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
- 范禮
- 685字
- 2019-10-29 14:58:07
第一章 禮儀概論
【導讀】
自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便開始了對文明與美的追求。禮儀作為社會文明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逐漸形成的,它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人類不斷擺脫愚昧、落后,不斷走向進步與文明的歷程。在我國歷史上,禮儀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參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偉業(yè),與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今天,禮儀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不僅是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們高層次的生活追求。當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應該成為社會文明的使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者,因此了解我國禮儀的發(fā)展與豐富多彩的禮儀規(guī)范,是必修的一門課程。
【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禮儀的起源與發(fā)展過程,以及禮儀在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的我國所處的重要地位。
2.掌握禮儀的概念、特征、原則和功能,提高學習禮儀的自覺性。
3.了解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匱乏的主客觀原因。
4.理解大學生加強禮儀修養(yǎng)的必要性,端正學習禮儀課程的態(tài)度。
【閱讀資料1-1】
叔孫通制禮儀
劉邦立國伊始,因他和手下的大將文化程度均不高,故群臣公然在朝廷上爭功邀寵,醉后喧嘩,很不像話。于是,叔孫通建議漢高祖制定禮儀法度,以明體統(tǒng)。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并讓他負責制禮工作。叔孫通提出:“儒者難于進取,可與守成。”(《史記·叔孫通傳》)并認為禮儀是隨時世、人情而變化的,不能過于拘泥于舊有的禮法,而應采用符合于時代要求的禮制。于是,他采古禮,參考秦儀,制定了漢初的朝儀,為漢代的禮儀奠定了基礎,被司馬遷稱為“漢家儒宗”。叔孫通制定漢初的朝儀,恢復了儒家的禮制,順應了漢初恢復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要求,對漢代儒學的復興以至獨尊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