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供應鏈國家戰略
  • 丁俊發
  • 6127字
  • 2019-10-29 15:21:22

第二節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企業的革命性變革

自從1978年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GDP和國民收入大幅增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金融業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諸多成就中,企業變革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一、中國40年來企業改革思路與措施的回顧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改革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92年的放權讓利,探索兩權分離階段。該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既有產權制度的框架下,探索各種形式的靈活經營機制。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978年試行的“擴大企業自主權”,1983年開始的“利改稅”,1987年推行的“承包制”等。第二階段是1992-2002年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該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公司制企業制度為方向,全面構建現代化的企業微觀產權制度、經營體制、管理體制。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997年開始的以“債轉股”為主要方式的國有企業脫困,以公司制改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等。第三階段是2002-2012年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階段,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該階段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國有經濟和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產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從一般性、競爭性產業中逐步退出。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通過兼并、收購、資產重組、剝離等方式和手段實現“抓大放小”的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第四階段是2013年至今改革深化階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導,加速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國有經濟從國有資產管理向國有資本管理轉變。

從中國企業改革的過程來看,中國的企業改革遵循著一條較為明確的線索,即在改革的內容方面,遵循從尋求既有產權制度框架下的經營機制創新,到實現企業產權制度變革的改革路徑;在改革的領域方面,遵循著從企業制度改革到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從微觀領域到宏觀領域的改革線索。其核心的目的是實現企業實力提升,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富有活力的微觀主體。

在這一改革思路的引導下,中國的企業改革包含了四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除極少數特殊壟斷性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獨資公司以外,大多數企業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做到股權多元化;一部分效益好、規模大、有發展前途和較強競爭能力的企業,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多方面的資金入股,實現股權社會化。股東按股權比例,分別派出人員組成董事會,或通過股東大會,選舉組成董事會,作為所有者的代表,全權負責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打破原有國有企業處于政府主管部門控制之下、很難避免主管部門對企業生產經營隨意干預的現象,從制度上促使政府與企業之間分離。

在管理體制方面,建立起明確的公司治理機制。股東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股東會選出的董事會,負責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總經理在董事會的領導下,負責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工作;監事會負責進行監督。從而在企業的所有者、決策者、執行者和監督者之間,確立起一種既能相互協調合作,又能相互制衡監督的機制。在制度上促使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合理分離及其正常實施。

(二)以管理原則、管理組織和管理方式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

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創新,是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增值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行政化、多環節化與多元化,是國有資產利益主體結構中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種多元化的管理體制導致在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中決策難、操作難。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主要包括管理原則創新以及管理組織和管理方式創新等方面。在管理原則方面,從以往管理具體的資產運行向確保資本保值增值轉變;在管理組織和管理方式方面,國有資產營運機構的設置,要符合精簡、效能的原則,管理幅度要適當。同一級政府國有資產營運機構設置不宜過多,行業性的資產營運公司要逐步予以歸并,設立綜合性、開放式的營運機構。縣市一級一般不設或只設一個國有資產營運公司,繼續保留國有經營的企業資產可轉入授權經營的集團公司或者劃轉給上一級政府的資產營運機構管理。同時,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真正實現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統一。

(三)以抓大放小為主要思路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由于國有企業數量龐大,涉及產業眾多,且與國有經濟職能無關或關系不大的產業所占比重太大,因而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不斷下降。在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整體素質不高、資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狀況下,國有企業繼續大規模發展,只會繼續大量占用社會資源,而且還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須改變以往從微觀體制、機制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思路,從宏觀視角探求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由于國有企業在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規模效益顯著、社會效益突出的領域有較明顯的優勢,因此,需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把大多數國有中小型企業放開搞活。為此,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通過兼并、收購、資產置換、資產剝離等手段,將國有資產從一般競爭性產業退出,放開國有中小型企業,允許民營和外資進入,同時將國有資本集中于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產業和大型企業,著眼于國有經濟的整體發展,在宏觀層面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調整。

(四)以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業發展

在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中國逐漸認識到,在存量改革之外尋求增量發展對于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由于產權關系相對清晰、歷史負擔較輕、發展空間巨大等優勢,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明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之后,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環境。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配套支持、金融扶持等措施大力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中國40年來企業改革的成就總結

