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顏率守九鼎

【原文】東周·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愿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典故演繹與職場映射】

春秋戰國是一個動蕩卻又孕育著生機、破壞而又追求重塑的大變革時代。就在三家分晉的硝煙和紛亂剛剛散去不久,西邊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鼎盛、武力強勁。它猶如一只蘇醒的猛獸,伸展開自己的筋骨、身形,以生存之本能,東奔西跑,擄掠獵物。在獲得一定的安全和空間后,開始將目光投射到廣袤的東方。

九鼎,國之重器,相傳為大禹所鑄,歷經夏商,周伐殷商所獲后,立于都城,代表至高無上的王權,是主宰天下的象征。秦國問鼎,揮師東進,周王室惶惶。周君與大臣顏率商議對策。顏率信心滿滿,安慰周君勿憂,并親赴齊國求援,許諾如齊國發兵,將以九鼎入齊作為回報。齊王于是任命大將陳臣思為統帥,出兵五萬救助東周,秦國遂撤兵。

后齊王要求周君兌現承諾,交割九鼎。顏率再赴齊國,以路途遙遠、人力保障安排不便為由,使齊王打消了取鼎的念頭。

顏率不僅為周君保全了九鼎,還輕松化解了秦、齊兩國的取鼎危機,且不負承諾,齊王也未遷怒于周君和顏率。這一連串華麗動作的完成,取決于一個核心意識——深刻把握問題的本質。

顏率作為周臣,必須與周君保持高度統一的目標訴求——保全九鼎、化解軍事威脅。只要確立了這個目標,實施過程中的手段則可以相機而變。

向齊國求援,是解除秦國威脅的有效措施。對于齊王的許諾,顏率抓住了齊王的本質需求:第一,幫扶周君,可以在諸侯中獲得扶危濟世的美名;第二,解除秦國對周君的威脅后,可獲得九鼎,這是掌控天下的象征。對于這樣名實俱佳的誘惑,齊王要想拒絕,估計自己都不好意思。其實,這兩點是顏率說出來的條件,還有一個利好因素,對于顏率和齊王而言,都心知肚明。一山容不得二虎,齊王自然不愿意看著秦國做大、做強,以至于威脅到齊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出兵扼制尚未有能力大舉東進的秦國,且應周君之求,師出有名,齊王坐在王座上,瞇著眼睛,做思索狀,不消片刻,就愉快地答應了顏率。而在顏率眼中,齊王的思考,表演痕跡過重,在他內心閃過一絲狡黠后,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配合齊王完成了這次沒有懸念的談判。

在奔赴齊國之前,顏率早有思謀,給齊王的承諾是要兌現的。齊國出兵、秦國退兵,九鼎就得給齊王,這與周君的目標是相背離的。顏率略略思索之后,抓住了齊王取鼎的本質——能帶得走嗎?

武王伐紂得九鼎,一鼎用9萬人牽引,九鼎就得81萬人才能拉回去,而這還不算路途上護送的兵甲,以及制造、維護各種運輸設備和后勤保障的人員,他們加起來也與運鼎的人數大致相差無幾。如此龐大的人力,齊國根本就無法承受和調劑。就算一個一個地運輸至少也要近20萬人,有這20萬人干點別的不好嗎?就為了運輸9個大鼎?更何況,齊國與周都城之間還夾雜著別的諸侯國,九鼎過路,誰不覬覦。顏率抓住了齊王取鼎的本質——運輸困難,而且是極度困難。因此,這個許諾對于齊王而言,只是一張空頭支票。有人可能會問,那齊王就沒想到這一點嗎?他或許想到了,如果想到這一點,那么齊王出兵的核心訴求就不是取鼎,而是以遏制秦國東進為實,博取強國擔當之名為輔。顏率對于齊王承諾的設計,都一一對應了齊王的心思;或許齊王沒有想到運輸之難,那不就正說明了,處理問題時抓住本質的重要性嗎?

