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稅收概述
稅法與稅收關系十分密切,稅法是稅收的法律表現形式,稅收是稅法所確定的具體內容。稅收活動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依據,稅法是稅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法律保障,稅收法定主義是稅收活動必須恪守的根本準則。因此,在學習稅法知識之前,了解一下稅收是非常有必要的。
1.1.1 稅收的概念和特征
1.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征收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把握稅法的概念必先理解稅收,因為稅收制度的法律體現即為稅法。對于稅收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①國家征稅憑借的是公共權力(政治權力)。稅收征收的主體只能是代表社會公共權力的政府,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或個人無權征稅。與公共權力相對應的必然是政府管理社會和為民眾提供公共產品的義務;②國家征稅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的需要;③稅收必須借助法律形式進行;④稅收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其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
【知識鏈接】
中國最早的市場稅收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后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雇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2.稅收的特征
稅收作為政府籌集財政收入的一種法律形式,與其他財政收入形式比較,具有如下特征:
(1)稅收的強制性。稅收的強制性是指國家憑借其公共權力以法律、法令形式對稅收征納雙方的權利(權力)與義務進行制約,既不是由納稅主體按照個人意志自愿繳納,也不是按照征稅主體隨意征稅,而是依據法律進行征稅。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強制性主要體現在征稅過程中。
(2)稅收的無償性。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征稅后,稅款一律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由財政統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體納稅人返還或支付報酬。稅收的無償性是對個體納稅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利益與其繳納的稅款并非一對一的對等,但就納稅人的整體而言則是對等的,政府使用稅款目的是向社會全體成員包括具體納稅人提供社會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因此,稅收的無償性表現為個體的無償性、整體的有償性。
(3)稅收的固定性。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國家征稅預先規定了統一的征稅標準,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納稅期限、納稅地點等。這些標準一經確定,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
稅收的三個特征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強制性是實現稅收無償征收的保證,無償性是稅收這種特殊分配手段本質的體現,固定性是無償性和強制性的必然要求。三者相互配合,保證了政府財政收入的穩定。
1.1.2 稅收的產生與發展
稅收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范疇。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稅收是與國家有本質聯系的一個分配范疇,它是隨著國家的形成而產生的。
國家的基本職能是對內維持公共秩序、興辦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對外維護國家的安全。
稅收實際上就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以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形式,它反映了國家和社會成員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1.稅收產生的條件
概括地說,稅收的產生取決于兩個相互影響的前提條件:一是經濟條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會條件,即國家的產生和存在。歷史上,私有制先于國家形成,但對稅收而言,是同時存在這兩個前提條件,稅收才產生??梢哉f,稅收是私有財產制度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產物。
所以說,稅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稅收的產生,取決于相互制約的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國家公共權力的建立;二是私有制的出現。稅收是國家公共權力與私有制存在的必然產物。
2.稅收制度結構的發展變化
稅收制度結構的發展變化,體現在各社會主體稅種的演變方面。歷史上的稅制結構的發展變化,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1)以古老的簡單直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在古代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貨幣經濟不發達,國家統治者只采取直接對人或對物征收的簡單直接稅。
(2)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由于簡單的稅制已不能滿足財政的需要,因而利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條件,加強對商品和流通行為課征間接稅,形成了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征收間接稅既可將稅收轉嫁給消費者負擔,又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
(3)以所得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國家的財政支出亦隨之增加。資本主義國家深感廣泛而過分課征間接稅,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首先,對商品的流轉額課征的間接稅,在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往往要經過多次流轉過程,每次流轉都要征稅,流轉次數越多,征稅額越大,商品的價格也越高。這種情況很不利于企業的市場競爭和擴大再生產。其次,對消費品課征間接稅,相應地提高了消費品價格,這就迫使資本家必須提高工人的名義工資。而提高工資又會提高生產成本,從而影響資本家的經濟利益。而且過分擴大間接稅的課征范圍,還會引起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反抗。資產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增加財政收入、適應國家的財政需要,不得不考慮稅制的改革。因此,18世紀未,英國首創所得稅。以后時征時停,直至1842年開始確定所得稅為永久稅。在其后各國先后仿效,逐漸使所得稅在各國稅收收入中占主要地位。
(4)以所得稅和間接稅并重的稅收制度。這種稅收制度在發展中國家使用得比較普遍,少數發達國家間接稅也占一定比重,如法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增值稅一直是主要稅種。自1986年美國里根政府稅制改革以后,發達國家鑒于過高的累進所得稅率,不但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而且還影響腦力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因而普遍降低個人及公司所得稅稅率。但因政府的財政支出又不能隨之減少,所以一方面需要擴大所得稅稅基,另一方面又只能有選擇地增加間接稅的征收。于是,一些國家出現間接稅有所發展的趨勢。
1.1.3 稅收的職能和作用
稅收職能是指稅收所具有的內在功能,稅收作用則是稅收職能在一定條件下的具體體現。稅收的職能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籌集財政收入穩定可靠。稅收的這種特點,使其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左右。
2.稅收是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這既反映了經濟是稅收的來源,也體現了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稅收作為經濟杠桿,通過增稅與減免稅等手段來影響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引導企業、個人的經濟行為,對資源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從而達到調控經濟運行的目的。政府運用稅收手段,既可以調節宏觀經濟總量,也可以調節經濟結構。
