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價格與市場

認錢還是認人

2012年11月5日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新書《錢不應該買什么》(What Money Can't Buy)中列舉了大量花錢購買商品、服務,甚至特權的例子,其中包括向黃牛黨購買熱門講座或莎士比亞劇的門票、付錢插隊看病、付錢購買公路的行駛權、企業付錢購買污染權、家庭付錢購買超生權等等。桑德爾認為,這種交易對那些“由于資源有限而付不起錢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任何商品都得標價,標了價就有人買不起,照桑德爾的邏輯,為了公平,商品就不該標價,而應該全世界人民一起排隊領取。于是,我有兩個問題:一,桑德爾教授和家人平日是否跟非洲的兒童一道排隊看病?二,在分配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假如不拼錢,那么人們將改拼什么?

首先,桑德爾肯定沒跟非洲兒童一道排隊看病。桑德爾是哈佛教授,平日住在美國,而美國并非向全世界開放,非洲兒童沒法隨意入境,所以桑德爾必定享受了比非洲兒童在時間上優先、在質量上優越的醫療服務。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究其根源,就是美國人比非洲人更有錢。那么,美國人僅僅因為出得起錢,就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民優先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而非洲人民僅僅因為沒錢就無法治病,從桑德爾教授提倡的公平觀看,這是否道德?恐怕除了生活在廢除了貨幣的極左社會里的人外,這個世界誰都是不道德的。

這不是要抬杠,而是要指明事實。任何有價值的討論,都應該以事實為出發點。事實是,今天世界的絕大部分資源,都首先是按照富者先得、富者多用的規律來分配的,而實現的機制大致就是買賣。一個享受美國波士頓地區醫療服務的教授,擠占非洲兒童的醫療資源恐怕是上千倍的,相對于在中國向黃牛黨付錢買掛號的病人來說,那是一千步笑二十步。我們要認識到,大量至今仍然被人誤以為不可買賣的東西,實際在進行著或明或暗的買賣。

當我們在深秋里感到寒意,插上油汀取暖器的電源時,我們向山西的煤礦工人購買了健康,是他們以從未白凈的身體,降低了我們染上感冒的幾率;當警察在街頭和匪徒交火的時候,我們以納稅的方式購買了警察用生命換來的治安;當一個既反對同性戀結婚、又希望自己的子女獲得免費教育的選民,把選票投給了既支持同性戀結婚、又將實施兒童免費教育的政黨時,那些旨在促進同性戀者結婚合法化的團體,就以支付政治獻金的方式,購買了那位選民的選票;當一個作家買下一支光亮的鋼筆時,他也買下了電鍍廠附近居民的健康;同樣道理,那些購買了桑德爾教授的書籍的讀者,實際上用錢買下了許多失學兒童的識字權,因為如果不是桑德爾的書那么好賣,有些紙張是會用來印識字課本的。

如果在我們享受燈光、電暖、安全、教育、閱讀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別人為此有所付出,那才是無知;在撫弄那支光亮的鋼筆時,并不愿意支付環境污染費,那才是不道德的。健康、生命、選票、免于污染、免于無知,本來都是神圣的人權,但在真實生活中,卻是在有價地交換著的。我們不應該對這個基本事實佯裝不知,并對不可能實現的道德準則高談闊論,而是應該視人性為給定的前提條件,并探究在人性始終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社會應該采用何種規則,才能取得比較可取的結果。事實上,正是這些交易,促成了分工,矯正了不公,增進了和平、財富和幸福。

其次,假如不拼錢,那會拼什么?顯然,如果不拼錢,就會拼其他的。一般地,一個不“認錢”的社會,它就不得不“認人”。所以,切中要害的討論,并非僅僅討論“認錢”好不好(與天堂相比,“認錢”當然充滿了不公平),而是如何在“認錢”與“認人”之間兩害相權取其輕。

誠然,我們有許多需要“認人”的場合,戀愛、雇傭、教學就是典型例子。在這些例子中,男女雙方、雇傭雙方、教學雙方,與其說是在進行買賣,不如說是在擇偶。這時,“認錢”就往往不是上策,因為雙方尋求的都主要是非金錢的品質。也就是說,在交易的雙方都需要“挑客”的情況下,“認人”的標準往往比“認錢”的標準更可取。

然而,只要有一方沒有挑客的需求,那么“認錢”就往往是更可取的。例如,盡管顧客買衣服時都很挑,挑質地、挑顏色、挑剪裁等等,但只要裁縫覺得不必挑客,他就可以按“價高者得”的方式賣衣服。又例如,盡管大學教育旨在尋找合作伙伴,所以應該以“認人”為主,但幼兒園教育則是旨在提供照看服務,所以不妨以“認錢”為主。我們知道,物物交換的交易費用極高,因為匹配的交易者相遇(稱為雙向巧合,double-coinci-dence)的幾率很低;而交易當中只要有一方是認錢不認人的,那就能極大地增加交易的機會。這恰恰是貨幣的基本妙處。

問題是,賣方究竟是否應該“挑客”?一種情況,是賣方樂意“挑客”。如果是這樣,那他就必須承擔“挑客”帶來的金錢損失。如果賣方非要限定講座、戲劇、著作、公路、三明治和臥鋪票的潛在客戶群,把他們限定為學生、貨車、白人、處級以上干部,那么賣方就是在實施這樣或那樣的歧視;而實施歧視的代價,就是賣方不能在更大的潛在客戶群中按“價高者得”的方式獲取最大的金錢收入。換言之,賣方是在以付出金錢的方式購買了歧視顧客的權利。

