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鐵路百年人物
- 周世青主編 《江蘇鐵路百年》編委會編著
- 1496字
- 2019-10-29 14:39:38
王韜 鼓吹鐵路的第一報人

王韜
王韜(1828—1897),初名王利賓,學名瀚,字蘭卿,后改名王韜,別號天南、遁叟等,江蘇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近代著名思想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
王韜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亂,遷至甫里(今吳中區甪直鎮)。王韜1828年11月10日在甫里出生,5歲隨母親識字,而后隨任鄉村私塾先生的父親,熟讀四書五經,打下扎實的經學基礎。1843年,15歲的王韜應縣考中秀才,1846年到金陵應鄉試不第。
王韜并不后悔,從此放棄科舉,以期讀書十年,另辟蹊徑,然后出為世用。20歲那年,王韜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設館授徒的父親,富有西洋氣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現了一個新的奇異世界。不久父親去世,他接受英國人麥都司的聘請到新教倫敦會辦的墨海書館從事著譯工作。
1862年王韜化名黃畹,上書太平軍,從戰略上為太平軍獻策。后東窗事發,書信落入清軍手中,清廷下令逮捕。王韜在英國駐滬領事避難四個月后逃亡香港,從此改王利賓為王韜。在香港,王韜受到英華書院院長里雅各的賞識,協助其翻譯中國典籍,并主編《近事編錄》,從而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這期間,王韜從1867年冬起,用三年時間,游歷英國、法國和瑞士等西方國家。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觀,令他欣喜異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王韜與友人黃平甫集資購得英華書院的印刷設備,于1874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華資中文報紙《循環日報》,由此王韜被稱為“中國第一報人”。王韜在該報主持筆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1879年,王韜應日本文人邀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考察,寫成《扶桑記游》。晚年曾擔任上海格致書院院長,創辦弢園書局,并盡其余力從事著述,刊行了《經學輯要》《西學輯存》等書,繼續致力于改良主義和西方科技知識的宣傳介紹。1893年,孫中山拜會王韜,王韜為其修改了《上李鴻章書》,推薦到《萬國公報》上發表,并代為向李鴻章的幕僚加以引薦。
王韜是早期鐵路建設的熱情鼓吹者,曾在多篇文章中述及鐵路建設他說,中國南北道阻,貨物轉運困難如果修筑鐵路,則遠近相通,可以互為聯絡;“不獨利商,并且利國。凡文移之往來,機事之傳遞,不捷而速,化馳若神,遏亂民,御外侮,無不恃此焉”他指出,“電報與鐵路,西國以為至要之圖,利國利民,莫可勝言,而中國以為不急之務,且以為中國斷不能行,亦斷不可行;或謂愚民惑于風水之說,強欲開辟,必致紛然不靖,是以利民者擾民也,此不宜者一也。或謂輪車之路,鑿山開道,遇水填河,高者平,卑者增,其費浩繁,將何從措,即使竭蹶而為之,徒足以病民而害國,此不宜者二也。嗚呼!是殆中國未之行耳,中國之民未之見耳。設使由少以成多,由近以及遠,暫行試辦,安見其必多窒礙乎?且鐵路之所至,亦即電線之所通,其消息之流傳,頃刻可知。國家于有事之時,運餉糈,裝器械,載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王韜創辦的傳播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的報紙《循環日報》
王韜在1864年《上李鴻章書》中,曾十分感嘆日本與西方通商僅七八年時間,“而槍炮舟船諸事,皆能構置”,相比之下,國內頑固派卻拼命阻撓學習西法和引進鐵路。他大膽地提出:“引進鐵路,奮發圖強,絕不能甘居日本之后。”1867年,王韜隨傳教士去英國,實地考察了鐵路,訪問了鐵路的管理人員,親身領略了西國“輪車之迅捷”。他熱誠地希望國內豪杰之士及早掌握這一變革之道。他認為:中國若要富強,則必須“筑輪車鐵路”,這樣可以做到“皆與民共其利,烏俾民情得以自達,而不至於上下隔閡,則民間忠義之氣,能奮發於無形”。同時,他還提到鐵路在國防上的價值,認為“俾中國之大,遠近可以相互聯絡,倉卒有變,調兵遣舶,數日而可至”。
1897年5月24日,王韜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走完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