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單元1 認知會計
能力1 認知會計的含義
一、會計的產生與發(fā)展
會計是適應生產過程中人們對經濟管理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它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經濟越發(fā)展,會計越重要。
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在生產活動中,一方面創(chuàng)造出物質財富,取得一定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發(fā)生各種勞動耗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以盡可能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勞動成果,需要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生產管理。基于這種客觀要求,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需要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記錄、計算和比較,以了解和控制生產活動過程,于是就產生了會計。
在我國,遠在原始社會末期,即有“結繩記事”“刻契記數”等原始計算、記錄的方法,這是會計的萌芽階段。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會計主要用來核算與監(jiān)督政府的財政開支,為官方服務。西周時期,《周禮·天官》中講:“司會掌幫之六典、八法、八則……而聽其會計。”這是我國關于“會計”一詞的最早記載,同時有了“司會”這樣的會計機構。到東漢時期,隨著造紙術的發(fā)明,就有了“計簿”或“簿記”的賬冊,用來登記會計事項。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空前繁榮時期,會計上發(fā)明了“四柱清冊”。其中“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之間的平衡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相當于現代會計中的上期結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結存。明末清初,商業(yè)和手工業(yè)趨向繁榮,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賬”。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和“該”(資本及各項負債)四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計算盈虧,分別編制“進繳表”和“存該表”,兩表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清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又產生了“天地合賬”,要求一切賬項都要在賬簿上記錄兩筆,既登記“來賬”,又登記“去賬”,以反映同一賬項的來龍去脈。賬簿采用垂直書寫,分上下兩格,上格記收,稱為“天”,下格記付,稱為“地”,上下兩格所記數額必須相等,即所謂“天地合”。“龍門賬”和“天地合賬”的應用,對中國會計由單式簿記法向復式簿記法轉變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生產規(guī)模日趨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會計有了長足發(fā)展,成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494年,意大利人盧卡·帕喬利出版了《算術、幾何及比例概要》一書,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復式記賬方法,從此,復式記賬法逐漸在資本主義國家得到普遍應用。這是會計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19世紀工業(yè)革命,出現了工業(yè)制度和大生產方式。1854年,英國蘇格蘭的會計師成立了第一個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愛丁堡會計師協(xié)會。會計的服務對象擴大了,會計核算的內容也擴展了,會計的作用獲得了社會的廣泛承認。這被認為是會計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20世紀5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會計領域,出現了電算化會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兩大分支。財務會計主要側重于向企業(yè)外部關系人提供有關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過去的信息;管理會計主要側重于向企業(yè)內部管理者提供進行經營規(guī)劃、經營管理、預測決策所需的有關未來的信息。管理會計的誕生可以說是會計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20世紀80年代,現代西方會計引入我國。1985年我國頒布了《會計法》,使會計工作真正納入了法制化軌道。1993年和1999年又先后兩次對《會計法》進行了修訂。1992年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和《企業(yè)財務通則》,這是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接軌的一項重大舉措。2006年財政部發(fā)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個具體準則,這是我國會計改革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慣例的進一步趨同,對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速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二、會計的含義
會計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連續(xù)、系統(tǒng)地核算和監(jiān)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會計是一種經濟計算。會計要對經濟過程利用貨幣為主要計量手段進行全面、連續(xù)、系統(tǒng)地計算。經濟計算是人們對經濟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關系(所有權、分配、信貸、結算等)和經濟過程(投入、產出、收入、成本、效率等)所進行的數量計算的總稱。經濟計算既包括對經濟現象靜態(tài)狀況的存量計算,也包括對其動態(tài)狀況的流量計算,既包括事前的計劃、預算等方面的計算,也包括事后的分析、評價和總結等方面的計算。會計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計算,經濟計算除包括會計計算外,還包括統(tǒng)計計算和業(yè)務計算等。
(2)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tǒng)。會計將一個企業(yè)分散的經營活動轉化成一組客觀的數據,提供有關企業(yè)的資金、勞動、收入、成本、利潤、債權、債務等信息。同時向相關部門提供有關信息咨詢服務。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會計提供的信息了解企業(yè)的基本情況,并將其作為決策的依據。會計是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tǒng),是一種“企業(yè)語言”,是企業(yè)經營的記分牌。
(3)會計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存在,經濟活動中的財產物資要以價值形式表現,會計要利用貨幣形式對財產物資進行綜合反映和管理。稱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tǒng),主要是對企業(yè)外部的有關信息使用者而言的,而稱會計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則主要是對企業(yè)內部來講的。會計是社會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適應生產發(fā)展和管理需要而產生并發(fā)展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會計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改變,由單純地記賬、算賬和報賬,發(fā)展為參與事前經營預測、決策,對經濟活動進行事中控制、監(jiān)督及開展事后分析、評價。可以說,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會計都是人們對經濟進行管理的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市公司財報分析與股票估值
- 我國投資者保護機制研究:會計準則替代視角
- 金蝶ERP-K3培訓教程:財務供應鏈生產制造(第3版)
- 建筑施工企業(yè)會計與稅務實務操作全書
- 會計基礎工作規(guī)范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詳解(第3版)
- 會計電算化(第2版)T3-用友通標準版
- 房地產企業(yè)會計與納稅指南
- 小企業(yè)會計準則操作實務(第6版)
- 基礎會計
- 一本書看透股權節(jié)稅
-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解讀:從入門到精通(第2版)
- 現金流量表:編制細節(jié)+方法詳解+經營分析
- 企業(yè)綜合仿真會計設計性實驗
- 會計·出納·做賬·納稅財務分析崗位實戰(zhàn)(第2版)
- 財務思維:如何成為一個財務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