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卡素(Rubin Kessel)在1965年一篇題為“競爭、壟斷和對金錢的追求”(Competition, Monopoly, and the Pursuit of Money)的文章中論證:正是由于實施歧視會造成金錢損失,所以當人們必須自己承擔歧視所造成的金錢損失時,他們就會產生抑制歧視的積極性,從而減少“挑客”的行為。直白地說,越是市場競爭激烈的地方,商人就越會“認錢不認人”;而即使在以尋求適配為特征的職場,處于競爭壓力之下的雇主,也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歧視,做到“認才能而不認人”。

這毋寧是好事,因為非人格化的金錢,取代了人格化的其他特征,恰恰使得“生而不同等”的人們(性別、人種、膚色、宗教、等級、貧富、黨派各異),能夠保有其自身的特點,并面對最少的障礙來追求“金錢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個“認人”的社會里,一個黑人除非漂成白人,一個“文革”反對者除非偽裝成支持者,否則他們很難平等;但在一個“認錢”的社會里,一個黑人只要設法賺到20元,那他買到的漢堡就跟白人買到的一樣大;一個“文革”反對者只要設法賺到200元,那他享受到的網速就跟“文革”支持者的一樣快。

另一種情況,是賣方被迫“挑客”。在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地區的賣主,或受到價格管制掣肘的商人,或那些基本取消了價格甚至完全取消了貨幣的計劃經濟試驗區里的人們,他們由于無權向出價最高的人出售商品,所以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會采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標準來“挑客”,即實施歧視。最后,當政府的權力代替了商人追求金錢收入的動機之時,就是白人先吃、高官先用的社會到來之日。人類不是不曾嘗試過那樣的社會,那樣的社會是噩夢。

金錢固然不能買到一切,比如理智;但在高唱“錢不該買什么”前,我們應該細看,生活中哪些東西不是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買來的?我們還應該追問,在普遍嘗試“認人”而不“認錢”的社會里,人們過得怎樣?只有如實回答,才不至于脫離現實、憤世嫉俗和夸夸其談。

市場經濟與歧視

1999年7月2日

市場經濟是否不可避免地維護了歧視?美國高等法院在6月23日,分別對三宗涉及“殘疾人法”的案子作出裁決,再一次引起雇主和雇員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這三個案子的原告,分別因為近視和高血壓,被他們所屬的航空公司和運輸公司辭退。他們控告雇主歧視殘疾。但是,高等法院判決:假如一個人的身體缺陷,能夠通過戴眼鏡或吃藥得到糾正,就不屬殘疾,原告均不在“殘疾人法”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敗訴。

事實上,美國的“殘疾人法”,一向令雇主們頭痛。有不少像“國家就業法研究所”這樣的組織,目的就是訓練雇主們規避“殘疾人法”。這次,他們都為高等法院的判決歡呼,認為判決避免了雇主無數的麻煩。但是,為民請命者卻深表沮喪,認為全美有上百萬處境相似的人,將繼續遭受歧視。

對于歧視,包括種族、性別、年齡和體質的歧視,經濟學家有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盡管歧視仍然是人類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市場經濟已經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歧視,市場經濟恰是消除歧視的最佳途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教授,以研究家庭、犯罪和歧視問題聞名,他給“歧視”下了定義:只有當歧視者愿意放棄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潤、工資或者享受,以便滿足他個人的偏好時,才是歧視。

例如,如果一個女性求職者比別的男性求職者更能干,而雇主卻偏要招收男性,那么雇主歧視了女性;如果一個黑人歌手唱得比白人歌手更動人,但顧客卻執意只買白人歌手的唱片,那么顧客歧視了黑人。這里,雇主和顧客,都愿意放棄自己的利益,來滿足自己在性別或種族上的偏好。

但是,顯然存在截然不同的情形。如果明明那個男人更強壯、那個青年更敏捷、那個白人更博學,那么聘請那個男人、那個青年以及那個白人,而不是別的女人、別的老人或是別的黑人,就都不是歧視。這樣,雇主的選擇,不僅沒有造成他們收入的減少,還會導致他們收入的增加。

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是否存在歧視,意義重大。設想一下,如果第二種情形被判定為非法,那么一切品質標準將被抹殺:近視的人有福了,可以開飛機;體弱的人有福了,可以做搬運;黑人有福了,成績低也可以入讀名?!ㄒ坏睦碛墒撬麄儾荒鼙弧捌缫暋?。

是的,歧視現象普遍存在,難以根除。但憑借經濟學的分析,我們不僅能夠區分,哪些是歧視行為,而哪些只是合理的選擇,我們還認識到,歧視者害人亦害己,在歧視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承擔了損失。

可以想見,越是在產權不明晰的社會里,歧視現象就越肆無忌憚,因為人們無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相反,越是在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里,歧視行為就越受制約,因為在那里,傲慢偏見者的收入會減少,兼收并蓄者的收入則會增加。

