野雞也沒有捕到。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講的便是要我們知足,不必固著太多身外物。孫子最終也沒有捕到一只野雞,就在于他的貪求。
世事難定,人生究竟是黑白還是彩色,純粹是一種習(xí)慣性的看法。我們一旦習(xí)慣看到人生的黑暗面,就會刻意去尋找黑暗的那一面,而忽略掉光明的一面,自然就會被消極的世界所包圍。人生追求的東西總是層出不窮,當(dāng)我們停下腳步,回頭看時,會發(fā)現(xiàn),若能守住我們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便已足夠富有了。黃美廉博士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為我們闡釋了人生的富足。
黃美廉自小就得了腦性麻痹。病魔奪去了她肢體的平衡,也奪走了她發(fā)聲講話的能力。從小她就活在肢體不便及眾多異樣的眼光中,她的成長充滿了血淚。
然而,這位堅強(qiáng)的女孩沒有讓這些外在的痛苦擊敗她內(nèi)在奮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對,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經(jīng)過努力,她終于獲得了加州大學(xué)藝術(shù)博士學(xué)位,她用她的手當(dāng)畫筆,以色彩告訴人“寰宇之力與美”,并且燦爛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請問黃博士,”在一次講座上,一個學(xué)生問她,“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沒有怨恨嗎?”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這幾個字。她寫字時用力極猛,大有力透紙背的氣勢。寫完這個問題,她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著發(fā)問的同學(xué),然后嫣然一笑,回過頭來,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了起來:
我好可愛!
我的腿很長很美!
爸爸媽媽這么愛我!
上帝這么愛我!
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我有只可愛的貓!
還有……
臺下,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面對眾人的沉默,她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jié)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掌聲響起。有一種永遠(yuǎn)也不會被擊敗的傲然,寫在她的臉上。
的確,人生短暫幾十年,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何必物欲太強(qiáng),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dá)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遇事想得開,放得下,活得輕松,過得自在。
其實人生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黑白還是彩色,都在于我們自己。如果能接受自己所有的缺憾,接受這份不完整的生命賜予,那么自然就能更快樂地活著。對于生命的苦難,我們不能把它當(dāng)成是“誰”的錯。一個人愈去看他人的優(yōu)越面,心中的怨恨就愈增。接受自己,接受現(xiàn)實,相信我已富有、已完美,生命將無憾。
后退是為了向前
《莊子·人間世》中讓我們領(lǐng)略了世路難行,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群,爭強(qiáng)好勝正是禍患的起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退一步”不是膽怯與懦弱,它會帶給你“海闊天空”的境界。
“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可又有幾人能將其真正實踐?爭強(qiáng)好勝的斗爭本性使我們總想與對方一決高低,誰也不愿后退一步,認(rèn)為后退是懦弱,是膽怯。可不恰當(dāng)?shù)臓帍?qiáng)好勝又能帶給我們什么呢?只能是兩敗俱傷。當(dāng)事情發(fā)展到緊急關(guān)頭時,我們該怎么辦?“殺身成仁”是儒家的選擇,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另外一種智慧:退一步是上策。
生存之道,屈伸交替。軟蟲的收縮,是為了求得伸展;龍蛇的蟄伏,是為了保全自身。當(dāng)你身處沖突矛盾中時,一定要能試著退一步看看,事情是否像自己計較的那樣嚴(yán)重。這樣,也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生命有無限的發(fā)展可能。
清代康熙年間,有個官員叫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相當(dāng)于宰相或丞相的級別。一天,老家桐城有人送來了一封急信,張英打開一看,原來是一件小事。張英老家和他隔壁的鄰居之間有一塊空地,他的鄰居準(zhǔn)備占這塊空地修一堵圍墻,兩家人于是就爭執(zhí)起來,爭得不可開交,所以家人就給北京的張英寫了一封急信。希望他出面,干預(yù)對方的行為。張英看完信笑了笑,沒有用權(quán)勢壓人,而是寫了一首詩作為回信:“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這首詩后,就照著做了,當(dāng)即拆墻退讓三尺。對方一看,深受感動,也主動后退三尺。現(xiàn)在安徽桐城還保留著“六尺巷”這個地方。
