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向者的成功法則
- 姚沛澤
- 1770字
- 2019-10-21 15:54:42
3.成功就是干出來的,也是“想”出來的
俄國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說:“沒有智慧的蠻力是沒有什么價值的。”一個人只顧著埋頭苦干而不會思考,是永遠不會走向成功的。
相比外向者喜歡說話的特點,內向者更喜歡思考。他們樂于向縱深挖掘,獲取他們想要得到的信息。在做一件事之前,他們會事先進行一次深刻的“頭腦風暴”,直到把問題想透徹之后再做出明智的決定。因為這個習慣,他們看起來很安靜、很害羞,但這意味著一旦他們開口,他們的言語會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時會更有力度。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從小熱愛思考。7歲的時候,他最喜歡看的書籍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據說,在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重的大書時,他常常陷入沉思:“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么以后的百科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要是能造出一個香煙盒般大小的魔盒來,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百科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后來被他用一塊小小的芯片實現了。
上小學六年級時,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躲在地下室里終日埋頭苦思。母親叫他吃飯,他總是不予理睬。有一天,母親實在氣壞了,沖著室內的揚聲器大喊起來:“比爾,你究竟是在干什么呀!你在思考?”蓋茨的回答讓母親吃驚不已:“是的,媽媽!媽媽,你試過思考嗎?”
上八年級時,他迷上了一種笨重的、速度很慢的電腦終端機。那是計算機剛起步的年代,上機編程太昂貴了,但聰明好學的蓋茨總在不斷尋找甚至創造機會去上機編程序。他經常與伙伴們一起乘車到湖濱中學附近一家新辦的計算機中心公司編寫程序。在家里,他常常為了一個問題的困擾,費盡心思地苦苦思索。他的房間里到處都是電傳紙和計算機紙。
進入哈佛大學之后,他仍然保持著思考的習慣。據說有一次,因為太投入,他在睡夢中還在寫程序:“一個句號,一個句號,一個句號,一個句號……”直到他事業有成之日,他每天只睡6個小時,其余時間都用來思考與工作。他自認為是思考狂。“思考使我開心,忙碌使我精神百倍。”他說道。
愛思考的人,耐得住寂寞,懂得為自己不斷地“充電”。他們沒事喜歡思考,一天天領悟,當思考成為習慣,那么,人生的機遇與成就就會不期而來。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能干活的人,而最缺少的就是會思考的人。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很多人終日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就是因為只會盲目地行動而不會思考。而有的人,看似無所事事,但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所以成功擁抱了他們。
和比爾·蓋茨一樣,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
年輕時,他曾在一家石油公司里謀到一份工作,任務是檢查石油罐蓋焊接好沒有。這是全公司最簡單枯燥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干。
剛開始,洛克菲勒也覺得這份工作十分枯燥。但是,慢慢地,他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焊接的全過程。有一天,他突然發現,焊接好一個石油罐蓋,總共用了39滴焊接劑。“為什么一定要用39滴焊接劑呢?少用一滴行不行?”他在心中自問道。
在他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干過這份工作,可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洛克菲勒帶著這個疑問,進行了仔細的測算。結果發現,焊接好一個石油罐蓋,只需38滴焊接劑即可。
后來,他發現,使用舊的焊接機,根本無法實現每罐減少一滴焊接劑的目標。于是他決定另起爐灶,研制新的焊接機。不久,“38”滴型焊接機誕生了。這種新型焊接機,一年下來,竟為公司節省開支5億美元。
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成功令人向往,但他的起步也是極其普通的。面對枯燥無味的石油罐蓋,他能夠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進而將思考的結果付諸實踐,最終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成功是干出來的,也是想出來的。沒有思考,就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也不會有凡高的《向日葵》、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內向者是想做碌碌無為者,還是有成就的人,關鍵就要看你懂不懂得思考、習慣思考,并且能在思考中求新思路。成功的機會無處不在,所有的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但它更青睞善于思考的人。
其實,內向者更有優勢去思考,因為平時喜歡一個人獨守,這恰恰給自己提供了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忙碌不代表收獲,不要讓低頭做事成為自己的座右銘,思考才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內向者要切記一個“浮”字,也要記住一個“創”字。浮躁是思考過程的大敵,而創新則是思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