就算你憎恨黑人,但當你看中了一條皮帶時,你未必會因為黑人參與了它的制造,而拒絕購買。只要你買下這條皮帶,你就用行動資助了黑人,哪怕你心里依舊充滿了憎恨。市場是色盲的,它使你無法甄別商品的生產者,它既懲罰歧視者,也同時獎勵寬宏者,這是市場的美妙之處。

為“歧視”正名

2001年8月13日

英文經濟學文獻中的“discrimination”,譯成中文時難以處理?!捌缫暋倍?,是文言譯法,本來譯得精彩?!捌纭钡脑馐遣淼?,引申為歧異,不相同,“視”即“看待”,“歧視”即白話文的“區別看待”??上А捌纭弊值淖至x后來偏重若干條岔道中錯誤的那條,“歧視”一詞也因此偏向貶義。到了今天,無論英文的“discrimination”,還是中文的“歧視”,往往都指“不公平的區別看待”。

但是,經濟分析中的“discrimination”是不帶感情色彩的,泛指一切“區別看待”的行為,所以,翻譯時就遇到了兩難選擇:譯成“區別看待”吧,好處是給讀者以“中性”的印象,壞處是讀者容易誤解,以為“區別看待”和他們心目中的“歧視”是兩回事;譯成“歧視”吧,好處是直指讀者腦海里的“歧視”概念,可望根除他們心目中的誤會,壞處是望文生義的讀者必定是多數,要讓眾人改變對“歧視”一詞的理解,就跟推廣新的度量衡一樣,即使假以時日,也未必成功。

我和朋友反復商量后,把心一橫,決定賭一賭,作第二種選擇,徑直把“discrimination”翻譯作“歧視”,而期望連同其他不約而同的經濟學人,通過將來的文章和書籍,反復闡明“歧視”一詞在經濟分析中的中性含義,看看這個含義能否逐漸深入人心。

競爭與歧視形影不離

“歧視”是大家司空見慣的行為?!捌缫暋钡母?,在于世上的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僧多粥少,所以就要競爭,而競爭就是要根據某種規則,排出競爭者的先后高下,讓勝出的人享用稀缺的資源,而這“根據某個規則排名”的做法,就是歧視。“競爭”和“歧視”,是形影不離的親兄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種現象的兩種說法。

誰都可以買奔馳汽車,但買家必須付錢,這就是“根據財富的歧視”;所有未婚香港人,都可以參加“香港小姐”競選,但參賽者必須是女性,這是“根據性別的歧視”;誰都可以上清華北大讀書,但你的成績必須符合要求,這是“根據知識的歧視”;誰都可以把自己灌錄的唱片擺在貨架上,但只有喜歡聽的人才會為你掏腰包,這是“根據歌藝的歧視”。

歧視的影響是雙向的

歧視者是要為他的歧視行為負責的。一個小伙子,專挑女歌星的唱片買,這是“性別歧視”。但這是他的嗜好,他為此付出了雙重代價——他不僅為女歌手的唱片付了錢,而且還放棄了所有男歌星的歌曲。他由于在挑選唱片時搞“性別歧視”,所以可能喪失了一些他本來能感受的樂趣。

設想這位小伙子成年后,當了某家公司的老板,他招工的標準是清一色的女性,這當然是“性別歧視”。但這也仍是他的嗜好,他也要為此付出雙重的代價——他不僅要為招到滿意的女職員付薪水,而且還放棄了所有男性職員的服務。由于他在招工時搞“性別歧視”,所以他的企業喪失了一部分本來應有的競爭力。

我們要指出兩點。第一,我們沒有辦法指責他的嗜好,因為我們不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他或許有這樣那樣的癖好。要知道,他喜歡清一色的年輕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種人,跟他喜歡把辦公室裝點成清一色的藍色或白色沒什么區別。

第二,他顯然要為他的歧視行為付出代價。這是“反歧視人士”常常忽視的。歧視者本人往往也沒看清這一點。歧視行為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不僅被歧視者要受影響,歧視者本身也要受影響。這跟有些人就是不吃肉是一樣的,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屠夫,不吃肉的那個人也同樣受影響。

合算的歧視可以使自己受益,不合算的歧視則會使自己受損,所以人們總是樂于反省自己的歧視標準。歧視者一旦認識到他們為自己的“嗜好”(歧視標準)付出了自己本來不愿意付的代價,通常就會放棄這一標準。所以,無緣無故的歧視,或不合算的歧視,往往維持不下去。反過來說,那些貌似沒有道理的歧視,深究下去,你是能找到其中微妙的原因和道理的。

歧視的作用與勢利眼

我們往往需要了解別人的背景資料。銀行樂意把錢借給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我們希望結交對自己見識和前途有幫助的朋友,警察希望盡快甄別出犯罪率高的人群,而我們的衣著、談吐、證書、報表、證件、國籍,甚至住所的位置,都是我們的背景的簡明標簽。利用這些標簽來作判斷取舍,就是歧視。更直截了當地說,選擇就是歧視。

由于人們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資料,所以自然就會重視這些標簽。有了這些標簽,就有了勢利眼。勢利就是某種歧視標準,它提高了了解對方的效率。

在網上,我們互相見不到對方的打扮、年齡、住址、工作、學歷,自然勢利眼就少了,大家覺得很公平,很自在,誰也不會有受歧視的感覺,而且誰也無法歧視誰。但是,設想我現在在網上向大家借錢,就會發生困難了。因為缺乏許多重要的標簽,大家就不得不花費多得多的成本了解我,才能達成借貸交易。如果花不起這個成本,交易就無法達成了。

