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軌道交通法規與政策
- 李健
- 5708字
- 2019-10-25 15:02:30
1.2.3 鐵路運輸法規概述
1.鐵路運輸案例
一位小貨車駕駛員因疏忽大意,在駕車經過一個鐵路道口時,撞上途經此處的旅客列車,頓時車毀人亡,小貨車駕駛員及隨車兩人當場死亡。事故發生在某市一有人監護鐵路道口,當小貨車駛上此道口時,正遇由無錫開往銅陵的旅客列車,雖然列車司機緊急制動,但慘案未能避免。事故發生后,有關部門認定:因出事的道口有專人監護,有關部門認定小貨車駕駛員應對事故負全部責任,由于小貨車駕駛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第58條及國務院有關規定,事故責任由小貨車駕駛員及所屬單位承擔。死者家屬不服此事故責任認定,遂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將上海鐵路局和馬鞍山市慈湖鄉人民政府推上被告席。因鐵路運輸法院對鐵路交通事故享有管轄權,該案被移送至當地鐵路運輸法院審理,歷時五年訴訟,最終上海市鐵路運輸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二審判決宣判。
在一審訴訟請求中,死者家屬認為,出事的道口屬于上海鐵路局,而上海鐵路局在該道口未設防護欄桿,安全保障不力,應對事故承擔相應責任;慈湖鄉政府是道口安全管理的責任單位,而派遣的道口安全員超齡上崗,由于其未盡到監護責任導致事故發生,慈湖鄉政府也應對事故承擔相應責任。當地鐵路運輸法院一審認定,事發道口設施齊全,道口安全員也履行了監護義務,兩被告不存在任何過錯,駁回死者家屬訴訟請求。
案件上訴至上海市鐵路運輸中級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發現事發道口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當時維持秩序的道口安全員也已超齡,有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上鐵中院依法對一審判決進行改判,終審判決認為,小貨車駕駛員在火車駛近時仍搶越道口,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應承擔80%的賠償責任,該賠償責任由小貨車駕駛員及所屬單位承擔;上海鐵路局未采取措施排除道口安全隱患,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10%的賠償責任;慈湖鄉政府未嚴格執行《道口安全協議》的有關規定,委派超齡道口安全員進行執勤,因管理上存在瑕疵,應承擔10%的賠償責任。
2.鐵路交通事故審判管轄權的法律釋讀
我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分為四級,即設基層、中級、高級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設軍事、鐵路、水運等專門人民法院。中國的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和市轄區的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包括: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和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專門人民法院是我國統一審判體系——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國家的審判權。專門人民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主要在于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專門人民法院是按特定的組織或特定范圍的案件建立的審判機關,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區劃建立的審判機關;第二,專門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具有專門性,即專門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的性質不同于地方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具有特定的約束;第三,專門人民法院的產生及其人員的任免不同于地方人民法院。
2012年7月2日,最高法院根據鐵路法院管理體制改革變化,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鐵路運輸法院案件管轄范圍的若干規定》,對鐵路法院案件管轄范圍進行了規定:鐵路運輸法院受理同級鐵路運輸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
下列刑事公訴案件,由犯罪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1)車站、貨場、運輸指揮機構等鐵路工作區域發生的犯罪;(2)針對鐵路線路、機車車輛、通訊、電力等鐵路設備、設施的犯罪;(3)鐵路運輸企業職工在執行職務中發生的犯罪。在列車上的犯罪,由犯罪發生后該列車最初停靠的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但在國際列車上的犯罪,按照我國與相關國家簽訂的有關管轄協定確定管轄,沒有協定的,由犯罪發生后該列車最初停靠的中國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上述(2)、(3)范圍內發生的刑事自訴案件,自訴人向鐵路運輸法院提起自訴的,鐵路運輸法院應當受理。
下列涉及鐵路運輸、鐵路安全、鐵路財產的民事訴訟,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1)鐵路旅客和行李、包裹運輸合同糾紛;(2)鐵路貨物運輸合同和鐵路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糾紛;(3)國際鐵路聯運合同和鐵路運輸企業作為經營人的多式聯運合同糾紛;(4)代辦托運、包裝整理、倉儲保管、接取送達等鐵路運輸延伸服務合同糾紛;(5)鐵路運輸企業在裝卸作業、線路維修等方面發生的委外勞務、承包等合同糾紛;(6)與鐵路及其附屬設施的建設施工有關的合同糾紛;(7)鐵路設備、設施的采購、安裝、加工承攬、維護、服務等合同糾紛;(8)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糾紛;(9)違反鐵路安全保護法律、法規,造成鐵路線路、機車車輛、安全保障設施及其他財產損害的侵權糾紛;(10)因鐵路建設及鐵路運輸引起的環境污染侵權糾紛;(11)對鐵路運輸企業財產權屬發生爭議的糾紛。
鐵路運輸基層法院就所管轄的案件做出的判決、裁定,當事人提起上訴或鐵路運輸檢察院提起抗訴的二審案件,由相應的鐵路運輸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基層法院受理本規定第三條以外的其他第一審民事案件,并指定該鐵路運輸基層法院駐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或鐵路運輸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對此提起上訴的案件。此類案件發生管轄權爭議的,由該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對其駐在地基層人民法院一審民事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及下級人民法院的執行案件,認為需要指定執行的,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法院執行。各高級人民法院指定鐵路運輸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后實施。
3.鐵路交通事故認定的歸責原則探析
(1)鐵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的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當前我國的鐵路交通運輸企業是公共性質的企業,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產業,隨著國家擴大內需、加強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的出臺,高速鐵路建設的步伐加快,而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利作為公民自身第一位的權利不可剝奪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第58條規定:“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屬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2款規定:“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無過錯責任)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根據以上的鐵路政策和相關法律規定,確定了鐵路交通事故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鐵路事故損害一旦發生,由鐵路運輸部門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但若是有證據證明是由當事人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能夠證明損害是當事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或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鐵路運輸部門不承擔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保障鐵路道口安全有序。第43條規定:“同車道行駛的機動車,后車應當與前車保持足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超車:(一)前車正在左轉彎、掉頭、超車的;(二)與對面來車有會車可能的;(三)前車為執行緊急任務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的;(四)行經鐵路道口、交叉路口、窄橋、彎道、陡坡、隧道、人行橫道、市區交通流量大的路段等沒有超車條件的。”第六十五條規定:“行人通過鐵路道口時,應當按照交通信號或者管理人員的指揮通行;沒有交通信號和管理人員的,應當在確認無火車駛臨后,迅速通過。”
