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詳解(第3版)
最新章節:
11.2.6 其他違反會計法的法律責任
為了幫助廣大會計從業人員準確處理企業會計核算業務,我們編寫了這本書。本書對會計基礎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和解讀,便于讀者了解會計基礎工作,掌握具體的工作要求。本書案例豐富,貼近實務,通俗易懂。本書不僅適用于廣大會計初學者,而且對會計從業者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實現自我價值,也有一定的幫助。
最新章節
- 11.2.6 其他違反會計法的法律責任
- 11.2.5 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法律責任
- 11.2.4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編制、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3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2 偽造、變造、編制虛假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1 不依法進行會計管理、核算和監督的法律責任
品牌:人郵圖書
上架時間:2023-12-11 16:50:54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郵圖書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11.2.6 其他違反會計法的法律責任 更新時間:2023-12-11 16:57:49
- 11.2.5 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法律責任
- 11.2.4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編制、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3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2 偽造、變造、編制虛假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1 不依法進行會計管理、核算和監督的法律責任
- 11.2 常見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11.1.3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 11.1.2 法律責任的分類
- 11.1.1 法律責任的含義
- 11.1 法律責任概述
- 第11章 法律制約: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10.3.3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主要內容
- 10.3.2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特點
- 10.3.1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概念
- 10.3 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
- 10.2.2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
- 10.2.1 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
- 10.2 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
- 10.1.2 當前我國會計監督中的一些問題
- 10.1.1 會計監督的概念
- 10.1 會計監督概念與現狀
- 第10章 會計基礎工作之會計監督:現狀和體系
- 9.2.3 財務會計分析制度
- 9.2.2 會計核算工作制度
- 9.2.1 會計工作組織體系及會計人員崗位職責
- 9.2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具體制定
- 9.1.3 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框架和基本內容
- 9.1.2 制定內部會計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則
- 9.1.1 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 9.1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
- 第9章 會計基礎工作的制度規范:內部會計管理制度
- 8.2.3 移交后的責任
- 8.2.2 交接的基本程序
- 8.2.1 需要進行會計工作交接的情形
- 8.2 會計工作交接
- 8.1.5 會計檔案的銷毀
- 8.1.4 會計檔案的保管
- 8.1.3 會計檔案的裝訂
- 8.1.2 會計檔案的立卷
- 8.1.1 會計檔案的范圍
- 8.1 會計檔案
- 第8章 會計基礎工作的記錄和延續:會計檔案與會計人員工作交接
- 7.5.7 建立會計電算化的檔案管理制度
- 7.5.6 安全和保密措施
- 7.5.5 關于磁性介質及其他介質的管理
- 7.5.4 關于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的文檔資料的管理
- 7.5.3 會計賬簿和報表的生成與管理
- 7.5.2 記賬憑證的生成與管理
- 7.5.1 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的內容
- 7.5 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管理
- 7.4.2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的申請、檢查和批準
- 7.4.1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的條件
- 7.4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
- 7.3.8 利用現有數據進行財務分析
- 7.3.7 會計軟件的日常運行與維護
- 7.3.6 會計軟件的初始化
- 7.3.5 基礎工作要求及前期準備
- 7.3.4 會計人員的配備與崗位培訓
