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新型城鎮化轉型研究:人口、土地與產業三維協調發展的視角作者名: 劉習平本章字數: 1426字更新時間: 2020-04-22 12:47:3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和意義
自黨的十八大之后,城鎮化成為全民關注熱點,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是城鎮化的兩個重要維度。中國當前的城鎮化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表現為中國城市建成區快速增長,但城鎮集聚的人口卻沒有同步提高,中國的人口城鎮化速度慢于土地擴張的速度。大量的土地非農化轉變成了城鎮用地,但是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卻明顯滯后。據統計,1996年中國城鎮面積是1.3萬平方公里,到2011年,中國城鎮面積擴大到5.3萬平方公里,增長了3.1倍,而1996~2011年的城鎮人口僅從3億增加到6.9億,增長了1.3倍。2009~2016年,全國城鎮土地面積增加218.1萬公頃,增幅為30.1%,遠高于同時期城鎮人口7.8%左右的增長率。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各種產業,把大量的耕地、基本農田征用為城鎮用地,導致很多城市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非???。
另外一組數據是:1985~2016年,中國的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2.22,遠遠大于國際公認的1.12
的合理水平,如果再考慮人口城鎮化質量不高,即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統計口徑是以常住人口計算
,截至2016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按照常住人口統計為57.35%,但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統計的城鎮化率大概只有41.2%左右。
中國仍然有3億左右農民工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因此,如果綜合考慮中國人口城鎮化的客觀現實,那么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表現就更為明顯。
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土地面擴張的不對稱,反映出來的就是城市人口密度在不斷下降。從2000年到2016年,城市人口密度年均下降1.38%。與發達國家城市相比,中國城鎮人口密度偏低。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6年全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人口密度僅為305人/平方公里,即便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也僅僅達到3816人/平方公里,遠低于同期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密度。然而,中國土地資源極度稀缺,截至2016年底,中國耕地總數20.24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約0.1公頃,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處于世界中下水平。中國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并不豐富,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資源十分貧乏,城鎮人口密度偏低與中國土地資源極度稀缺的國情嚴重不符。
針對中國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失調的嚴峻現實,專家學者們極力呼吁,認為亟須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口城鎮化。實際上,城鎮化也不能簡單等同于人口城鎮化,并非僅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讓人都住在城鎮,聚集在一起就是城鎮化了,這是有條件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要安居樂業成為真正市民,就需要有產業作為支撐,也就是產業的集聚。城鎮化是把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之后,解決這個群體的安居樂業問題。因此,對于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而言,有必要更加關注人口城鎮化的問題,從而促進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協調,同時更應該要強化產業支撐,通過產業集聚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和安居問題。
中國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以及產業集聚是現階段面臨的一個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本書從理論上系統地分析了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可以有效地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以及資源環境的改善。指出城鎮化不等于簡單的“土地的城鎮化”,也不能簡單等同于“人口的城鎮化”,而應該是產業的集聚,豐富了城鎮化的理論,為今后的繼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本書不僅要破解土地城鎮化為什么會快于人口城鎮化的謎團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還要分析如何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就業、實現農民市民化的難題。因此,探討促進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城鎮化路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對于順利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