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離家出走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擁有我我擁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離開我去遠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會在這里衷心地祝福你
每當夕陽西沉的時候
我總是在這里盼望你
天空中雖然飄著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歸期
……
當年,這首齊秦演唱的《外面的世界》火爆中國,被歌迷們廣為傳唱。
《外面的世界》這首歌的創作過程是悲切的。當年齊秦年少輕狂、狂放不羈,一場酒后斗毆他被送進少年感化院,從此與世隔絕。他每天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思考人生,在獄中度過了難忘的三年半時間。那個時候齊秦的姐姐齊豫每周都要去看望他,還給他帶去了一把吉他,逼著他從音樂中找回自信。也就是從那時起,齊秦才真正迷上了音樂,每天渴望著“外面的世界”,這段獨特的經歷讓齊秦創作了經典代表作《外面的世界》。
有些歌迷不清楚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一味地把“外面的世界”理解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恕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1986年暑假,正準備升入高三的小曾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離家出走了!
誰也沒有想到,正處在學校當紅“歌星”的小曾會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就連平日里對他很放心的母親都感到十分驚訝。當時小曾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闖一闖”。
小曾拜托學生會主席、他最要好的同學到學校為他辦理了休學一年的手續,懷揣著家里給的學費錢和自己寒暑假打工賺來的幾百塊錢,悄悄地從縣城坐上了開往廣州的大巴車。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顛簸,小曾來到了廣州。走出長途汽車站,小曾傻眼了,這么大一座城市,他該去哪里呢?
順著長長的大街,他毫無目標地走著,走著……
傍晚,小曾來到東風路上,找到一家小旅店住下。
第二天,他到書店買來幾本書,一連幾天,除了到外面閑逛,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書。
一個星期后,小曾帶來的錢要用完了。他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無奈”。他想家了,想爸爸媽媽,想兄弟姐妹,想老師同學!
結束了這短暫的“流浪”生活,小曾踏上了回家之路。途中在贛州他遇到了出差的父親,遭到父親一陣嚴厲的責罵。令他意外的是,回到家中母親一句責備他的話都沒有說。
母親是個懂道理的人,她認為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青少年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伺機張揚;同時,由于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這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
母親尊重兒子的選擇。從此小曾在縣城休學打工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