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山西建筑 鑒賞篇

山西 合院

合院式民居是山西傳統民居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因其房屋向心圍合成院,而被稱為“合院”。合院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東西,倒座居南朝北,整體呈方整的平面狀。

一般合院分前院后院,前院稱外院,后院又叫內院,是主要成員的起居之處。合院中巷道貫通,甬路相連,門中有門,院中套院,個個規整如一。甬道把整個住宅劃分成多個獨立的院子,而每處院子必從吉祥意或經文說取名。合院多為青磚灰瓦,其院墻高深,屋宇精雅,按照上下內外、長幼尊卑的順序排列著,體現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禮制秩序。

正房

也稱上房,是大院的主房,位于宅院中軸線上的靠北方位,是全院等級最高的的屋舍。正房中間的一間稱為堂屋,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兩側為臥室。

影壁

也稱照壁,故稱蕭墻,功能為遮擋外人的視線,是庭院的第一道屏障,同時也極具裝飾功能。照壁可位于大門內,也可位于大門外。

大門

山西合院的大門通常開在東南角。

庭院

指正房前的院子,是一個封閉性的場所。庭院可種樹或花作為點綴。

廂房

廂房位于正房前庭的左右兩側,用來住人。廂房的建筑規格、工料、裝修比正房的等級低一些,是晚輩居住的地方。東廂房的地位高于西廂房。

倒座

倒座房是整個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因其門窗都向北,采光不好,因此一般作為客房或者下人居住的房間。其最東一般為私塾,最西一般為廁所。

山西 下沉式窯洞

下沉式窯洞也稱為“天井院”,是在平坦的黃土高原上由地面向下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再在坑的四面土壁上逐次開鑿窯洞,就像一個下沉的四合院。窯洞一般深達7米以上,旁邊會布置一個斜坡道作為出入甬道。

窯洞的地面通常會設有矮墻,用于防止人畜掉落,有些人家還會加上瓦當、滴水,就像屋檐一樣。窯洞的正面除了主門以外,大部分是增加通風及采光的高窗,窗上貼著色彩鮮艷的剪紙窗花。

窯洞的院落中通常布置有照壁,并且種植花草樹木。院中還會挖鑿“滲井”來儲存雨水。大門的斜坡也會設置止水槽。

地平面

可以做麥場用,但是不能種植蔬菜花草,防止土地松動。

照壁

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通氣窗

開在門的上面,促進空氣流通。窗上設棉、毯子做成的窗簾,白天卷起通風,晚上放下保暖。

矮墻及出檐

為了防止人畜跌落到窯洞下面。

設于靠門窗之處,這里采光佳,通風良好??淮蚕略O煙道,冬天可取暖。

山西 照壁

照壁,俗稱“影壁墻”,是中國建筑獨有的形式,起源于西周時期,流行于明朝。照壁在古代被稱為“蕭墻”,南方人稱為“照壁”,北方人稱為“影壁”,原屬于宮廷、郡署、廟堂、寺院中的建筑,后來也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照壁的由來說法很多,比較主流的說法源于風水,認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建筑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而避免氣沖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門前面置一堵墻,為了保持“氣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故形成“照壁”這種建筑形式。

照壁的結構

一般的照壁主要由壁座、壁身、壁頂三部分組成,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別,很多細節之處差別還是很大的,現以山西靜升古鎮王家大院的照壁為例,簡述照壁的結構。

壁頂

壁頂部分的作用和房屋上面的房頂的作用基本相同,伸出的檐口以保護壁身。它們的形式多做成與普通房屋子屋頂一樣,有四面坡的廡殿頂和歇山、懸山、硬山四種形式,按照壁的大小和重要程度而分別采用。各種形式的照壁頂雖然面積不大,但依然上面鋪筒瓦,中央有屋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垂脊兩端有小獸,四角一樣有起翹,具有屋頂一樣的各種部件與裝飾。

磚雕

常用陰線刻、浮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題材以民間故事、歲寒三友、花草異獸等祈福納祥的紋樣為主。

