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歲月凝香
  • 江南
  • 1577字
  • 2019-10-31 14:19:37

快樂的童年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我的童年是在“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度過的。我的記事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時俱進。

依稀記得是在1951年的春暖花開時節(jié),母親帶著我離開家鄉(xiāng)乘船坐車,幾經輾轉到了江蘇沙洲縣城(現在的張家港市),前來接我們的是一個大高個兒、穿著軍衣的英武軍人,他就是我的父親。那年我5歲,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從僻靜的鄉(xiāng)村來到喧鬧的城鎮(zhèn),第一次看到江南的秀山麗水,一切都感到新鮮。過了沒幾個月,父親調到江蘇海門,我和母親帶著簡單的行囊也跟著到了海門。海門是我的出生地,是母親的故鄉(xiāng)。

1952年我上了小學,這一年,我有了第一個弟弟。1954年父親又調到江蘇如東,母親帶著我和弟弟也到了如東,接著又增添了兩個弟弟。1957年秋天,作為黨員的母親積極響應軍官家屬回鄉(xiāng)參加生產勞動的號召,帶著我和三個弟弟,告別了軍營,回到了江蘇啟東。啟東是我父親的故鄉(xiāng),更是我父親書寫許多抗日傳奇的地方。

回到鄉(xiāng)下的第一件事就是翻修老屋,把原來的三間草房翻成了坐北朝南的三間瓦房,那是我們全村最漂亮的房子。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很美,典型的田園風光。我家的四周是一條兩丈寬的宅溝,淘米洗菜的水橋邊是一棵合抱的垂楊柳,水溝邊是一叢叢不知名的野花。一條直路從場院里通往村前的橫路。沿著直路再往南走300米,便是一條橫貫全縣東西的大運河。我家屋后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屋前的左側是兩棵柿子樹,一棵桂花樹和一棵臘梅樹。右側是一溜豬羊圈、雞鴨棚和柴火屋。母親極愛干凈,窗明幾凈,收拾得一塵不染。受母親的潛移默化,我們兄妹幾個從小就愛干凈,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母親是個左撇子,干什么活兒都是左手。她的手很巧,紡紗、織布、裁剪衣服、做鞋子、繡花,樣樣都行。母親很重視節(jié)氣,每逢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七月七、中秋、春節(jié)、元宵節(jié),都要做好吃的。我跟著母親學會了蒸年糕,做元宵、青團、酒釀,包粽子,炸巧果。

在外面轉悠了幾年的我,回到鄉(xiāng)下一切都感到新鮮。我在自家的宅溝里種上了菱角,溝岸栽上了一溜楊柳和桃樹。第二年春天桃紅柳綠,引得蜂飛蝶舞。

學校離家有六里地,母親按多年的老規(guī)矩每天給我5分錢自己買了吃。可我舍不得吃,把錢攢起來,買自己喜歡的連環(huán)畫。那時即將面臨考中學,每天上學時,母親總要囑咐我好好學習。我那時貪玩,學習不算最好,但有一樣非常突出:毛筆字寫得不錯。每次寫大楷、小楷,我總得好多紅圈,備受老師夸獎。那時根本不懂書法,只是涂鴉而已。由于喜歡書畫,到了北京工作以后,結交了許多中國書畫界的前輩和朋友,那是后話。

每天放學回來,便和一幫小伙伴打豬草。說是打豬草,其實就是瘋玩,不是放風箏、彈玻璃球,就是“清兵抓強盜”“抬花轎”,不玩到夕陽西下、倦鳥歸林不回家。那時我特別喜歡放風箏,拿一張紙交叉插上兩根蘆花,就是一個最簡易的風箏。夏天,晚飯后就和小伙伴們提著煤油燈、背著背簍去運河邊上抓螃蟹。在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一種類似螃蟹的蟛蜞,這小東西和螃蟹一樣趨光性很強,把煤油燈放在河岸邊,它自己爬過來,伸手抓就是。一個晚上能抓到大半背簍。用蔥姜炒著吃很鮮美。或者把它搗成醬,加上料酒、精鹽、蔥姜,早飯當小菜吃,也是別有風味。

我最大的興趣是釣魚,看浮漂就能判斷是什么魚在咬鉤。春夏的每個星期天早晨我都要釣魚,一早晨能釣幾斤鯽魚。那時魚多,也不稀罕吃,就是有種滿足感、成就感,這種感覺日后強烈地反映在我的工作上。

我是個電影迷,尤其喜歡看打仗的電影,如《智取華山》《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山間鈴響馬幫來》《英雄虎膽》等等。郭振清演的李向陽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北農村,物質和文化高度匱乏,能看場電影,就是最大的享受。那時只要打聽到哪兒放電影,就和小伙伴們去看,走多遠的路都不怕。也許我在城鎮(zhèn)里呆過幾年,跟隨父母親走過一些地方,相對地“見多識廣”,所以成了“孩子王”,還挺有號召力,男孩兒女孩兒都聽我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太康县| 镇沅| 台东市| 塘沽区| 化州市| 濮阳市| 东光县| 眉山市| 昌图县| 乐东| 武鸣县| 蓬安县| 斗六市| 牙克石市| 铜川市| 卢氏县| 昌吉市| 巴马| 巨鹿县| 金溪县| 聂拉木县| 德清县| 清新县| 古丈县| 吐鲁番市| 宝丰县| 兴仁县| 汶川县| 平和县| 临城县| 鄂托克旗| 临城县| 大理市| 华亭县| 防城港市| 南岸区| 通山县| 枣阳市| 封开县|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