張英做到了大學(xué)士,他的兒子張廷玉也做到了大學(xué)士。張英的孫子科舉考試得了個一甲第三名“探花”,張廷玉不但不慶祝,反而懇求雍正把兒子的名次降下來。他說:“天下人才那么多,三年才輪到一次科舉殿試,都希望能榜上有名,而我已經(jīng)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兒子再占上這么一個位置,那不就堵塞了天下寒士進(jìn)階的機(jī)會了嗎?我心里實在覺得不安。”雍正皇帝被感動了,同意了張廷玉的請求,把張廷玉的兒子降到第三甲第一名。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境界:高下相傾,難易相成。其實,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張家用權(quán)勢壓人,那么輿論就可能對張家不利,消息傳出去,張家就會名譽受損、威信掃地。張廷玉也正是在這種退讓的做人之道中,演繹著老子的高下辯證哲學(xué),使家族獲得了綿綿不絕的生命張力,讓家族的興旺不斷保持下去。
春秋時候,晉文公即位以后,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qiáng)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晉文公做霸主的愿望首先受到了楚國的反對,于是進(jìn)行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楚軍一進(jìn)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了,說:“我們的統(tǒng)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dāng)初楚王曾經(jīng)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yīng)過:要是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諾言啊。”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jìn)攻,可是楚軍統(tǒng)帥成得臣卻不答應(yīng),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措辭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xiàn)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只好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
大戰(zhàn)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就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他們還在戰(zhàn)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zhàn)車后退時,地上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軍放在眼里,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殺得七零八落。
晉軍占領(lǐng)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晉文公表面上主動讓步,讓楚國先進(jìn)軍,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巧妙的策略。通過這種讓步,晉國在道義上做到了仁至義盡,讓楚國不再有攻擊晉國的口實。正是這種巧妙的安排,讓晉國不費力氣地取得了戰(zhàn)斗的勝利,并且揚威于天下。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極地退,被動地退,而是主動地退,通過退讓而尋找進(jìn)的機(jī)會,積累進(jìn)的力量。所以,適度的退讓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道義上獲得更廣泛的支持,而且能夠打擊敵人的銳氣,從而取得成功。
頭要低,腰須挺
《道德經(jīng)》中的“高下相傾”四個字看似十分簡單,但其中卻有許多深遠(yuǎn)的含義。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zhuǎn)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復(fù)歸于平。因此,高與下,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于平等的,即使不傾倒而歸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來同歸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許多人常常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夸夸其談,賣弄自己如何優(yōu)秀。甚至很多時候在魯班面前弄大斧,把對方的謙虛當(dāng)做沒有見識,其實這是一種淺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個人為什么總是覺得自己聰明,把別人當(dāng)做傻瓜呢?人的智商本來就沒有多少差別,即使真的比別人聰明或者比別人的閱歷豐富,就更應(yīng)該懂得尊重別人,正是別人的平凡才映襯出自己的機(jī)敏,讓自己吸取教訓(xùn),不斷提高。
