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 秦浦
- 12131字
- 2020-06-24 10:19:51
虛懷若谷,得失不掛心
月盈自有虧,心滿須歸零。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世間萬象,分秒在變,無法把握,亦無須把握。所以道家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永葆一顆“歸零心”,不要讓自己的心中被太多不必要的成見充斥著,更不能盲目自大自滿。能夠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月盈自有虧,心滿須歸零
道家強調物極則反的辯證法思想,放在做人就是一個“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所以道家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永葆一顆“歸零心”,不要讓自己的心中被太多不必要的成見充斥著,更不能盲目自大自滿。能夠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謙虛的反面是驕傲自滿,驕傲自滿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絆腳石,它像有色眼鏡一樣,讓我們看不到別人的閃光點,自以為是,止步不前,進而變得狹隘、自私、目中無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
有一只狐貍喜歡自夸自大,它以為森林中自己最大。
傍晚,它單獨出去散步,走路的時候看見一個映在地上的巨大影子,覺得很奇怪,因為它從來沒有看過那么大的影子。后來知道是它自己的影子,就非常高興。它平常就以為自己偉大,有優越感,只是一直找不到證據可以證明。
為了證實那影子確實是自己的,它就搖搖頭,那個影子的頭部也跟著搖動,這證明影子是自己的沒有錯。它就很高興地跳舞,那影子也跟著它舞動。它繼續跳,正得意忘形時,來了一只老虎。狐貍看到老虎也不怕,就拿自己的影子與老虎比較,結果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老虎大,就不理它繼續跳舞。老虎趁著狐貍跳得得意忘形的時候撲過去,把它咬死了。
驕傲的狐貍因為一個影子就自我膨脹,最終葬送在虎口之下,這就是妄自尊大的后果。
人因自謙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能隱退,甘心去做一個平凡人,這才符合天道。如果成功之后,只知自我陶醉,而迷失于成果之中,那就是為自己的成就畫下句號。
成功常在辛苦日,敗事多因得意時。謙受益,滿招損。太多的警句都在告誡我們驕傲自滿的危害。要知道,一個人的成績都是在他謙虛好學、伏下身子扎實肯干的時候取得的,一旦驕氣上升,自滿自足了,那么他必然會停止前進的腳步。美國哲學家富蘭克林說過:“驕傲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其實,從根本上來看,驕傲并不是自尊或自信。有一位哲學家說:“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會收獲品德。”但一個人若種下驕傲的種子,他必收獲眾叛親離的果子,甚至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就像那只自夸自大、自我膨脹的狐貍一樣。
所以,我們要時刻記得給自己的心清零。顆粒飽滿的稻穗是低著頭的,只有空癟的稻穗才昂著頭。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巔峰上欣賞最美的景色,但是成功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放低心態,放空心態。道家經典中有不少此類文字,比如《莊子》書里的齊桓公與木匠的這番對話。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木匠在堂下做車輪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問桓公:“您讀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經心地說:“圣人之言。”“圣人還活著嗎?”桓公說:“已經死了。”“那么說您讀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聽了大怒,說道:“我在這里讀書,你有什么資格說三道四?今天如果說出個子丑寅卯倒還罷了,否則就處你死刑。”木匠不慌不忙地來到堂上,對齊桓公說:“我這道理是從做車輪中體會出來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堅固,緊了則半天敲打不進去;我可以讓榫眼不松不緊,然后不慌不忙地敲進去,得之于手而應之于心,嘴里雖然說不出這松緊的尺寸,心里卻是非常有數的。我心里這個‘數’,無法傳給我的兒子,兒子也無法從我這里繼承下去。所以我都60歲了,還在這里為您做車輪子。圣人已經死了,他所悟出來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是淺層次的道理。所以我說您讀的書只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莊子借這個故事以抒發其內心的情懷和艱難思索后的哲學結論。其中這樣一則意味深遠的故事,讀來讓人回味良久。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們都行色匆匆,剎那間的駐足,就有可能被別人超越。因此,有句話很值得借鑒:“成功的路上沒有止境,但永遠存在險境;沒有滿足,卻永遠存在不足。”而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為了彌補這些不足而努力學習。
