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計算機的誕生
計算工具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竹籌計數的“籌算法”,唐朝末年創造出算盤,南宋已有算盤歌訣的記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計算日趨復雜,開始出現較先進的計算工具。1642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式加法計算機,1654年出現了計算尺,1674年發明了乘法計算機,1822年研制成功差分機,1834年研制成功分析機,1887年研制成功手搖計算機,1936年制造了手搖式機械計算機,1941年研制成Z-3型計算機,1943年12月,“巨人”計算機運行,以后又出現了電動機械計算機和電子模擬計算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計算量越來越大,對計算速度和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原有計算工具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通常說到的“世界公認的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認為是1946年2月面世的“ENIAC”,如圖1-1所示,它主要是用于計算彈道。ENIAC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莫克利(J.Mauchly)和工程師埃克特(J.P.Eckert)等人共同開發的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
ENIAC機器中約有18000多只電子管、1500多個繼電器、70000多只電阻以及其他各種電子元件,占地面積170m2,功率為100kW。這樣一臺“巨大”的計算機每秒可以進行5000次加減法運算,相當于手工計算的20萬倍。雖然ENIAC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運算速度不過幾千次(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最快可達每秒萬億次),但它比當時已有的計算裝置的計算速度要快1000倍,而且還有按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數據的功能。ENIAC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開辟了人類使用電子計算工具的新紀元,科學計算的大門也被打開了。
盡管ENIAC是第一臺正式投入運行的電子計算機,但它不具備現代計算機“存儲程序”的思想。

圖1-1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