道家智慧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處在多么高的地位上,都不能驕傲自大,許多時候,學(xué)會低頭看水,反而更能將天空的開闊收入眼底。站在山頂?shù)娜撕途佑谏侥_的人,在對方眼中,同樣渺小。
高高的山峰終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腳下,極目四望,一切都離他們那么遠(yuǎn)。“你們看,山下的人就如螞蟻一般!”其中一人興奮地嚷著。“可是,他們也許根本就沒覺得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輕輕地說。大家霎時冷靜下來:是啊,巍峨的只是腳下的山峰,我們還和過去一樣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變得高大。
謙卑做人更尊貴,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便是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這句話,并且演繹出一段段成功精彩的人生。
一位聞名遐邇的畫家每逢青年畫家登門求教,總是很耐心地給人看畫指點;對于有潛力的青年才俊,更是盡心盡力,不惜耗費自己作畫的時間。一次,一位后輩畫家對于前輩的關(guān)愛有加感激涕零,老畫家微笑著講了一個故事。
40年前,一個青年拿了自己的畫作到京都,想請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輩畫家指點一下。那畫家看這青年是個無名小卒,連畫軸都沒讓青年打開,便推托事務(wù)纏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門口,轉(zhuǎn)過身說了一句話:“大師,您現(xiàn)在站在山頂,往下俯視我輩無名小卒,的確覺得十分渺小;但您也應(yīng)該知道,我從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樣也十分渺小!”說完轉(zhuǎn)身揚長而去。青年后來發(fā)憤學(xué)藝,終于在藝術(shù)界有所成就。
他時刻記得那一次冷遇,也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和修養(yǎng)。
許多成功者都和故事中的青年有著很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確實,我們背負(fù)著尊嚴(yán)行走在世間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除了必須時刻提防四周的危險外,還要時刻提醒自己:頭要低,腰須挺,謙卑做人更尊貴。
其實,人類的智慧可以認(rèn)識世間的萬事萬物,卻偏偏最難以認(rèn)識自己。因為不認(rèn)識自己,所以處在人生高位時,人往往容易飄飄然自得,甚至自命不凡;因為不認(rèn)識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為不認(rèn)識自己,所以逃避,也正因為不認(rèn)識自己,才更容易在成功的時候,在自己的強(qiáng)項之上,得意忘形,反而最后讓自己重重地摔傷。所以像道家一樣做人,要懂得低頭看水的道理,不論人生得失如何,不妨經(jīng)常低頭審視一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人生的天地還有更寬廣的空間等待我們?nèi)ラ_拓,這樣人才不會自滿于小小的成就中。
常人有一種傾向:看高不看低,求遠(yuǎn)不求近。譬如:某人學(xué)問比我淵博,就尊重他;某人錢財比我富足,就巴結(jié)他。如果此人條件比我差,就不予理會,卻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遠(yuǎn)必自邇”的道理。其實,從近處可以看到遠(yuǎn)處,退步也可以當(dāng)做進(jìn)步。智者們觀看這個世界與常人就有顯著的不同,而是常告誡人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地認(rèn)識自己,認(rèn)識世界。
曾經(jīng)有一位智者這樣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于宇宙之間,那么只有低下頭來!”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我們要想認(rèn)識真理,就要謙虛地把頭低下來。
一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jìn)步風(fēng)光的,而老子卻告訴我們謙下也是向上的,謙下的人更尊貴,更風(fēng)光。古人說“以退為進(jìn)”,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jìn)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地向前才至真至貴。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沖,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從事事業(yè),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一味蠻干下去,也要有勇于回頭的氣魄。
波瀾壯闊的大海之所以能夠包容萬物,容納百川,深遠(yuǎn)偉大,關(guān)鍵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從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滄桑。正如人們常說的,想要到達(dá)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守住自我,不在凡塵瑣務(wù)里忘形
