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落孫山
第二年,小曾恢復學籍,重新回到了校園。
高三,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時期。備戰高考,爭取進一所好的大學成為考生、家長、老師的奮斗目標。
繁重的文化課之余,小曾仍然沒有放棄學習音樂。他有一個夢想,爭取考上心儀已久的江西師范大學藝術系(現為音樂學院),為自己將來在音樂的天空展翅翱翔增添一雙金翼。
江西師范大學緣起于廬山白鹿洞書院,肇基于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昌大學,1953年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江西師范大學,是江西省本科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該校音樂學院是全國高師同類院系中辦學歷史悠久的院系之一,是江西省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全、師資力量最雄厚、教學條件最優越的音樂學院,是培養音樂師資和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音樂教育研究的中心。江西省藝術學科的骨干教師和高校音樂院系中的學術帶頭人,大多數畢業于這所學校。
考藝術院校,考生除了文化課成績要上錄取分數線,還要具備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長,他們往往要做兩個方面的考前準備,必須加倍付出努力。小曾囿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像大多數城里的考生那樣參加考前應試培訓班和請名師指導,只有自己更加刻苦地學習和練習。
1988年5月,小曾來到吉安考點,參加了江西師范大學藝術系的初試。他報考的是作曲專業,在眾多老師面前,他通過了作曲技法、音樂理論、視唱練耳等規定考試科目,還加試了二胡獨奏《賽馬》(加分科目)。激情的演奏,嫻熟的技巧,流暢的旋律,贏得了考場上老師們的夸贊。
不久,小曾接到參加復試的通知。去南昌參加復試那天,不巧天下大雨,把小曾淋了個透濕,導致感冒發燒渾身酸痛無力。
復試完,小曾回到遂川縣城,天天等,日日盼。一個多月過去了,小曾收到了江西師范大學寄來的一封信,里面裝的不是《高考錄取通知書》,而是一份《考前復習班報名表》,邀請他參加本院舉辦的高考藝術生培訓班,第二年繼續報考本校。
第一次參加高考,小曾落榜了。
事后小曾得知,江西師范大學藝術系這一年招生名額很少,作曲專業只招收五名學生。一些與小曾一同參加考試的考生平時就請師大的老師作指導老師,上了許多課,基礎很扎實,小曾落榜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于小曾的高考落榜,多年后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寫道:“于是江西師大的音樂系少了一名學生,可日后的軍營卻多了一名歌星。”自然,這是后話。
高考名落孫山,小曾沒有放棄。通過參加這次高考,他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想復讀一年,第二年再圓心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