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字在指尖流淌:寫作心理自療課
- 黃鑫
- 5314字
- 2019-10-21 15:38:26
前言
在深圳蓮花山上漫步一小時之后,我決定回家,動筆寫這本書。
回家的路上,我踏上一座木橋,遇到晨練的鄰居夫婦。彼此寒暄,然后我們討論起給孩子吃零食還是不吃零食的問題。我說不吃零食孩子才能長好,丈夫聽了馬上轉頭責備妻子:“就是你給孩子吃多了零食!”妻子開口與丈夫爭辯,我拍拍妻子的肩膀,走過了木橋。
其實,也許換個場合,我會大談吃零食的種種好處,說出妻子的想法。因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更沒有標準答案,而在我這里,總有正反兩種態度,如同“紫霞”和“青霞”,是我內心糾結纏繞、互不相讓、永遠要決一死戰的孿生仙子。
不過我的內心決斗轉化為外在行為,不是去跟人吵架,而是我把“仙子們”放在紙上,讓她們在寫作的戰場上,一決高下。
寫作,是我救助內心沖突的良藥;作品,是使沖突合而為一的圓滿。
我內心的“紫霞”和“青霞”剛才為寫不寫這本書吵了一架,她們爭執的焦點是:“這是一本教人寫作的書,還是心理自療的?”如果是教人寫作,為何在書中沒有多少寫作的技巧?假如是心理自療,又說什么“讓文字在指尖流淌”?并且,最重要的是寫作需要教嗎?
或許,寫作根本不需要教。
如果你想寫作,寫就是了,有才華自然寫得出,沒才華就別死拼。這種事情,應該如同愛上一個人,要不言而喻才有味道吧,教出來的難免做作。
但是不是又有一種可能,寫作不僅需要教,并且可以教。
每個人的內在,都蘊含了作家的潛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作家。根據我自己寫作和心理治療中的經驗,寫作人人可為,只是這些方法你未必知道。許多人只有成為作家的夢想,而不懂成為作家的方法。實際上,一個識字的人,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方法,進行相應的練習,持之以恒,就能學會寫作,創作出優秀的原創作品,而且還能療愈心靈,發現自我。
我決心分享這些方法,立足于寫作與心理自療的交叉點,寫作這本書。
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
七歲那年,我站在二樓天臺,盯著家屬院熟悉的風景,腦中忽然竄出一些詞匯。我抓住它們,寫下一首小詩,興沖沖地拿到學校,遞給語文老師。老師問我:“是你寫的?”我說:“是。”老師看了看,說:“不是你寫的。這里面有基辛格,你怎么會知道他?”
老師不清楚,那個時期,爸爸每天下班帶《參考消息》回家。爸爸打開報紙看正面,我坐在他的對面看反面。小小年紀,熟讀國際要聞。別說基辛格,連英國、法國、前蘇聯那些長得拗口的人名,我都叫得出。
就這樣,我人生初創的作品,被語文老師否定了。
中學的時候,我迷上了武俠小說。所有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七八遍。我與同學合編武俠小說,給江湖人物起名字,“談禪”“靜影”“謝子矜”“孤竹青青”……我的人物一長串,我的夢想豪情萬丈,可惜,我的考試成績很平庸。父母整日盯著我寫作業,寫小說的可能,連躲在被窩里都別想。
到了大學,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讀書,可以名正言順地寫作了吧。然而,教授們高深的學問,老師布置的必須閱讀的高大上的名著,讓我無限自卑。僅憑自己這點水準,敢奢望寫作?繼續修煉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配拿起筆吧。
大學畢業后,我進了報社,寫了一些新聞稿,也寫下不少廣告稿。不過,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寫作。
很慚愧,我自身的成長經歷充斥著想寫,很想寫,卻寫不出來的失落。
我學習了多年寫作的技巧,卻無法提筆成書;我寫了幾部小說的開頭,不過沒有后續;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寫出少量的文字,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最后,我總算寫出來一本小說,但是無論如何,寫不出第二本……
學習心理咨詢后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些情況,不是寫作“技法”的問題,而是與我內在的心理有著緊密關聯。某些東西堵塞了我的創意,可能是我的情緒、思維、行為,或者親密關系,以我未曾意識到的方式,壓抑了我的寫作能量。
心理層面堵塞我的東西,不在意識的表層,而歸屬于潛意識。
潛意識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處于我們心靈的極深處。潛意識包括不在我們理性中的一切,大于我們智力的極限范圍。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看得比意識重要。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是潛意識的,人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于潛意識。
