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苗族少女的交友與社會網絡

一、父方與母方對兒童養(yǎng)育及教育的方式

改革開放之后,寨頭村的教育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們普遍重視教育問題,但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心而無力。隨著社會對于教育的大力宣傳和公民意識的提高,村寨中的人也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區(qū)。但是,很多現實問題阻撓了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們追求高等教育和優(yōu)質教育的步伐。

1.錢與責

改革開放之后,貴州省由于經濟發(fā)展落后,人口眾多,去沿海發(fā)達城市打工成了很多人的出路。國家雖然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但是還是有很多孩子覺得考高中沒有什么希望,又不是很愿意繼續(xù)讀書,就想隨比自己大兩三歲的那些人一起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賺點錢回來,改善自己家的生活,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想被周圍的人認可,讓別人看得起自己。

這當然是大家出去打工前的美好設想,但是經常事與愿違,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越來越大,但是自己的“打工事業(yè)”也并沒有隨著自己的年齡變得豐滿起來,結婚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于是結婚之后生孩子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孩子生下來養(yǎng)育又是每個新爸爸新媽媽們關心的問題。

寨頭村有的人在打工地生孩子,有的在家中生孩子,但是當生完孩子之后迫于生計還是要出去打工。孩子一周歲之后就可以走路了,有的年輕爸爸媽媽選擇把孩子帶到自己打工的地方養(yǎng)育,也有留在家中托給父母照顧的。但要趁公公婆婆還年輕,所以很多年輕人選擇了早早結婚生子。萬云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很年輕就生了孩子,雖然他們都還在家,但是孩子還是交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照顧。年邁的父母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智力上,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的能力都變得十分有限,但是沒有辦法,老人家擁有最多的就是閑暇時間。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都把時間花在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上,用來換取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費及其他的各種日常、節(jié)慶、人情往來的開銷。

在金錢(錢)與責任(責)兩者中,更多的苗族年輕父母毅然決然地同時也是無可奈何地選擇了用養(yǎng)育和教育子女的時間來換取更好的物質生活水平,換取孩子將來更好的教育機會。

2.疼愛與教育

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對于隔輩人總是格外地疼愛和呵護,舍不得打也舍不得罵,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在這樣的溺愛之心下,對于孫子孫女和外孫外孫女的教育必然會“手下留情,網開一面”。

萬重陽老人今年76歲,在家照看孫子和孫女共5個。萬重陽老人在寨子上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本身很愛苗族文化,之前又在民委當過干部,后來在小學也教過苗文課。由于他的兒子和兒媳們都很忙,所以幾個孩子都是他照看的(除了還在哺乳期的嬰孩外)。他白天也沒有什么事情做,喜歡苗歌,白天天氣熱的時候就整理苗歌,糾正苗文書寫。農忙時也下地干些活路。

個案1: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萬重陽老人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孩子成才不成才多半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天分,教育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管用,對于這幾個孫孫,我還是能盡多少力就盡多少力,至于他們能不能成才,就全靠他們自己了。平時不會做的題目,我會幫助他們,現在孩子們都上小學,我還是可以幫上忙的,至于以后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我估計就有心無力了……”說完這些話,萬重陽老人笑了,不知道他是在憧憬著將來孫孫們的美好前途,還是在想其他別的什么。當被問及孫孫們聽不聽話時,萬重陽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孫孫們很淘氣,淘氣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是該淘氣的時候。萬重陽老人的孫子和孫女有上三年級的,有上四年級的,也有上五年級的。他說孩子們最差的是語文,開始我還不是很理解,為什么自己的母語會學得那么費勁呢,原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孩子們的第一語言是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這些孩子的第一語言是奶奶和爺爺,還有爸爸媽媽和他們日常對話所使用的苗語,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漢語方言或普通話。在寨頭小學,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上課都是“雙語”的,這里的“雙語”和城市中的“雙語”是不同的。城市中所說的“雙語”是指中文和英文,而寨頭的“雙語”指苗語和漢文。學習上的暫時落后不會讓人很擔心,但是平時的淘氣和不聽話是最氣人的。萬重陽老人說有時候使盡渾身解數還是無法哄得孩子們聽話,就不得不用零花錢來“誘惑”他們。每次聽話、乖乖地完成爺爺交代的任務和事情,就會贏得獎勵——五毛或一塊的零花錢。孩子們得了這些額外的獎勵并不會攢下來,而是立馬風一樣地跑到馬路邊的小賣部花掉,換得一些不健康的小零食。(寨頭村萬重陽,男,76歲)