照壁裝飾

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大多建有飛檐,壁面的周邊繪有各種彩色圖案;在照壁的中間區域繪制各種式樣的山水圖畫,或題寫寓意美好的詩詞歌賦,或鑲嵌精美的大理石圖案,使照壁顯得高雅秀麗,充滿文化內涵。照壁中間還常有各種題字,一般為四字題詞,如“蒼洱毓秀”“風花雪月”“清白傳家”“吉祥之家”等;也有的人家根據照壁方位題寫吉祥的字句,如院落之東的照壁題書“紫氣東來”,南邊的照壁題書“彩云南現”等,也有題寫一個大“福”字的。

壁身

壁身部分是照壁的主體,它占據整座照壁的絕大部分,是照壁進行裝飾的主要部位。一般的壁身都是砌出框架,框芯表面用一尺見方的方磚或琉璃磚斜身45度鋪砌,中心和四角可有琉璃或磚雕成的吉祥詞語或花卉,如“福”字、“壽”字,或花鳥動物,寓意吉祥。

壁座

壁座部分是整體照壁的基座,考究的照壁,壁座用磚、石雕砌成須彌座。

襯景

照壁前面院落中,一般還有花臺陪襯,花臺多用大理石砌成,內栽松、竹、梅、蘭等花木,花臺上一般還要放置各種盆景。

漢代 建筑鑒賞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昌盛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建筑產生顯著的進步,形成了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它的突出表現是木架建筑漸趨成熟,磚石建筑和栱券結構有了很大發展。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筑,十分宏偉華麗。

臺基

漢代建筑部分廳堂和樓閣都有較高的臺基,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劃分,包括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臺基多為夯土夯實,外包花紋磚。高臺建筑臺基很高,西漢早年有幾十米高的,以后逐漸降低。

屋頂

漢代建筑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頭);檐口、脊多是直線,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翹的例子。

色彩

在色彩方面,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傳統并加以發展,如宮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繪;墻壁界以青紫或繪以壁畫;官署則用黃色。西漢建筑的色彩多是紅黑配。

對稱

漢代開始運用中軸對稱的手法對宮殿建筑群、禮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間的組合進行布局,這種手法一直被其后的歷代統治者所沿用,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

漢代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設“闕”——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臺子。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漢代闕廣泛運用在宮殿建筑、園林及陵墓建筑中,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檐三部分。

畫像石

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所屬建筑,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筑。畫像石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巔峰。

斗拱

斗拱在漢代已經普遍使用,但是形制尚未確定,種類十分繁多,可謂達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唐代 建筑鑒賞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建筑的營造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其宮殿建筑風格規模宏大,布局嚴整;佛塔作為磚石建筑的代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木建筑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筑的代表有唐長安城、大雁塔、小雁塔、南禪寺、佛光寺等。

窗戶

以直線或直欞為主,并無復雜的紋樣,不能開啟,呈現出樸實和氣魄宏大的特色。

簡單而粗獷的鴟吻

鴟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唐代木構建筑的鴟吻一般作鴟鳥嘴或鴟鳥尾狀,其風格簡單粗獷,明清時期采用獸吻的形式,且比較秀麗繁復。

屋檐平緩

唐代建筑屋面坡度比漢代略曲,比明清則更加舒展平遠。

結構簡單

唐代木構建筑整體上一眼看上去的特點是簡單大方,樸實無華。

斗拱碩大,出檐深遠

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較為深遠。

蓮花柱礎

唐代柱礎多用蓮花柱礎,比較矮平。

柱子較粗

唐代木構建筑的柱子比較粗,而且下粗上細,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

色調簡潔明快

唐代木構建筑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一般均為紅白兩色或黑白兩色。黃色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

唐代壁畫

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體現了唐畫的風韻。

唐代彩塑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佛教人物塑像33尊。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33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

宋代 建筑鑒賞

宋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規模一般比唐朝小,建筑風格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麗輕柔,建筑方式日趨系統化與模塊化,出現了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營造法式》。位于山西太原的晉祠圣母殿就是中國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裝飾

