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40年歷程的自發選擇

(一)中國企業40年來企業戰略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短缺經濟、計劃經濟走向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國企業也基本上是從沒有戰略向“機會導向”轉變,又從“機會導向”向戰略導向轉變。而只有當市場機制越來越規范、競爭越來越激烈時,企業才必須考慮如何以差異化的手段確立市場競爭優勢,才產生了對戰略的需求。同時,戰略的本質要求企業放棄暫時的利益,追求長遠的目標。只有當政策環境,產權保護等使得企業家對企業的長期運營產生預期和期望時,他們才有長期規劃,持續投入的戰略思考動力。從機會導向到戰略導向的演變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尋租”階段、90年代初期的“一招鮮”階段和21世紀初至今的“全面競爭”階段。

經過市場40年的優勝劣汰,如今公認的標桿性企業,其實都是戰略最清晰的企業。例如,華為1997年成稿《華為基本法》,它所包含的戰略思考、企業定位、模式選擇是非常清晰的,華為戰略的前瞻性令人肅然起敬。這也是華為能夠在過去的幾年突飛猛進的重要原因。再如萬科,這家從1993年就開始以“做減法”進行戰略聚焦的企業,其戰略即使到2002年還經常被人詬病。但從2003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快速市場化,萬科長期積累的戰略和系統管理能力,開始爆炸性地發揮出來,大大拉開了和跟隨者的距離。

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市場經濟,包括和國際接軌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熟,戰略驅動的企業也因而越來越多,涌現了一批如阿里巴巴、盛大、蒙牛、如家、分眾等有著清晰戰略的新一代領軍企業。當市場資源調配的能力越來越強時,戰略的優勢很容易被釋放出來,快速拉大和對手的差距。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而戰略的重要作用在未來將更加凸顯。

(二)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40年來的實踐結果

戰略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導企業發展的方向。正是由于中國經濟處在新產業快速成長、傳統產業升級的轉折點,是否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企業發展的大格局和最終的成就。戰略的重要性將被極大地放大,這將是戰略主導的時代。戰略就是找出你既想做、又可做、又能做的,就是你該做的。戰略的精髓在于選擇、放棄、與眾不同。卓越的戰略最需要企業領導者的見識和膽略。在越來越充分的市場競爭中,清晰、明確、可行的戰略,是企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中國經濟在結構性巨變的時候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企業又必須在這時候完成戰略布局,搶占下一回合競爭的制高點。大變革的時代要求良好的大局觀和敏銳的戰略眼光。當前,企業戰略中最為重要的是,企業的戰略制定已不能僅從企業自身考慮,一定要向企業的上下游延伸,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同時,企業戰略的制定已經不能僅局限于區域甚至國內市場,要有全球的視野。因此,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制定戰略的自身需求,也是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自發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制造業、流通業、農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核心內容,是由于分工的高度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也使許多企業從單個企業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組織者演變為鏈條的組織者和集成商。然而直到最近,中國企業對這種發展還跟進得很不夠。中國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落后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所遭遇的沖擊中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因此,發展現代物流業,把供應鏈管理確定為發展新的流通方式的首要任務,就變得十分緊迫。”

二、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

由平安銀行聯合中國經營報、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中華商務網、現代物流報、華南理工大學供應鏈整合與創新服務研究所及精確市場研究集團等共同發起“2012年中國供應鏈管理(金融)調查”對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做了較為全面的描述,根據調查報告,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借鑒和汲取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和實踐,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依然明顯。阻礙企業供應鏈管理提升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制和理念上的,同時也有信息化水平、風險及誠信體系方面的原因。

1.組織管理方面

調查發現,一是公司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訪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較熟悉兩個狀態,而只有10%的企業高層顯示對供應鏈管理非常熟悉。二是大多數企業(72%)沒有在企業內部設置供應鏈管理部門,企業內部缺乏統一協調和組織計劃、采購、生產、銷售等活動的專職部門,無法對客戶需求和變化做出快速反應。三是供應鏈管理方面人才短缺。調查顯示90%的企業缺少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四是資金投入方面相對不足。有專門的資金與撥款的受訪企業僅占14%,必要時才投入或資金不足的占53%。五是大部分企業對上下游合作共贏基本形成共識。調查發現,75%的企業認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應鏈體系需合作共贏;同時在產品設計和業務流程設計上都希望與供應鏈合作企業開展廣泛的合作。

