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父必有其子
王安石的出生,誰最高興?是他的父親王益,王益多么希望他的兒子可以健康長大。
單單健康長大就夠了嗎?當然不是,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王益不僅有在心里暗自憧憬,還有在行動上的努力。
縱觀王安石的年少有志和人生軌跡,就可以知道他的父親是推動他前行的最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王安石的人格造化,無一不是源自于父母的言傳身教。
其實,王安石的祖父那一輩就已經在朝為官了,不過直到王益這一代才算是真正踏上仕宦之途,如此說來,王安石最后能成為一代名相,也有父親的功勞。如果王益沒有為官,說不定王安石到老也只是一個不知名的種田老漢呢!
王益只是大宋王朝當時一個鮮少人知的小官員,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不過是做過幾任地方上的官職。
但是這個看似平凡的男人絕對不容小覷,雖然他的官職不大,但其在任期間,是個為民從政、除暴安良的好官。他所到之處,都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名聲。
當時的北宋,多年無事,皇帝看重文官,對在朝犯錯的文官那是能不殺就不殺。官員們混個幾年就能升官加薪,職位較高的官員還享有“恩蔭”的政策——子孫后代甚至不用太多努力就能得到官位。如此一來,朝廷上的風氣漸漸敗壞,賄賂貪污的現象是見怪不怪,尸位素餐的官員也越來越多。
世界上最缺的從來不是好男人,而是清官,因為做個清官真的太難了,像王益那樣真正考慮老百姓利益的官員更是稀缺。在這樣一個年代里,他能夠居其位、謀其職,不為社會風氣所動,保持清廉正直的心態。
但是要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灰色地帶,更何況是水深不見底的官場呢?不只是現在,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潛規則”就已經存在了。王益處處為百姓著想,自然就會觸犯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大概是出身并不高貴的緣故,王益深諳百姓之苦,對一些魚肉百姓的行為嫉惡如仇,所以在官場上極力壓制地方豪強的勢力。
官任臨江軍判官期間,他發現地方有許多豪強勢力,仗著自己有錢,為非作歹,甚至肆無忌憚地搜刮百姓,而這一切,知州看在眼里,卻無動于衷,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有作為。王益心想:你這個知州到底怎么回事?百姓在下面受苦受難,你卻在這里高枕無憂,是何命官!
知州對地方豪強的作為心里清楚得很,他為什么無動于衷?不是為錢就是為色,這些豪強大概給了他不少好處,在個凡事向“錢”看齊的世界,這些都是見怪不怪的現象了。
可這些恰恰是王益最不能容忍的行為,所以,他不僅在心里盤算著要把知州教訓一頓,還把想象搬上了臺面,真去教育知州了。仔細想一下,王益此時是臨江軍的判官,知州是誰?可以說是他的頂頭上司,竟然把上司教育了一頓,這下王益可攤上大事了。
知州當然怒不可遏,被自己的下屬給教訓了一頓,任誰臉面都掛不住吧,但是他表面上不動聲色,還贊同地對王益說:“小王說得真對,是我疏忽了,就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漂亮話誰不會說,話雖如此,但知州已經把王益當成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不知道王益是真傻還是裝傻?居然順著知州的漂亮話行動起來了。不過努力還算沒有白費,在他的治理下,臨江軍又恢復了井然有序的治安,官吏豪強也對他有所忌憚,從而不敢再為所欲為。
但是,得罪了這些人是不會有好的下場,難道王益身邊的人沒有勸過他嗎?當然勸過,但是他哪里聽得進去:說我不識時務也好,說我一根筋也罷,我就是要一條道走到“黑”!
王益的“一根筋”很快就招來了地方豪強和頂頭上司的報復,在那個官員地主相護的時代,王益成為了橫在他們頭頂上的一把利刃。如果有人在你頭上天天吊著一把刀,估計你晚上都不敢睡覺了吧。所以同理,他們想要像從前一樣逍遙快活,就必須除掉王益這把利刃。很快的,王益就被調離臨江軍了。
自此,王家開始踏上了顛沛流離的路途,可憐王安石和他的兄弟們,做個“官二代”都沒別人舒服。但對于還只是孩子的王安石來說,這似乎也沒什么大不了,無非是多了個到外地旅游的機會罷了。他也并沒有因為“官二代”當得不舒服而埋怨父親,而是把父親的好行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默默發誓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事實上他也沒有食言,這從他后來在地方上的為官經歷就能看出來。
話說回來,王益雖然在上一任職位上碰了壁,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初心,在新任官位上,依然“我行我素”——一不討好上司,二不勾結地方豪強,只做利國利民的好事,把地方豪強統統拒之門外。
一句話概括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不要妨礙我!
沒過多久,需要王益“堅持己道”的機會就來了。當時,他管理的韶州翁源(今韶關市東南部)一帶發生虎患,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他知道后,當即命令下屬官員展開捕虎行動。縣令想要討好他,就捕了五只老虎,用車運到州府獻給他,還說這五只虎是聽到王益的大名自己嚇死的。
嘿!為了討好上司,這種話也能編出來,真當你上司是傻的嗎?王益當然不傻了,一看老虎身上的傷痕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下就讓人把老虎抬了回去,順便捎給縣令了一句話:“政在德不在異!”簡單粗俗地解釋就是:“少給我動這些歪腦筋,老子不吃你這一套!”這句話對可憐的縣令來說,簡直就是打臉。唉,誰讓你沒摸清楚王益的脾氣稟性就亂來呢?活該!
別看他對妄圖“拍馬屁”的下屬如此嚴厲,但是根據《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中的記載,他雖治吏嚴厲,對待百姓卻總是以理服人,絕不會耍大牌,也不會動不動就棍棒伺候,對待百姓尚是如此,更何況是自己心愛的孩子呢?同理,我們也能推測出,他絕不會對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動用家法,一定是諄諄教導,用自己的好行為為他們做出好的榜樣。
王安石經常待在父親身邊,小時候他還不懂什么,慢慢長大了,就開始效法父親的好行為,正所謂上行下效。
王安石正是在這樣耳濡目染的教育下慢慢長大,在最需要學習的年紀,父親給了他博覽群書的機會;在性格初步形成的年齡,父親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壯志初成的時候,父親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在最迷茫的時候,父親給了他不畏豪強的勇氣。
有其父必有其子,是王益的好行為對王安石以后的性格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若你要問王安石,這一生中最敬佩的人是誰?他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出父親的名字。
但是這個他最一生中最敬佩的人陪伴他的時間真的太短了,短到還來不及抓住回憶,就已經消散了。世事無常,大抵就是如此。
寶元二年(1039年),王益卒于江寧任上,留下了孤苦無依的妻兒,那一年王安石才只有十八九歲,剛及弱冠,父親的離去對他來說簡直是人生的一道晴天霹靂。還有王益的妻子吳氏,她面對丈夫留下的一大家子,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