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先上網搜一搜:關于互聯網

一、我為寫材料時“先偷偷上網搜一搜”找到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在前面的“心理篇”中,石頭已經十分詳盡地闡述了自己清新脫俗的寫作觀:我們不寫公文,我們只是公文的搬運工。

就是說,好的公文基本不是自己硬生生寫出來的,而是靠搜集、研究、借鑒、綜合、發散得來的。

這個觀點是石頭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石頭在大量的公文寫作中發現,寫材料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擅長、什么都了解,所以一定要查資料,一定要研究借鑒。

可惜的是,這個觀點一直沒有找到理論基礎,因此說起來總是有點心慌氣短、底氣不足。

有時自己心里也打鼓,每次寫稿子之前都“偷偷”上網搜一搜,這樣到底對不對啊?

直到石頭看到一本關于邏輯思考和學習方式的書,突然發現,書中一個觀點可以給我們寫公文時的搜索借鑒行為找到一個堅實的理論依據。

作者提出了一個人類在大腦外包中進化的理論,他認為,人類歷史上大腦曾經發生過三次外包。

第一次是產生語言,語言成為大腦思維的第一個外部載體,語言的產生使得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交流思想,形成共同的對事物的理解。

第二次是書寫和印刷術的出現,書本極大地提高了人的記憶力,有了文字,我們才不用什么都記在自己的腦袋里,這使記憶的容量空前擴大。

第三次外包就是互聯網出現,這次,我們把記憶能力外包給了互聯網和搜索引擎,人類要記住的東西更少,只記住一些關鍵詞,就能依靠搜索引擎和數據庫掌握大量知識。

作者認為,人腦既然不斷外包,就必然會帶來一些原本功能的衰弱,比如記憶能力下降,但這其實不是什么壞事。

與記憶力下降相伴是一些技能成百上千倍增強,大腦騰出原本用來記憶的精力和空間,改變為用來觀察、思考和創造,比如,現在只要記住一些關鍵詞,再借助互聯網,個體就能接觸、掌握、運用以前難以想象的海量知識。這就是隨著大腦外包,人的思考方式發生的變化。

石頭覺得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用在我們寫文稿的這個領域,這種現象其實同樣存在。

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材料寫得好的人是什么樣的呢?往往是特別喜歡做剪報,特別喜歡讀書,特別喜歡背書,特別喜歡藏書的人。

但隨著大腦第三次外包的發生,不一定要做剪報了,不一定要背書了,不一定需要藏書了。

寫稿子寫得好的人,變成了搜索引擎用得好,能夠利用互聯網精準定位素材,進行積累,同時思考、綜合、借鑒和發散能力特別強的人。

比如,知道借鑒利用《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的人,論述可能就寫得更精彩,而不知道這個方式的人,材料說理部分寫得可能就比較平淡。

再如,知道到一些專業數據庫上去搜最新的專家觀點和研究成果的人,寫關于某個行業發展的講話,就能寫得高屋建瓴,非常深刻。

又如,在互聯網上、微信上,或者各種資料庫中,下載收集了很多別人幫你整理的提綱、標題、金句、名言、警句的人,就是比那些沒有互聯網意識,只是通過讀書、做摘錄收集資料的人積累的速度要快得多、體量大得多。

當然,要強調的是,不是說互聯網時代大腦就不重要了,對信息材料的甄別、整合和發散完全依靠大腦來完成,語感也要依靠大腦。

石頭想表達的是,寫材料,用搜索引擎查,或者喜歡在網上找各種資料下載,作為自己的寫作基礎,不但不是什么可恥的事兒,而且還代表著你已經趕上了第三次大腦外包的浪潮。

而那些仍舊執著于采用第二次大腦外包的辦法,比如,在小本上摘抄報紙上的句子,或者花極大精力學習收集經典的古書之類,當然通過久久為功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在效率上確實落后了。

結論就是,寫公文動筆之前,以及在寫作過程中,都要利用互聯網盡可能全面地占有與寫作主題相關的語言、觀點、體例、邏輯等,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方式。

面對趨勢,抵抗是悲壯的、無用的,躺下來享受才是正途。

以上是關于利用互聯網寫材料的一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大名县| 东兴市| 鱼台县| 布尔津县| 南澳县| 宝坻区| 亳州市| 通城县| 华池县| 普陀区| 惠州市| 大悟县| 汉川市| 鹤壁市| 林芝县| 三亚市| 江油市| 通许县| 桂阳县| 江西省| 克什克腾旗| 蓬溪县| 通城县| 石林| 三台县| 龙海市| 拜泉县| 东光县| 手游| 习水县| 郯城县| 海城市| 澄江县| 齐齐哈尔市| 房山区| 萍乡市| 游戏| 清苑县| 隆子县| 中阳县|