2.成本方面

調查顯示,成本控制列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任務。59%的受訪企業特別是鋼鐵、煤炭行業的企業明顯感受到成本壓力;47%的企業認為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IBM在2009年對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400位負責企業供應鏈策略制訂和運營的高級主管采訪之后發現,供應鏈主管們將成本控制列為頭等任務。調查認為:通過改進業務流程、運用IT技術、使用供應鏈金融等手段去提升供應鏈的可視化、自動化,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保持供應鏈整體的穩定性。調查發現:企業對供應鏈在降低公司成本上起到的作用總體持正面態度。同時,企業的規模越大,對公司成本的降低越明顯。

3.風險方面

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存在著形形色色的風險。總體來說,由生產所需原料、零部件斷貨,不能足額供貨,不能按時供貨等原因引起的供貨風險成為影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最主要風險;其次,為與生產安全、運輸安全,產品本身的安全性等相關的安全風險及受政策法律法規、環保要求等影響的政策風險、環境風險的影響相對較小。但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將政策風險列為與供貨風險同等程度的影響要素。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對影響供應鏈管理的風險要素排序上基本無差異。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已經開始在風險識別、風險規避或風險監控上有所動作;有38%的企業已開始進行思考如何管理風險;只有不到一成的企業還未進行任何動作。大型企業在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方面要遠遠領先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在風險識別、規避或監控上開展行動的比例占受訪企業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業的比例僅約為47%。

4.可視化方面

無論是企業內部可視化,還是企業所在供應鏈上下游的可視化對提升供應鏈各成員的反應速度、決策質量及風險管理能力等至關重要。本次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由于缺乏支持內部業務流程的系統,或有系統但缺乏與上下游及外圍系統之間的延伸和集成能力,供應鏈的可視化程度不高,物流運輸環節尤為明顯。調查顯示:只有46%的受訪企業采用了ERP或核心業務系統支持供應鏈管理流程。其中,采用的ERP或核心業務系統也沒有對企業的業務流程做到全覆蓋,主要支撐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環節,但是對運輸管理模塊的系統支持相對較弱。大部分企業往往不能直接在系統中看到貨物在途信息,而需要單獨登錄到物流企業的網站去查詢此類信息。總體來看,整個物流過程中的信息透明性一般,有70%的受訪企業只能看到部分數據或由于缺乏系統支持,看不到數據;同時能看到的部分存在數據更新不及時、不準確等現象。

5.數據分析和挖掘方面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企業(74%)缺乏商業智能類(BI)的系統支持,不能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加工和解讀。零售和醫藥行業對BI系統的應用相對較其他行業廣泛。大型企業在ERP或核心系統及商業智能類系統的應用方面較中小企業普及,系統模塊所支持的供應鏈各環節也比中小企業全面。

6.在上下游的協同方面

企業與其上下游之間的數據傳遞有相當部分還采用紙質文件、電子郵件等比較原始的方式完成,通過系統接口的比例少,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下游信息的共享。企業對從下游最終客戶或經銷商處獲得的庫存、實際銷售、銷售預測等數據的滿意度不是很高,只有30%左右的企業認為該類數據能滿足需求。同時,在與上游分享數據方面,有33%的受訪企業與上游供應商沒有分享任何數據;在有數據分享的企業中,與上游分享產品庫存數據是主流趨勢,其次為生產預測計劃。鋼鐵和汽車兩行業的企業與上游供應商分享數據的程度較其他行業高。

(二)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是中國企業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企業面臨著外需乏力、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產能過剩與競爭加劇的多重壓力和嚴峻挑戰,從單個企業競爭發展到供應鏈條相關伙伴協同增效、協力發展日漸成為商界共識。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供應鏈涉及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美國國土安全部2012年發布的《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闡述了美國政府在加強全球供應鏈,保障美國人民的福利和權益以及國家經濟繁榮等方面的策略。2014年北京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價值鏈、全球供應鏈與全球產業鏈互聯互通的戰略構想。