- 7.3.3 企業實行會計核算電算化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 7.3.2 會計核算電算化一般要求
- 7.3.1 會計核算電算化的特點
- 7.3 利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
- 7.2.3 選擇通用會計軟件
- 7.2.2 常用的會計核算軟件的功能模塊
- 7.2.1 如何獲得會計軟件
- 7.2 會計電算化軟件的功能與選擇
- 7.1.2 會計電算化的 3 個層次
- 7.1.1 會計電算化的概念
- 7.1 會計電算化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 第7章 現代化工作方式:會計電算化
- 6.7.5 審計報告
- 6.7.4 審計實施
- 6.7.3 審計計劃
- 6.7.2 財務報告的審計范圍
- 6.7.1 財務報告審計的目的
- 6.7 財務報告的審計
- 6.6.2 附注的內容
- 6.6.1 附注的定義
- 6.6 附注
- 6.5.2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填列方法
- 6.5.1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內容及結構
- 6.5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 6.4.4 現金流量表的編制
- 6.4.3 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和內容
- 6.4.2 現金流量及其分類
- 6.4.1 現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 6.4 現金流量表
- 6.3.3 利潤表的編制
- 6.3.2 利潤表的格式及內容
- 6.3.1 利潤表的概念和作用
- 6.3 利潤表
- 6.2.3 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 6.2.2 資產負債表的結構
- 6.2.1 資產負債表的內容
- 6.2 資產負債表
- 6.1.4 財務報告編制前的準備工作
- 6.1.3 財務報告的編制要求
- 6.1.2 財務報表的組成
- 6.1.1 財務報告的概念與作用
- 6.1 財務報告概述
- 第6章 會計核算的成果:編制財務報告
- 5.4.3 會計記錄錯誤的更正方法
- 5.4.2 會計記錄錯誤的查找方法
- 5.4.1 會計記錄錯誤
- 5.4 登記錯誤的更正
- 5.3.2 結賬
- 5.3.1 對賬
- 5.3 對賬和結賬
- 5.2.4 日記賬的登記
- 5.2.3 明細賬的登記
- 5.2.2 總賬的登記
- 5.2.1 登記會計賬簿的要求
- 5.2 會計賬簿的登記
- 5.1.5 會計賬簿的啟用
- 5.1.4 明細賬的設置
- 5.1.3 日記賬的設置
- 5.1.2 總賬的設置
- 5.1.1 會計賬簿的基本構成
- 5.1 會計賬簿的設置
- 第5章 會計核算的中心環節:登記會計賬簿
- 4.4.2 會計憑證的保管
- 4.4.1 會計憑證的傳遞
- 4.4 會計憑證的傳遞與保管
- 4.3.5 常用記賬憑證填制舉例
- 4.3.4 記賬憑證的審核
- 4.3.3 記賬憑證的填制
- 4.3.2 記賬憑證的類別
- 4.3.1 記賬憑證的內容
- 4.3 記賬憑證的內容、類別、填制與審核
- 4.2.5 幾種常用原始憑證填制舉例
- 4.2.4 原始憑證的審核
- 4.2.3 原始憑證的填制
- 4.2.2 原始憑證的內容
- 4.2.1 原始憑證的類別
- 4.2 原始憑證的類別、內容、填制與審核
- 4.1.3 會計憑證的書寫要求
- 4.1.2 會計憑證的分類
- 4.1.1 會計憑證的概念
- 4.1 會計憑證的概念、分類與書寫要求
- 第4章 會計核算的起點:編制會計憑證
- 3.3.6 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 3.3.5 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 3.3.4 資本的增減
- 3.3.3 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 3.3.2 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 3.3.1 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 3.3 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
- 3.2.2 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
- 3.2.1 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
- 3.2 會計核算的要求
- 3.1.2 我國法律、法規對建賬的基本要求
- 3.1.1 會計賬簿體系的基礎知識
- 3.1 建立規范的賬簿體系
- 第3章 會計基礎工作之會計核算:一般要求及核算內容
- 2.4.3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貫徹
- 2.4.2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 2.4.1 重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 2.4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
- 2.3.4 會計工作崗位之間的牽制和會計人員回避制度
- 2.3.3 怎樣設置會計工作崗位
- 2.3.2 設置會計工作崗位的原則
- 2.3.1 設置會計工作崗位的意義
- 2.3 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
- 2.2.5 會計人員的任職要求
- 2.2.4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程序
- 2.2.3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任職條件
- 2.2.2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配備要求
- 2.2.1 總會計師
- 2.2 會計機構人員的配備
- 2.1.4 實行代理記賬的要求
- 2.1.3 不設置會計機構,只配備會計人員的要求
- 2.1.2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要求
- 2.1.1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規定