歧視標準的改進

歧視也有出錯的時候,但人們不會因此放棄歧視,而只會不斷地調整歧視的標準。沒有歧視,交易費用就會上升。

有些工種被指責為“歧視”婦女、兒童和老人。但這種歧視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婦女、兒童和老人提供的服務質量的確有不同,這些不同本來可以由工資的差異予以抵消。但如果工會要求“同工同酬”,那么就逼著老板搞“歧視”了。

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人們缺乏消滅歧視的積極性。比如國營企業招工,非招有本地戶口的人不可。這種“戶籍歧視”沒有道理,會對搞“歧視”的企業造成損失。但深究下去,也能解釋這種貌似不合理的現象,那就是國營企業受制于很多人事規定,而且他們對人才的需求也并不迫切。與此對照,民營企業用人,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就少得多。

歧視現象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是根深蒂固的,它要么源自廣泛競爭的壓力,要么源自個人偏好的驅動,要么源自每個人對陌生人群的無知,要么源自對陳規陋習的惰性?!捌缫暋边@一行為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歧視的標準”則可以發生變化。可以預言的是,增進商業交流,有助于改善人們“歧視的標準”。

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

2015年5月18日

每當出現不如人意的社會現象,人們就喜歡直接呼吁立法,仿佛一旦立法,問題就畫上了句號。經濟學者——尤其是法律經濟學者——卻總是要追問:用法律來修理社會,社會又會作出何種反應?畢竟,一旦實施新的規則,人們就必然會采取新的對策,事情總有下一個回合,而經濟規律是擋不住的。立法只是畫上了冒號。

企業會歧視女工嗎?世界上真有“同工不同酬”現象嗎?雇主何以長期地剝削某個群體的勞動者(如女性、新手、低學歷者、新移民、殘疾人或少數族裔人)?頒布和實施各種“同工同酬法”能夠幫助被歧視或被剝削者增加就業機會嗎?經濟學提供的視角與大眾直覺截然相反。讓我分三點作解釋。

一、競爭消除“同工不同酬”現象

不妨先假定確實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所有資本家都是重男輕女的。某資本家雇了兩位打字員,一男一女,兩人的工作表現完全相同,打字速度和準確率都毫無差別,但資本家付給男打字員100元工資,女打字員80元。這便是“同工不同酬”了。

若真有這種現象,那就至少有個別特別見錢眼開的老板,寧愿克制自己重男輕女的偏好,而開始雇傭女打字員。多雇一位女打字員,他就比其他老板節省20元的工資成本。畢竟,歧視女工是要付代價的,克制歧視是有回報的。并不是說資本家能夠一下子徹底消除所有歧視,而是說他們只要貪錢,只要想在競爭中求存,就會愿意減少一點歧視來換取金錢上的回報。

要是雇傭女工、新手和弱勢群體能開源節流,那資本家就會追逐她們。結果,那些被歧視的群體的工資,就會由于雇主的追逐而上升,直到與其他同等勞動力的收入相等為止。

被歧視的勞動者,幸好還能遇上見錢眼開的雇主;雇主越是唯利是圖,勞動者就越少受到歧視;市場競爭越激烈,被歧視者的工資就越合理。即使一開始出現過“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這些現象也會由于雇主唯利是圖的本性和雇主之間殘酷競爭的壓力,被最大限度地消除。事實上,找個人來剝削并不容易,否則清一色地雇傭女工、新手和其他弱勢群體就能輕松躍升世界五百強企業了。

二、工資差異可能是合理的

讀者會問,話雖如此,但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統計研究表明,各國女性工資收入均比男性的顯著地低,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性別之間的收入差距?

讓我先舉個例子。我請了位女秘書,每月工資2000元,每周工作5天,而日均收入約100元。后來發現,秘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愛來就來,不愛來就請假。問題是,如果我根據她來上班的天數,并按照日薪100元的標準支付工資,那么是她虧了,還是我虧了?或者是兩不拖欠?

是我虧了。這每月2000元的工資所購買的,除了每月20天的“秘書服務”外,還包括了“隨時待命”的部分。每天的“秘書服務”本身并不值100元那么多。每當我們對比兩個人的工作質量時,必須把提供服務的穩定性等其他品質也考慮在內。

由于體質、生育和家務責任等原因,女性長期在許多工種內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是不如男性的。一個到了生育年齡的女性,接連生下兩三個孩子,并全職把他們撫養到上學的年齡,基本上要花10年的時間。有哪些工作,是能讓從業者暫停十年回家生兒育女,而旋即又能得心應手地重返工作崗位的呢?打字員、圖書管理員、歷史教師和語法教師,而不是拳擊運動員、程序員或推銷員。

如果我們把性別、文化、家務負擔等因素考慮進去,工資差距就變得合理和可解釋的了。當然,我必須立即補充的是,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生育帶來的風險急劇下降,家庭對女性的教育投資激增;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技術進步,能夠發揮女性特長的白領工作崗位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女性在很多領域的工資正快速追趕甚至超過了男性的。不管怎樣,不同人群之間的持久而普遍的工資差異,必定是有原因和可解釋的。

三、同工同酬法事與愿違

實際上,存在著“不同工”的現象,即按某些標準來衡量,有些人的勞動能力是不同的。僅為舉例方便,我們不妨假定某男打字員的服務值100元,而某女打字員的服務只值80元。那么這位女打字員還有可能與男打字員一爭高下嗎?當然有!憑什么?憑低工資!