在這些小小的“甜頭兒”的“誘惑”下,萬重陽老人覺得這樣的方法來對付孩子簡單、快速、有效;孩子們也很受用,對有這種“誘惑”的要求和規(guī)約“言聽計從”,造成一種雙方“各取所需”的類似商界的“合作”,看來經濟的力量已經滲入了各個年齡段人們的內心深處。

另外,由于寨頭村苗族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村寨內結婚,所以,整個苗族村寨內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親戚,在一個熟悉至此的熟人社會,孩童對于周圍人的認知歸屬到底是親戚還是鄰里呢?與漢人社區(qū)明顯的不同在于走出自家門口面臨的就是自家親戚的教育,如萬重陽的女兒就住在離他家不到100米的位置,這對于愛吃零食的孩子們來說,去姑姑家絕對是一個近在咫尺的機會。由于孩子們的爺爺與姑姑關系并不好,所以孩子們去姑姑家總是不會讓爺爺知道,姑姑也會礙于和爺爺的僵硬關系“偷偷”地給孩子些錢,讓他們自己去對面的小賣部買些吃的。

3.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

楊國忠是在20多歲的時候開始做飯的,也沒有什么人教,就是自己看會的。像淘米啊,煮飯啊,這些一看就能會。楊士祥也會做飯,在三穗住的時候就是自己一個人做飯,蒸點米飯,炒個簡單的菜,就可以吃飯了。現在有電飯煲了,煮飯簡單了很多,如果是以前,一碗米要放多少水什么的很不好掌握,現在已經好了很多,煮飯基本就不用學了。現在的這些小孩子大部分都可以自己做飯。楊美麗是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學會做飯的。

二、姑娘和同齡群體之間的關系:結伴的情感

姑娘們長大了三五成群地結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自己秘密的事情,既不會跟爸爸媽媽說,也不會跟自己的親姐妹說,反而會跟自己的親密朋友(也是我們俗稱的“閨密”)傾訴。所以結群就變成了每個女孩必須選擇和經歷的事情。我的調查人就跟我詳細談了她的結群生活。

個案2:萬紅霞,1996年生人,今年15歲,馬上就讀初三了,是在臺烈鎮(zhèn)中學讀書。她的好朋友有萬平、萬琪、萬萱、萬希、楊玲、萬嵐、萬菲、萬楠(18歲左右,年齡最大的一個)、萬雅麗。

萬紅霞今年該上初三了,在班上成績還可以,班里學習風氣不錯,在全校同級的班里排名第二。她不假思索、毫不猶豫地說喜歡語文課,加上比較好學,從小語文就比較好,但數學很差。一共有7門課,到初三就只有6門課了。(當我問到她有沒有男朋友的時候,她很害羞地笑了,說沒有,還小呢。)萬紅霞說:“在我的玩伴中有的人有男朋友,有的沒有。”(這時旁邊的萬碧霞說:“我認識一個有男朋友的,她今天和我姐姐去岑松上網去了,不過她已經不上學了。她男朋友是上坪村的,到初中之后才認識的,暑假的時候他們經常出去玩。他們經常在網上用QQ聊天。”)(寨頭村萬紅霞,女,15歲)

對于苗族少女,網絡是個新鮮而神奇的東西,好奇心會驅使她們不斷嘗試新的事物,通過網絡,這些苗族少女接觸到了除了村寨玩伴兒和學校同學之外更多的人,為了了解苗族少女們是如何選擇朋友和接觸朋友的,特意與萬紅霞一起上網聊天。

個案3:我的QQ好友里面沒見過面的、不認識的人要多些。一般都是他們主動加我的,通過條件找到我,然后加我,有一部分人我就不同意他們加我為好友。我的網上的資料都不是真實的,連貴州省都沒有寫。我覺得網絡本來就不是真實的東西,干嘛要當真呢?沒有必要把自己真實的信息寫上去的。現在我們已經不寫信了,我以前聽說過筆友這回事,但從來不寫信,也從來不給網友留電話。網上聊的朋友一般都是認識的比較多,那算是一般的朋友。(寨頭村萬紅霞,女,15歲)