在明確的改革思路引導下,在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中,中國40年來的企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

(一)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

以公司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首先,大部分國家重點企業和國有中小企業完成了股權多元化改制。其次,截至2016年年底,作為國有企業主干的中央企業,已有85家企業按照公司法轉制,開展董事會試點,實現企業決策層與執行層分開,改善了公司治理結構。最后,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使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價格分置的問題不復存在,各類股東享有相同的股份上市流通權和股價收益權,各類股票按統一市場機制定價,并成為各類股東共同的利益基礎。股權分置改革為中國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市場化基礎,使中國資本市場在市場基礎制度層面上與國際市場不再有本質的差別。目前中央企業普遍加大了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占總數的30%,一批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和全體員工競爭上崗、量化考核、薪酬與業績掛鉤的機制。

(二)國有經濟結構日趨合理

從1998年到2016年的18年中,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數量大幅減少,總資產由7.49萬億元增加到131.72萬億元,增長約16倍;所有者權益由2.68萬億元增加到44.68萬億元,增長約15倍;實現利潤由525億元增加到23157億元,增長了44倍。在中央企業方面,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中央企業進行了百余次重組,特別是2013年以來,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搞重組,加快推進了煤電行業、重型制造裝備行業、鋼鐵行業等領域的重組整合,探索境外資產整合,不斷探索有效重組方式,加大重組后融合力度,企業數已經從196家下降到102家。

(三)國有企業效益不斷提高

經過長期的企業改革,雖然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但是資產規模大幅增加,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2016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5.9萬億元,同比增長2.6%;實現利潤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上繳稅金3.81萬億元。2016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68萬億元,同比增長2%;實現利潤15259.1億元,上繳稅金29153億元。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31.7萬億元,同比增長9.7%。

(四)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逐步得到了恢復,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社會就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報告:201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達101.75億元,比上年的95.09億元凈增6.6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民營企業500強中有12家入圍世界500強榜單,比上年凈增5家,增幅達71.43%。民營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達到161568.57億元,戶均323.14億元,增幅達10.06%。2015年,民營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為173004.87億元,戶均346.01億元,增幅達25.16%。民營企業500強稅后凈利潤總額穩步提升,達697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7%。民營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達到642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占全國稅收比重達5.14%。納稅額超過200億元的企業共有4家。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2016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新設立企業27900家,比上年增長5.0%。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8132億元(折合1260億美元),增長4.1%。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直接投資新設立企業2905家,增長34.1%;對華直接投資金額458億元(折合71億美元)。此外,外資經濟也快速發展。根據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7352億元,增長12.1%。

三、中國企業40年來革命性巨變

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上沒有企業,因為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企業幾乎是不存在的。在改革開放后的頭15~20年,中國企業基本上是沒有戰略的。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期,各種機會層出不窮。處于其中的企業,很自然地選擇“機會導向”。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便是抓住這些機會,迅速擴張、成長、壯大。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企業的成功并不一定依賴于高瞻遠矚的戰略或者優異高效的管理,而是看企業能否抓住關鍵性的稀缺資源,并充分利用每次機會。從機會導向到戰略導向的演變可以將中國企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企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至90年代初期,我們稱為“尋租”階段。在“尋租”階段,企業追求的是“好買賣”,就是抓住市場某個空缺,獲取一次性的暴利。企業生存發展最需要的是“拉關系、找資源”的能力。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十年,短缺經濟使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賣方市場的狀態。企業每天考慮的都是如何獲取資源,抓住更多的機會。

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1世紀初期,我們稱為“一招鮮”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從短缺經濟走向了過剩經濟。在一些最先開放的行業,例如家電行業,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渡。消費者開始享有了選擇權,也就對產品有了差異化的要求。差異化的第一步往往是通過廣告實現的。廣告之外常見的另一招是銷售渠道。在這個階段,企業追求的是“好項目”,打一槍,換一炮。對于企業來說,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通用能力,包括對資源的掌控能力、廣告能力以及銷售能力等。這也是我們前些年經??吹?、聽到的所謂“一招鮮”。然而,當整個市場的競爭逐漸成熟,單靠某一方面能力而獲得發展的企業,如果不能迅速把這種能力擴展到其他方面,就很難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這也就是為什么90年代有一大批企業迅速崛起,又很快陷入絕境的根本原因。