雖然男女服務質量相差20元,但如果工資也剛好差20元,那么他們在唯利是圖的雇主面前就是無差異的。要是女打字員的工資要價再低一點,說79元工資就可以了的話,她就完勝那位男打字員。在職場上,降價是弱者與強者競爭的殺手锏。

不幸的是,恰恰是同工同酬法,剝奪了弱者與強者競爭的最有力武器。同工同酬法的核心,是強迫雇主對“不同工”付“同酬”。既然雇主橫豎都要付高價,那他為什么不度身定制一份滴水不漏的招聘廣告,從而合理合法地雇傭那位能力較高的男打字員呢?同工同酬法的后果,就是那位較弱的女打字員連較低的工資都拿不到,只能被迫失業。也就是說,同工同酬法傷害了它聲稱要保護的群體,這些群體的整體處境必定變得更糟。

追問“原價”注定徒勞無功

2014年11月3日

“一個茶杯,在地攤上賣兩元,兩元就是兩元,成交就是成交,而這茶杯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成交價離‘原價’有多遠,你即使花一萬年也找不到答案,而這就是價格的本性?!边@是我本科畢業后不久,探望我的大學經濟學教授時說的話。我之所以對那一幕記憶猶新,是因為那位教授非常敏銳,馬上聽出了話中的分量:“你是看了什么書?”我答:“是哈耶克文集《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其中一篇叫‘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的文章?!?

到讀研究院時,一位教計算機模擬的教授也以茶杯說理。他說把教室里的同學分成兩組,給其中一組的每個人送一個茶杯,再讓他們與另外一組交易,根據各人交易的結果,就能求出茶杯在這個教室里的均價,但如果有人能提前宣布這個均價,全班同學根據這個均價來交易,就能省去大量討價還價的麻煩。教授的話音未落,我身邊的同學就反駁:“要是沒有單個交易在先,哪有什么均價可言?”這就是價格理論過關的同學了。

均價由“單筆成交價”統計而成,那“單筆成交價”又由什么決定?由交易雙方在具體情景中的供求狀態決定。要透徹理解價格的形成機制,我們必須咀嚼阿爾欽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中推翻“成本定價論”的“租”條目:

租金上升,并非最終消費品價格上升的原因,而是結果。正是對最終消費品的供給和需求,決定了生產要素的價格,而不是倒過來。正因為這塊土地從事生產能賺取更高價格,才使它的租值被哄抬到這么高。人們通過高價取得土地后,卻往往誤會,以為他們之所以能夠向顧客索取高價,是由于自己支付了較高的地租。

這是說,會計課里教的是“成本決定售價、售價影響供求”,而經濟學的邏輯恰恰相反——是“供求決定售價,售價決定成本”。是供求關系首先確定了成交價,而成交價轉而確定了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進而影響這些生產要素在不同生產用途之間的分配,而不是相反,不是生產要素先有了與生俱來的成本或原價,再匯總并加上“合理的利潤率”成為最終售價。

試想,如果最終售價是通過總成本加上合理利潤率而得到的,那誰不會肆意增加成本,從而增加利潤總額呢?事實上,因果鏈條剛好相反:商人是能賺多少就賺多少,然后再倒過來看收入能否超過成本。如果超過,那就是盈利;如果不足,就是虧本。世界上既不存在“合理的利潤率”——賺的時候可以盆滿缽滿,也不存在“合理的虧損率”——虧的時候可以血本無歸。這才是真實世界的寫照。

顧客會因高價而被欺詐嗎?只要貨真價實,你情我愿,那在任何價位上成交都不是欺詐。典型的例子是飛機票。幾百位同時出發、同時抵達的旅客,機票價格可能完全不同:倉位、時間、交易歷史、購票代理、身份和同行者都會影響價格。盡管如此,每個顧客付出的票價,通常還是低于他所愿意付出的最高價——再貴一點他也還是愿意買;而航空公司收到的也仍然高于他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價——再便宜一點他也還是愿意賣。其間的差價就是航空公司與顧客共同創造的“交易剩余”。機票銷售的過程,就是航空公司與顧客瓜分交易剩余的雙贏過程。

那顧客只能被動接受高價嗎?不是。顧客隨時都可以通過選擇替代方案而逼迫賣家降價,而賣家和賣家之間的競爭永遠是壓低售價的真正驅動力。同一種產品,隨著時間、地點、場合和交易對象的變動,會發生劇烈的變動。一塊計算機芯片,在幾個月內就可能價格大跌;一臺發電機,到了停電的災區價格就可以倍增;一瓶洗發水,當被用作鼓勵促銷的獎品時,價格可以為零……根據縱向價格歷史算出的“原價”是沒有指導意義的;相反,讓顧客根據當前情景,對競爭之中的賣家的商品進行橫向比較,則不僅可行,而且通行。