虛心做人是道家十分強調的做人智慧,而放在反面來看,我們不僅要經常保持謙虛的心態,更要不斷清除自己內心被塵世污染的塵垢。在道家看來,做人要追求心靈的自由,關鍵是努力凈化自由的心靈,要果斷地、毫不吝惜地清除心靈的垃圾,用真善美的圣水沖刷靈魂的灰塵。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心靈被勢利丑惡的垃圾所污染,經常審視自己,為心清零。不要把人生得失看得太重,而是要經常打掃思想之屋,保持清新潔凈,讓真理和美德扎根在心靈的土壤,讓真理和美德的陽光照徹我們的思想,那樣自然就會感受到心靈的自由和生活的快樂。
心中無我,才能超越自我
有一天,深山里來了兩個陌生人。年長的仰頭看看山,問路旁的一塊石頭:“石頭,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嗎?”“大概是的。”石頭懶懶地答道。年長的沒再說什么,就開始往上爬。年輕的對石頭笑了笑,問:“等我回來,你想要我給你帶什么?”石頭一愣,看著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頂,就把那一時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就行了。”
年輕人很奇怪,但也沒多問,就跟著年長的人往上爬。斗轉星移,不知過了多久,年輕人孤獨地走下山來。
石頭連忙問:“你們到山頂了嗎?”
“是的。”
“另一個人呢?”
“他,永遠不會回來了。”
石頭一驚,問:“為什么?”
“唉,對于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當他的愿望真的實現了,同時,也就沒有了人生的目標,這就好比一匹好馬的腿斷了,活著與死,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
“他……”
“他從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來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應過你,把我在山頂上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看來,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來陪我吧!”
年輕人在路旁搭了個茅草屋,住了下來。人在山旁,日子過得雖然逍遙自在,卻如白開水般沒有味道。年輕人總愛默默地看著山,在紙上胡亂畫著。久而久之,紙上的線條漸漸清晰了,輪廓也明朗了。后來,年輕人成了一名畫家,繪畫界還宣稱他是一顆耀眼的新星。接著,年輕人又開始了寫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歸自然的清秀雋永一舉成名。
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成了老人,當他對著石頭回想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其實沒有什么兩樣。最后,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心中無我才能超越。
確實,更高的山在我們的心里,只有心中無我時,人才能攀越這座高山。正如莊子所說:“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一個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識,自己建立一個觀念“而師之”,認為這個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據自己這個高明的觀念解釋一切。那么,每一個人心里都有個老師,所以就會誰也看不起誰,因為我有我的高明之處,而且不傳給你。按自己的心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認為自己就是大師,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會發現虛無。而相反,一個人如果不肯放下膨脹的自我觀念,時時把自己看得太重,反而會失掉自我。
《莊子·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與老子所講的“無為”是一個意思。莊子還曾多次提到“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頭,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稱之為“至人”。怎樣才能達到“至人”的境界呢?“無我”即忘記自我。道家講:“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才能做到‘至人無己’。”
在這里,莊子試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無我才是人生的至境,無我的謙卑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做人品質。甚至有時候,人生的許多禍患,其原因也往往是因為自己。或者換句話說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往往也是自己。所以說,“無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并不夸張。
“滿招損,謙受益”是圣古先賢留給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護身的箴言。謙恭有禮、虛懷若谷,好比打開心靈之門,迎來更廣闊、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虛懷若谷,可謂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滿,什么東西都裝不進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的充實空間。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態示人,才是真正的偉大。所以說,做人要讓心中無我,這樣才有可能不斷超越人生,超越自我。