第三階段是21世紀初期至今,我們稱為“全面競爭”的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走向一個與世界接軌的、全面競爭的市場經濟。在這個階段,企業想保持領先的地位,需要高層次的戰略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和組織架構的搭建能力。只有在這個階段,企業家才會真正關心如何建立“基業常青”的企業,也只有在這個階段之后,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好企業”,才需要戰略思考。

(二)中國企業的三大巨變

1.巨變之一:中國企業實現了量級跨越,從“作坊時代”到“跨國時代”

1978年,中國離世界很遙遠,中國企業處在世界的邊緣?!蹲x賣新聞》駐香港記者松永二日當年參觀了上海一家集成電路廠后,對工廠的落后狀況深為驚訝:“簡直是馬路工廠。工廠方面說,產品多半不合格,賣不出去?!倍耐性谥貞c煉鋼廠竟然發現了一臺140年前英國造的機器還在使用。

我們已經很難確知當年最大企業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但我們知道,1984年,剛剛當上副經理的柳傳志被問及對公司有何打算時,他信誓旦旦地回答:“將來我們要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p>

1978年,全國國有企業的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億元。后來,國資委監管的102戶中央企業一月的利潤平均就有1200億元。大型國企的家數在減少,但規模在擴大,從“作坊時代”走向“跨國時代”。2016年,全國國企資產總額增至131.7萬億元。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占據主導地位。

國企的貢獻度正在增大。據國稅總局公布,2016年全國企業所得稅納稅中,國企應交稅金3.8萬億元,是我國絕對納稅大戶。

民企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同樣驚人。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說:民營企業創造了中國GDP總量的約40%、增量的約60%,解決了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大半、社會新增的非農就業的80%以上。

外企搭上中國經濟的快車,在發展中實現雙贏。短短30多年,中國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的首位。2016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新設立企業27900家,比上年增長5.0%。

2.巨變之二: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躍升,從政企不分、民企戴“紅帽子”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008年9月,上海出臺規定,國企領導人不再沿用行政級別。這只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再次深化。如今,股份制已成國企改革的重要形式,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在逐步完善。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市場化機制在國企初步建立。

民企市場主體地位的提升突出地表現在市場準入平等方面。2005年2月,“非公經濟36條”由國務院公布,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兩年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對非公經濟實行“兩個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護和經濟上的“平等”競爭,民營企業迎來騰飛的新契機。

3.巨變之三: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從利稅掛帥到企業公民

英國人胡潤在做中國富豪榜的同時還做慈善榜,記錄企業家們關注慈善的行為。2008年5月26日,他第二次發布了“2008慈善榜”,百富榜上榜企業家中有80人為地震災區捐款。自2004年以來,胡潤連續五年發布慈善榜,100位慈善家共捐贈了近129億元。國企、民企都在從單純對利潤、稅收的追求到構建“和諧企業”,經濟、社會效益并重中走向成熟。

當前,中國的企業還不斷發生著變化,因為新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和新商業模式對傳統產業造成重大改變。40年前中國企業從無到有,企業的發展從機會導向向戰略導向的轉變,面對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帶來的影響,企業管理從內部向上下游延伸,企業的戰略從自身向供應鏈戰略轉變等,都在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的變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林芝县| 连江县| 高陵县| 绵阳市| 漠河县| 革吉县| 阿荣旗| 竹北市| 吉水县| 都安| 明水县| 南漳县| 马边| 邵武市| 双城市| 奉贤区| 呼和浩特市| 壶关县| 广宗县| 仪征市| 大渡口区| 察隅县| 大庆市| 社旗县| 莱阳市| 蒙阴县| 和平区| 叙永县| 巢湖市| 库伦旗| 卓尼县| 扶绥县| 兴仁县| 陆河县| 安泽县| 三都| 栾川县| 盘锦市| 南开区|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