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網絡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作者名: 范周本章字數: 4799字更新時間: 2021-04-01 16:52:35
四、在創作理念上堅持“原創賦值”
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原創力”缺失導致文化產業“貧血”問題引發代表委員關注。文化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可以更加多樣化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某些文化產品制作傳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虛擬成分多、現實題材少、大同小異、對國外創意盲目模仿等弊端,顯露了文化產業“體格”強壯的同時,面臨原創力缺失導致的“貧血”之憂。這種擔憂對網絡文藝發展來說,可謂切中肯綮。網絡文藝作品只有堅持“原創賦值”的創作理念,把永恒的價值追求鐫刻進自己的作品,把美的元素滲透到每個角落,讓受眾動心動情,在靈魂的洗禮中感受真善美,接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更加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能獲得長遠發展的強勁動力。
文化產品制作上的一哄而上,必然導致盲目跟風后的高度雷同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疲軟。作為傳播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品,文化產品提供信息和娛樂,進而形成群體認同并影響文化行為。基于個人和集體創作成果的文化產品在產業化和銷售過程中被不斷復制并附加新的價值,應更多融入時代元素,弘揚時代精神,著力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以高質量的優秀作品為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助力,努力實現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雙贏格局。“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網絡文藝要想從野蠻生長向經典化轉型,創作者尤需注重自我提升,進行靈魂創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離開了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作品的核心思想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富含獨特創意的文化精品創作的過程也是文化自覺意識融入具體文化產品的過程。文化自覺不是粗泛的文化知識的再現,更不能沉溺于玄幻、穿越、架空、修真等“打怪升級”的套路中,而是要以文化的自知之明進行創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心中的“定盤星”,自由駕馭具有藝術張力的文字,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和中國人的審美追求。網絡文藝創作者若能自覺以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通過創作優秀作品,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推動省際、國際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心靈溝通,并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必然會躍上新的發展臺階。置身新時代,網絡文藝創作者更應該細致體驗生活、深刻觀察生活,用藝術反映生活,超越“套路”和“模式”進行創作,用豐富的想象、血肉豐滿的人物、親切動人的場景構建網絡文藝的理想世界,人間煙火,凡塵遠闊。網絡文藝創作者要有定力,在商業化寫作的狂歡中沉下心來,融進生活中去,身入心入,了悟人生,參悟藝術,創作精品。
毋庸諱言,網絡文藝作品的生產應當具有強烈的創新性。每一項文化產品,無論它是“陽春白雪”般的高雅還是“下里巴人”般的通俗,都應獨具匠心,力避雷同。雖然可以吸收和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但絕不能重復前人的勞動,必須充分投入創作激情,用創新的手法創造前人和他人不曾表現過的新的意蘊,讓受眾在文化產品的欣賞性消費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感受。對面向大眾的文化產品而言,人民是永遠的評委。好的網絡文藝作品應該奔流于創意的高地,“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散發光熱,傳遞溫度,春風化雨,溫潤心靈,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在和暖的光亮里。“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須開。”無窮的創作激情和動力來源于對國家和時代的尊崇,來源于對生活的發現和表達。一方水土,賦予作品獨特的內涵與靈性。各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為網絡文藝作品的“本土化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有足夠深厚的土壤去挖掘,更好地展現生命之歌、勞動之美與人性的魅力,記錄時代,安撫心靈,提升網絡文藝作品的審美向度。
文化自覺超越個體的生命自覺,以對民族(或團體)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的整體自覺和秉持堅守實現更大的文化價值。在文化自覺的航線上起航高飛,既需要憑借深厚的知識和思想傳統,也需要對社會生活的深入體驗。在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下創作的文化產品,把認知、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更好地落實到民族化和大眾化的層面,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成就一種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當今的網絡文藝,無論是對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當代文化建設、網絡話語權和新媒體陣地的發展,還是大眾文化消費、公民閱讀和青少年成長,直至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文化軟實力的打造和國家形象的傳播,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網絡文藝產品盡可能多地讓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融入作品中,發揮文化的凝聚力和教育功能,達成文化傳播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效果,作品的影響力和整體行業形象將大大提升。
感情的深淺、用情的程度,決定著人的行為的發展方向和結果。不論在怎樣的時代,也不論是怎樣的傳播形式,若要讓作品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吸引“眼球”不是第一位的,能讓受眾“走心”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能夠觸及人的內心,帶著溫度去激發人的真情實感和高尚情懷,讓文化消費建立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之上的文藝作品,閃耀著歷經歲月淘洗的光澤,摒棄時光深處的嘈雜,把人們曾經的悲傷、疼痛和苦難化作豁達向上的展顏微笑,讓人們越過坑坑洼洼的歷史牽絆,在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中收獲更深層次的審美品位和精神追求。網絡文藝產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若以貫穿始終的“原創賦值”理念為之,則能做新做活,收獲更多驚喜。
