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
- 范周
- 2999字
- 2021-04-01 16:52:33
二、回歸:“后人文主義”的價值傾向
誠然,“后人文主義”與網絡文藝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或者說兩者之間究竟有沒有關系,還都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能做出這樣的假設,即“后人文主義”完全有可能成為網絡文藝的價值參照,盡管這一假設的正當性和可能性在后文注定還要加以必要的論證。
在論證這一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闡述的是,“后人文主義”作為一種學術話語有著什么樣的價值內涵。如果缺乏這一論述的基礎,那么也就很難進入到對“后人文主義”與網絡文藝之間關系的討論。已經可以確信,“后人文主義”不意味著對“人文主義”的全盤否定,事實上,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也完全沒有必要提出“后人文主義”這樣一個概念。顧名思義,“后人文主義”總還是與“人文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后人類理論的領軍人物、美國萊斯大學教授卡里·伍爾夫(Cary Wolfe)不僅肯定了“后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積極友善的關聯,同時也曾經試圖界定“后人文主義”的價值內涵,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后人文主義”并不是對人文主義的拒絕,也未否定人文主義的價值,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得面臨挑戰的諸如正義、寬容、公平、高尚、人權等的人文主義價值,再度熔鑄成為人類特性的內在組成部分,由此來探究人文科學的譜系。
于此,卡里·伍爾夫至少肯定了討論“后人文主義”的價值內涵的可行性,他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便利。需要辨別的是,難道“后人文主義”在價值層面僅僅只是延續了“人文主義”的固有命題、所不同的只是這些命題面對著的歷史條件?似乎事實并非如此。
下面討論的幾個關鍵詞在某種程度上呈現著“后人文主義”在價值層面具有代表性的取向。
(1)生態。如果說物理學曾經作為自然科學的主要代表,為人文學科輸入了大量到目前依然還在運用著的思維范式和思想觀念,那么到了20世紀末期,生物學、生命科學以其獨到的魅力取代了曾經一度輝煌的物理學。從這個時候開始,人文學科不再滿足于從物理學等純粹抽象的、邏輯的自然科學中吸取、借鑒,而是以無比的熱情關注著一切與生命自身有關的學科,于是“生態主義”隨之成為一個越來越具有某種公共性、普適性的學術熱點。不僅如此,在人文學、生態學的深度對話中,諸如生態人類學、生態史學、生態哲學,后來又產生了生態美學、生態媒體和生態電影、生態語言學、生態詩學、生態評論、生態符號學、政治生態學等一系列帶有跨學科性質的研究領域隨之涌現,并且也無一例外地成了這個時代的顯學。人文學科之所以會如此看重生態學,其深層的原因無非是生態學可以保證我們能夠從一個嶄新的視角看待生命、看待世界、看到我們自身以及與我們自身相關的一切事物。在現代主義、人文主義的語境中,人以及人生存其中的這個世界無疑是清晰可知的,只要通過一定方式獲取到并掌握某些原理、定律,那么所有這一切不僅是可知的,同時又是可以操控的。但生態學很快否定了這一點。生態學告訴我們,無論是人還是這個世界,其復雜性、神秘性都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我們其實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更加讓我們難以接受的是我們其實對自己也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生態學首先告訴我們面對這一切要學會心懷敬畏。在敬畏中感受、領會人類自我以及世界萬物的奧秘,當我們的認知因此而有所擴展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行為隨之有所調整。可以說,“生態主義”是“后人文主義”最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部分,因為“生態主義”不僅使得“后人文主義”獲取了獨特性,同時也塑造了其人文價值形象
。
(2)傳統。“后人文主義”并不否認“向前看”,只是認為在“向前看”的同時也有必要“向后看”,而“向后看”曾經是讓現代主義者、人文主義者頗為反感的。不過,讓現代主義者、人文主義者意想不到的是,他們會為他們不恰當的反感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前車之鑒是必須要汲取的。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后人文主義”開始對人類的過去以及人類過去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滿懷敬意。在這里,傳統這個詞不會再與落后、腐朽、沒落、守舊等很多負面性較強的判斷聯系在一起。在經過重新的審視之后,傳統被賦予了智慧、創造、源流、歸宿等更為積極的含義,這在現代主義者、人文主義者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現代主義者、人文主義者堅持“向前看”時候,他們其實內在地堅信,在探究的盡頭,會有他們所期待的一切美好等待著他們。但不幸的是,人類的智慧終于發現并承認,在我們的前面,除了我們無法掌控的虛空之外,其實真的一無所有。而這廣袤虛空的沉重是我們人之為人很難肩負起來的。更為致命的是,這虛空的宿命我們沒有理由躲避。或許,回歸傳統是唯一的選擇。也只有傳統,才先天具備在虛空中立足的堅韌和力度。基于對傳統的回望,“后人文主義”在價值觀層面上多了一重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我們其實應該追問的是,除了歷史的滄桑、厚重,傳統還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當然不只是所謂的經驗和教訓。確切地來講,傳統為我們的生命構建了一個境域,經由傳統,我們能夠得到人之為人、世界之為世界的全部規定性。回望,不一定意味著退守。的確,“后人文主義”對傳統會有新的期許,但“后人文主義”也不會以任何方式膠著于傳統的某個角度、某個片段。
(3)生活。很難說,是不是只有人類才會有探問真實的沖動與嘗試。但就目前所見,確實只有人類這個群體不滿足于本然的存在狀態,不斷嘗試詢問著、構建著具有恒定而可信的“真實性”。人類文化中的這種“真實性”因素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種是彼岸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對自身生存的短暫和不穩定滿懷憂慮,而他們對外在于自己的整個世界的神秘和強大知之甚少,在他們看來,有一種比人的力量更為強大、更接近永恒的世界存在著。這時的人類設想,如果有辦法接近這個世界、得到這個世界的力量,那么就相應地把握住了真實。于是,一個有神的世界誕生于人類的文明實踐中;另一種是理性的、邏輯的世界。當人類開始對自身以及外在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之后,至少有一部分人不再相信會有那樣一個曾經讓自己無比狂熱虔信的神圣世界,相比之下,對理性力量的肯定轉而讓追尋真實存在感的人類對理想的世界有了新的認知、新的期待。通過理性的審問、邏輯的推演,一個不同于帶有神性的彼岸世界的新的世界觀誕生了,在這個世界里,人們似乎擁有了真實的目標、真實的方法、真實的路徑等;再等到人類對彼岸世界、理性世界都不再信任的時候,能夠表示信任的似乎只有一個感性的世界了。帶著對重新發現人的感性的無限欣喜,通過藝術,人類再次給自己創造了一個似乎絕對可信的純粹的美的世界。但不幸的是,人類對于真實的渴望同時破滅于這三重世界。除了對真實的渴望不用懷疑,似乎其他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其實,在構建這三重世界的時候,人類同時忽視了一個最為真實可信的因素,即人的生命不斷展開著的、由人的思和行共同組成的現實生活世界。遺憾的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中,最不為人類所信任的恰恰就是我們的生活。“詩和遠方”固然值得追求,但不應該忘記的是,“詩和遠方”總有一個起始的點和回歸的點,這個點就是生活。而生活也正是“后人文主義”開始的地方。
雖然不能說生態、傳統、生活這幾個關鍵詞就全然昭示了“后人文主義”的全部價值內涵,但至少也表征著“后人文主義”某些重要的價值傾向。由此不難看出,“后人文主義”的價值思想中明顯體現著一種“回歸”的趨向,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種“回歸真實”的趨向。因為,在“后人文主義”這里“真實”被賦予了全新的價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