虛懷若谷,謙恭自守
老子強調“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那就是一個人要拋棄心中的得失成見,讓心靈“虛而待物”,做一個謙虛君子,更能顯出其力量與魅力。而一個人要保持內心的純凈與空靈,用莊子的話說就是要“去知集虛”。在道家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塵世得失心的干擾,擁有快樂美好的人生。而這正是做人謙虛的表現。相反,如果不夠虛心,驕傲自大,那就很有可能犯一葉障目、貽笑大方的錯誤了。古往今來,因此鬧過笑話甚至犯錯誤的人,數不勝數,就是大才子蘇東坡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見王安石,當時王安石正在睡覺,他被管家徐倫引到王安石的東書房用茶。徐倫走后,蘇東坡見四壁書櫥關閉有鎖,書桌上只有筆硯,更無余物。他打開硯匣,看到是一方綠色端硯,甚有神采。硯池內余墨未干,方欲掩蓋,忽見硯匣下露出紙角兒。取出一看,原來是兩句未完的詩稿,認得是王丞相寫的《詠菊》詩。蘇東坡拿起來念了一遍: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啞然失笑,這詩第二句說的黃花即菊花。此花開于深秋,敢與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干枯爛,并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錯誤了?蘇東坡興之所發,不能自已,舉筆舐墨,依韻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然后就告辭回去了。
不多時,王安石走進東書房,看到詩稿,問明情由,認出蘇東坡的筆跡,口中不語,心下躊躇:“屈原的《離騷》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他不承認自己學疏才淺,反倒來譏笑老夫!”又想:“且慢,他原來并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隨后叫徐倫取湖廣缺官登記冊來看。發現只有黃州府缺少一個團練副使。于是,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府團練副使。
蘇東坡在黃州與蜀客陳季常為友。重九一日,天氣晴朗,恰好陳季常來訪,東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園看菊。令他驚訝的是,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蘇東坡嘆道:“當初小弟被貶,只以為是王相公公報私仇。誰知他倒不錯,我倒錯了。今后我一定謙虛謹慎,不再輕易笑話別人。唉,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啊!”
我們也經常犯蘇東坡這樣的錯誤,往往為自己思想中某些固有的成見所左右,對事物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做人一定要低調,要謙虛,不要為自己的成見所蒙蔽,把一切作想當然的理解。
人類的智慧可以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卻偏偏難以認識自己。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自命不凡;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才會逃避;因為不認識自己,才會在自己的強項上重重地摔傷。而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角色,才可以不迷失自我。
可惜的是,做出一點點成績便會飄飄然是許多人的通病。成績使人們的心無限膨脹、無限上升,以致不能再認清自己的實力,喪失理智地去攀登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峰。最后,不但得不到成功,還會搞得疲憊不堪、傷痕累累。
謙卑是一種無言卻厚重的力量,它比驕傲更有力。一個人如果想在紛繁復雜的世間走好,有時謙恭比驕傲更有用處。
謙恭自守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特別是有功之人,卻甘居下位,保持謙虛,是很難得的。“居功而不自傲”、虛懷若谷、謙恭自守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取得更大成功的保障,而“自滿者敗,自矜者愚”,一旦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偉大,并希望別人對你頂禮膜拜時,那你就準備迎接失敗吧。
自負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絕對不能與自信畫等號。自信的人對自我價值有積極的認識,他們堅強樂觀,笑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自負的人卻過高地估計自我,狂妄自大,從不懂適時的收斂,最終將會跌進失敗的深淵。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其為人處世堪稱難得。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平日最好“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將其視做惜福保泰之法,常存冰淵惴惴之心,處處謹言慎行。他的處世原則是: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奴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長久。