在道家經(jīng)典《莊子·山木》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故事。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里游玩,看見一只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qū)掃_(dá)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著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里。莊子說:“這是什么鳥呀,翅膀大卻不能遠(yuǎn)飛,眼睛大視力卻不敏銳?”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著彈弓靜靜地等待著時機(jī)。這時突然看見一只蟬,正在濃密的樹蔭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樹葉作為隱蔽打算見機(jī)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只怪鵲緊隨其后認(rèn)為那是極好的時機(jī),眼看即將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莊子驚恐而警惕地說:“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招引!”莊子于是扔掉彈弓轉(zhuǎn)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園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著責(zé)問。
莊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藺且跟隨一旁問道:“先生為什么這幾天來一直很不高興呢?”莊子說:“我留意外物的形體卻忘記了自身的安危,觀賞于混濁的流水卻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從老聃老師那里聽說:‘每到一個地方,就要遵從那里的習(xí)慣與禁忌。’如今我來到雕陵栗園便忘卻了自身的安危,奇異的怪鵲碰上了我的額頭,游玩于果林時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園的人不理解我又進(jìn)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某烧Z“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來源。但是我們今天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剖析這個故事,其實,這則寓言正體現(xiàn)了莊子那種發(fā)現(xiàn)自我的精神。蟬、螳螂、黃雀和莊子都沒有把自身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將精力用在了自己的目標(biāo)身上,以為自己將要得手,于是乎得意忘形起來,全然不顧潛伏在身邊的危險。結(jié)果因“守形而忘身”招致禍害。
一個人,必須時刻秉持守住自我的精神,不要得意忘形,尤其是在一些關(guān)鍵時候,看似一切將要大功告成時,反而是最有可能潛藏危機(jī)的時候。唯有如此,才能保全自我,彌補(bǔ)自我,達(dá)成目標(biāo)。
事實上,在凡塵瑣務(wù)面前得意忘形,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淪落。將自己的身心陷入現(xiàn)實的縲紲之中,為之奴役,實在很不值。
很多人的一生一直游移不定,沒有任何實際目標(biāo)可言,在現(xiàn)實面前,守形忘身,常常忘記察省自身的真正意圖。他們?nèi)鄙僮晕乙庾R,甚至懼怕真正地面對生活,到頭來年華虛度。他們把自己判入終身的心理牢籠之中,一輩子都在做自己的奴隸而渾然不覺。
一個圓滾滾的鳥蛋,不知為什么,忽然從灌木叢上的鳥窩里骨碌碌地滾了出來,跌在灌木叢下厚厚的落葉上。奇怪的是它居然沒有跌破,一切完好如初。
鳥蛋得意了,對著鳥窩大聲笑著說:“哈哈,我是一只跌不破的鳥蛋!你們誰有我這樣的本事,就跳下來比試看看!”
窩里的鳥蛋們聽了,一個個探出頭來看了一眼,嚇得忙縮進(jìn)頭說:“我們害怕,不敢跳呀。我們誰也沒有對你剛才的行為不服氣,還要比試什么呢?”
“哼!我早就料到你們沒有這個膽量!”地上的鳥蛋神氣地對窩里的鳥蛋們大聲嘲笑起來。這只鳥蛋在地上滾來滾去,一會兒滾到一棵小草邊,向小草碰了碰,小草連忙仰起身子往后讓;一會兒又滾到一株樹苗邊,向樹苗撞一撞,樹苗也仰著身子,給它讓路。
鳥蛋更得意了。它認(rèn)為自己力大無比、天下無敵,更加勇氣十足地在山坡上滾過來、滾過去。
窩里的鳥蛋們勸告說:“小哥,剛才你只是碰到一個偶然的機(jī)會,才沒有跌破的,不要就此認(rèn)為自己是個鐵蛋蛋了。你仍然是一只容易破碎的鳥蛋呀!這點自知之明,你總該有吧?”“鐵蛋蛋有什么了不起?”鳥蛋仍然挺著肚皮,神氣地說,“你們剛才沒看到小草和樹苗嗎?它們對我都要讓幾分,不敢跟我碰撞,難道這山坡上還有什么我不能去碰撞的嗎?哈哈!”鳥蛋一陣大笑,蹦跳翻滾,想到山坡下的路邊去顯顯威風(fēng),誰知被山坡上一塊小石頭擋住了去路。
鳥蛋氣憤地望了小石頭一眼,厲聲喝道:“你是什么東西?居然敢擋我鳥蛋的去路?想找死么?”
小石頭昂著頭說:“嘿,今天的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么?一個鳥蛋對我也如此神氣起來?告訴你吧,我是一塊阻擋山坡上泥沙往下滑的小石頭,這里是我的崗位,我站在這里是絕不會后退一步的,你看看怎么辦吧?”
鳥蛋更氣憤了,仰著頭對小石頭說:“你知道我的脾氣嗎?我是一個勇氣十足的鳥蛋,在這山坡上是頗有名氣的。小草和樹苗都已經(jīng)領(lǐng)教過我的厲害,別人怕你小石頭,我可不怕。到時候,你別說我不客氣啊!”