依據上述規定,在鐵路交通事故中,若受害人存在過錯或者具有重大過失的,構成與有過失,應當對自己的過錯承擔后果,適用“過錯相抵”的賠償原則,在本案中,由于小貨車駕駛員在火車駛近時仍搶越道口,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根據上述規定中“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及相關規定,其要承擔80%的責任。
(2)鐵路事故損害賠償的限制責任原則
因為鐵路運營企業作為高度危險運輸企業,一方面雖然會對周圍環境和人身造成危險狀態,但它的存在又是合法的和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因此,一方面立法機關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加重其責任,另一方面為平衡利益,又允許主管機關制定相關辦法,對賠償數額予以限制。主管機關的賠償責任限額僅是對鐵路運營方應對鐵路事故損害承擔的賠償數額做出具體的限制,而不考慮其承擔責任的性質。因此,無論當事人選擇的是合同之訴還是侵權之訴,賠償責任限額都應適用。
根據《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同時對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范圍適用如果參照我國鐵路方面的法律規定,根據國務院公布的《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自2007年9月1日起,鐵路事故造成乘客人身傷亡的最高賠償標準,從4萬元提高到15萬元。司法實踐中,原告提起訴訟時通常以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頒布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依據,提出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傷殘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等訴訟請求。對原告提出的上述請求,經審查,其合理部分應予以支持。其中,住院期間醫療費、傷殘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可參照《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標準予以確定,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可作為原鐵道部有關規章中規定的生活費一并予以支持,但上述費用的賠償總額不應超過鐵路運輸企業賠償責任限額。
4.鐵路運營企業注意義務之法律規定
鐵路運營企業作為國有超大型運輸經營企業,在依照市場規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對社會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也同樣具有安全保障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第42條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必須加強對鐵路的管理和保護,定期檢查、維修鐵路運輸設施,保證鐵路運輸設施完好,保障旅客和貨物運輸安全。”2004年通過2014年廢止的《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第10條規定“鐵路線路兩側應當設立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鐵路運輸企業應當在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邊界設立標樁,并根據需要設置圍墻、柵欄等防護設施。”2014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第27條規定:“鐵路線路兩側應當設立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的范圍,從鐵路線路路堤坡腳、路塹坡頂或者鐵路橋梁(含鐵路、道路兩用橋,下同)外側起向外的距離分別為:(1)城市市區高速鐵路為10米,其他鐵路為8米;(2)城市郊區居民居住區高速鐵路為12米,其他鐵路為10米;(3)村鎮居民居住區高速鐵路為15米,其他鐵路為12米;(4)其他地區高速鐵路為20米,其他鐵路為15米。前款規定距離不能滿足鐵路運輸安全保護需要的,由鐵路建設單位或者鐵路運輸企業提出方案,鐵路監督管理機構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條第三款規定程序劃定。在鐵路用地范圍內劃定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的,由鐵路監督管理機構組織鐵路建設單位或者鐵路運輸企業劃定并公告。在鐵路用地范圍外劃定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保障鐵路運輸安全和節約用地的原則,組織有關鐵路監督管理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等部門劃定并公告。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與公路建筑控制區、河道管理范圍、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航道保護范圍或者石油、電力以及其他重要設施保護區重疊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協商劃定并公告。新建、改建鐵路的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范圍,應當自鐵路建設工程初步設計批準之日起30日內,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劃定并公告。鐵路建設單位或者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根據工程竣工資料進行勘界,繪制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平面圖,并根據平面圖設立標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保障鐵路道口安全,第27條規定:“鐵路與道路平面交叉的道口,應當設置警示燈、警示標志或者安全防護設施。無人看守的鐵路道口,應當在距道口一定距離處設置警示標志。”這些法律、法規都要求鐵路運輸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要盡到充分警示和保護的義務。法官在審理鐵路事故賠償案件,特別是在涉及減、免責條款的時候,更是要認真審查鐵路運營方是否已經并且充分盡到了法定安全防護義務,如若鐵路運輸企業未充分盡到其應盡的義務,則應當判令仍由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據此,此案中上海鐵路局未采取措施排除道口安全隱患,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10%的賠償責任。
此外,本部分開篇所提到的案例中,按照鐵路工務段與慈湖鄉政府簽訂的《道口安全協議》,鄉政府委派的交通安全員年齡不得超過55歲,而事發時維持秩序的道口安全員朱某的年齡已達66歲,鄉政府未嚴格遵照協議規定執行,存在一定過錯。對于事發道口設置存在的安全隱患,作為安全管理責任主體單位的鄉政府并未采取防范措施,故在此次事故中也存有一定過錯,承擔10%的事故責任。
鐵路交通事故的處理,應嚴格按照鐵路運輸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公開公正地審理案件,確保公平和公正地保障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權益,營造良好的鐵路安全運營氛圍,促進鐵路運輸在我國交通運輸跨越式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