關于曾國藩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曾國藩天賦不高,少時在家苦讀,一篇文章不知重復多少遍了,還沒能誦出。時下有一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覺之后行竊,無奈聽他翻來覆去地讀同一篇文章,卻無法記誦。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還讀書做甚?”隨后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比曾先生聰明,卻依舊是個無名小賊,曾國藩以謙恭謹慎之道為人處世,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實乃真修道之人。
“水滿則溢”,一個容器若裝滿了水,稍一晃動,水便溢了出來。自負的人心里裝滿了自己過去的所謂“豐功偉績”,再也容納不了新知識、新經驗和別人的忠言了。長此以往,事業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
一個人不管自己有多豐富的知識,取得了多大的成績,或是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要謙虛謹慎,不能自視過高。應心胸寬廣,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強自己的本領,進而獲得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則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益處。謙恭自守永遠是成大事者所具備的一種品質,而只有淺薄者才會為自己的成功自鳴得意。
人在圈內,心在圈外
從前,鄭國有個占卜識相十分靈驗的巫師,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禍福壽夭,所預卜的年、月、旬、日都準確應驗,仿佛是神人。鄭國人見到他,都擔心預卜死亡和兇禍而急忙跑開。列子見到他卻內心折服如醉如癡,回來后把見到的情況告訴自己的老師壺子,并且說:“原先我總以為先生的道行最為高深,如今又有更為高深的巫術了。”壺子說:“我教給你的還全是道的外在的東西,還未能教給你道的實質,你難道就認為自己已經得道了嗎?只有眾多的雌性可是卻無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你用所學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敵,而且一心求取別人的信任,因而讓人洞察底細而替你看相。你試著跟他一塊兒來,讓他給我看看相吧。”
第三天,列子跟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說:“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用不了十來天了!我觀察到他臨死前的怪異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燼一樣。”列子進到屋里,淚水弄濕了衣襟,傷心地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說:“剛才我將如同地表那樣寂然不動的心境顯露給他看,茫茫然既沒有震動也沒有止息。這樣恐怕他只能看到我閉塞的生機。試試再跟他來看看。”
第四天,列子又跟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說:“真是幸運啊,你的老師遇上了我!征兆減輕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經觀察到閉塞的生機中神氣微動的情況。”列子進到屋里,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說:“剛才我將天與地那樣相對而又相應的心態顯露給他看,名聲和實利等一切雜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機從腳跟發至全身。這樣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線生機。試著再跟他一塊兒來看看。”
第五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說:“你的先生心跡不定,神情恍惚,我不可能給他看相。等到心跡穩定,再來給他看相。”列子進到屋里,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說:“剛才我把陰陽二氣均衡而又和諧的心態顯露給他看。這樣恐怕看到了我內氣持平、相應相稱的生機。大魚盤桓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淵,靜止的河水聚積的地方叫做深淵,流動的河水滯留的地方叫做深淵。淵有九種稱呼,這里只提到了上面三種。試著再跟他一塊兒來看看。”
第六天,列子又跟神巫咸季一道拜見壺子。季咸還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壺子說:“追上他!”列子沒能追上,回來告訴壺子,說:“已經沒有蹤影了,讓他跑掉了,我沒能趕上他。”壺子說:“起先我顯露給他看的始終未脫離我的本源。我跟他隨意應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使自己變得那么頹廢順從,變得像隨波逐流一樣,所以他逃跑了。”
經過這件事情后,列子深深感到未曾學到“道”,于是他像從不曾拜師學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不出門。他幫助妻子燒火做飯,喂豬就像侍候人一樣。對于各種世事不分親疏沒有偏私,過去的雕琢和華飾已恢復到原本的質樸和純真,像大地一樣木然忘情地將形骸留在世上。雖然涉入世間的紛擾卻能固守本真,并像這樣終生不渝。
