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微處理器及個人計算機發展簡史

20世紀70年代發明的微處理器,帶來了電子計算機的革命。微處理器以及由相應微處理器組建的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如下:

(1)1971年Intel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

(2)1972年Intel公司生產出8位的微處理器8008。1976年,采用R6502微處理器的Apple I微機誕生,翻開了微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

(3)1978年,8086 CPU,16位,COMS工藝,線寬1.5μm,約2.9萬管,4.77MHz。

(4)1979年,8088 CPU,準16位,內部字長16位,外部字長8位。

1981年IBM公司研發出了PC(個人計算機),PC采用Intel公司的8088 CPU,微軟公司的DOS操作系統。

1983年IBM公司推出帶有10MB硬盤的PC-XT微機。

(5)1982年,80286 CPU,16位字長,13.4萬管,線寬1.5~2μm,6MHz,24位地址,16MB內存、1GB虛擬內存。工作方式為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同類產品有M68000、Z8000。

IBM公司采用80286微處理器研制出PC-AT微機,PC-AT帶有20MB的硬盤。

(6)1985年,80386(80386DX)CPU,32位,27.5萬管,線寬1~1.5μm,12.5MHz,最后發展到33MHz、55MHz,32位尋址,尋址范圍4GB,具有64GB虛擬內存。

80386SX CPU,準32位,外部數據總線為16位,地址為24位。

1986年9月,COMPAQ(康柏)公司率先推出桌面型386個人計算機Deskpro PC。

(7)1989年,80486 CPU,32位,1μm工藝,120萬管,25MHz、33MHz、50MHz,采用RISC技術,數學協處理器(80387)和超高速緩存8KB RAM(82385)。一個時鐘周期執行1條指令,比80386快1倍,性能指標高出803863~4倍。

同類產品有:Power個人計算機601,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5x86。臺式微機的產品有IBM個人計算機350、聯想LX-E4等。

Dell公司率先推出了486機型的PC。

(8)Intel發布了第一個移動微處理器Intel 386SL。

(9)1993年,Pentium(80586)CPU,32位,64位總線,0.6μm工藝,靜態CMOS,310萬管,66MHz、100MHz。首次采用超標量結構雙路執行流水線,兩個獨立的8KB代碼和8KB數據超高速緩存,1個時鐘周期能執行2條指令,具有能源管理功能。

同類產品有:IBM的Power個人計算機604、DEC的Alpha21064、NexGen的Nx586等。AMD公司的同類產品為K6,Cyrix公司的同類產品為6x86。

筆記本計算機。如Compaq LTE5000系列、東芝T4900CT、AST的Asentia 950N等。

(10)1995年,Pentium-Pro CPU(第6代CPU),32位,64位總線0.6μm,CMOS工藝,550萬管,芯片面積306mm2,最初速率133MHz,4層布線,電源2.9V(節能),功耗14W(比Pentium低25%)。采用動態執行的RISC/CISC技術,第一級緩存16KB(指令8KB、數據8KB),第二級緩存250KB(單片集成1550萬管),387條引腳封裝,每個時鐘周期可執行4條指令。

同類產品有IBM Power個人計算機620、DEC的Alpha21164、SUN的Ul traSparc、HP的PA8000。

(11)1997年1月8日,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MMX CPU(Multi 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指令集)。

1997年5月7日,Intel發布PentiumⅡ,32位,64位總線,0.35μm,集成750萬管晶體管。PentiumⅡ可看作是Pentium-Pro中追加了MMX功能。

1997年6月2日,Intel公司推出0.25μm,速率233MHz的PentiumⅡ。使用的新技術主要有:引入了QPA設計(Quad Port Acceleration,四端口加速),能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對3個x86指令解碼;內置512KB的L2 Cache(第2級高速緩存);在支持ACPI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Modem遠程遙控喚醒功能;改進了Ultra DMA性能,使硬盤傳輸速率有了提高。

同類產品有AMD公司的K6-3及Duron(鉆龍)。

為了爭奪低端CPU市場,自Pentium Ⅱ起,Intel推出Celeron(賽揚)微處理器。與Pentium Ⅱ相比,Celeron缺少L2 Cache(第2級高速緩存),降低了生產成本。Intel公司采用高端產品與低端產品并進的策略,各種類型的Celeron CPU占據了低端CPU市場,從此牢牢占據了大部分個人計算機市場。