我總是向同學們介紹經濟學者雷福(R.A.Redford)的論文《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在健全的市場經濟里,經濟規律才起作用。事實上,即使在戰俘營里,經濟規律仍然是處處體現,處處適用的。戰俘們會拿他們的日用品進行交易。有趣的是,在人員流動很快的中轉營里,交易零星發生,成交價格的落差大;而在人員流動很慢的長期營里,戰俘們自發形成了固定的交易場所,成交價格的落差小。故事的含義是:穩定而統一的交易平臺,有助于交易雙方進行橫向比價,從而縮窄了交易價格的落差。

概括一下:具體情景下的供需關系,決定了單筆交易價;無數單筆交易價累加,形成了統計意義上的均價;時間和條件不同,均價也就不同,而想求索產品的真正“原價”只能是折騰,注定徒勞無功;真正幫助顧客享受低價的辦法,不是通過“縱向原價監管”來減少單筆交易間的價格離差,而是讓賣家充分競爭、形成穩定而統一的交易平臺,從而讓顧客通過“橫向實時比價”來獲得低價。

我要談的是,物價監管部門當前對網絡零售施加的“原價”監管思路,誤解了價格形成機制,將會導致市場的混亂。據悉,有關部門正在制定《網絡零售促銷價格行為規范(草案)》,其中第12條規定:“實行降價、折價銷售的,應當在促銷商品單品詳情頁面顯著位置明示原價和現價或者折扣幅度、降價(折價)原因、降價期限(起止時間)。不得使用原價、現價之外的其他價格表示,否則將相關價格表示視同原價?!倍扒翱钏Q原價,是指促銷活動開始前7日內,同一網絡零售商在同一地域、同一網絡零售平臺上銷售相同商品有交易記錄的最低交易價格。前7日內無交易記錄的,以促銷活動開始前最后一次有交易記錄的交易價格為準?!?

這是說,除了根據狹隘的縱向交易歷史所定義的“原價”(“7日內最低價格”或“最近成交價格”)外,監管部門不允許商人和顧客選擇其他價格標準來作為推銷和購物指南。這些被禁止使用的價格標準,包括網絡原定價、網絡零售現價、線下定價、線下促銷價等,而它們實際上是具有真實參考意義的。這種簡單而粗暴的“縱向原價監管”將產生兩個后果:一是引發大量勞民傷財的規避行為,使規定難以執行;二是造成諸多混亂,對市場運作造成實質的傷害。讓我分述如下:

(1)扭曲經營方式。商人對顧客進行區別定價的趨勢是不可抗拒的,根源在于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競爭,而且促進生產。如果“縱向原價監管”阻止了商人在同一個網店進行區別定價,商人就不妨開設多家不同的網店,通過會員制度對顧客進行區別定價。只要監管規則違抗經濟規律,那么市場中的人們就會有無窮的智慧,找到規避的辦法,結果是既讓規則失效,又讓市場蒙受無謂的損失。

(2)破壞消費者心理預期。有些商品,如機票,從來都是根據既定的原價,在不同的時段進行打折的。顧客隨時都能形成一個確定的參照系。如果執行“縱向原價監管”規定,那就不僅不可能再有確定的原價,而且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會買到不同的原價票。時刻變化的“原價”并非古往今來人們所理解的原價。

(3)損害商人的品牌權益。一個商品的原價往往與商人的品牌相聯系,商人有權確定一個相對穩定的原價,以提供品牌的一般參照系。根據“縱向原價監管”規定,原價時刻波動,也就喪失了意義,傷害了商人對品牌的基本權益。

(4)忽視線下真實發生的價格。同一件商品,線下專柜的價格本來是為監管部門所接受的,但由于這個價格與線上價格不屬于同一平臺,因此不能被用于計算線上的“原價”。這種做法不僅阻礙了消費者了解商品的真實價格的全貌,也損害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5)促銷手段被不公平地納入“原價”的計算。比如全場滿100元返30元購物券的做法,并不是簡單的降價,而是包含了后續交易的約定。根據“縱向原價監管”,這種普遍采用的促銷手法,就會被迫計算到新的“原價”里,而當商人不得不把降價的“原價”往回提時,不知情顧客的購買體驗就會受到損害,商人就會遭受根本不必要的困擾。

(6)滋生腐敗。由于“原價”的核算不可能分毫不差,實施“縱向原價監管”后,監管部門將驟然獲得巨大的尋租空間,腐敗機會大增。發改委主管價格審批的價格司現在已經成為官員落馬的重災區,再用一刀切的“縱向原價監管”來規制千姿百態的營銷模式和海量的電商交易,勢必給主管官員埋下無數陷阱,而避免這些陷阱,本來只在轉念之間。

按商品交易歷史進行的“縱向原價監管”模式,不僅不能幫助顧客在具體場景下作出合理的購買決策,還會引發大量的混淆和腐敗。相比之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本來就具備的、而且在日益增加的、以賣家間競爭為基礎的“橫向實時比價”模式,則不僅符合價格的形成規律(價格由特定場景的供需決定、價差由統一交易平臺縮窄),而且屬于自發秩序,極大免除了不當干預和官員腐敗的可能。希望監管當局尊重價格形成的規律,將市場從來就能妥善處理的事情還給市場。

從侃價策略說起

2006年3月7日

假如您打算買輛車,那么有兩種策略:一,鎖定一個代理商,對他百般糾纏,軟硬兼施,要他非降價不可;二,到好幾家代理商那兒轉轉,然后在詢問價錢的時候,漫不經心地暗示,你不僅確實要買車,而且已經看了幾家店。哪種策略較好?為什么?