這個故事記錄在《莊子·應帝王》中。列子為什么不能達到他老師壺子的境界,就在于他沒有學到真正的“道”。莊子通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去求知,一定要求真知,否則得了點皮毛就自以為是起來,那只能是白費時間,浪費生命。這就是道家所說的虛懷若谷的道理。其實,在這個浩渺的宇宙當中,我們不過如同滄海里的一粒粟米,我們所知道的永遠只是局限于一個小小的圈內,而這個圈外的無極限的世界都是我們所未知的。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識越多,也不過是這個圓圈越大一圈而已,而我們不知道的那個廣闊的世界卻是無垠的。正所謂“生有涯,而知無涯”,在浩瀚無際的世界中,唯有意識到這一點,才可能有所進步。一旦存有自滿之心,便再無進取之可能了。
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要把眼光放開,要人在圈內,心在圈外。這樣才不會閉塞一隅,自滿自大。
人必須要有自尊心及自信心,但不可有自滿心。有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有自滿心是失敗的充要條件。一個人做事失敗,雖不必由于有自滿心,但有自滿心的人,做事一定要失敗。所以說,自滿無疑是最大的障礙,一旦盲目自大,就會容易做出貽笑大方的事來。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知識淵博,非常有才華,所寫的詩一直廣為流傳,但他為人很低調,一直非常謙虛。
江西有一個名士,他常常說自己學識淵博,天下沒有人勝得過他。后來,他聽說楊萬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氣,決定給他寫一封信,說要親自到楊萬里的家鄉——吉水來拜訪他。楊萬里早就聽說這個人一貫驕傲得不得了,就給他回了一封信,說:“我很歡迎您的到來,冒昧地向您提一個小小的要求,聽說你們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很想親口嘗一嘗滋味,請您來時順便捎帶一點。”
那個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鹽幽菽呀?自己從未聽說過。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東西,他又不愿意去問別人,只好自己在街上到處亂找,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后來,他實在想不出是什么東西,只好空著手來到吉水。他見到楊萬里后,寒暄了兩句就問:“您信中提到的配鹽幽菽是不是賣的地方比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實在抱歉!”
楊萬里聽了哈哈大笑起來:“你們那里家家戶戶都有啊!”說著,他隨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韻略》,翻開其中的一頁。名士接過來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地寫著“豉,配鹽幽菽也”一行字。
他這才明白,原來所謂配鹽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豆豉是用黃豆或黑豆泡透、煮熟后再發酵的食品,然后再放上鹽,這道家常小菜的別名就叫配鹽幽菽。
名士看了非常慚愧,他這才明白自己平日讀書太少了。從此以后,他再也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了。
一個人如果開始驕傲了,那么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不會繼續學習,最終只能和膚淺掛鉤了,就像這位名士。小小的家常小菜就把他難倒了。可見,知識界的廣度和寬度都是我們無法預測和衡量的,所以唯有像列子那樣,保持不輟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否則一旦停下腳步,故步自封起來,就很難再進步了。
其實,學習、求知都需要一種想呼吸新鮮空氣的欲望。心中充滿求知的欲望,就會如饑似渴,就能克服各種困難,風雨不能阻攔,困難不能嚇倒,這樣的人怎么可能不獲得人生的成功呢?
圈里圈外的智慧,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不要落入自命不凡的陷阱
《莊子·徐無鬼》中提到一位南伯子綦,他說了幾句很有哲理的話:“我曾在山林洞穴里居住,正當這個時候,齊太公田禾曾來看望我,因而齊國的民眾再三向他表示祝賀。我必定是名聲在先,他所以能夠知道我;我必定是名聲張揚,他所以能利用我的名聲。假如我不具有名聲,他怎么能夠知道我呢?假如我不是名聲張揚于外,他又怎么能夠利用我的名聲呢?”
這只是莊子一貫的觀點,莊子認為,一個招致禍患的人,其主要因素往往就是因為他名聲在外,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因此,為了保全自己,一個人絕對不要做林中的那棵秀木。不僅如此,在道家看來要自我保全,還要能甘于平凡,若是一個人處處爭強好勝,自命不凡,無異于是自墮孤立的陷阱。有一個寓言故事,相信我們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
在高高的圍墻背后,有一座很大的果園。果園里栽種著各種各樣的果樹,有蘋果、梨、桃、杏、石榴、無花果,還有一些連名字也叫不出來,但果實卻香甜可口的果樹。
這些果樹聚集在果園里,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相處得十分融洽,過著和睦、幸福的生活。春天,它們在五顏六色的花潮中嬉鬧;夏末,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
有一天,這個溫馨的大家庭增加了一個新成員——一棵自命不凡的核桃樹。這棵核桃樹確實長得干粗葉肥、高大英俊。果樹們都熱情地歡迎它,主動和它攀談,很想與它友好相處。起初,核桃樹態度非常謙和,與大家相處得不錯。可是,過了不久,它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我們何苦要龜縮在圍墻后邊呢?”它對伙伴們說,“我根本不想在這里當隱士,埋沒自己的才華和美貌。我必須把我這高大健壯的枝干伸出圍墻,讓周圍的人都見識一下我的美貌,品嘗我的果實!”
