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因問:“孔公算[1]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2]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注釋】
[1]算:推測、預計。
[2]揣:估量,忖度。
【譯文】
云谷禪師問我:“孔先生推算你一生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我就如實地把孔先生為我推算的命運告訴了他。云谷禪師說:你自己認真忖度思量一下,你是否應該考得功名?生命中應該有兒子嗎?
【解讀】
了凡先生對孔老先生給自己推算出來的命運深信不疑,這一點讓云谷禪師十分不理解。到底孔老先生給了凡先生推算出來的命運是什么樣的呢?到底是發生了什么才讓了凡先生有現在的這種表現呢?
對于云谷禪師的問題,了凡先生仍然是給出了如實的回答。他把孔老先生給自己推算出來的命運全部都告訴了云谷禪師,其中包括什么時候能考中科舉、什么時候能夠做官、會在什么地方做官、什么時候死亡還有命中無子等等。
聽完了凡先生的話,云谷禪師就更加不能理解了,為什么?因為孔老先生為了凡先生推算出來的命運并不是很好。
就拿命中無子這件事情來說,古人都重視孝道,都講究忠孝仁義,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是說,古時候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后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就是害怕沒有后代。漢族傳統上十分重視對祖先的祭祀,歷史上長期有設立宗祠和祖墳的傳統,即便是到了現代,漢族百姓依然保留著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傳統上,男性后裔肩負著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職責,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男性后代,其先祖就會無人祭祀,成為孤魂野鬼,這一情形被稱為絕后,就是對先祖最大的不孝。所以,重視傳宗接代成為漢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如果了凡先生命中沒有兒子,在當時來說,就是最大的不孝。
了凡先生的命運如此不好,他自己卻不去想辦法改變,而是堅持了二十年,一直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像孔老先生當初所推算的那樣的,一副認命的樣子。云谷禪師覺得了凡先生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于是便問了凡先生:“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云谷禪師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了凡先生自己覺得到底應不應該考中科舉,應不應該有兒子。
自從孔老先生的推算被一一驗證之后,了凡先生就沒有再反思過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運有沒有不妥之處,也從未懷疑自己的人生有沒有缺憾,能不能活得更圓滿。他早已被孔先生的預言牢牢束縛住,認為自己的人生就只能如孔老先生所說的那樣走下去。
當然,云谷禪師提出的這個問題不一定是非要了凡先生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不過是想提醒了凡先生要多想想,引導了凡先生反觀自己的命運。
人只有經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自己;只有去懷疑,才能具備改變命運的想法。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般來說,當一個人深深地陷入到某些事情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人是看不清自己的。就像了凡先生一樣,他只是深深地陷入了孔老先生為他推算出來的命運中,為此他忘記了去學習,忘記了自己的追求,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了,只知道按著那個命運走下去。但是不可否認,當一個人能夠真正地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人生。
但是,了凡此時并沒有想通,這從他的回答里面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