當然,從顏率二赴齊國與齊王溝通的內容來看,齊王似乎沒有想到九鼎運輸的不現實性。他提出了兩個折中的方案:第一借道梁國;第二借道楚國。顏率直白地回應齊王,不可能!!梁王、楚王一樣想要九鼎,無論入哪國國境,無異于免費快遞上門,不取白不取。齊王這次又瞇起了眼睛,沒了底氣、沒了主意,生生的燃起裊裊無奈。

而秦國的撤兵,也是顏率抓住了它的本質訴求。秦國只想在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安安靜靜地把鼎帶回去,匆匆地來,悄悄地走,就好像它從未來過一樣。如果為了九鼎,而要和別人大打出手,秦國現在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我們不妨做幾個假設,既然是假設,就暫時拋開史實。如果你是顏率或周君,要確保九鼎不失,且必須避免兵禍的發生,那么你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假設一:向秦國獻上金銀珍寶以求得消災免難可以嗎?當然不行,因為九鼎的價值比任何金銀珠寶甚至城池土地的意義都要大,沒有等價性,這個假設不成立!假設二:送給齊王金銀、城池作為發兵救助的條件可以嗎?也不可以,理由很簡單,和假設一的情況一樣,任何物質交易對于齊王都沒有誘惑力。假設三:不依靠齊國,而向鄰近的魏、韓、楚3國中任何一國求助,可以嗎?更不可以,畢竟齊國相助后,才會存在九鼎運輸困難的情況。而鄰近的魏、韓、楚基本上不存在借道他國的情況,大不了費點兒事,一個一個地往回運,就算需要個一年半載的,也是一筆劃算的交易。但對于周君而言,九鼎最終還是會被別國所占,假設三也不成立。假設四:那就選擇求助于距離較遠的趙國或者燕國如何?一樣不可行,畢竟這兩國對于秦國的震懾力太小了,秦國不見得會因此而退兵。

一番假設之后,我們更容易體會顏率抓住問題焦點和本質的能力是何其卓越。反觀當下的職場,許多人確實也有非常不錯的創意和謀略,只可惜很容易就被錯綜復雜的情形所影響,要么是拆了東墻補西墻,不從核心關鍵點上做思考;要么是疲于應對和解決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反而漸漸忘記了初衷。

現實中本末倒置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很多企業都特別重視績效考核,有一種考核方式叫“末位淘汰”,相信管理者都很熟悉,也特別青睞。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是將末位淘汰變成了強制末位排名。比如績效方案中規定,每月業績的最后一名要按規定予以淘汰。我總覺得,“末位淘汰”不能簡單地以“末位”作為考核的依據,而是應該將“績效目標”與“末位”兩個關鍵因素結合起來。只有在設立績效目標的基礎上,對照實際績效與目標績效之間的差異,對于未達到目標績效的員工實行末位淘汰才更合理。如果某個員工實際績效確實處于末位,但卻超過了目標績效,這個超額完成任務的末位員工仍舊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合理嗎?如果依然要被淘汰,那么設定末位淘汰,是為了促進業績的提升和保障目標的實現,還是僅僅為了處罰?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抓住績效考核的本質,為了實施方案而盲目采取管理措施。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員工的智慧也是無窮的。面對強制排名式的末位淘汰,員工為了逃避處罰,相互之間“拆解業績”以應對“末位淘汰”的情況常常發生,有時甚至出現多名員工業績完成額度相同,使企業無法強制排名。這樣的考核還有意義嗎?這樣的末位淘汰是不是早已背離了促進業績指標完成和提高的初衷呢?“末位淘汰”制本身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可以從客觀上推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精簡機構,進而促進個人及企業整體績效的提升。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淘汰人員而采用此種方式,且將“末位淘汰”制等同于強制末位排名,不僅對員工而言是壓力大過動力,對于企業而言也可能會帶來諸多的勞動法律風險。

作為管理者,采取一項管理措施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確保措施的實施與管理訴求本質之間的關聯性。任何一項管理措施,都只是為了保障和督促管理目標或要求實現的一種手段,如果僅僅是為了實施措施本身,而忽略了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標,只能是本末倒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安国市| 宿迁市| 黑山县| 贵南县| 辽阳市| 古浪县| 墨竹工卡县| 土默特左旗| 江永县| 友谊县| 铁岭县| 金门县| 贵阳市| 崇礼县| 平度市| 周口市| 禹城市| 大方县| 江门市| 双峰县| 泰安市| 耿马| 禹城市| 阜宁县| 女性| 金平| 临高县| 手游| 渭源县| 荃湾区| 万荣县| 黄平县| 金阳县| 太原市| 南溪县| 石棉县| 萨迦县| 龙州县| 柘荣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