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學生禮儀修養
  • 范禮
  • 6647字
  • 2019-10-29 14:58:07

第一節 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其漫長的禮儀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的草創時期、禮儀的形成時期、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禮儀的強化時期、禮儀的衰退時期、現代禮儀時期和當代禮儀時期八個時期。禮儀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

一、禮儀的萌芽時期(前5萬年—前1萬年)

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在長達100多萬年的原始社會歷史中,人類逐漸開化。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他們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而他們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二、禮儀的草創時期(前1萬年—前21世紀)

公元前1萬年左右,人類進入新時期,不僅制作了精細的磨光石器,并且開始從事農耕和畜牧。在其后數千年的歲月里,原始禮儀漸具雛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生活在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區別,有帶殉葬品的仰身葬,還有無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及有關資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別;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男子坐左邊,女子坐右邊等禮儀日趨明確。

三、禮儀的形成時期(前21世紀—前770年)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的夏代,中國開始從原始社會末期向早期奴隸社會過渡,在此期間,尊神活動升溫。

在原始社會,由于缺乏科學知識,人們不理解一些自然現象。他們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陽是神,由此,風有風神,河有河神……因此,他們敬畏“天神”,祭祀“天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早期禮禮儀包含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若干準則,同時,它也是原始社會宗教信仰的產物。禮的繁體字“”,其左邊代表神,右邊是向神進貢的祭物。因此,漢代學者許慎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說文解字》)

四、禮儀發展和變革時期(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承繼西周的東周王朝已無力全面恪守傳統禮制,出現了所謂“禮壞樂崩”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在此期間,相繼涌現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

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歷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編訂的《儀禮》,詳細記錄了戰國以前貴族生活的各種禮節儀式。《儀禮》與前述《周禮》和孔門后學編的《禮記》,合稱“三禮”,是中國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著作。

孟子(約前372—前289)是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加以發展,提出“王道”“仁政”的學說和民貴君輕說,主張“以德服人”。在道德修養方面,他主張“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講究“修身”和培養“浩然之氣”等。

荀子(約前298—前238)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張“隆禮”“重法”,提倡禮法并重。他說:“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荀子·大略》)荀子還提出,不僅要有禮治,還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禮制,法制完備,國家才能安寧。荀子重視客觀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倡導學而至善。

【閱讀資料1-2】

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為僅次于孔子的圣人——“亞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與他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一位集慈愛、嚴格、智慧于一身的偉大母親,流傳于世的“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便反映了她對幼年孟子的教育。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看見妻子這樣坐著,十分生氣。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一聲不吭地走出去,看到孟母,便對她說:“我要將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么而認為她沒有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孟母問。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后說:“那么沒有禮貌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的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么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里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后,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臥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失禮了,怎么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有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五、禮儀的強化時期(前221—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終吞并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等。秦朝制定的集權制度,成為后來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體制的基礎。

西漢初期,叔孫通協助漢高祖劉邦制定了朝禮之儀,突出發展了禮的儀式和禮節。而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把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系統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應”之說(《漢書·董仲舒傳》)。他把儒家禮儀具體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禮教成為定制。

西漢中期,孔門后學編撰的《禮記》問世。《禮記》共計49篇,包羅宏富。其中,有講述古代風俗的《曲禮》(第1篇);有談論古代飲食居住進化概況的《禮運》(第9篇);有記錄家庭禮儀的《內則》(第12篇);有記載服飾制度的《玉藻》(第13篇);有論述師生關系的《學記》(第18篇);還有教導人們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第42篇)等。總之,《禮記》堪稱集上古禮儀之大全,上承奴隸社會,下啟封建社會的禮儀匯集,是封建時代禮儀的主要源泉。