- 2.1 會計機構的設置
- 第2章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 1.2.3 做好會計基礎工作的基本要求
- 1.2.2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簡介
- 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簡介
- 1.2 會計基礎工作的法律法規
- 1.1.2 會計基礎工作現存的主要問題
- 1.1.1 會計基礎工作的內涵
- 1.1 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
- 第1章 會計基礎工作概述
- 前言
- 內容提要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會計基礎工作概述
- 1.1 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
- 1.1.1 會計基礎工作的內涵
- 1.1.2 會計基礎工作現存的主要問題
- 1.2 會計基礎工作的法律法規
- 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簡介
- 1.2.2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簡介
- 1.2.3 做好會計基礎工作的基本要求
- 第2章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 2.1 會計機構的設置
- 2.1.1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規定
- 2.1.2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要求
- 2.1.3 不設置會計機構,只配備會計人員的要求
- 2.1.4 實行代理記賬的要求
- 2.2 會計機構人員的配備
- 2.2.1 總會計師
- 2.2.2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配備要求
- 2.2.3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任職條件
- 2.2.4 會計機構負責人與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程序
- 2.2.5 會計人員的任職要求
- 2.3 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
- 2.3.1 設置會計工作崗位的意義
- 2.3.2 設置會計工作崗位的原則
- 2.3.3 怎樣設置會計工作崗位
- 2.3.4 會計工作崗位之間的牽制和會計人員回避制度
- 2.4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
- 2.4.1 重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 2.4.2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 2.4.3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貫徹
- 第3章 會計基礎工作之會計核算:一般要求及核算內容
- 3.1 建立規范的賬簿體系
- 3.1.1 會計賬簿體系的基礎知識
- 3.1.2 我國法律、法規對建賬的基本要求
- 3.2 會計核算的要求
- 3.2.1 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
- 3.2.2 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
- 3.3 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
- 3.3.1 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 3.3.2 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 3.3.3 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 3.3.4 資本的增減
- 3.3.5 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 3.3.6 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 第4章 會計核算的起點:編制會計憑證
- 4.1 會計憑證的概念、分類與書寫要求
- 4.1.1 會計憑證的概念
- 4.1.2 會計憑證的分類
- 4.1.3 會計憑證的書寫要求
- 4.2 原始憑證的類別、內容、填制與審核
- 4.2.1 原始憑證的類別
- 4.2.2 原始憑證的內容
- 4.2.3 原始憑證的填制
- 4.2.4 原始憑證的審核
- 4.2.5 幾種常用原始憑證填制舉例
- 4.3 記賬憑證的內容、類別、填制與審核
- 4.3.1 記賬憑證的內容
- 4.3.2 記賬憑證的類別
- 4.3.3 記賬憑證的填制
- 4.3.4 記賬憑證的審核
- 4.3.5 常用記賬憑證填制舉例
- 4.4 會計憑證的傳遞與保管
- 4.4.1 會計憑證的傳遞
- 4.4.2 會計憑證的保管
- 第5章 會計核算的中心環節:登記會計賬簿
- 5.1 會計賬簿的設置
- 5.1.1 會計賬簿的基本構成
- 5.1.2 總賬的設置
- 5.1.3 日記賬的設置
- 5.1.4 明細賬的設置
- 5.1.5 會計賬簿的啟用
- 5.2 會計賬簿的登記
- 5.2.1 登記會計賬簿的要求
- 5.2.2 總賬的登記
- 5.2.3 明細賬的登記
- 5.2.4 日記賬的登記
- 5.3 對賬和結賬
- 5.3.1 對賬
- 5.3.2 結賬
- 5.4 登記錯誤的更正
- 5.4.1 會計記錄錯誤
- 5.4.2 會計記錄錯誤的查找方法
- 5.4.3 會計記錄錯誤的更正方法
- 第6章 會計核算的成果:編制財務報告
- 6.1 財務報告概述
- 6.1.1 財務報告的概念與作用
- 6.1.2 財務報表的組成
- 6.1.3 財務報告的編制要求
- 6.1.4 財務報告編制前的準備工作
- 6.2 資產負債表
- 6.2.1 資產負債表的內容
- 6.2.2 資產負債表的結構
- 6.2.3 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 6.3 利潤表
- 6.3.1 利潤表的概念和作用
- 6.3.2 利潤表的格式及內容
- 6.3.3 利潤表的編制
- 6.4 現金流量表
- 6.4.1 現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 6.4.2 現金流量及其分類
