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中國最美古建筑:山西(第2版)
- 《親歷者》編輯部編著
- 3612字
- 2019-09-30 12:01:36
山西建筑 歷史篇

山西 建筑歷史大事記
山西建筑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建筑藝術在宋、遼、金、元時期,已經發展得極為輝煌,這一時期留下了大同善化寺、洪洞廣勝寺等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建筑精品。從唐朝至清朝,山西相繼出現了大量的寺、院、廟、庵、宮、觀及其中的殿、塔、冢等建筑物,其中在唐代滅佛事件中大量寺廟被毀掉。到了明末,由于軍事防御需求,山西開始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城墻。
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
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成,前后計60多年,由著名和尚曇曜奉北魏文成帝旨意主持開鑿。
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
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恒山,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建造朔州崇福寺。
北齊時期
北齊將晉陽(今太原)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社會經濟得到相當發展,社會安定。山西的商業在這個時期發展迅速,山西商人用其所積累的巨額財富在各自的家鄉修家建院,使得山西的晉商大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晉中地區的深宅大院最為集中,喬家大院最為著名。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
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在平遙創立,此后平遙發展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
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
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在阿育王舍利舊址重建俱廬舍寺,改稱廣勝寺。
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
平陽堯廟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
西漢后元七年(公元前163年)
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
元朝初年
呂洞賓(號純陽)被道教全真派奉為北五祖之一,永樂鎮傳說是呂洞賓的故鄉,元太宗十二年(公元1240年)在此建“大純陽萬壽宮”,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主體工程竣工,后改稱“永樂宮”,至正十年(公元1358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前后歷時120余年。

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
建大同華嚴寺,作為遼國皇室宗廟,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擴建。
公元386年
鮮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這是大同建城的開始。
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
由遼興宗的蕭皇后倡導,田和尚奉敕募建成應縣木塔,至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增修益完。
兩漢之際
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后),五臺山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
唐大中元年(公元874年)
唐宣宗繼位,敕復佛寺,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
“會昌法難”即唐武宗滅佛事件席卷全國,五臺山及全國的諸多寺廟被毀,南禪寺由于地處偏遠才幸免于難。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平遙縣城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城墻。
明朝末年
流寇肆虐,山西部分村莊修建城墻、軍事城堡等防御性建筑來抵御流寇的劫掠。
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
創建古青蓮寺,初名“硤石寺”。創始人曇始是我國第一位到高句麗傳教之人,是我國北方凈土宗教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我國佛門武功的開創者。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
柳氏后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同進士出生,為光宗耀祖,大興土木,建宅于西文興村,始修祠堂,繼修文廟、關帝廟等。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
解州關帝廟始建,這是中國最早的關帝廟。
山西 古建筑分布