其他的果樹都奉勸它說:“我們已經在這個果園里生活幾十年了,正是由于圍墻的保護,我們才能無憂無慮地成長,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果你把枝干伸出圍墻,讓過路的人來欣賞你,可能會招惹麻煩,因為過路人什么樣的都有,怎能保證你不受傷害呢?”
高傲的核桃樹把伙伴們的好心規勸當成了耳邊風,它決定要在過路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英姿。于是它不停地爬啊爬,終于翻過了高高的圍墻。收獲的季節到了,核桃樹的枝條上掛滿了核桃,它昂首挺胸,驕傲地向路人展示著自己的美貌和才華。可是絕大多數的過路人根本無心欣賞它的美貌,而是只顧用手去摘它的果實。摘不到的,就扯斷它的枝條,甚至用石塊投擲,用棍棒敲打。
沒過多久,核桃樹便傷痕累累、肢體不全了。它不單是賠了核桃,還損了枝葉,殘斷的樹枝垂掛在圍墻外邊。
人常常因自己的才華而狂妄自大,喜歡處處嶄露鋒芒。然而,霜打露頭草,槍打出頭鳥。一個人即使是天才,若絲毫不懂收斂,必將成為別人斗爭的對象,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寓言里的核桃樹因為它的自命不凡,而最終枝損樹殘,實在不值得。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詆毀和排擠優秀者的。人們可以容忍平庸的大多數,卻把少數優秀者視為異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反映的就是一種陰暗的人性。也許人會有委屈,會心有不甘。但這卻是被無數次證明了的道理。事實一次次地告訴我們:人應當追求優秀,但不可以總出風頭。優秀的品質可以為自己贏得別人的敬佩和羨慕,但是,如果不懂得韜光養晦之道,優秀反倒成了別人嫉妒的根源,如果成為眾矢之的,以個人單薄之身恐怕難以招架。
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亦有花落,趨炎雖暖,但暖后會更覺嚴寒之威。古人云:“勿睹天際彩云,常疑好事皆虛事;再現山中古木,方信閑人是福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斧必伐之,則此木必長于眾目所矚之處。只有藏于深山之中,自生自長,無人利用,最后倒成了一株珍稀的古木。做人自命不凡,往往招致禍患,其實平凡一點更顯從容。
適時放棄,得失無礙
莊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大智慧。道家認為,過于固守反而讓我們成為它的俘虜,所以真人必定懂得放棄,不將世俗得失放在心上。
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漢代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有云:“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
得失都是一樣,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個人到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非常可憐,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么樣擺,非常痛苦。塞翁失馬,你怎曉得是福還是禍呢?所以,在得失之間,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中國有句古語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偏偏有人就執迷不悟,因此,煩惱都是自尋的。
人生有些錯誤是無法挽回的,有時,需要你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放棄。外在的放棄讓你接受教訓,心里的放棄讓你得到解脫。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皺一下眉頭就輕易丟掉,情感上的垃圾也無須抱殘守缺。
超然忘我,該放下的要放下,不苦苦執著于自己的失與得、喜與悲,便不會活得那么“屈服”了。有人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爺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有了難題,他人故意刁難,對你的好心施以惡言,別人主導的事與自己無干;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于煩惱,也是于事無補。人活得“屈服”,離道越來越遠,只是因為,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輕松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有一個人曾經和女友做了一個小測驗,說如果同時丟了三樣東西:錢包、鑰匙、電話本,最緊張哪一樣?女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電話本,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鑰匙。答案說,女友是一個懷舊的人,他是一個現實的人。
后來他們分手了,女友的確總被過去糾纏得不快樂,一段大學時代未果的愛情至今還讓她念念不忘,而愛情中的他早已為人夫,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過去,一直后悔當初沒有堅持到底,因此,又錯過了很多不錯的人。他問她:“還可以挽回嗎?”她搖搖頭,他說:“那為什么不放棄?”她無奈地說:“放棄不了。”
他說:“其實是你不想放棄。”
我們就是這樣,在放棄與固守之間徘徊不已,結果讓自己陷入到煩惱痛苦之中。所以說做人不要總想著挽回,人生有時需要我們適時放棄。
放棄需要明智,該得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要大膽地讓它失去。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任它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所謂不貪求,奧妙其實就在這里。許多東西,關注它本身太久了就會難以舍棄,遺禍就越明顯,一旦我們想通了,發現其實它并沒有那么重要。正是“心不掛懷,才是最高境界”。懂得在盈余放手,在充足時放棄,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畢竟,舍棄而求一得,于凡人講,太多人參不透了。
放下,才能看到溪頭風景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這是《道德經》二十三章中的一段話。在這里,老子把自然現象的因果律,用比喻來反復說明,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飆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主宰這一切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更何況人!
