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國家戰略
- 丁俊發
- 1349字
- 2019-10-29 15:21:22
參考文獻
[1]王迅,陳金賢.供應鏈管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化過程和未來趨勢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0):194-195.
[2]田學軍.供應鏈管理[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3]魏際剛.物流戰略[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4]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3-2022)[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霍建國.鞏固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J].進出口經理人,2012(8):18-19.
[6]丁俊發.中國物流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1.
[7]宋鴻兵.貨幣戰爭[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8]張捷.資源角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9]葉柏青,陳秋紅.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唐山陶瓷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9(7):41-42.
[10]張永凱,王剛.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溫州制鞋產業轉型與升級[J].浙江經濟,2009(14):50-51.
[11]謝勤龍.供應鏈戰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1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中國統計摘要[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4]丁俊發.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3)[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15]丁俊發.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4)[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4.
[16]邵平.2012年中國供應鏈管理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17]何明珂.物流系統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趙新華.產業融合對經濟結構轉型的影響:理論及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19]孫毅.日本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20]陳愛雪.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21]吳慧聰.產業供應鏈成因分析及其發展策略[J].物流科技,2013,36(8):53-55.
[22]王現太,鞠曉生.產業供應鏈的企業聯合結構與效益關系研究[J].黃海學術論壇,2010(14).
[23]牛立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演進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24]聶正安,戴沛如.本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商界,2009(12):236-237.
[25]夏春玉,丁濤.從微笑曲線看流通與結構調整[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1):7-12.
[26]張二震.中國外貿轉型:加工貿易、“微笑曲線”及產業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2014(7):14-18.
[27]李艷君.新時期優化我國貨物貿易結構的戰略目標和路徑[J].中國經貿導刊,2014(15):22-26.
[28]曹秀蓮.日本綜合商社的國際戰略學解析[D].吉林:吉林大學,2004.
[29]嚴復淇.日本綜合商社面臨的挑戰、經營變革及啟示[J].企業經濟,2003(8):35-36.
[30]王國文.中國物流:走向供應鏈時代[J].運輸經理世界,2005(4):18-20.
[31]丁俊發.中國實體經濟需要革命性變革[J].中國儲運,2013(11):32-32.
[32]程俊秀.物流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造就世界500強[J].企業導報,2011(13):103-104.
[33]高煜,任保平.中國30年企業改革:回顧與發展展望[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1):43-47.
[34]陳又星.企業變革比較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5).
[35]陳小洪.中國企業30年創新:機制、能力和戰略[J].管理學報,20096(11):1421-1429.
[36]鄢飛.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同機理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9.
[37]劉偉華.物流服務供應鏈能力合作的協調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38]吳濤.集成供應鏈運作與物流管理的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3.
[39]張德海.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調機制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7.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1]讓-弗朗索瓦,阿維斯,王波.世界銀行物流債效指數報告——聯結以競爭:全球經濟中的貿易物流[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