山西為文物大省,古建數量全國最多,它的建筑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到樓塔橋梁陵墓等,門類齊全。這些建筑的分布,數量上以長治市、晉城市為冠,建筑規模以雁北地區和大同市為首,時代上當數五臺縣南禪寺最早。
從時代上看,五臺縣分布著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兩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建筑。明清建筑在山西境內隨處可見,懸空寺、五臺山等都是其代表性建筑。在地域上,晉中有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民居建筑;長治的寺廟、道觀建筑則比較多,如天臺庵、大云院、龍門寺等都在這里。另外,太原、臨汾、運城等地也分布著大量的寺、塔、殿等古建筑。
大同
云岡石窟、善化寺、華嚴寺、大同九龍壁、禪房寺塔、大同關帝廟大殿、同觀音堂、懸空寺、荊莊大云寺大雄寶殿、渾源永安寺、渾源圓覺寺塔、律呂神祠、渾源文廟、左權文廟大成、葦則壽圣寺、寺坪普照寺大殿
朔州
崇福寺、廣武城、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凈土寺
忻州
南禪寺大殿、佛光寺、五臺山古建筑群、廣濟寺大雄寶殿、延慶寺、徐向前故居、羅寺、阿育王塔、邊靖樓、長城—雁門關、代縣文廟、洪福寺、定襄關王廟、閻家大院、巖山寺、三圣寺、公主寺、秘密寺、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
太原
晉祠、龍山石窟、竇大夫祠、天龍山石窟、凈因寺、明秀寺、多福寺、永祚寺、太原大關帝廟、太原清真寺、太原純陽宮、太山龍泉寺、崇善寺大悲殿、唱經樓、晉源阿育王塔、晉源文廟、太原文廟、狐突廟、清源文廟、清徐堯廟、不二寺、帖木兒塔、陽曲大王廟大殿、前斧柯懸泉寺、辛莊開化寺
呂梁
安國寺、天貞觀、義居寺、善慶寺、磧口古建筑群、卦山天寧寺、交城玄中寺、孝義三皇廟、孝義天齊廟、孝義慈勝寺、則天廟、上賢梵安寺塔、香嚴寺、玉虛宮下院、太符觀、汾陽五岳廟、文峰塔、杏花村汾酒作坊、柏草坡龍天土地廟、興東垣東岳廟、后土圣母廟
臨汾
牛王廟戲臺、東羊后土廟、堯陵、鐵佛寺、郎寨磚塔、麻衣寺磚塔、大悲院、東許三清廟獻殿、南林交龍泉寺、師家溝古建筑群、廣勝寺、洪洞玉皇廟、洪洞關帝廟、洪洞商山廟、凈石宮、四圣宮、南撖東岳廟、喬澤廟戲臺、石四牌坊和木死牌坊、樊店關帝廟、丁村民居、汾城古建筑群、普凈寺、靈光寺琉璃塔、襄陵文廟大成殿、千佛庵、隰縣鼓樓、七里腳千佛洞石窟、霍州州署大堂、霍州觀音廟、媧皇廟
運城
解州關帝廟、泛舟禪師塔、舜帝陵廟、寨里關帝廟獻殿、郭村泰山廟大殿、常平關帝廟、運城太平興國寺塔、運城關王廟、池神廟及鹽池禁墻、萬榮東岳廟、萬榮后土廟、萬榮稷王廟、萬榮稷王山塔、中里莊八龍寺塔、萬榮旱泉塔、南陽村壽圣寺塔、薛瑄家廟及墓地、閆景李家大院、臨晉縣衙、妙道寺雙塔、閭原頭永興寺塔、張村圣庵寺塔、二郎廟北殿、埝堆玉皇廟、松村永興寺、大洋泰山廟、上馮圣母廟、夏縣文廟大成殿、絳州大堂、福勝寺、稷益廟、白臺寺、喬溝頭玉皇廟、龍香關帝廟、新絳龍興寺、三官廟、泉掌關帝廟、絳州文廟、北池稷王廟、古垛后土廟、河津臺頭廟、玄帝廟、青龍寺、稷山稷王廟、北陽城磚塔、南洋法王廟、稷山大佛、太陰寺、景云宮玉皇殿、董封戲臺、長春觀、南柳泰山廟、絳縣文廟、喬寺碑樓、永樂宮、清涼寺、廣仁王廟、芮城城隍廟、巷口壽圣寺磚塔、后稷廟、郭家莊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陽泉
冠山天寧寺雙塔、冠山書院、開河寺石窟、大王廟、府君廟、坡頭泰山廟、藏山祠
晉中
祆神樓、介休后土廟、張壁古堡、回鑾寺、介休東岳廟、太和巖牌樓、介休五岳廟、介休城障廟、云峰寺石佛殿、介休源神廟、安禪寺、無邊寺、真圣寺、光化寺、曹家大院、凈信寺、新村妙覺寺、范村圓智寺、普光寺、福田寺、孟家溝龍泉寺、平遙城墻、鎮國寺、雙林寺、慈相寺、平遙文廟、清虛觀、金莊文廟、平遙清涼寺、平遙城隍廟、日升昌舊址、襄垣慈勝寺、干坑南神廟、北依澗永福寺過殿、梁家灘白云寺、平遙惠濟橋、雷履泰舊居、平遙市樓、南政隆福寺、昔陽崇教寺、石馬寺石窟、福祥寺、崇圣寺、資壽寺、晉祠廟、靈石后土廟、王家大院、靜升文廟、喬家大院、興梵寺、渠家大院
長治
三嵕廟、真澤二仙宮、莊頭天仙廟、寶峰寺、先師和尚舍利塔、石室蓬萊宮、天臺庵、大云院、龍門寺、淳化寺、明惠大師塔、九天圣母廟、佛頭寺、回龍寺、夏禹神祠、金燈寺石窟、北社三嵕廟、北社大禹廟、北甘泉圣母廟、西青北大禹廟、洪濟院、大云寺、會仙觀、武鄉真如寺、沁縣大云院、普照寺大殿、南涅水洪教院、原起寺、東邑龍王廟、李莊文廟、李莊武廟、靈澤王苗、昭澤王廟、襄垣文廟、襄垣永惠橋、襄垣昭澤王廟、襄垣五龍廟、法興寺、崇慶寺、天王寺、小張碧云寺大殿、布村玉皇廟、韓坊堯王廟大殿、長子崔府君廟大殿、義合三教堂、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前萬戶湯王廟、中漳伏羲廟、大中漢三嵕廟、正覺寺、玉皇觀、北和炎帝廟、觀音堂、潞安府城隍廟、潞安府衙、馬廠崇教寺、關村炎帝廟、長寧大廟、辛村天齊王廟、黎城城隍廟
晉城
柳氏民居、湘峪古堡、郭壁村、竇莊、青蓮寺、玉皇廟、晉城二仙廟、澤州岱廟、北義城玉皇廟、周村東岳廟、大陽湯帝廟、碧落寺、河底成湯廟、尹西東岳廟、西頓濟瀆廟、壇嶺頭岱廟、川底佛堂、史村東岳廟、水東崔府君廟、薛莊玉皇廟、坪上湯帝廟、府城關帝廟、下交湯帝廟、開福寺、潤城東岳廟、海會寺、郭峪村、砥洎城、陳廷敬故居、南吉祥寺、北吉祥寺、龍巖寺、小會嶺二仙廟、崔府君廟、西溪二仙廟、石掌玉皇廟、白玉宮、南神頭二仙廟、寺潤三教堂、三圣瑞現塔、崇安寺、北馬玉皇廟、南召文廟
晉城-高平
姬氏民居、開化寺、游仙寺、定林寺、西李門二仙廟、中坪二仙宮、二郎廟、清夢觀、古中廟、羊頭山石窟、大周村古寺廟建筑群、高平嘉祥寺、三王村三嵕廟、良戶玉虛觀、南莊玉皇廟、建南濟瀆廟、石末宣圣廟、仙翁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