隨著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全球采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已成為國際企業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因此,全球供應鏈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被引入并得到普遍應用,成為跨國企業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世界已進入全球供應鏈時代,中國企業無論是制造企業還是物流企業都需要找準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制定適應新的格局的供應鏈管理發展戰略,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

1.確定供應鏈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擴展。制造業企業、物流企業都應重視供應鏈。供應鏈取代物流,不僅是理論的發展,更是時代的變革。它對制造業所起的作用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研究供應鏈發展趨勢,分析所處區域的供應鏈結構,打造供應鏈服務基地,不僅關系到物流產業發展的問題,更涉及未來區域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建議加強供應鏈戰略研究,走供應鏈管理之路,提升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

2.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為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提供組織保證

供應鏈管理涉及企業內部采購、銷售、財務、物流等多個職能部門,同時協同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的決策與流程也跨越了企業的產權邊界。如此復雜而重要的管理活動,需要頂層設計和管控。建議核心企業設立首席供應鏈管理官,面向市場統籌協同計劃、采購、生產、銷售、物流等供應鏈管理目標與活動。首席供應鏈管理官的設立也有利于推動企業與上下游之間的協同作業,幫助企業放眼供應鏈全局去思考與優化供應鏈,以系統最優替代個體最優,提升供應鏈敏捷性和實現及時生產,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系統管理供應鏈風險,創造各方共贏的局面。

3.加快供應鏈新技術的應用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和IT技術帶動了電子商務的應用和發展,企業的可視化、GPS、GIS、RFID、物聯網、大數據和云服務等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供應鏈模式的變革。大型企業是新技術應用的主力軍,如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采用自建供應鏈管理平臺實現供應鏈電子商務,并通過其對上下游的影響力,帶動上下游和產業群的電子商務應用。在國內,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在線銷售、采購等活動,隨著在線B2B商務技術的日漸成熟穩定,大中型企業也可以考慮采用外包、在線租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服務的輕資產方式,提高生產經營和流通效率。在美國,有不少大的零售商和制造商,通過第三方的供應鏈云服務平臺,連接供應鏈的上下游。

4.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供應鏈體系的統一性

就商品編碼而言,企業、物流公司、銀行等各方現時對同樣商品的識別表達和編碼根據不盡相同。各方系統的對接,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互與共享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實現商品編碼的統一。同時,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接和平臺與平臺之間的交互也涉及接口、傳輸協議、數據類型等標準問題。在行業內部及行業與行業之間無法做到統一的情況下,應該鼓勵從事不同標準間的數據傳輸和交互的中間型平臺的孵化和培育。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也應推動制定行業化的標準,并在推廣應用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5.政府推動,鼓勵企業供應鏈體系建設

一方面,引進世界一流的物流供應鏈公司到國內投資企業,并鼓勵本地企業與國際企業的合作,學習國際企業先進的物流供應鏈理念和實踐;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確實的計劃幫助本土物流供應鏈企業走出國門,發展成為國際企業,加快中國企業供應鏈體系建設。

6.培養人才,為企業供應鏈管理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供應鏈管理人才缺失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和供應鏈金融,進一步擴大了供應鏈管理的人才缺口。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正在加速供應鏈優化變革的進程,特別是各類垂直網站、電子商務平臺發揮了巨大的產業集聚效應,掀起了去渠道化的產業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浪潮,給供應鏈管理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帶來了空前的挑戰。

撰稿人:丁俊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研究員

    王 輝 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博士后

    董天勝 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高級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池州市| 炉霍县| 如皋市| 海晏县| 靖江市| 聂拉木县| 高密市| 沧州市| 牙克石市| 丹寨县| 临潭县| 安塞县| 呼伦贝尔市| 达孜县| 阿勒泰市| 丽水市| 绥中县| 康乐县| 安西县| 乡宁县| 汤原县| 茶陵县| 安宁市| 略阳县| 元氏县| 神池县| 灵石县| 湘潭县| 玛多县| 上犹县| 嘉峪关市| 莱州市| 海晏县| 深水埗区| 舒城县| 马龙县| 厦门市| 甘洛县| 宝山区|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