小石頭也生起氣來,大聲說:“你想對我干什么?還想打架么?別不知天高地厚了,快滾回去吧!”
鳥蛋為了顯示它的勇氣,不聽小石頭的警告,鼓足勁,猛地一滾,向小石頭沖去。只聽“啪”的一聲,鳥蛋碰得粉碎,流出一攤蛋汁。
鄰居山雀大嬸從這里飛過,看到這情景,傷心地說:“唉,這孩子也太任性了,竟然硬要與石頭過不去。要知道,沒有自知之明的人,越是無所畏懼,那后果就越不妙啊!”
在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對自己充滿自信是可取的;但過分的自信則成為自負(fù),這是非常不利的。小鳥蛋在一次又一次“暢通無阻”之后,過分沉浸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自拔,于是盲目自大,更加猖狂。它從來都沒有看清自己的處境和地位,以至于敢與強(qiáng)大自己百倍的石頭碰撞,所以它的結(jié)局就只能是自取滅亡。這種結(jié)局當(dāng)然是咎由自取,希望它的下場能夠給每一個人敲響警鐘——適時地認(rèn)清自己。
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守形而忘身”,不得意而忘形,才能找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才能將人生之路走得更圓滿。
最低處恰是最高處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達(dá)到人生的至境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真人真智慧,莊子對此提及了三點,將我們帶入一個真實的神話境界,將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十分清楚。
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機(jī)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敗得失。“不謨士”,“謨”就是謀,打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門路,想辦法學(xué)道,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騙自己。
這三點是人生心理狀況最嚴(yán)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擺脫這三個問題。人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會貪多無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錢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氣,真人則不會這樣。相信看過下面這個故事,我們會對此有更深的感悟。
一個人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說:“無損于人。”當(dāng)他第二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求于人。”當(dāng)他第三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愧于人。”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樣?”智者回答:“你三次來問我時的情況不一樣。第一次來時,你身上還有許多魔障,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證自己是一個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損于人。第二次來的時候,你還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經(jīng)常求助于他人,一心為自己盤算,這不僅會造成他人的負(fù)擔(dān),也會給你造成心理壓力,不當(dāng)社會的包袱還不夠,你還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會的禍害。第三次來時,你已經(jīng)豐衣足食,而且可以幫助別人了,但自大自得會使你對成敗得失耿耿于懷,面對他人的急難如果袖手旁觀,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zé),所以第三次我說最高境界是無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滿:“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問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說:“沒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為什么關(guān)心最高境界的人這樣多,關(guān)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這樣少?”智者的反問,讓此人啞口無言。
有人說,人生就如同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
聰明者為自己吃飯,愚昧者為別人吃飯;聰明者把吃飯當(dāng)吃飯,愚昧者把吃飯當(dāng)表演。聰明者在餐館點菜時既不點得太多,也不點得太少,他知道適可而止,能吃多少就點多少,他能估計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則貪多求全、拼命點菜,什么菜貴點什么,什么菜怪點什么,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他們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個“吃相文雅”的姿態(tài)。
聰明者付賬時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結(jié)賬時心驚肉跳,明明賬單上的數(shù)字讓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卻還裝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氣概,儼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沒有別的動機(jī),他既不想討好誰,也不會得罪誰;愚昧者卻思慮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還想拉業(yè)務(wù),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艷羨,最后卻南轅北轍、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吃飯本是一種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這里,卻成為一種酷刑。
吃飯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誰也無法說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種模式算是成功,哪種模式算是失敗。
唯一能說明白的也許只有三點: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dān),不要麻煩任何人為你代勞,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第二,要多照顧自己的情緒,少顧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顧忌別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員,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標(biāo)。就像吃飯,你有多大胃口,就點多少菜,千萬不要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說復(fù)雜就復(fù)雜,說簡單也簡單,擺脫貪念,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計較,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