與漢、唐的建筑色彩的簡單風格不同,宋代建筑,木架部分開始采用各種華麗的彩繪,非常炫目。宋代裝飾紋樣著力于建筑細部的刻畫,氣魄遠遜于唐。

屋頂

宋代建筑,屋頂不像唐代屋頂曲線比較平緩,風格渾厚,而是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

角柱生起

“生起”意為建筑物檐柱的柱高由當心間向兩端逐漸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優美的曲線。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僅當心間為直線段,其余全由曲線組成。屋脊也因此用生頭木將脊槫的兩端墊高,形成曲線,使之與檐口相呼應。

副階周匝

殿身四周設有回廊,是《營造法式》所謂“副階周匝”(塔身、殿身周圍包繞一圈外廊)的實例。

柱子

宋朝時候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減少部分內柱以增加建筑室內空間的方法)。圣母殿柱子上有蜿蜒欲動的飛龍,稱蟠龍柱,豪放健美。

宋代是中國古代橋梁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橋梁長度是空前的,而且造橋技術日臻完善。圣母殿前的“魚沼飛梁”,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

整體風格

宋代建筑規模一般比唐朝小,建筑風格也不如唐代雄渾,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注重裝飾,絢爛而富于變化。

門窗

與唐代多采用板門與直欞窗不同,宋代大量使用格子門、格子窗,門窗格子除方格外還有球文、古錢文等,改進了采光條件,增加了裝飾效果。

室內

在室內布置上,唐代以前的室內空間分隔主要依靠織物來完成,宋代則主要采用木裝修。宋代家具基本上廢棄了唐以前席坐時代的低矮尺度,普遍因垂足坐而采用高桌椅,室內空間也相應提高。

宋代彩塑

宋代彩塑以真人為依據,真實自然,具備凡人氣質,縮短了人與神的距離。圣母殿內有宋代侍女塑像共44尊,她們個個眉目傳神,栩栩如生,是宋代彩塑藝術中的杰作。

明代 建筑鑒賞

明朝的建筑樣式,上承宋代營造法式的傳統,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建筑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明初的建筑風格,與宋代、元代相近,古樸雄渾,明代中期的建筑風格嚴謹,而晚明的建筑風格趨向繁瑣。

斗拱

由于明代宮殿、廟宇建筑的墻用磚砌,屋頂出檐就可以減小,斗拱的作用也相應減小,但是由于宮殿、廟宇要求豪華、富麗的外觀,所以失去了原來意義的斗拱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

琉璃

明代的琉璃面磚、琉璃瓦的質量提高了,應用面更加廣泛。早期琉璃瓦用粘土制坯,明代琉璃瓦采用白泥制坯,燒成后質地細密堅硬,強度較高,不易吸水。琉璃面磚廣泛用于塔、門、照壁等建筑物。琉璃瓦以黃色為最高等級。

磚的使用

元代之前,雖有磚塔、磚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墻為主,磚僅用于鋪地、砌筑臺基與墻基等處。從明代開始采用磚墻。

官式建筑的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

如門窗、格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彩畫以旋子彩畫(一種在藻頭內使用帶卷渦紋的花瓣的彩畫)為主要類型。房屋的主體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格下陰影部分,則用綠藍相配的冷色。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磚墻瓦頂。

民居屋頂

隨著明朝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民居建筑中硬山頂得以大量采用。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于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明代家具

由于明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所產的花梨、紫檀等優良木材不斷引進中國。這些熱帶硬木質地堅實、木紋美觀、色澤光潤,適宜制成各種精致的家具。

風水

風水術到明代達到極盛期,無論是民間村落、住宅、墓地、佛寺或者帝王陵墓,都受到風水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在建筑選址上,影響尤為突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寿宁县| 政和县| 元朗区| 大姚县| 吉安县| 永州市| 阿拉善盟| 武邑县| 金溪县| 钦州市| 富蕴县| 三门县| 荔浦县| 华安县| 保靖县| 惠安县| 遵义县| 明溪县| 边坝县| 泸溪县| 宁城县| 芮城县| 浪卡子县| 城市| 全州县| 红河县| 虎林市| 昆明市| 濮阳县| 光山县| 镶黄旗| 东乡族自治县| 阳原县| 泗阳县| 清丰县| 肇东市| SHOW| 洛隆县| 柯坪县| 丰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