- 6.4.3 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和內容
- 6.4.4 現金流量表的編制
- 6.5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 6.5.1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內容及結構
- 6.5.2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填列方法
- 6.6 附注
- 6.6.1 附注的定義
- 6.6.2 附注的內容
- 6.7 財務報告的審計
- 6.7.1 財務報告審計的目的
- 6.7.2 財務報告的審計范圍
- 6.7.3 審計計劃
- 6.7.4 審計實施
- 6.7.5 審計報告
- 第7章 現代化工作方式:會計電算化
- 7.1 會計電算化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 7.1.1 會計電算化的概念
- 7.1.2 會計電算化的 3 個層次
- 7.2 會計電算化軟件的功能與選擇
- 7.2.1 如何獲得會計軟件
- 7.2.2 常用的會計核算軟件的功能模塊
- 7.2.3 選擇通用會計軟件
- 7.3 利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
- 7.3.1 會計核算電算化的特點
- 7.3.2 會計核算電算化一般要求
- 7.3.3 企業實行會計核算電算化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 7.3.4 會計人員的配備與崗位培訓
- 7.3.5 基礎工作要求及前期準備
- 7.3.6 會計軟件的初始化
- 7.3.7 會計軟件的日常運行與維護
- 7.3.8 利用現有數據進行財務分析
- 7.4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
- 7.4.1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的條件
- 7.4.2 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的申請、檢查和批準
- 7.5 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管理
- 7.5.1 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的內容
- 7.5.2 記賬憑證的生成與管理
- 7.5.3 會計賬簿和報表的生成與管理
- 7.5.4 關于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的文檔資料的管理
- 7.5.5 關于磁性介質及其他介質的管理
- 7.5.6 安全和保密措施
- 7.5.7 建立會計電算化的檔案管理制度
- 第8章 會計基礎工作的記錄和延續:會計檔案與會計人員工作交接
- 8.1 會計檔案
- 8.1.1 會計檔案的范圍
- 8.1.2 會計檔案的立卷
- 8.1.3 會計檔案的裝訂
- 8.1.4 會計檔案的保管
- 8.1.5 會計檔案的銷毀
- 8.2 會計工作交接
- 8.2.1 需要進行會計工作交接的情形
- 8.2.2 交接的基本程序
- 8.2.3 移交后的責任
- 第9章 會計基礎工作的制度規范:內部會計管理制度
- 9.1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
- 9.1.1 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 9.1.2 制定內部會計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則
- 9.1.3 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框架和基本內容
- 9.2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具體制定
- 9.2.1 會計工作組織體系及會計人員崗位職責
- 9.2.2 會計核算工作制度
- 9.2.3 財務會計分析制度
- 第10章 會計基礎工作之會計監督:現狀和體系
- 10.1 會計監督概念與現狀
- 10.1.1 會計監督的概念
- 10.1.2 當前我國會計監督中的一些問題
- 10.2 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
- 10.2.1 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
- 10.2.2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
- 10.3 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
- 10.3.1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概念
- 10.3.2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特點
- 10.3.3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主要內容
- 第11章 法律制約: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11.1 法律責任概述
- 11.1.1 法律責任的含義
- 11.1.2 法律責任的分類
- 11.1.3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 11.2 常見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11.2.1 不依法進行會計管理、核算和監督的法律責任
- 11.2.2 偽造、變造、編制虛假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3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4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編制、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 11.2.5 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法律責任
- 11.2.6 其他違反會計法的法律責任 更新時間:2023-12-11 16: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