(12)1999年7月,Pentium Ⅲ發布,該款CPU為32位,64位總線,0.18μm,集成有950萬管晶體管,最初速率為450MHz和500MHz。

Pentium Ⅲ采用的新技術主要有:增設70條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數據流單指令多數據擴展)新指令集,其中的SIMD浮點指令集大幅提高了Pentium Ⅲ的3D處理能力。

Intel公司首次在微處理器中設置了一個96位的序列號,這是制造時加入的硬件標識,主要作用有:使用安全功能的應用程序、在受管理的情況下訪問新的Internet內容與服務;電子文檔交換等。但它同時使人們的隱私權受到極大的威脅而受到廣泛的質疑。

同類產品有AMD公司的K7,即Thunderbird(雷鳥)。

(13)2000年7月,Pentium 4發布,該款CPU為32位,64位總線,0.13μm,集成有950萬管晶體管,最初速率為1.5GHz和1.4GHz。

Pentium 4的主要新技術有:Net Burst結構;400MHz的系統總線(Pentium Ⅲ系統總線僅為133MHz);分支預報和有20個進程深度(Pentium Ⅲ的2倍)的防御管線;新型快速執行引擎(Rapid-Execution Engine);3.2GB的系統總線帶寬等。

(14)2001年5月,Intel公司推出首款采用IA-64架構的Itanium(安騰)處理器,微處理器進入64位時代。安騰處理器為0.18μm工藝制造,集成有2500萬管晶體管。

2002年7月,Intel公司推出第2代Itanium(安騰)處理器。該處理器集成了22100萬管晶體管(2.21億),內核面積為421mm2

2003年9月,AMD公司發布了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宣布AMD正式進入64位時代。Athlon64 FX-51的主頻為2.2GHz,支持快速數據傳輸(Hyper Transport)技術。

(15)2003年3月,Intel公司推出迅馳(Centrino)移動技術。迅馳技術由Pentium-M處理器、Intel 855系列芯片組和IEEE 802.11b的Intel Pro/Wireless LAN2100無線網絡模塊3部分組成。采用迅馳移動技術的便攜式計算機,可以不使用電話插口或專用卡,通過Wi-Fi認證的無線局域網和無線熱點接入網絡。

(16)2004年2月2日,Intel正式發布基于Prescott核心的P4PE處理器。Prescott采用0.09μm工藝制造,800MHz前端總線,配備16KB一級緩存和1MB二級緩存,支持SSE-3指令集,增加了13條Prescott新指令。

(17)2005年,Intel推出了Pentium D(雙核)處理器。

(18)2005年,推出Core處理器。Intel最先推出的Core處理器用于移動計算機。

(19)2006年7月27日,推出Core 2處理器(酷睿2代)。Core 2采用65nm工藝,酷睿2采用Core微架構,這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Core 2是一個跨平臺的構架體系,包括服務器版、桌面版、移動版三大領域。酷睿2的推出最終取代了“奔騰4”處理器。

(20)2008年11月,Intel推出Core i7處理器,為增強4核Intel酷睿微架構CPU。Core i7采用0.045μm工藝制造;LGA 1366接口,集成DDR3內存控制器,支持三通道技術,采用QPI總線(帶寬為24~32Gbit/s),支持超線程技術。

(21)2012年4月,Intel正式發布了Ivy Bridge(IVB)處理器。Ivy Bridge采用22nm制造工藝,執行單元的數量達到24個,翻了一番。Ivy ridge加入了對DX11支持的集成顯卡(核芯顯卡),提供4個支持原生的USB 3.0接口,CPU的制作采用3D晶體管技術,耗電量減少一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洮南市| 巍山| 皮山县| 固镇县| 夏邑县| 霍林郭勒市| 都兰县| 龙游县| 阳东县| 牟定县| 奇台县| 天台县| 天峻县| 临夏市| 广灵县| 平湖市| 泰顺县| 南靖县| 永嘉县| 浮山县| 台东市| 文化| 城市| 屏山县| 施甸县| 富源县| 远安县| 潼关县| 平南县| 凤凰县| 绩溪县| 伊通| 新田县| 闸北区| 乌拉特后旗| 左权县| 合水县| 平邑县| 黑山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