我們看呱呱墜地的嬰兒,生下來都是兩手緊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垂死的老人,臨終前都是兩手攤開,撒手而去。這是上天對人的啟示,當他雙手空空來到人世的時候,偏讓他緊攥著手;當他雙手滿滿離開人世的時候,偏讓他撒開手。這就告訴我們,無論窮漢富翁,無論高官百姓,無論名流常人,都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上天總讓人兩手空空來到人世,又兩手空空離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于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世間萬象,分秒在變,無法把握,亦無須把握。
《莊子·人間世》中也說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意思是說:“至于順應萬物的自然而使心靈悠然遨游,讓它寄寓在無窮的宇宙以保持平和,這就是最好的了。所以,你不如只管實實在在地傳達使命,這難道也困難嗎?”以無求的心境,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所遇到的事情,這是對莊子這段話的最佳詮釋。
做人處世,不將一些東西看得那么重,以虛懷恬淡的心境去面對萬事萬物,反而能夠路轉溪頭別有天地,甚至還能讓人在危難中化險為夷。
有個匪徒跟蹤一個珠寶商人來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總是沒有機會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沒有一個人,匪徒終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機會,他攔住了珠寶商人的去路。面對劫匪,商人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個拼命逃亡,另一個窮追不舍。走投無路的商人鉆進了一個山洞里,匪徒也跟了進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搶了他的珠寶,連商人準備在夜間照明用的火把也搶去了。那個匪徒還算“仁慈”,他只圖財沒有害命。
之后,兩個人各自尋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極了,沒有一絲光亮。匪徒慶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搶來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這個縱橫交錯的山洞。他將火把點燃,借著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為他的行走帶來了方便,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始終沒有走出這個山洞,最后餓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著自己將要永遠留在這個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沒有了照明工具,他就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頭不時碰在堅硬的石壁上,身體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到從遠處傳來一絲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他迎著那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終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卻永遠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這并不奇怪,世間有很多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我們總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卻總是忘記,有時失去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想得到的東西,包括生命。
有時候,人們就像那個匪徒,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違背自我的事情,因為手中擁有的東西比別人多,最終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
在生活與工作中,人們總是牽掛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緒起伏。被負面人性牽著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灑脫的境界。美國詩人愛默生曾解釋過什么是成功:“笑口常開;贏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熱愛;獲得評論家真誠的贊賞,并容忍假朋友的出賣;欣賞美的事物,發掘別人的優點;留給世界一些美好,無論是一個健康的孩子,還是一個小園地或一個獲得改善的社會現狀,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過得更快樂自在,這就是成功。”其實,幸福成功的人生,并不是把自己的心和手都塞得滿滿的,那樣只會讓自己負重難行。相反,一個人若能擯棄不必要的世俗功利心,坦然看待得失成敗,才能超脫物我,找到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