這是經濟學家阿爾欽(A.A.Alchian)在他教科書中的一道問答題。他的答案是:“多找幾家商店更好,因為賣家最拿‘另有門路’的買家沒辦法。與賣家競爭的,是其他的賣家;與買家競爭的,是其他的買家;而賣家并不和買家競爭。”

阿爾欽的解釋很深,我至今還不時玩味。這個世界的任何商品,其價值都是因為有人爭奪才產生的。陽光沒人爭,市價是零;空氣沒人爭,市價也是零;但馬爾代夫的陽光和空氣,有很多人爭,于是價值不菲。馬爾代夫的居民就是再摳門,游客也得感謝他們為度假多提供了一個機會。到那里旅游的高價,是游客們自己造成的。這是所謂“買家只與買家競爭”的道理。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行政壟斷。深圳是國內最早提供手提電話服務的城市,當時買一部手機要幾萬元。那么,顧客是受害了還是得益了?得益了。雖然我們大可以指責行政壟斷阻礙了其他服務商的進入,但就那些購買了手機的顧客而言,價格再高,也還是比無可選擇的要好。這是所謂“賣家并不和買家競爭”的道理。

價格從來不是隨意定的。造物主慷慨大方,大自然一草一木,定價一概為零。那么,為什么享受陽光和空氣的消費者,總要付出迥然不同的價格?因為商品的價格,總是由消費者之間的競爭決定的,而與商品的提供商(如造物主)是否要收費無關。這是說,即使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會因為餓漢的爭搶而漲價。

學經濟學的后果,就是時刻都清楚意識到,萬事萬物,其真實價格一概不是某人或某機構可以隨意制定的。有人認為,政府不僅有義務、而且有能力制定價格,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政府應該提供免費交通、應該提供免費教育、應該提供免費醫療;而經濟學的教育,卻教我們反問兩個問題:為什么“應該”?究竟是否“可行”?

首先是“為什么應該”的問題。既然人人都有權免費獲得某些福利,那么誰有義務免費提供服務呢?美國前總統胡佛(H.Hoover),在1928年曾提出競選口號,要實現“頓頓有雞,戶戶有車”。愿望美好,無人反對。問題是:由誰來負責養雞?由誰來負責造車?如果說有人有權低價或免費得到,那就是說有人必須低價或免費提供。他們分別是誰?

還有“究竟是否可行”的問題。政府一旦提供低價車票,便出現了黃牛黨;提供低價醫療,便有人收受紅包;一旦打壓學費,便出現亂收費現象——這全是價格受到人為扭曲后,被競爭規律“逼”出來的現象。作為有同情心的人,我們說這些絕不是好現象;但作為經濟學人,我們不得不說,這些全是必然現象、是不能通過呼吁、輿論、曝光或行政規定消除的現象。

求知欲強的讀者會追問:既然人為壓低價格不可行,那為什么世界各地的政府,總是不斷地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價格管制措施,讓許多重要商品的價格,包括糧食、能源、教育、交通和住房等,都處于過低的水平?為了解答這個問題,20世紀60年代興起了“公共選擇”學派,衍生了著名的“尋租”理論。篇幅所限,以后再談。

誰的談判力更強

2005年9月20日

談判力(bargaining power)指在討價還價過程中對成交價的決定能力。這個概念暗示,市場中交易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一方可以壓制另一方,有一方可以比另一方更有話語權。但真是這么回事嗎?市場中的價格究竟是由誰決定的?

設想有位業主,宣布要把房子以20萬賣掉。房子是他的,房價也就由他定嗎?不是。這位業主確實“宣布”了房子要賣20萬,可要是沒人承接,他這“宣布”就啥也不是。假如業主確實希望把房子賣掉,那么與其說他“宣布”或“決定”了價格,還不如說他經過一番調查后,向潛在的買家們“匯報”了市場價格。

世界上其他商品或服務,其價格也不是由賣主或買主單方面“決定”的。沒錯,總有人先把最終得以成交的價格說了出來,但在“時間上首先”說出價格,并不意味著在“因果上決定”了價格。若沒有買賣雙方的贊成,任何先提出來的價格都不可能作數。

有朋友會問,壟斷產品的價格是由壟斷者決定的嗎?也不是。壟斷者有個更貼切的名字,叫覓價者(price-searcher),意思是他與受價者(price-taker)不同:由于壟斷產品別具一格,所以其價格不能隨行就市,得由壟斷者尋找合適的售價。

那壟斷者會隨意定價嗎?先要解釋,“產生壟斷”與“坐享壟斷”是不同的兩個階段,不可以混淆?!爱a生壟斷”是指如何在市場中制造或占有別人不能替代的產品的過程,而“坐享壟斷”則是指如何將壟斷地位中隱含的經濟利益兌現的過程。

產生壟斷的途徑有幾種:石油輸出國組織因造物主而贏得了壟斷,微軟因在競爭中勝出而贏得了壟斷,國營的郵政服務因行政命令贏得了壟斷,米奇老鼠則因知識產權獲得了壟斷。一旦產生了壟斷,壟斷者就坐享壟斷包含的價值,它也稱為“租”(rent)。壟斷者做買賣,是將他擁有的“租”兌現。不管他是否兌現,不管他如何兌現,壟斷地位包含的“租”不變。