席勒曾經回答他的朋友說:“如果理智過于緊密地檢查已源源不斷流到門口的意念(潛意識)——這顯然是不好的——它確實就阻礙了心靈的創造力。孤立地來看,一個意念可能是相當無意義和極端大膽的,但是從隨之產生的一個意念中就有可能獲悉它的重要性。或許在于對其他同樣荒謬的意念的配置中,它能夠提供十分有用的聯系。理智不能夠評判所有這些意念,除非先保留它們,再從與其他意念的聯系上來考慮它們。”
假如你愿意從心理視角理解寫作,學會寫作,突破創意的瓶頸,那么你必須相信潛意識的存在,必須讓潛意識自由地流動起來。因為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而不在意識。作品的誕生,不依靠意識進行評判和分析,而是在意識范疇之外,依托于不被日常理性掌控的潛意識形成和產生。
你要相信潛意識能夠幫助你,創作要依靠潛意識,那是你的記憶寶藏,有你最原始的情感、人物、事件、情境以及它們互相勾連的關系。原始記憶是你存在于世的核心,深刻創作的母題。
多蘿西婭·布蘭德(Dorothea Brande)總結了在寫作上潛意識與意識的分工。
潛意識自由豐富地流動,打開記憶的寶藏;意識控制、聯系、辨別潛意識提供的素材。
潛意識給藝術家提供所有典型化的類型——典型人物、典型場景、典型的情緒反映;意識選擇、決定哪些可供使用。
潛意識是害羞的、難以捉摸的、不易控制的,但是學習利用它,甚至引導它,則是可行的;意識是愛管閑事的、固執己見的、高傲自負的,但是通過訓練,使它臣服于先天的稟賦則是可能的。
寫作心理自療
本書就是要教會你理解和使用你的潛意識。令潛意識這個寶藏,充分地為你所用,不再被壓抑、封印于你的心底。
寫作具有心理自療的功效,心理自療反過來激發寫作。
我把自己結合寫作、心理自療、內觀禪修的實踐,以及中國古典文論、心理治療理論而使用的方法,稱之為“寫作心理自療”。
我運用這個方法寫了三本書,其中《女性心理成長自療課》作為專欄發布時,是豆瓣閱讀心理專欄訂閱量最高的,出書后,長期占據當當網女性心理類圖書銷量的冠軍。我把方法分享給“寫作心理自療研修班”的學員,過去不曾動筆的學員們,寫出了詩歌、散文、短篇小說……我在本書每一章的第三部分,分享了學員的作品,同時還邀請到五位國內頂尖的心理治療專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點評。
弗洛伊德說:“我們寫作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滿足自己內心的某些需要,而不是為了別人,雖然當別人看到了我們的努力、認可了我們的成就時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滿足感,但寫作終究還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碰撞,是為我們自己而寫。”我深深地認同他的觀點。認為寫作首先是自療。你要依靠自己療愈自己,而不是外在的什么神仙或救世主。
人生有兩種視線:向內看和向外看。向外看,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關系上,獲得自我所需要的安全感、掌控感、自尊或者愛。而向內看,是把注意力放回內在,關注自我內心的知覺和建構,照見自身的豐沛,令靈魂安住于心。寫作促使人把視線從外在的世界抽離,轉而凝視內在。
即使你如顯微鏡般地描摹外在的景物,然而從本質上,你還是在向內看。因為,向外所見的一切,皆如一面鏡子,仿佛照見了你內在的什么。寫作幫助你從外在喧囂的世界,把迷失的自我找回來,回到遼遠的心靈故鄉,與之再次相遇相擁。因而,寫作的過程,是一個人內在自體重建的過程。
寫作心理自療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告訴我們,文學作品誕生的內因是——潛意識、本我與超我的沖突、本能欲望的升華。他認為文學作品和精神分析共享潛意識材料,如夢、幻想等。他的自我分析,他的治療實踐,都對寫作與心理自療做了深入且持續的探索。
自我心理學派對人類心理發展兒童期的觀察,闡述兒童時期對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防御機制的作用,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和自我認同概念,都對我理解作品和人格,具有深刻的啟發作用。
客體關系學派岡特瑞普提出“退行自我”的概念,被通俗心理學以“內心小孩”的概念廣為傳播,讓我了解到想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其奧秘是滋養“內心小孩”,保持寫作的本真。而溫尼科特的真自體假自體、過渡空間等理念,又為我指明了產生藝術的心理空間在哪里。
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提供給我“生命之樹”的自體修復意象,由破碎到成熟整合的內聚性自體,使我同步當代精神分析與現代文學的足跡,與時俱進地理解了現代人空虛孤獨的心理問題的根源。
