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劉銘傳 力陳鐵路修至清江浦

劉銘傳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人,清朝名臣,洋務派骨干,臺灣第一任巡撫,被稱為臺灣的“近代化之父”。劉銘傳一生做過三件大事:一是跟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這成為他進入官場的起點,二是抗擊法國侵略者進犯我國臺灣,三是擔任臺灣巡撫,開發并建設臺灣,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836年9月7日劉銘傳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兄弟多人,他排行老六,臉又微麻,人稱劉六麻子。他少年時讀過幾年私塾,后來父親和兩個哥哥先后離世,在世的幾位哥哥都已成家,只剩劉銘傳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十分拮據。他參加了當地販賣私鹽,曾受到官府的追捕。1856年夏天大旱,莊稼無收,民不聊生。劉銘傳率附近農民到富豪家搶糧,官府派人追到劉家,沒有捉到劉銘傳,便放火燒了劉家的房屋,他母親驚嚇而死。從此劉銘傳便舉旗建寨。

當時,太平軍已經攻下了南京,并建立起了與清政府相對的政權,達到了全盛時期。劉銘傳曾想投奔太平軍,后聽說太平天國內亂,于是放棄。1858年,合肥知縣英涵誣劉銘傳謀反,知州鄒笥審訊后放其歸鄉并好言撫慰。劉銘傳感念其不殺之恩,從此投靠朝廷,并于1859年8月率部下團練,在六安擊敗陳玉成下屬部隊,并在1862年成為李鴻章所組的淮軍中“銘字營”頭領。劉銘傳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多次受到清廷的獎勵加封。之后,他回到家鄉立義莊、辦義學,與他人合辦了肥西書院,修建了紫蓬山寺廟、巢湖姥山塔以及合肥的包公祠等。

1880年,列強加緊侵略我國,四方告警,邊疆普遍危急,清廷起用舊將率軍守邊,劉銘傳也應詔入京。在接受朝廷覷見過程中,劉銘傳上奏了《奏請籌辦鐵路折》。

在奏折中,他提出了自己的鐵路計劃:以北京為中心,向南修筑兩條鐵路,一條經山東至清江,一條經河南達漢口。由北京向東修抵盛京,向西通達甘肅。四條干線用費浩繁,可次第修筑,先修北京達清江浦的一條。

中國自修鐵路開始于19世紀80年代。劉銘傳在中國鐵路的產生時期,第一個提出以北京為中心,向長江流域、向西北修筑幾條鐵路干線的綜合鐵路計劃,從而引起了中國鐵路問題的大辯論。他在幾次辯論中,堅持在中國自修鐵路的主張,曾為中國自修鐵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他任臺灣第一任巡撫期間,克服重重困難,修筑基隆至新竹的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為我國鐵路的發端作出了很大貢獻。

1884年6月法軍進犯臺灣,清政府任命劉銘傳授他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劉銘傳當即奏上《海防十策》,被清政府采納,接著他便赴臺灣領軍抗法。劉銘傳在臺灣時屢次打敗法軍登臺的方案,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拋棄登臺。中法戰爭結束后,臺灣建省,百廢待興。首任巡撫劉銘傳從設防、練兵、清賦、撫番四大要務入手,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迫使他不得不于1891年告病辭官,返回安徽肥西故鄉。

1896年,劉銘傳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謚壯肅,準建專祠。后人評價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

劉銘傳塑像(安徽合肥西紫蓬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栾城县| 青龙| 平潭县| 太仆寺旗| 延庆县| 景德镇市| 通江县| 玉屏| 洞头县| 丰宁| 泗洪县| 富源县| 新河县| 靖远县| 贵溪市| 布拖县| 沈阳市| 铜山县| 印江| 祁连县| 新源县| 泗水县| 称多县| 逊克县| 徐闻县| 常山县| 紫云| 手游| 喀什市| 绥德县| 分宜县| 长治市| 康马县| 衡东县| 鸡泽县| 平江县| 吉林省| 牟定县| 常山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