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過去了。我忽然想起翻閱《左傳》,看看春秋時的大戰。翻出來的是秦晉崤之戰。
春秋五霸的第二名晉文公剛死,還未葬,第三名秦穆公認為時機已到,立即發動戰爭。打了幾次,斷續經過五年,終于崤山一戰勝晉,成了霸業。這是春秋時一次關鍵性戰爭,不僅包括了鄭國、滑國和戎人、狄人,還含有商人弦高“犒師”的生動插曲,年幼的王孫滿從秦軍的紀律和禮貌預測勝敗的言論,真是信息豐富的音像帶。
這次戰爭好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前有序曲,后有尾聲,中間至少可分三集。打了三次仗,秦勝了最后一次,以一比二獲勝。這和下三番棋不同,不是三場兩勝,是“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幾百年后秦的最終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這一件歷史事實不但見于《春秋》三《傳》,而且《東周列國志》小說里也有。這是很有名的歷史故事,也是好文章,有不少精彩鏡頭和對話。我現在舊書新讀,談點感想。
記得小時候看到過古文家兼翻譯家林琴南(紓)老先生評選的《左孟莊騷精華錄》,其中選了這次大戰序曲的《蹇叔哭師(軍)》一節。這在三《傳》中都有。他選的是《左傳》的。《古文觀止》選的也是這一篇。秦穆公不顧老臣蹇叔的反對,發動戰爭。蹇叔在他發兵時去軍前哭軍中的兒子,還預言戰爭必在崤山函谷一帶,秦兵必敗。這等于公開對敵人供給情報還出謀畫策,實際上同時也是揭露敵人的可能戰略部署,對本國提出戰略建議,要求警惕敵人,可惜未得重視。文章結句是“秦師遂東”。林老先生評曰:“東字響極。”我當時還是小孩子,不大明白。從陜西打河南山西當然是向東。倘若是晉國出兵攻秦,向西打,西字就沒東字響了,那怎么辦?這顯然是小孩子和老先生對文章信息的解說不同,觀點有異:一論文章,一講事實。
現在老了,又翻閱記載,發現事情發展到末尾,三《傳》不同。《公羊傳》、《穀梁傳》都只有一句《春秋》經文:“秦人伐晉。”唯有《左傳》說到秦勝,“遂霸西戎”,還評論秦穆公能“知人”。顯然《左傳》的作者對后來秦國稱霸,甚至秦始皇統一天下,都心中有數,也許是預測,或者是見到較晚的形勢。《公羊》《穀梁》兩家未必沒有預測到或則見到形勢發展,可能只是不肯說,對戰局不滿意,有意把結局忽略過去,若無其事。秦穆公先敗后勝,對勝敗,對臣下,不論是反對他的或是打敗仗的,都處理得很好,有高效率。他對蹇叔哭師只是咒罵了幾句,沒有處罰,后來還作自我批評,并發揮人才理論。這篇文告收入《尚書》,作為最后一篇,題為《秦誓》。其中有一段還被引入《禮記》的《大學》篇。這篇后來獨立成書為《四書》之一。秦國這一段經典曾千百年傳誦不衰,由此可見,古人對歷史信息的處理和解說以至于判斷和記錄是各有各的道理的,不是隨便閑談像我這樣的。
重看這本書中的連續劇比小時候看不大一樣了,也悟出林琴南老夫子當年點出“東”字的“文心”。他是破譯密碼解說信息指導作文的。開卷忽有點滴新知,便寫下這些閑話。
一九九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