石油輸出國組織可以賤賣石油,但隨之而來的哄搶,會把賤賣的石油價格推回應有的水平。中國鐵路是壟斷的,可以“決定”把火車票價壓到一個不夠高的位置。但黃牛黨會馬上冒出來分占國營鐵路的“租”,并使得乘客支付的票價“總值”不變。

經濟是一張蔓延到世界每個角落的大網,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結,無時無刻不接受著其他結點的牽制。單純的概念,諸如“貪婪”“陰謀”和“強權”,不可能解釋價格現象。市場上并沒有“為所欲為”這回事。壟斷者似乎可以刻意“決定”一個不符合實際的價格并付諸實行,但市場馬上會出現糾正的力量把價格調整到應有的水平。

這里的要點是:商品的價格并非由某個買主或賣主,而是由無數買主和賣主“共同決定”,并由每個買主或賣主“陸續匯報”出來的。時間上,這樣的“匯報”有早有晚;但因果上,這些“匯報”一概是市場力量的結果,而不是市場力量的原因。

那在討價還價中,究竟什么人的談判力更強?很簡單,出價太低的賣家或出價過高的買家,其談判力強;出價太高的賣家或還價過低的買家,其談判力弱。走進香港的金鋪,我覺得自己的談判力很強;工會工人常常抱怨他們缺乏談判力,那是因為他們的工資已經很高。

從經濟學原理看“投機倒把”

1998年8月31日

在很多人眼里,“炒家”就是投機倒把分子。他們自己并不從事具體的生產勞動,只是看準不同的時機,靠買入和賣出貨物,賺取其中的差價;這些人囤積居奇、不勞而獲、操縱價格、擾亂秩序,因而十分可惡。

然而,經濟學卻所見不同。

過去我們習慣認為,只有生產物質財富,才是對社會的貢獻,才是對生產力的促進。千百年來,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忽視了“炒家”們對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了人們對“炒家”的憎惡。每當危機來臨,炒家就成了替罪羔羊。

現代經濟學指出,我們無法通過觀察人們在市場中的行為來正確區分到底誰是投機倒把的“炒家”,誰又是誠實忠厚的“投資者”。投資者和炒家的行為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同時,“投機倒把”的行為,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采集、甄別和傳遞信息的作用,并不是不勞而獲、可有可無的環節。

是的,勞動生產很重要,但是由于生產資料非常有限,一噸煤一旦用來煉鋼,就無法再用來取暖,所以必須預先知道“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在這個問題上判斷錯誤,就會造成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浪費。因此,關于“生產什么”以及“生產多少”的信息,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同樣重要。

我們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信息呢?夸夸其談、自詡見解獨到的人到處都是,到底誰是正確的呢?必須設計一個最省事的機制,以便將判斷力較準確的人挑選出來。這個機制就是人類不斷發明和完善的各種資產轉讓市場。這些市場賞罰分明,誰使用了準確的信息就受獎,誰使用了錯誤的信息就受罰。一夜暴富是有的,但血本無歸也屢見不鮮。

“投機者”或者“炒家”的工作是采集、甄別和傳遞信息,市場對他們的決策作出無情的判決。假如一個炒家在饑荒前囤積了很多糧食,或者在熊市前拋掉了很多股票而大賺其錢,我們完全沒理由批評他。那是他應得的報酬。饑荒不是他造成的,他只是預見了饑荒;熊市也不是他造成的,他只是預見了熊市。他只是一個誠實的信使。沒錯,是他送來了壞消息,但不要槍斃他,槍斃他也并不能夠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

半個世紀以前,國民黨政府在中國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金圓券急速貶值,紙幣已經不可信賴,貨物變成了堅挺的通貨,人人都盡量囤積居奇。這其實是正常的市場反應。但國民黨政府不僅不能認清真正的癥結,從金融體系入手解決問題,反而嚴厲地責罰和懲處囤積居奇的人,阻止人們對未來作理性的反應。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槍斃信使”的例子。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經濟學知識又有多少提高呢?

今天,還有很多人憎惡炒作,對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國際基金深惡痛絕,稱之為“國際恐怖分子”,這也是“槍斃信使”的表現。我們必須承認,金融風暴的根源是東南亞經濟內在的畸形結構。某些國際基金只是識破了這些弱點,靠正確的信息和判斷賺了錢,為他們的股東創造了利潤。他們的做法是自然而且合理的。將金融風暴的責任歸咎于索羅斯(George Soros),甚至將索羅斯抓起來,并無助于這些國家和地區認清并糾正其經濟制度的內在缺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新巴尔虎左旗| 隆尧县| 天镇县| 娄底市| 筠连县| 盐边县| 崇信县| 盐城市| 英超| 库尔勒市| 额尔古纳市| 保靖县| 长丰县| 晋城| 昭通市| 铜陵市| 渭南市| 瓦房店市| 加查县| 霍邱县| 华亭县| 绥棱县| 雷波县| 南康市| 景东| 德钦县| 肥西县| 姚安县| 微博| 卢氏县| 和龙市| 康马县| 彰化县| 乌兰浩特市| 加查县| 西盟| 昌江| 通许县| 靖西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