“多屏時代”,依然內容為王。腳踩堅實的大地,放飛想象的翅膀,真實地表現人民的生活和實踐,又能夠與人民產生共鳴,才能成為經得起人民的鑒賞和評判,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作品。“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里,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著激昂跳動的樂章,展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那里面,有國家的蓬勃發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歡樂憂傷。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弘揚正能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正義、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文化產品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心動,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把人民的實踐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真正表現出來,交給人民去鑒賞、去評判的作品,注定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作品,而那些內容空洞、感情蒼白的作品,則注定在時光與人心的淘洗中蒼白退場。
不懈擁抱時代,觀察現實、體驗生活,以博大的胸懷、深邃的目光、真誠的感情、藝術的靈感去捕捉、提煉生活蘊含的真善美,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方能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高質量、高品位網絡文學作品,讓人們增添生活的底氣、灌注活潑的生氣,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從而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網絡文藝作品并非不受歡迎。河北石家莊網絡作家“夢入洪荒”主要從事官場小說的創作,已創作《官途》《權力巔峰》和《至高使命》三部作品,其中《權力巔峰》在蜻蜓FM的點擊量達到23.2億。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用網絡小說的創作手法來進行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將國家的各種方針政策融入網絡小說中,用酣暢淋漓、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將正確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讀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只有撲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火熱的生活永遠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如果把優秀的網絡文藝作品比喻成黃金,那么它先是從人間煙火氣里淘出的,不是坐在書齋里想象出來的。人民群眾對自己的生活和實踐體驗最深刻、最準確,感受最真實、最強烈,文藝表現是否準確、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方面實現了有機統一,人民群眾看得最真切,最有發言權。因而,不忘責任,堅守底線,基于深厚生活積累的“情動于中”,才易獲得人民群眾的共鳴。多元社會,激活多樣人生。對很多人而言,現代社會生活更像一場緊張、疲憊又絢麗多彩的舞臺劇,充滿了不確定性。正確價值導向下對家園的詩意回望,對傳統文化的陽光展現,往往能觸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所在,尋回心頭最溫暖的那盞燈,讓浮躁的人心安靜下來。將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和價值追求融入網絡文藝作品中,做“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傳播,不但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化功能,而且能夠增強全社會的價值認同度和踐行力,匯聚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網絡文藝的“原創賦值”離不開中國精神的貫注和精品意識的提升。歐陽友權教授接受橙瓜網專訪時指出,我們的IP產業和美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制作水平、市場運作上。我們的網文IP品質并不差,差在改編作品的質量和商業運作水平上。缺乏精品意識和長遠眼光,變現意識過于強烈,追求眼前利益,無疑影響到網絡文藝作品向更高層次發展。歐陽友權教授認為:唐家三少、貓膩、天蠶土豆、辰東、血紅等人的優秀作品,以及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等,與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相比,并不會低到哪里去,都具有成為《指環王》《漫威》《007》《星球大戰》那樣作品的潛質,但我們卻沒有他們那樣的創作團隊,沒有那樣的品牌意識,沒有那么高的制作水平,少了些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更缺少了他們那樣的市場推廣、商業運作、品牌延伸能力。在這方面,我們需要細分市場、精準定位,用高品質、強內容以及正確價值觀導向的作品,給用戶帶來更好的欣賞體驗。
肩負社會責任的網絡文藝作品同樣要“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媒介是人的延伸”。解決過剩的信息生產力和過載的信息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追求價值的同時更要追求魅力。所謂魅力,就是產品對人的吸引力,是可以因感動而開啟的情感張力。情懷關乎生死,富有人文關懷才能行穩致遠,在人和人、人和環境、人和虛擬現實之間展開生命的多重價值。權威人士認為,互聯網既是改變社會的一種力量,又是一種傳播格局和傳播手段,更是一種新的社會組織與結構方式,是整個社會的“操作系統”。在更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洞察的網絡文藝創作領域,還有更多未知的嘗試和發展等待我們去努力。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文化說到底是一種服務,文化傳播最重要的使命是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中華文化是有生命溫度的記憶,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特定文化記憶和傳承。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有文化含量的網絡文藝作品,寓教于樂,影響和改變更多的人,讓大家把對個人生活的美好夢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讓眼前的路越走越開闊。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為網絡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廣袤的現實土壤,堅持娛樂功能視閾下網絡文藝“網感”與“美感”的現實融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以不斷推出的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回饋祖國和人民,應是網絡文藝從業者應當秉持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