在苗族少女們的生活中,有快樂,也有悲傷。很多女孩子生活學習在一起,矛盾是時有發(fā)生的。小伙伴之間處理糾紛、爭執(zhí)的能力也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環(huán)。

三、成長的煩惱

在苗族社區(qū),由大一些的孩子照看弟弟和妹妹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大人們每天忙忙碌碌,為生計、為別人,于是年齡稍大些的孩子就必須為媽媽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責任和勞作,照看孩子似乎是這其中最簡單也最煩瑣的一項了。年齡的大小對于幼女們來說是判斷誰更權威的重要依據,楊玲比楊紫涵大5歲,她們的弟弟只有3歲,楊玲已經到了青春期的年紀,不斷有年輕的小伙子來找她玩,帶她出去。但是媽媽把照顧弟弟的任務又交給了楊玲,楊玲要想出去和同齡的年輕小伙子一起玩,就必須將照看年幼弟弟的任務交給10歲的楊紫涵。

四、對美的追求

女孩子天生愛美,少數民族少女當然也不會例外。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一套苗衣,每套苗衣都是媽媽們用心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情況也發(fā)生了變化。有的媽媽很忙,就上街買機織的布,回家自己剪裁一下,做成苗衣;時間充裕的媽媽就自己手工做,只是有些材料還是要到集市上買來。

苗族的鞋子也很有特色,趙德蓉媽媽就會自己制作鞋子。我到她家去之后,她拿出很多苗衣和鞋子,然后臉上充滿慈祥地向我細數每件衣服是哪個孩子的,哪雙鞋子是哪個孩子幾歲時做的……一臉的幸福和懷念。

講到苗族少女的服飾,不得不提的就是銀飾。寨頭村的女孩子每人都有一套銀飾,但是這些銀飾多半已經不是純銀制作的,而是白銅。寨頭村的萬云爽快地承認了自己家這些銀飾都是白銅做的,是在集市上買來的,買來的也是幾百塊錢,一點兒也不便宜。萬云還帶我們來到集市上的銀飾店,卻發(fā)現這里的銀飾和城里賣的已經大同小異。除了那些流行的款式外,苗族特色的銀飾很少,而苗族銀飾中的項圈還需要定制,不定制的話就不做,真的銀子做的項圈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買了,太貴了,而且丟了太可惜了。

苗族傳統(tǒng)服飾對生活在新世紀的女孩子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外來文化的進入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和改變著她們審美眼光。我親眼見證了外來的“美”是如何影響她們內心的審美的。美甲便是其中之一。現在的這些少女們已經不僅僅將指甲的美麗交給瓶瓶罐罐的五顏六色的指甲油了,花花綠綠,造型別致精巧的貼花對于10個漂亮的指甲也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了。周圍人的穿戴也會影響當地女孩子的審美,如果她們很喜歡,就會紛紛效仿。寨頭村的女孩兒們極會模仿,因為筆者總和這些女孩子們在一起,她們便漸漸模仿筆者的裝飾品,比如耳環(huán)和手鏈,她們之前戴的是簡單的耳釘,看見筆者戴的是一對小小的環(huán),在有機會的時候就換成了類似的環(huán),平時不戴手鏈的她們也戴上了各式各樣的手鏈和手鐲。她們以外來美為美,暫時放棄了自身的苗族服裝和裝飾,這也是民族文化融合、傳統(tǒng)與現代、自制品和舶來品的交鋒與較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邓州市| 河曲县| 嘉义县| 逊克县| 田东县| 循化| 新密市| 盐津县| 积石山| 长岛县| 交城县| 高碑店市| 阿荣旗| 刚察县| 玉溪市| 新密市| 凌海市| 旬阳县| 丽江市| 射阳县| 工布江达县| 石楼县| 大化| 西和县| 中西区| 正阳县| 彭阳县| 邹城市| 疏附县| 安新县| 南通市| 思南县| 正蓝旗| 通河县| 黔西县| 垣曲县| 扶绥县| 武功县| 瓦房店市| 栾城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