3.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從總體來說,稅收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規范的形式,能夠規范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不同的稅種,在分配領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如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具有高收入者適用高稅率、低收入者適用低稅率或不征稅的特點,有助于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消費稅對特定的消費品征稅,能達到調節收入分配和引導消費的目的。
4.具有監督經濟活動的作用
稅收涉及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領域,能夠綜合反映國家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既可以通過稅收收入的增減及稅源的變化,及時掌握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趨勢,也可以在稅收征管活動中了解微觀經濟狀況,發現并糾正納稅人在生產經營及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此外,稅收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權益的重要體現,所以在對外交往中,稅收還具有維護國家權益的重要作用。
1.1.4 稅收的分類
稅收的分類是以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發,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各不同稅種隸屬稅類所做的一種劃分。我國的稅收一般可以分為以下種類:
1.按照征稅對象的性質進行分類
以征稅對象的性質分類,稅收可以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行為稅等。
流轉稅即以流轉額(包括商品銷售額和非商品營業額等)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所得稅是以所得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財產稅是以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房產稅、土地增值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行為稅是以特定行為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和屠宰稅等。
2.按照稅收的繳納形式進行分類
以稅收的繳納的形式分類,稅收可以分為實物稅、力役稅和貨幣稅三種。
實物稅就是納稅人用實物形式繳納的稅收;力役稅就是納稅人以提供力役的形式繳納的稅收;貨幣稅就是納稅人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稅收。
3.按照征稅環節進行分類
以征稅環節分類,稅收可以分為生產環節課稅、流通環節課稅、分配環節課稅、資源占用環節課稅、消費環節課稅、投資環節課稅等。
生產環節課稅就是在商品的生產環節課征的稅收;流通環節課稅就是在流通環節對商品或勞務課征的稅收;分配環節課稅就是在分配環節對納稅人所取得的收入課征的稅收;資源占用環節課稅就是在資源占用環節對占有和使用國有資源的單位和個人課征的稅收;消費環節課稅就是在消費環節對消費品或消費行為課征的稅收;投資環節課稅就是在投資環節對單位或個人進行的投資活動課征的稅收。
4.按照稅收與價格的關系進行分類
以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分類,稅收可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兩種。
價內稅就是稅金包含在價格之中,作為價格構成部分的稅種;價外稅是指稅金不包含在價格之中,價稅分列的稅種。
5.按照計稅依據進行分類
以計稅依據分類,稅收可以分為從價稅和從量稅兩種。
從價稅就是以征稅對象的價值量為依據課征的稅收;從量稅就是以征稅對象的實物量為依據課征的稅收。
6.按照稅收課征的目的進行分類
以稅收課征的目的分類,稅收可以分為一般稅和特定目的稅兩種。
一般稅是指主要以籌集財政收入為目的的稅種;特定目的稅是指以貫徹特定的政策,實現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等目標為主要目的的稅種。
7.按照應納稅額的確定方式進行分類
以應納稅額的確定方式分類,稅收可以分為定率稅和配賦稅兩種。
定率稅是指在稅法中明確規定稅率,對任何人、任何對象都依率計征的稅收;配賦稅是指政府先確定征稅總額,然后按一定標準分攤到各地區、各部門的納稅人或征稅對象的稅收。
8.按照稅收負擔是否能夠轉嫁進行分類
以稅收負擔是否能夠轉嫁分類,稅收可以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兩種。
直接稅是指稅收負擔不能轉稼,納稅人與負稅人一致的稅種,如所得稅和財產稅等;間接稅是指稅收負擔可以通過一定方式轉嫁出去,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稅種,如流轉稅和行為稅等。
9.按照稅收管轄權所涉及的對象進行分類
以稅收管轄權所涉及的對象分類,稅收可以分為國內稅和涉外稅兩種。
國內稅就是只對國內企業和個人征收的稅種;涉外稅是指只對涉外企業和外籍個人征收的稅種。如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制度由內資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兩個稅種構成。其中:內資企業所得稅只對國內企業征收,屬國內稅性質;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只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征收,屬涉外稅性質。隨著我國內外稅制統一的最終實現,這種稅收分類方法在我國將失去意義。
10.按照稅收管理權限和稅收收入的歸屬進行分類
以稅收管理權限和稅收收入的歸屬分類,稅收可以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三種。
中央稅是指由中央政府負責征收管理,收入歸中央政府支配使用的稅種;地方稅是指由方政府負責征收管理,收入歸地方政府支配使用的稅種;中央地方共享稅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責征收管理,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分享的稅種。
11.按照國家預算收入口徑和征收管理機關的不同進行分類
以國家預算收入口徑和征收管理機關的不同分類,我國現行的稅收可以分為工商稅、農(牧)業稅和關稅三大類。
工商稅是以工商企業為主要納稅人并由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管理的稅種。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主要由工商稅構成,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農(牧)業稅是以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為主要納稅人并由財政機關負責征收的稅種,如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等;關稅是由海關負責征收管理,對進出口關境的貨物課征的稅收。
【知識鏈接】
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狀況
1994年以來,我國稅收收入一直保持了穩定較快增長的態勢,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出現了規模不斷擴大、收入持續增長的勢頭?!笆晃濉逼陂g,全國稅收收入穩步增長,2009年達到63104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稅收收入已突破28萬億元;2014年達到77394億元。
2009—2014年各年宏觀稅負依次為16.7%、17.4%、18.6%、18.4%、18.5%、19.4%。
上述“稅收收入”包括由我國稅務部門組織征收的各項稅收,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契稅,未減出口退稅。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應試指南·真題·預測三合一:初級會計電算化
- 全國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熱題庫:個人理財(中級)
- 2014年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廈門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初級會計電算化》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山西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會計基礎》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金融專業知識與實務歷年真題及押題精選試卷
- 2019年經濟師《商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復習全書【要點精講+歷年真題詳解】
- 2017年保險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CFA二級中文精講(第2版)①
- CFA三級中文精講②
- 周慶行《公共行政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全國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熱題庫:個人貸款(中級)
- 2015年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圖解版):稅法
- 2015年經濟師《運輸經濟(水路)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