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計算機的發展階段

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先后以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元器件,共經歷了四代的變革。每一代的變革在技術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有一次質的飛躍。

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是電子管計算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因此也稱電子管時代。主存儲器先采用延遲線,后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軟件方面,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編寫程序。這個時期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龐大、耗能高、運算速度低(一般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內存容量小、可靠性差、價格昂貴。這一時期,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從事軍事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這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研究成果擴展到民用,形成了計算機產業,由此揭開了一個新的時代——計算機時代。其代表機型有ENIAC、IBM650(小型機)、IBM709(大型機)等。

第二代計算機(1959—1964)是晶體管計算機,這個時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晶體管,因此也稱晶體管時代。主存儲器采用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和磁盤。軟件方面開始使用管理程序,后期使用操作系統并出現了FORTRAN、COBOL、BASIC等一系列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并提出了操作系統的概念,計算機設計出現了系列化的思想。這一時期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壽命延長、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為數十萬次,最高可達每秒300萬次)、可靠性提高、內存容量也有較大的提高、價格不斷下降。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從軍事與尖端技術領域延伸到氣象、工程設計、數據處理以及其他科學研究領域。其代表機型有:IBM 7090、IBM7094、CDC 7600等。

第三代計算機(1965—1970)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用半導體存儲器代替了磁芯存儲器,外存儲器使用磁盤。軟件方面,操作系統進一步完善,高級語言數量增多,出現了并行處理、多處理機、虛擬存儲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應用軟件。軟硬件都向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壽命更長,能耗、價格進一步下降,運行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可靠性和存儲容量進一步提高,外圍設備種類繁多,計算機和通信密切結合起來,廣泛地應用到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其代表機器有IBM 360系列、富士通F230系列等。IBM 360系列是最早采用集成電路的通用計算機,也是影響最大的第三代計算機。它的主要特點是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美國控制數據公司(CDC)1969年1月研制成功的超大型計算機CDC 7600,速度達到每秒1000萬次浮點運算,它是這個時期設計最成功的計算機產品。

第四代計算機(1971年以后)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邏輯元件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一個小硅片上容納相當于幾十萬個到幾百萬個晶體管的電子元件。存儲器采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采用大容量的磁盤,并開始引入光盤。軟件方面,操作系統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發展了數據庫管理系統、通信軟件等。中央處理器高度集成化是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征。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10mm的單個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這些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的計算機日益小型化和微型化,應用和發展的更新速度更加迅猛,產品覆蓋巨型機、大/中型機、小型機、工作站和微型計算機等各種類型。

目前使用的計算機都屬于第四代計算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國家開始研制第五代計算機,研究的目標是能夠打破以往計算機固有的體系結構,使計算機能夠具有像人一樣的思維、推理和判斷能力,向智能化發展,實現接近人的思考方式。

這些年來,多媒體、網絡都如火如荼地發展著,所以,我們今天因計算機的發展而進入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静乐县| 平乡县| 凤阳县| 古丈县| 宁陵县| 嘉兴市| 同江市| 肇州县| 铅山县| 广丰县| 肇源县| 隆林| 乐东| 中江县| 镇平县| 黄山市| 深水埗区| 彰化市| 张家口市| 玛多县| 鞍山市| 宁陕县| 年辖:市辖区| 岢岚县| 游戏| 遂平县| 安康市| 元氏县| 成武县| 任丘市| 加查县| 嘉善县| 齐河县| 清水县| 扬中市| 洛浦县| 页游| 稷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