另外,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強調的簡化功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概念,正念認知療法的理論和方法等,同樣對我影響深遠。
寫作心理自療的理論來源,還有以《文心雕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論詩話,以及寫作學、敘事學、哲學描述論等。
以上內容,在后面的具體章節,我會詳細講解。總之,在我看來,作家是可以教出來的,心理創傷是可以通過寫作來療愈的。寫作的過程,是自體重建的過程。只要你學會理解和使用你的潛意識,就可以通過寫作疏導情結,達致個體與自我深層的連結;也能夠憑借自療激發創作,收獲獨一無二的原創作品。
當然,心靈療愈的過程漫長而艱難,以上所談,實際上是“寫作心理自療”三階段的第一階段。
我關于“寫作心理自療”的整體構架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現自我篇”——通過自由書寫的練習、個人自傳的寫作,來發現自我,確認自我。
第二階段,“親密關系篇”——通過給愛人寫信的練習,愛情小說的寫作,來修復親密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
第三階段,“家庭家族篇”——通過對家庭人員的訪談,家族傳記的寫作,來獲得家庭系統的平衡,修通對死亡焦慮。
這三個階段,是人的內在心理修復過程,也是作品由單薄到厚重的過程。
本書的結構
本書是國內首創“‘成為作家’寫作心理自療研修班”課程的總結和深化。
研修班連續十二周課程,以“寫作+心理成長團體”的方式進行。
相應的,每一章節的結構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講課”。以我在寫作班課程的授課課件為底稿,內容包括目標工具、檢查分析、入興貴閑、情緒情感、關系人際、身體感受、自動思維、上癮行為、自我認同、自戀自尊、價值金錢、自我照顧等。
第二部分,“問答互動”。包括學員的提問及我的解答,學員在課堂上現場五分鐘自由書寫的文字等。
第三部分,“作品點評”。十二篇寫作班學員的原創作品,五位特約督導陳向一、李小龍、李孟潮、胡赤怡、吳和鳴老師從寫作的視角、心理學的視角、心理學與文學的結合、寫作與心理治療的結合等方面出發,對作品進行點評,呈現出國內頂尖心理治療師的精彩論述。此部分分為作品本身、創作反思、作者簡介、專家點評四部分。另外,五位特約督導也應邀自由書寫了他們本人的簡介,我把這份獨一無二的簡介,放在了他們最后一篇作品點評的結尾處。
另外,我穿插了四篇“課間篇”:在課程初始階段,我寫的《給寫作班學員的一封信》;我根據漢語文學創作和精神分析理論及實踐,設計了寫作班的團體模式,這在國內尚無先例,我據此寫出了《寫作心理成長團體》一文;李小龍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自體心理學與文學創作》發言稿;課程結束后,學員寫給我的《以此心換彼心,始知相憶深——致黃鑫老師》。
致謝
首先,我要感謝胡赤怡博士對我的鼓勵與支持。無論課程還是本書,對我而言曾經都僅僅是個夢想,沒有膽量去實現的夢想。正是胡博士的推動,才讓我斗膽開啟這項事業。胡博士不僅親自擔任寫作班的特約督導,還對本書的成稿提出專業深刻的建議,沒有這些幫扶,就不可能有我今日之夢想成真。
其次,我要感謝“‘成為作家’寫作心理自療研修班”課程的合作方,深圳市海之夢心理中心的張紅云老師和我的老同學許新顏。不管構想多么精妙,都需要現實的平臺來支撐。張老師和徐老師就像給了新人一個洞房,給了產婦一個產房,提供海之夢這個包容的容器,使我得以與寫作班的學員相遇,進而專心“分娩”我的作品。我也要感謝寫作班的全體學員,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我是因為你們而存在的,你們的反饋和作品,給了我工作的方向以及專業的自信。感謝李園、徐雙、張茜涵、陳妍、章小青、譚啟燕、郭亞妮、吳潔等同學辛勤整理李小龍老師的講課稿,保留了老師與課程的精彩碰撞。
同時,我也感謝我們的特約督導李小龍、李孟潮、陳向一、吳和鳴老師。李小龍老師把自體心理學與寫作緊密關聯,帶我深入領會了二者的精妙。李孟潮老師向我提出“寫作心理自療”三階段的建議,令我茅塞頓開。陳向一老師以“家庭治療”大家的深厚功力,做專業編輯的細致工作,令我驚嘆。吳和鳴老師六年來對我傾囊相授,老師的教導如春風化雨,不著痕跡卻印在本書的每一個章節。
另外,我還要感謝本書以及拙作《女性心理成長自療課》共同的編輯,中國鐵道出版社的徐麗娜女士,麗娜認真仔細地校改和富有創想的提議,都使得作品增色十分。
最后,我尤其要感謝我的父親母親,父母大人曾經微信聯名“荒坡/月琴”。在課程開展到一半的時候,母親忽然視網膜脫落,目不能視物,但是為了保障我安心完成課程,父母直到母親住院手術成功,出院在家休養,方告知我消息,并囑我課程完畢后歸家不遲。父母對子女的深恩厚愛,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我唯有在這里望天祝禱:愿父母身體康健!無災無病!
還有許多親朋好友的支持,恕我不在這里一一提及。感恩所有與我有緣的有情眾生!
誠摯地鞠躬致謝!
黃鑫于深圳蓮花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