盛唐時期,《禮記》由“記”上升為“經”,成為“禮經”三書之一(另外兩本為《周禮》和《儀禮》)。

宋代時期,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兼容道學、佛學思想的理學,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其主要代表。二程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二程遺書》卷五)“禮即是理也”(《二程遺書》卷二十五)。朱熹進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義莫大于君臣,是為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于天地間。”(《朱子文集·癸末垂拱奏禮·二》)朱熹的論述使二程的“天理”說更加嚴密、精致。

家庭禮儀研究碩果累累,是宋代禮儀發展的另一個特點。在大量家庭禮儀著作中,以主撰《資治通鑒》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年)的《涑水家儀》和以《四書集注》名揚天下的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1200年)的《朱子家禮》最著名。

明代時,交友之禮更加完善,而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

六、禮儀的衰落時期(1796—1911年)

清朝入關后,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制,但卻使其復雜化,導致一些禮儀顯得虛浮、煩瑣。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見禮,當品級低者向品級高者行拜禮時,輕則一跪三叩,重則三跪九叩(《大清會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而衰。而伴隨著西學東漸,一些西方禮儀傳入中國,北洋新軍時期的陸軍便采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以代替不合時宜的打千禮。

七、現代禮儀時期(1912—1949年)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先生(1866—1925年)火速回國,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和戰友們破舊立新,用民權代替君權,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級制;普及教育,廢除祭孔讀經;改易陋俗,剪辮子、禁裹足等,從而正式拉開現代禮儀的帷幕。

民國期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握手禮開始流行于上層社會,后逐漸普及民間。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解放區,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及移風易俗,進而譜寫了現代禮儀的新篇章。

八、當代禮儀時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的禮儀制度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禮儀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禮儀革新階段(1949—1978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當代禮儀發展史上的革新階段。此間,摒棄了昔日束縛人們的“神權天命”“愚忠愚孝”,以及嚴重束縛婦女的“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確定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關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會關系,而尊老愛幼、講究信義、以誠待人、先人后己、禮尚往來等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精華,則得到繼承和發揚。

2.禮儀復興階段(1978年至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鄧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講話中指出,在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始終應把精神文明放在一個重要地位。鄧小平同志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人。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的禮儀建設進入新的全面復興時期。1981年2月25日,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國愛衛會等9個單位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五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即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隨后,“五講四美”活動和“三熱愛”(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活動相結合,在華夏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8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成立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委員會。之后,各省、市、自治區也都分別成立了相應機構,通過在全國范圍開展此類活動,許多中國人開始重新樹立正確的禮儀文化觀念。

2001年7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必須認識到,如果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斗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范。要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礎”。為了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的重要思想,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號召全國人民“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新時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前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是中國禮儀文化的新發展、新標桿,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水準;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認為“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對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作用”。隨著《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貫徹、落實,“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范日益深入人心,使人們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聯組討論時發表講話,號召“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國家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叛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簡要概括了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時代要求與精神風貌,明確了當代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行動指南。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既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準則。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014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很多會議和場合,都深刻論述了包括中國優秀禮儀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影響等,為傳承、弘揚、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小結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其漫長的禮儀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的草創時期、禮儀的形成時期、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禮儀的強化時期、禮儀的衰落時期、現代禮儀時期和當代禮儀時期八個時期。禮儀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注重禮儀,就是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良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

思考題

1.簡要說明我國禮儀發展所經歷的幾個時期。

2.簡要說明當代禮儀時期,禮儀復興階段的發展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常德市| 康马县| 南通市| 紫金县| 方城县| 郸城县| 固始县| 莱阳市| 冀州市| 金山区| 隆化县| 锦屏县| 甘南县| 泰顺县| 永修县| 林甸县| 德阳市| 保康县| 三台县| 株洲市| 安达市| 综艺| 金昌市| 嵩明县| 苍南县| 文昌市| 仪陇县| 吉隆县| 义乌市| 湘潭县| 沙湾县| 广灵县| 葫芦岛市| 松潘县| 金秀| 永嘉县| 汉寿县| 汕头市| 邵阳市|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